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中庸说

昌莲

  清晨去看望一位故友,推门进去。见他正在书房看书,就没惊动他,坐在客厅椅上静候。等他看完了书才去见他,问他看什么书,这么会神,竟连我来都没觉察到。他说是在嚼子思的《中庸》,这便激发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也使我想起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

  友人说,“子思所谓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就是要求人们不喜,不怒,不哀,不乐而已”。又说“中庸之道,其实就是朱熹所说的‘不偏不倚’的意思,也就是取中的意思”。又要我发表见解。

  我只是点头微笑,既没赞同也没反对。因为我认为没有那么简单,所谓其中的真实意旨,只能意会,不可言喧。只有自己亲临其境,方可领悟其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何须问人?

  我想与其说是“中庸”,倒还不如说是“庸中”,“庸”同“用”。即就是说,用“中”的原则去调解自己的身心和行为,以免脱离“中”的轨道。所谓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并不是说“不发”,而是“发而皆符中”;“不偏不倚”是暗示,并不是离开两端而取其中,而是无处不中。总觉得不好直接解说,又不能不答复故友。正在左右为难之际,我顿然想起了发生在清朝的一个故事,便以此作答,免去了好多麻烦。既不得罪故友,也不辱前贤,两边不沾,真是妙也!

  我的家乡在清朝时,出了很有名的一位学士,叫李则广,曾任浙江奉化知县。后来告老还乡,著有《十三经义疏》,被收入《四库全书》。他学问渊博,出口成章。一次,乡里有户人家过喜事,他前去贺喜。真是“福不双降”,恰恰这天新郎的祖母去世。本来喜气洋洋的日子,而又天降鹅霜,弄得主人哭笑不得。是喜是忧?别人真是不好分辩,惟有主人自己最清楚。

  按乡邻的风俗,不管是喜事还是悲事?大门上都要帖对联。对这样红白齐来的事,真是不知该贴什么对联?到底贴白对联还是红对联?并且写什么样的联语?乡人众说纷纭,一时难以定论。但这位李学士,他见多识广,胸有成竹,便想出了一个妙法。自己先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首对联,然后用黄纸书写。不但其内容很符合当时发生的事情,而且其颜色搭配更适合当时的情景。当时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那里的人如果在服丧未满三年期间办喜事时,大门都用黄纸贴对联,已成为一种定式。其对联道:

  红事情白事情红白事情;

  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其事来的甚奇妙,还有那副黄色的对联及其联语,都值得我们深思。其中都隐含着“中庸”之道的深刻含义。当时主人到底是喜是悲?惟有自己最清楚,别人是难以领悟的。一面要迎请新娘,一面又要哀思亲人。既不敢过分的欢喜,也不能过分的悲伤。主人当时的心情和所为就是“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其黄纸是譬喻“喜怒哀乐”的代表物;其联语是“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和“发而皆符中”的具体说明。

  故人听了我讲的这个故事后,亦未曾言语,只是点头含笑。到底是赞成还是反对我的说法?惟有他自己清楚,我也不知其所以然。但我想他听了这个故事后,一定会有所体悟。

2004年第2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