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讽咏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

凌炽鬯

  姑苏城外阊门西郊,有一枫桥镇。镇上有座闻名遐迩、载誉中外的千年古刹,名曰寒山寺。数十年来,日本、香港及东南亚诸地之善男信女不惜万里之行,年年来寺进香,尤以日本友人每逢阳历除夕夜,必定前往烧香膜拜、诵经撞钟。届时,寒山寺内灯烛辉煌,香烟缭绕,朗朗贝叶,尊尊瞿昙,法事道场通宵达旦,及至空间鼎沸,早已盛传为当今之美谈。

  赖以逐年之整葺,寒山寺气宇不凡,但见黄墙碧瓦,苍松翠柏,殿堂轩昂、宝塔耸霄,一派壮严宏伟之穆肃气象。该寺始建于六朝梁代天监天间(公元五0二至五一九年),原名曰:妙利普明塔院。及至唐代贞观年间,相传有寒山拾得二位高僧,曾驻于此地,后人称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遂将妙利普明塔院改为寒山寺,此乃一千三百余年前的史话矣。

  唐代诗人张继之名作“枫桥夜泊”诗,真乃老少咸诵、家喻户晓,以致而今日本各小学里的汉语课文中,此诗被列为必修之课,其知名度则可想而知也。据考:“枫桥夜泊”诗作者张继,字懿孙,襄州人氏,(今湖北襄阳市),唐天宝年进士出身,于大历末(公元七七九年左右)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仕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等同而今盐业局、冶金局长之职。他的诗文,经考查:传世足不见多,囊括彼平生作品,仅有四十七首诗,其中近体诗四十首,古风七首(见全唐诗)。张继诗涉及讽咏苏州的一共三首,除“枫桥夜泊”外尚有“阊门即事”“游灵岩”均以独有白描手法写景或以景抒情,炼句纯朴,不加雕饰,别是一番情致。然彼之“枫桥夜泊”诗,何以竞致为此盛名呢?据余浅见,作者张继,适逢如下几个因素:

  一、昔时唐代安史之乱,业经平定多年(公元七五五至七六三年)之后,自广德远年至贞元之四十四年中,唐代正值中兴太平时期,江南地区并无战乱,且佛教极为兴盛,苏州寒山寺亦正趋兴旺之际,张继此诗约作于贞元中期,抒发歌公布其时苏州枫桥镇之繁华与寒山寺之极盛,诗作脍炙人口,皆大欢喜,此乃天时也;二、在唐代贞元年之年,经考查,几乎无诗人写过讽咏寒山寺之好诗,此诗,恰予张继独领其风骚,此似乎乃地利也;三、作者张继极其深谙吴中风土习俗、地理、天时规律,他在短短一首七绝诗中,借用了枫桥当地之山名、桥名多处,来写苏州寒山寺。借景抒情,谋求真实,并于写作技巧上运用白描的通俗、平铺直叙手法来炼句,极致概括蕴藉,此乃诗成功之人和也。无怪后人将张继之仅此一首,收入唐诗三百首中,爰此传诵于海内外,成为千古不朽之作。

  所憾者其“枫桥夜泊”诗于极多版本之注释均为凄凉哀伤之说。一般注释本中均注:“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也,鸟雀在叫也,晨霜漫天满地,是个极其肃杀之深秋拂晓;“江枫渔火对愁眠”。河岸两边落下叶之枫树与渔船上打盹的渔人,更兼船上昏暗之油盏,相对而有愁色,又是一片晚秋拂晓的凄凉景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时这冷清之寒山寺,于半夜万籁俱寂时,响起几下沉沉之钟声,正值远方来之过路客,船又抵达了枫桥镇,暗示人生来去匆忙,劳碌无定,构成一派萧瑟悲慽之境……

  本人出于对梓里苏州风土之关注及对该注释的质疑,通过余多年来对此诗求证之心得,参阅有关史注,及亲临当地走访,聆听张耆介绍,拙见对以上注释另有看法。而今试释为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也,落于枫桥镇西首,西津桥东首的一座“乌啼桥”后面去了(笔者已访得枫桥乡耆证实乌啼桥位于枫桥镇西北三里许,今已湮废),那漫天满地之晨霜,必然带来当天晴朗暖和之好天气,此乃江南深秋气象之定律,是歌公布当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江枫渔火对愁眠”,于寒山寺山门口之偏南向有座江村桥;处寒山寺之西北向有座枫桥,介于江枫二桥周围之河面上,停泊了众多渔船、商船,于拂晓之时,渔船上灯火依稀明灭,这一情景遥对着寒山寺西面五里左右的一座叫“愁眠山”,当地农家称作“牛眠山”,因附近乡人居多姓何,亦称“何山”(见吴县水土注)。此句注释为:一个天将初曙,站在江枫两桥附近,向西遥望这一广瀚到远山之写景,乃是繁华枫桥镇河面上,每日热闹景象之起始。“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兴盛之寒山寺法事、香火旺热,直至深更半夜,钟声犹在悠场(据史载:唐代有习俗,凡寺庙半夜均打钟,曰之“无常钟”)。若然寒山寺破败衰落,当无人再去打钟。这末句应注释为:于深更半夜寒山寺钟频频悠扬,法事香火甚其热闹,善男信女融融一体,适其时这钟声传至停泊于此间的每只船上。而决非是在半夜之钟声里,客船又到达了枫桥镇之说。

  张继之“枫桥夜泊”诗,本人认为乃描绘江南水上交通枢纽之重镇,枫桥镇之商业繁华景象及镇上寒山寺之兴盛辉煌。历来吴中素有谚传“探听枫桥价(行情)买物不上当”之说,可见当初枫桥商埠乃“马首是瞻”。至于镇上之寒山寺,虽经“安史之乱”,但江南一隅亦未遭到兵戎多大糟蹋,故寒山寺香火依旧兴旺,而无衰迹可寻。再说姑苏一带历来富庶,战事极少,民生安乐,试问张继怎会在太平时日里“为赋新词强说愁”呢,更且诗中之“乌啼、江枫、愁眠”本为系指当地之桥名、山名、地名,怎可臆断为鸟叫、江边枫树、带愁而眠呢?所以本人认为诠释古诗,非但要有古文修养及历史水准,更要洞悉当地当时诗中风土人情、地理知识、气象特征等等,以上愚见不免乖舛,尚乞方家指正。

2004年第2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