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郭德民随笔选

郭德民

  ·生命的雕刻

  ·山水

  ·成败定律

  ·人生三境

  ·最后的亮光

  ·从选择说开去

  ·心中的奶酪

  ·燃心为灯

  生命的雕刻

  红尘滚滚,哪一个世俗人(婴儿除外)不是在打“假”的过程中带着一副“假面具”,进而在其中,雕塑自己的生命。

  春秋宋国,有一技艺高超的雕刻家,花了三年的时间刻了一片树叶。他刻的这片树叶长短适中,厚薄合度,叶片上微露出的筋脉、微毛和细芒,都历历可见,色泽光润而鲜,若把它放在真树叶中你也分辨不出来哪个是真是假,以致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这片雕刻的“树叶”再好也没有生命力,即使能“以假乱真”,但它仍然是假的。有人如是微辞。其实, 嘲笑它的“假”,你却悚然于它的“真”。对待任何事物只有抛开是非执著,以平常心看待问题,问题才能会转·,你才能明心见性,如如不动。殊不知, “假”的东西在某些程度上是有生命力的,甚至超越了真实的生命。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就是这样的生命的超脱。

  一位病中的姑娘,每天数着窗外树上越来越少的叶子,悲哀地想象着自己的结局。叶子落光的时候,也就是她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一夜风雨之后的早晨,她绝望而又固执地要女伴拉开窗帘,谁知,她惊奇地看到树上最后一片叶子还在!经历了秋风秋雨的袭击依然张扬着生命本质的叶子,让她相信自己的生命不会凋落,相信自己的病会好起来。这时,她才坚信自己,不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她果真奇迹般地从垂危病中康复了,而亲手创作出那片逼真树叶的老画家却因遭受风雨染上肺病离开了人世,而他却给所有善良的人们留下了一幅生命的杰作。

  当你读到这里,你会怎样看待这一枚树叶?一枚给了病危姑娘第二次生命的树叶。难道你这时还会在意树叶的“假”?在意它“没有生命力”吗?反之,这位病危的姑娘面对的是一枚“真”的树叶,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不敢想象那种结局。

  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排斥“假”的东西,势必过了头。红尘滚滚,哪一个世俗人(婴儿除外)不是在打“假”的过程中带着一副“假面具”,进而在其中,雕塑自己的生命;有觉性之人,便在这样的过程里,修炼属于赤诚的真情真心,最后与自己的真如自性相应,不是吗?

  山水

  山是大地呼吸的曲线,是土地力量的拳头,是土地坚硬的骨节。

  瀑布骄傲地说,我是站立的水。河水说,低垂的柳梢呵,你柔软的手指,在我胸膛上划的是一条长长的伤口呵。

  山之妙在于峰回路转,水之妙在于浪起风波。

  山是凝固的波浪,水是流动的群山。水的波纹是永不重复的图案。

  我看见流水,在我的掌纹间四处流浪……每个人心里都荡漾着一个海。每个人都驾着心灵之舟,在心的海上行驶;那海域宽的,小舟就驶得远;那海域窄的,小舟就原地回旋,有时还会搁浅……

  山浸在水里,云中的鸟浸在水里,鸟的叫声便湿淋淋了;山浸在水里,山上的树浸在水里,树上的花浸在水里,花的香味便湿淋淋了。

  一滴雨珠庆幸自己掉在井里。雨水冲不进窗来,伏在玻璃上痛哭。

  水上的浪迹写不出“快乐”二字,快速流动的水却永不会结冰。

  瓶中的水以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像水那样依照它的样子而存在。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成败定律

  成功,不在于“力量有多少”,而在于“坚持有多久”;人活着,要靠“志气”,别靠“运气”。成功要靠无比的行动来落实自己的梦想。

  成功的定律,就是站起来的次数比被击倒的次数多一次就可以。成功,在下一步之外,是因为我相信,再迈一步,那边也许就是转机,就是成功。

  拼搏过不一定成功,不拼搏却一定不能成功。所以,生命要有“抗压力”和“耐磨力”,也要勇敢“迎接挑战、奋力向前”,决不能做个“轻易被击倒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失败,失败的往往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有时成败只在于一个观念的转变。在很多时候,失败只是一次经历,绝不是人生。

  自己只能被自己征服, 自己也只能被自己绊倒。没有失败过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然而能从其失败站起来的人就更加了不起。埋没天才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

  “成功是巧,是天;失败在我,是自己’。”大学问家梁漱溟先生对成功与失败如是说。

  成功是把句号变为一朵花;失败是把句号变为一片药。

  天下的好与坏,幸与不幸,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常常是一体的两面。一念之间的转换,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世界。

  人生三境

  佛家的寂静超脱,道家的清静无为和儒家的浩然气节。

  佛家修性,道家修命。儒家崇实,所以平易,佛家近玄,所以虚奥。儒道两家,一个刚健有为,一个阴柔顺达;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构成了出世为道、入世为儒的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儒道的氛围。

  儒家内圣外王的入世进取境界,道家天人合一的出世境界,而佛家的“归寂不动如明镜止水”的既出世亦入世境界。

  儒家文化,非出土文物,有其天健日新之活生命与真精神;儒者之言,非专家之学,有其产生于时代之深切感受与生命关怀。佛教乃日常之道,有其明道正觉,并非妖怪诡谲;教人思而不邪,故心不为俗事所碍,动而不偏,故不为尘物所累。明示物我一体、万物皆有佛性之理,故人人自度,并非佛度,人人自明,非仅经明。

  思想灵光,常使远行者振作,迷失者顿悟,狂躁者冷静。急急行走于现代化路途的我们,需要智慧的甘露滤去浮躁,除掉迷惘,降低血压,从而稳健地走向未来。有言是:一花看尽世界,一叶知尽菩提。

  “如果太阳老是呆在头上不动,它就不会在人们心中燃起宗教热情的火焰。只有当太阳从人眼中消失,把黑夜的恐惧加到人们头上,然后又再度在天上出现,人这才向它跪下……”费尔巴哈为我们解读了宗教热情火焰的精神内核及向它顶礼膜拜下跪的源动力。

  最后的亮光

  人,生,是人生的开始;死,是人生的归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把一切都承担下来最后把自己忘了的人,却往往向索要生命的死神请求,让他把爱的曲子弹完。

  曾有这样的故事,令所有渴望爱的人为之感动。

  在一架被劫持的飞机上,一位31岁的美国男子与妻子通话,留下这么一句遗言:“男乘客已投票决定和歹徒搏斗。”这是美国遭恐怖袭击等系列新闻中的一个细节。后来那架飞机坠毁,因男乘客的搏斗,恐怖分子的阴谋没有得逞。在短短的几分钟的生死关头,让人感触最深的是那位男乘客明知在非常时刻选择搏斗是一种义举,但不以这种选择强迫别人,而是选择“投票”,这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罗马人对权利的看法是,是你的拿去,不是你的不要拿。

  那位美国男乘客在生命最后投下了最壮举的一票,也是他生命最后的“亮光”。

  还有一位父亲带着三岁的女儿乘船到国外定居,在海上突然遇到了强盗,父亲挨了一刀。父亲用衣裹住了流血的伤口,照样细致又安祥地照顾着女儿。女儿甚至还淘气地骑在父亲的脖子上到甲板去看大海。三天后,船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当父亲把女儿送到来接他们的母亲手中时,一下子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站起来。后来医生检查中发现,那一刀正扎在那位父亲的心脏上,连医生也不能说明父亲是如何度过这三天的……

  生命最尊贵的意义原来正在这里:为别人活着,活到忘记自己的痛苦的地步。

  他们的最后亮光虽然不具有划破长空的伟力,但折射出灵魂的绚烂、圣洁,使人的灵魂也为之一亮,还启人自省。

  从选择说开去

  无论你选择了生活,还是生活选择了你,人活着就意味着选择,正如一位名人所说: “人的一生都在选择与被选择中。”

  大是大非面前,是生,还是死?这是对人生选择的最好诠释。当一个人带着生命第一声嘹亮的哭喊,赤裸裸地从母腹的监狱中放逐到浩渺玄宇而又全新陌生的世界里,犹如一张空白试卷该如何填好他这一生?这就面临着一个“选择”问题。诗人艾青曾在《诗论》中写道:假如人生仅仅是匆匆过客, 在世界上彷徨一些日子……不曾领悟什么, 也不曾启示什么……临死了,对永不回来的世界,没有遗憾……能不感到空虚与悲哀吗?这就是说,人既然痛苦而生, 岂能默默死去。“吾身听物化,化及事则休。当其未化时,焉能弃所谋。”这首明代小诗就是昭示一个人在“未化时”应有“所谋”,一旦老朽了,什么事不休也则休了。

  人一从温柔的母腹里扔出来,再倾进冰冻的骨灰盒之间所造作堆砌成怎样的一系列活动:如泽畔行吟的屈原,其九死未悔而上下求索的决心,曾唤醒了无数沉睡在中国江河上的龙舟。街头徘徊的黄巢,震撼了长安落第的双眼微薰的日子。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长短句中幡然彻悟到“生当作人杰,与世人竞雄;死亦为鬼雄,虽死犹生”的人生。岳飞一曲《满江红》唱得多少人心颤。曹雪芹用那一部《红楼梦》把“一把辛酸泪”洒向人间……他们都选择了生,生得轰轰烈烈,让人生历史的法码沉重!

  他们主宰了生,超脱了生。萨特说得好: “要争分夺秒地活下去,不然只有等死。”其实,有意义地活着,每一天都是永恒,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单有躯壳的生命却没有灵性和良知的行尸走肉,每一天虽活着却等于死去。殊不知,一个人死去很容易,好好地“活”着却是很难很难的呵!

  不一定需要文学,但是少数人一定需要文学的,这有自由的选择,更有严峻的被选择。对于爬格子的人来说,就意味着他选择了物质的“清贫”而精神却很“富有”的职业;而选择在锦绣“钱”程路上的人,他精神“贫乏”得只剩下钱了的如此嚎叹,但却不曾留下什么在人间。白居易曾用“老大嫁做商人妇”来感慨艺术生命的夭折。当然下海的,文化圈虽少一个文人,商业界却能多一个李嘉诚、霍英东或金融界知名人士,这也是本无可厚非的,再说大干世界,岂能干人共一技乎!路旁的评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脚踏着自己选择的路。

  人,一般是不可能选择生死的;然而选择人生却是可能而且应该的。一个人生命的质量在于他的选择。有时候,选择活着比选择死亡更不容易。拼命三郎路遥,为了圣洁的理想,为了胼手胝足的平凡世界,竟把命都赌上了。米罗空着肚皮,昼夜面对着画坊的墙壁独坐;画家梵高在贫穷饥饿中发了疯,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最后饮弹自尽,有谁能理解他灵魂被锯割时的疼痛?有谁听到了他血液的叫喊?缪斯是可爱的,因为有了她世界才绚丽多姿;但又是可怜的,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清贫!为了断臂的维纳斯,请不要苟求这个世界。生命是美丽的,只有美丽的生命才有美丽的世界。

  人生很长,长得没有尽头;人生也很短,短得稍纵即逝。在人生中,有生必有死,像白天与黑夜一样的常理。庄子以生附赘悬疣,以死决疣溃痈;孔子以生而/顷事,以殁而宁也。他们这种投合生命的美丽的旅行,超脱、达观的态度,令后生者汗颜。

  那试图用宏大规模构筑一个人类世界的海子、骆一禾,睡在山海关那向远方伸延的平凡而不再沉默的铁轨上了;在太阳的焚烧和向日葵金轮的双轮照耀沐浴下,一步步纯洁、辉煌,画家的灵魂最终获得永生的梵高;还有美国的普拉斯、杰克·伦敦、海明威,到苏联的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 日本的川端康成、三岛纪夫, 法国的莫泊桑, 英国的伍尔芙……一串长长的名字,点燃了无数个死而不休的灿烂明灯。

  那一个个生命匆匆逝去,却在很风光和精力旺盛地展开自己人生的时候竟遽然消失,好像是留给后人一种思索,一种人生的品味,又好像无从把握生命的重量。

  是的,人一生中因选择而焦头烂额,精疲神丧,但关键的选择,可以决定人的一生,同样也能够变换人的一生。我曾读到丹麦哲学家布里丹讲过一个寓言,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有一头小毛驴,在干枯的茫茫草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两堆草,面对左右两边各放着的一堆青草犯了难先吃哪一堆呢?一直犹豫不决的毛驴在选择中活活地饿死了。同出一辙的《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更耐人寻味: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面三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棵树上慌乱的牧童直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走去……这样老狼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驴饿死,狼累死,其原因是不会选择。毛驴与狼的生死就在于被选择支配着,而人又何尝不是呢?放弃了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了人生。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

  一个哲学家听了人们的议论,也感到疑惑难决:如果只能救活一个人究竟应该救妻子呢?还是救孩子呢?于是他去拜访那个农民, 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没想到农民告诉他, “我当时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归途路上,哲学家琢磨着农民的话,对自己说: “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岂非多半如此?”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选择。同样的,人在生活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其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的至诚至信。

  为了谋生,我不断选择职业,职业也不断选择我。每当我拿着遥控器,面对众多的电视频道时,我变得无所适从,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哪一个节目。我觉得我的时间已在选择中逝去。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可是为了砍柴,我换了好几把刀。我陷入了一种误区:过于注重工具的更新,而耽误了真正要做的事。也许我要砍的那棵树在换刀的时间里早就应该被砍倒了。磨刀换刀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态也在选择中变得浮躁起来。面对太多选择,我已不再是欣喜,而是一种困惑,甚至疲倦。

  人生乃是无数次选择构成的。放弃了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选择了放弃罢了。人应主宰选择,超脱选择而使人生达到最高境界和至高点。

  在人生生死之间的选择中,面对来世今生,要好自珍重选择。既然选择了一根火柴、一支蜡烛、一块乌云,就应该燃烧、点亮、碰撞,否则没有燃烧的火柴,是毫无价值的;不点亮的蜡烛,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碰撞的乌云,是带不来闪电的。有人选择了鹰,有人选择了鸡,而有的人却选择了苍蝇;鹰虽有时比鸡飞得高,但鸡永远飞不了像鹰那样的高度,而再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人应慎重每一种选择,因选择在支配着人生,决定着人生,改变着人生。千万不要无所选择而重演毛驴饿死在两堆青草中间的悲剧。

  一个人一生中的每时每刻,其实都是在选择中度过。有人说,品味人生,最大愉快莫过于做出选择,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做选择,所以,每个人应该珍惜生命,学会选择。

  心中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斯宾塞·约翰逊所著。这本书描写人们在茫茫大海的世界迷宫里,寻找如何达成设定目标应有的态度,即所谓的设定目标就是书中所讲的奶酪。

  每个人的奶酪不尽相同,是因为时空环境而时常会改变。对一个贫苦的孩子来说,他的奶酪可能只是一块巧克力或是一个简单的玩具;对于大企业家来说,他现在的奶酪可能是百亿元业绩,未来的奶酪则是建立企业王国;高中生的奶酪是通过高考;人民公仆的奶酪则是为人民服务;病人的奶酪应该是身体的康复。

  人们追求的奶酪虽各有不同,且时有变化,但总体来说,多数人的奶酪仍然离不开“名”和“利”。曾有人间一位老和尚,长江里行驶的船有几条,老和尚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名”,一条是“利”。因为人生其他的奶酪可能都是为赢取更多名、利而设的。这样的说法如果是真的,人不过是追求名利的经济动物而已,身为一只终生为名利而奋斗的经济动物,做人又有什么意义呢?做人总应该还有点别的“什么”才对吧!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是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诚然,我们一旦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自己找到了奶酪,尤其是有很多奶酪时,心中有没有一丝念头,让别人也来分享你的奶酪,或你有没有一颗感恩的心,还是说,你认为这都是你努力的成果,你自己的本领,你要独享这得来不易的大块奶酪呢?诚然,人生在世,除了努力寻找奶酪以外,更要有与别人分享奶酪的胸襟。我们一生除了为自己或孩子奋斗,也要分出一些时间与金钱,去为那些我们不认识而需要帮助的人,人生才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当然,除了物质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去寻找那些有人生价值的奶酪,而不能只把奶酪看成一种单一的物质追求。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一个人拼命追寻单一的奶酪,如果他赚到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健康,他的人生价值的奶酪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其实,上苍赐给人类的奶酪是很丰富的,当旧奶酪消失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新奶酪的出现,愿人们理解奶酪的变化,珍惜奶酪的规律,从而懂得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不断实现人生的奶酪,更在于不断提升人生的奶酪。

  如今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一切似乎都变了!一切都不能理解了!我一点信心都没有!”这是许多人对这个世界从内心发出的最大感慨。各种外在的变化和内心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面前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动你的奶酪,除非你自己。)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付并因此陷入困惑之中。作者抓住人们普遍的心理需要,写出了这篇启示性的寓言,一句“谁动了我的奶酪?”正迎合着一个世界性巨大心理需求。我们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如果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一个人为心中的那个奶酪苦苦守候了许多年,他后来实在坚持不住了,就不再等候了。结果,他刚走,心中的奶酪就出现了。有很多人努力了半辈子也没有成功,就自动放弃了。其实,这个时候,成功距他只有一步之遥,也就是说距实现心中的奶酪只有一步之遥。 “人因为梦想而伟大,这句话是错的”,台湾作家戴晨志说, “人是因为实现梦想才伟大。”“人因为心中的奶酪而伟大,这句话是错的。”在这里我套用戴作家的话说, “人是因为实现心中的奶酪才伟大。”不是么?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一生都在不辞辛劳地寻找人生中的奶酪,最后我们无论找到了多少奶酪,我们都会两腿一伸躺下来,那时什么奶酪都得放下,没有一块奶酪是可以带走的!向死而生的的奶酪是种超脱于物我之境外,这不是你我所不能为之。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揭示了一个很普通而又正确的道理:当我们的工作、生活发生变化时,只有尽快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变被动等待为主动,这样才能得到我们心中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是一种鼓舞、触动,和引导我们特别是青年人健康、乐观、积极向上,所以,这是一本励志的书。

  燃心为灯

  能为自己心爱的人点亮一盏属于心爱人共有的灯,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若能为自己心爱的人点亮一盏属于心爱人共有的灯,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的这段话使我想到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深山里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人时,自己已是两耳昏聩、佝偻驼背的老太婆。

  据说,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姑娘,却不晓得她竟是一只千年狐狸精。一天,两人亲密地在月光下散步,姑娘肚子饿了,竟提出要吃他母亲的心来充饥。出乎意料的是,儿子竟一口答应了,不假思索地。

  儿子匆忙跑回家,拿起菜刀,就将睡梦中的母亲那颗滚烫的心挖了出来,然后双手捧着朝恋人飞奔而去。不想在跨越一条小沟时,竟被杂草绊了一跤,将母亲的心摔出老远。

  这时,只听一个声音说: “儿呀,快起来,摔疼了没有!?”

  说这句话的,竟是母亲的那颗血淋淋的心

  听完这个美丽的“母亲的心是真的”故事,大多数人会说假的,这明显是一个杜撰出来的假故事。诚然,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母亲的心是真的”,容不得你半点怀疑。

  借用刘墉在《创造超越的人生》一书里的一句话, “人生观是我们的第二灵魂,当第一个灵魂跌倒时,第二个灵魂还可以把我们扶起来。”在这里,母亲不是天下子女们的第二灵魂么?当她的子女们第一个灵魂跌倒时,第二个灵魂还可以把他们扶了起来。不是么,一位这样的母亲曾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儿子的忠告: “你的智慧和体力要卖给最高的人,但永远不要给自己的灵魂和人格出价。” 有一股精神力量在心底升腾,我会牢牢记住这句话。

  母亲喊一声,千山万水都回头。古语说: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身边的亲人都不知道爱,又怎么会爱远方的陌生人呢?特蕾莎修女说: “爱源于家庭,爱在家庭中成长,今天的世界,人们缺乏的就是爱,这也正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另一故事是这样的:是说某个村庄遭遇了灾难,举村的人一起迁移。当他们走进森林里,却迷失了路。此时有一美丽而勇敢的母亲站出来说她认识路,于是大家都跟着他走,可是走了很久仍然看不到明确的方向,于是大家都说这位母亲骗了他们。无论这位母亲怎么表白自己,大伙都不相信她,于是她就剜开自己的胸膛,取出她的心,点燃了,给大家指路。这就是“燃心为灯”的美丽故事。殊不知,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上帝说:“爱,不仅要爱自己、爱你所爱的人,更要去爱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命,愿你们都能明白爱的伟大和无私。”对母爱的伟大、亲切而深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是缘于犹太民族的一句谚语: “上帝无法分散在每个人的身边,因而创造了母亲。” 这就是说,母亲乃是上帝的使者与化身。我更觉得母亲就是塞尚所说的美丽的秋天的蝴蝶,灼热而执拗地飞行于季节的边缘不落言诠不着痕迹。

  可怜天下父母的心。母亲,您像我的鼻子一样近。别责怪我的疏忽。所以,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求得母亲宽恕,再次感谢母亲给予我们的那些艰难、顺利和明媚的阳光。

2005年第4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