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佛教的轮回说

禅林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佛教轮回的概念、轮回的源头、轮回依业说、轮回说的特色以及轮回转世的意义,从多个角度来阐述,说明佛教轮回说的目的是打破轮回,而不仅仅是令众生不堕于恶趣。众生轮回的根源即是我执和法执,从而有贪嗔痴,所以造业无度,故辗转于六道之中,从而轮回生死,无有出期。若众生能学习佛教理论,而去如实修习,则终能登上涅槃彼岸。

  关键词:佛教轮回 业 人我执 法我执 涅架

  前言

  在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的时代,讲到轮回,有人也许会嗤之以鼻,认为谈什么因果轮回的问题实在太落伍了。也有人认为轮回是宗教信仰的范畴,是死亡之后的事情,和现实生活距离甚远。即使去关心了也是徒劳的。坦白地说,若是面对着死亡的事实来谈轮回的问题,对于死后何去何从的问题,也许就更应该以一颗虔诚的心,来探讨这个严肃而重大的生死轮回问题了。

  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一些人,不屑地回答说不相信轮回。不相信轮回的现象,并不表示自己的层次高超,反而显出了自己的思想肤浅。否定轮回的存在,不是和别人为难,而是局限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轮回,就没有过去,更没有未来;没有未来的人生,生命是何其的短暂无奈,前途是多么的渺茫无寄。有了轮回,人生还有回转的余地;有了轮回,未了的心愿终有偿尽的一天;有了轮回,生命才有下一个航班可乘。

  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不了轮回循环的道理,宇宙物理的运转是轮回,善恶六道的受生是轮回,人生生死的变异也是轮回。宇宙物理的自然变化,譬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昼夜六时的交替,是一种时间的轮回。东西南北方位的转换,这里、那里、他方、此处的不同,是空间的轮回。综合看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何尝不是轮回现象的体现?譬如风起云动,凝聚成雨,雨水被太阳蒸发成云,云再转变成雨,如此周而复始,都是轮回的现象。

  森罗万象的物理变化是轮回、人生的生死变异更是轮回。根据科学研究,我们身体上的细胞,没有一个是七年前的,换句话说,我们身体上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七年就能使我们完全脱胎换骨一次,即是我们身体上的细胞没有一个是七年前的了。佛法认为整个生物界,从细胞结构,甚至更低级的生命单位或高级动物的人类,各种感受、认识等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迁流、生灭变化着。有关这种肉体上的生老病死,心灵上的生住异灭、循环流转、新陈代谢,宛如车轮回转的现象,就叫做轮回。甚至忽为人子、忽为人父的人伦关系,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都是轮回的现象。

  佛教真正要阐明的是善恶六道的轮回。依佛法的教义,人生时刻都在轮回之中,不过有急性、慢性的差别,慢性的变化叫做生灭,或者变异;而急性的变化就叫做轮回。众生由于迷的原故,而造作了业力,就形成了因果的相续,从而促使了生命无始无终的迁流,而现起了天、人、鬼、畜等六种多样性的生命现象,佛教称之为生生死死的六道轮回。 《劝发菩提心文》中说: “我与众生从旷劫以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而此六道轮回的至深道理,有情众生愚昧却不能相信,难怪古人要慨叹: “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轮回并不是一个信仰体系与理论,更不是用来逃避人生最后死亡的心理安慰。世间诸法的迁流变化,都证明轮回是真实存在的,轮回是一门解释我们前世与来生的精确科学。我们要明了轮回,相信人世有轮回,当我们对轮回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过去与未来作一番回顾与前瞻。

  一、轮回的概念

  轮回是佛教的教义。又作流转、轮转等。梵语音译为僧娑洛。谓众生于六道中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流转无穷。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如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经云: “贪欲、嗔恚及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诸苦因,犹如种子能生于芽,众生以是轮回三有”。又作生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沦回、流转、轮转。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其认为死亡只是走向下一个轮回,他们不惧怕死亡,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世界具有无比的信心。佛教沿袭之并加以发展,注入自己之教义。婆罗门教认为四大种姓及贱民于轮回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佛教则主张业报之前,众生平等,下等种姓今生若修善德,来世可生为上等种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种姓今生若有恶行,来世则将生于下等种姓,乃至下地狱,并由此说明人间不平等的原因。

  轮回的思想最早见于《梵书》,在《奥义书》中有比较系统的单述。 《奥义书》认为, 个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形态取决于他生前的业力,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有的可以进入天道、人道,有的则堕落入恶道,沦为畜生等。佛教沿用了这个原则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原始佛教采用业感缘起的学说解释轮回之道。认为众生今世不同的业力在来世可以获得不同的果报,贪嗔痴等烦恼可造成恶业,由恶业招感苦报之果,果上又起惑造业,再感未来果报,往复流转,轮回不止。故经云:“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无出期。”因此轮回贯通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包摄六道(天上、人间、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湿生)。

  佛教认为众生的生命是依缘而起的,并且处于经常不息的演变之中,那么造业、受报、再进入生死轮回的主体是什么呢?有些部派佛教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提出了变相灵魂的“中有”或“中阴”等理论。例如犊子部提出了“不可说的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意译为“数取趣”,意思是说一次一次地在六道中轮回受生,也就是轮回的主体:经量部提出了“胜义补特伽罗”,认为补特伽罗是由永恒的体性“一味蕴”所构成, 它是由前生转到后世的主体;大众部提出“一心相续说”,认为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续活动中,有着一种永恒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就是轮回的主体。以上这种轮回主体的学说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大乘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在轮回中被称为执持识,执持识是无始以来各种生类轮回转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轮回果报的主体。

  二、轮回的源头

  我们流转于轮回中并不是没有因缘的,也不是某个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象某些人说的那么简单。对凡夫而言,生命的过去世和未来世,是非常模糊的,我们只知道现世的几十年而已。生命的起源和归宿是一般人不容易了解的事情。正因为这样,虽然有很多教派或个人就此问题创立了常见、断见等种种观点,但是,其中没有一人能真正说清生命的真相。只有佛陀才能够清楚明白地揭示出生命的源头和归宿究竟是什么。

  佛说“轮回”是由“无明”生起来的,但究竟是怎么“无明”的,我们谁也说不清楚,除非证得了佛的境界。但可以从我们已经存在的思维来体会一下无明。凡人都承认有“我”,很多人认为说“无我”,仅仅是“思辨”时用于破除对方蒙昧“执著”的一种手段,说 “有我”和“无我”都对,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我见”就是轮回见。不管你的“我”多么神通广大,甚至达到了“梵天”的境界,都是轮回见。只要我们存在一丝的我见,就必定落入因果轮回。

  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因果实有”,当然这个 “实有”并不是与“没有”对立的那个“实有”,而是说认识不到其空性概念的实有。实际上,在其“潜意识”里,都是承认有因果的。因为我们任何一件事的关系都是依赖因果来推理的。我们常说“这事和那事无关”或者“这事和那事有关”,就是因果概念的最明了的表现。这就是无明导致的。

  佛法是从缘起论指出了诸法的空性,这就是脱离轮回的可能。 “无我”就是空性的一个表现。所以,你若不能理解“空性”的话,是不可能脱离轮回的,无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所以佛法强调“因果”是针对那些连轮回都意识不到的人的。而强调“空性”、 “无我”是针对那些对轮回承认并理解的人。当然,此时也并非不强调因果,恰恰相反,由于我们尚未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所以“因果”对我们的作用是时刻存在的。例如噩梦未醒,那么梦里的害怕可是实实在在的,只有等你醒了,才可以说“梦是假的”,但是没醒之前,这就是瞎话,还不如老老实实想办法先做好梦,寻找醒来的可能性。所以说凡夫妄说的空性,不是真正的空性,因为你连“因果”的道理还没明白,空什么呢?真的空性是无法言说的,我们在各种逻辑思辨上折腾,仅仅是为了“体会”一下,不是真家伙。所以,必须通过实修来得到。

  例如,一个人刚刚生下来时就有“我执”,这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父母教的,而是先天就有的。一个人生下来就会哭,是因为生下来就有痛苦的感觉,虽然他没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他心里不愿意接受这个痛苦,所以只有哭。但这却不是一个能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问题,他不愿意接受痛苦,愿意接受快乐,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有“我执”。希望能够得到快乐,希望离开痛苦,所有这些的根源都是出于“我执”。所以“我执”就像树木的种子一样,是轮回的种子、轮回的根本。

  假如要彻底地解决轮回的问题,就需要找一个理性的,很有逻辑性的观点,也就是佛教里所说的“无我”的观点来推翻它,推翻了以后,因为没有“我执”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不造业,这样就已经从头一个一个地断除了轮回的因缘,于是轮回就不会继续下去了。

  有了“我执”,就有了贪、嗔、痴三毒。我们经常生起的贪心、嗔心、痴心、慢心、嫉妒心,都来源于“我执”。假如没有这样的“我执”,还有可能产生贪心吗?还有没有可能产生嗔恨心呢?那是不可能的。所有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同样,外境也不是独立的,而是内心的产物。

  关于外境和心、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有种种学说。一些人说外境是心的产物,另一些人却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实际上,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根本不在我们普通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范围之内。虽然古往今来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认识、下过许多定义。但实际上,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因为问题本身,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感官、意识的范围,他们也没有能力去辨别清楚。

  其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并非精神是物质的产物,而是物质是精神的产物。这一点是有办法证明的,不仅有理论可以证明,还有许多前辈修行者亲身经历的种种实实在在的事例可以证明。若外境是心的现象, “心”是什么呢?在世俗谛,从凡夫的角度看, “心”是万法的根源;从空性的角度去观察,则“外境”不可得, “心”亦不可得。既然“心”与“外境”都不可得,我们又为何流转轮回呢?因为,内心有了执著以后,这个执著首先可以建立外面的山河大地,然后可以让所有的入迷惑颠倒、不能证悟。这是心染污后的一种能力,而非心的本性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一切烦恼和外境的源头是“心”。 “心”又有很多种,如心的本性光明,还有心突然产生的执著,其中,谁是轮回的根源呢?心的本性光明不是轮回的根源,只有心的执著才是轮回的根源。心的执著为何是轮回的根源呢?因为贪嗔痴是从“我执”产生的;虽然我们不清楚外境是如何从心产生的,但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来抉择外境就是心的一种现象。总之,一切好与不好的现象,都是心的执著。

  所谓“心的执著”只有两种,即“人我执”和“法我执”。所有的执著都包含于其中,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执著。所以,轮回的根源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从无始以来,正是这两种因缘将每一个人束缚在轮回当中。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好,还是功成名就的伟人也好,所有的人都受“人我执”和“法我执”的控制,都被它们所统治,我们就象它们的奴隶一样。 “人我执”不是身外的东西,每一个人都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执着“我”就是肉体或者肉体和精神的综合体,这不是父母教的,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自学来的,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执著,这种执着叫“人我执”。那“法我执”是什么呢?除了自身的五蕴之外,把一切身外之物执著为实有,都叫“法我执”。

  例如,认为“金钱”是实在的,心里就产生了“法我执”;认为“我”是存在的,就产生了“人我执”。既然有个“我”的存在, “金钱”也是存在的,于是心里就冒出一个念头,“我”要去挣“钱”。对此,我们要扪心自问,我是如何看待金钱、名利的?我又是如何看待我自己的呢?金钱和名利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只是喜欢的层次不一样而矣。 “人我执”是每一个凡夫人都有的,而且是非常的根深蒂固,这就是我们的答案。其实,挣钱的目的就是为了享受世间的一些感官刺激,即所谓的快乐和幸福。如果能够体会和证悟金钱是身外之物,我自己以及感官的刺激全部是如梦如幻的,也正是这些牵引着我们轮回三界。如果你能够看透这些都是空性的,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去追求世间所谓的短暂幸福快乐呢?

  轮回的源头是“人我执”和“法我执”。有些人虽然不愿意受痛苦,但也不愿意脱离轮回,只希望在流转的过程中生生世世享受人天福报。那么,这种人不需要断除这两种执着。可是,如果我们不愿意再流转轮回,希望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真正从轮回中解脱,那就一定要推翻这两种执著,否则解脱是根本没有希望的。

  三、佛教轮回依业说

  有情众生的生命不断地在三界内轮回,而且每一现实的生命,都是承接前世的生命继续而来,绝对没有哪个生命是突然出现的,所以佛教特别说明轮回这一事实。不承认有前世的现实论者,经常提出这样的质疑,你们为什么确信有过去的生命呢?解答这问题是很简单,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所以确信现实生命是由过去生命而来,并不是如一般的推论得知,而是凭着他的透视力澈见众生从这生存界结束其生命,而在另一生存界又有他的新生命出现。同时清楚地看到各个生命,不论是卑下的,或是尊贵的,不论是丑陋的,或是端严的,不论是受伤的,或是喜乐的,不论是聪明的,或是愚蠢的,都是依照他们各自的行为而来,并不是由什么上帝为之安排的,所以佛说依业而有生命的轮回。

  现实生命是由过去生命而来,不论从哪方面说,都是不可不信的,原因是每个生命的本身,创造各种不同的业力,在没有感果或对治以前,必然有种潜在的功能保留下来。保留下来的潜在功能,有股力量推动我人,继续感受新的生命,所以人类以及其他各类的有情众生,绝对不是这个生命结束,就什么都没有了,必然还有新的生命继续而来。可见有情在未解脱以前,从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未来,其生命总是不断地在相续的。原因就是在每个生命历程中,有情的身心总是在活动着的,以此活动所造成的或善或恶的业力,即是开拓未来新生命的根本。

  众生在不断的身心活动中,有无数的业力增长或消灭。这些业力,由于性质不同,成为一系一系的,一系一系中又是一类一类的。如五趣果报,即有人业、天业、地狱业、畜生业、饿鬼业。而每一趣业中,又有种种差别。是以有情出现在任何一趣中,其生命的苦乐怎样,完全是由业力之所左右。以人类生命来说,我人今生所遭遇的是祸是福,皆由自己所造的业力而得的结果,至未来新生命所感受的是苦是乐,同样是由自己现在身心活动所造的业力而来,于其中间绝对没有一个什么掌握无上权柄的上帝,在为我人的生命作这样那样的安排。

  有情生命确是在相续不断的,但相续而来的各个生命,出现的有天、人、饿鬼、畜生、地狱、阿修罗等六道,究竟在哪一道出现,那就要看各个生命所造的业力如何来加以决定。就人类说,我人生命结束后,究竟到哪一道中受生,不是什么人或神可以为你决定的,而是随你自己所造的业力,趣向于所要趣的某一道。如果你所造的是善业,那就趣向于人天道中受生,若你所造的是恶业,那就趣向于三恶道中受生。证知有情的生命果报体,完全是由各自所造的业力所感。所谓轮回六道,不是按着一定的层次,今生生命出现在这儿,来生生命出现在那儿,而是显示生命的上升或下降,转来转去的,不出三界这个范围。有时连续地来人间,有时经常地处在地狱,没有一定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劝导人向上向善,免得将来生到不理想不美满的恶道中去。

  众生的生命出现在好坏不同的世间上,因而有时出现在人道,有时出现在地狱道,乃至出现在其他的天道等,不能决定出现在哪个道,原因在于自己不能作主,而是全凭自己所造业力之所决定的,业力决定你来人道,你就得到人道来成为人的角色,业力决定你去畜生道,你就得到畜生道成为各种不同畜生的角色。当你在人道的果报结束以后,决定你的业力继续指挥你到天道,成为像帝王那样的高贵角色等等。生命就是这样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地转换各个不同的世间,成为各种不同的角色。如是不同生命的角色,在各个不同世间的果报,是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因而使诸众生感到生命非常的奥秘,不能明见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只好随着生命的迁流而迁流,直至生命达到真正的解脱为止。

  世人对生命在各种世间上不断担任各个不同的角色,有感到怀疑的,有予以否定的,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只有这个现实生命,不可能还有生命以新的姿态出现。所以对佛法的轮回说,总是不肯予以相信,理由就是不信者没有亲眼见到,你们也不能拿出事实给我们看,要我们如何信受得了。当然,人与畜生是明白可见的,无人可以怀疑,至于人死为鬼,或者有人碰到过鬼,或者鬼屋中有鬼作怪,或有梦到死去的亲人,所以对鬼也还可以信得过去,至于天堂与地狱,虽是苦乐两个极端的地方,但毕竟没有人看到过,是不是真的有地狱与天堂,那就很难令人生信。为此,不知阻碍了多少人进入佛门。关于天堂与地狱的问题,下面引用印顺大师对六道轮回的说明:

  印顺大师在《六道轮回的说明》一文中说: “经常有人问我,地狱到底有没有?天堂究竟在那里?天堂与地狱,一般人限于知识与能力,总多少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其实,这可说是宗教界,甚至一般人的共同看法”。接着对于地狱的说明: “如果你们问我: ‘地狱有没?’我敢肯定说: ‘是有的。’ ‘在哪里?’ ‘地狱在地层下,也就是地球的中心。’”原来,堕地狱的方式有二种:一是活生生地陷身地狱;一是死了以后才堕地狱。死后堕地狱的情形,我们的肉眼不能明白看到;可是现生落地狱的,大家都会知道的。我想举两个事实来证明:一、佛经说:佛有一个弟子,名叫提婆达多。他叛教害佛,结果,地面裂开,火从地中冒出,他就头下脚上的,遭到现身堕地狱的苦报。二、基督教的《旧约》里说:摩西所领导的以色列人,其中有个因为“藐视耶和华”、 “他们脚下的地就开了口”, “都活活地堕落阴间”。这与佛教所说的,岂不同一情形?”宗教界特别是佛教,肯定地狱是有,怎能因一般人不见而予否定?“’

  其次,所谓的天堂是六道中最优胜的一道。佛分天道为三界二十八天,依所修的功德深浅,而生天的也就有高低。生天的,不管是身相、寿命、快乐、禅定,都是极为殊胜的。有帝王形态的,最高的是大梵天,成为独一无二的主。比他更高超的,还有十九天。但无论怎样的高妙,总是逃脱不了堕落又升进,升进又堕落的轮回。佛教与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虽然都说有天堂,但一般宗教以为天堂已经究竟圆满,但佛教说天堂,只是六道之一,到了福报穷尽五衰相现时,仍要堕落到受苦的环境中去。古德说: “纵饶生入非非想,不免轮回六趣来。”所以天堂不是最理想的地方,而佛法也不鼓励人们求生天堂。

  或说理论上虽然讲得很不错,但事实上不能给我人看到,要众生相信是很难的,我们现在是拿不出事实给大家看,但如前说,且有超常透视力的佛陀,以及其他同样得到这个透视力的,确实是有所见而这样主张的,并不是毫无根据而作如此说。我们如能依照佛法所说而行,得到如佛等所得到的超常透视力,同样会看到各个不同的生命,本于各自不同的业力,在各个不同的世间,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

  生命在各个不同世间继续出现,只是以理论说明,在不信者听来,不但难以了解其中的意趣,而且同样不肯接受轮回说。经说: “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解。”现在不妨举“薪尽火相传”的譬喻来显示,使诸不信者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的说明。在《成佛之道偈颂讲记》中说: “此喻由庄子所说的‘薪传也,不知其尽也’的话而来。如堆积一捆柴薪在那儿燃烧,我们明显看到的现象:当这枝柴薪在燃烧发光时,其他的柴薪似还没有烧到,但当燃烧着的一枝柴薪快要烧完,而火也快要熄灭时,立刻就又燃烧另一枝柴薪,使火复大起来而发光。像这样一薪接着一薪地燃烧,是我们所看到的事实。虽说‘前薪不是后薪,后火也不是前火,而后火不能不说由于前薪的火而来’。在以柴薪作为燃料的时代,相信任何人都曾见过这一事实, 自然会认为此说是对的。”

  《成佛之道》的长行中说: “现在再以薪火相传来比喻:火烧物时,发为熊熊的火光,这如生命的显现活动。等到烧完了,发光的火焰没有了;这等于一期生命的结束,死亡。火熄了,热灰也似乎冷了,如遇到易燃的物件,加上微风的吹拂,又会‘死灰复燃’起来,又重新发出熊熊的火光;这等于因缘和合时,过去的业力,又会引发一新的生命。死灰复燃的火光,不是前火,而与前火有著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如后生不是前生,而后生与前生的行业有关。从前火到后火,时间上可以有一间隔:这如后生与前生间,时间与空间,都不妨有距离的。不过,这到底是比喻而已。如约佛法来说,过去了的业力,在如幻的法性空中,本不可说有时空的间隔,只要因缘和合(如人生,要有父精母血的和合等),就能在另一时间,另一空间,忽然的引发一新生命身心活动的又一新开始。”本比喻的说明,足够相信轮回这一事实了吧。佛教徒固然相信轮回,一般世人亦应相信轮回是真实不虚的。若能坚信依业而有轮回,对于人生,不但不会悲观,亦不会过分乐观,因在业光芒中,使人清楚地看到,人生毕竟是不永恒、不美满、不自由、不究竟, 自然不会造诸恶业,避免未来感受极大的苦果。对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如能真实地正确认识,不但不会再为自己创造陷阱,而且逐渐地悟达人生的真谛,战胜愚昧与业惑,发现涅槃界的光辉,向涅槃的光辉迈进。

  四、佛教轮回说的殊胜

  关于轮回这一个问题,虽为世界各国,各大宗教家,甚至各个不同类别的学者,所一致谈论到。认为佛教的轮回说与其他的一切轮回说,有不同而且非常殊胜的地方。各种轮回说中,不是说有一个实在的灵魂,就是说有实在的我,或说为上帝所安排。可是佛教虽也说有情生命的轮回,但佛教所说的轮回是由有情众生的业力来决定的,是有情众生自作自受的。根本不承认有个我或灵魂,在各个不同的世间上转来转去。因为一般宗教及哲学所说的我,根本就没有的,作为轮回的主体,纯粹是依因果法则从业而受果的。由于前生的业,引生现在的果报,由于现在的业,招感未来的果报。只要业力一日存在,生命也就一日相继不断。业力有善恶的分别,果报也就有苦乐的差异。如此展开了生死轮回的思想。即不承认有个神我作轮回的主体,亦不承认有身心以外的支配者。

  要知一般宗教及哲学所说的我,具有永恒性,根本不可在各个世间上转动,根本不可依之作为轮回的主体。佛法有轮回说,而不承认有实在的轮回主体,亦即否定永恒性的我与轮回有什么关联,这是执有实在自我的学者所最难以理解的。对此,不得不略为说明。 《阿含经》说: “无作者而有果报”,明显地告诉我们,实有自体的作者是没有的,但是业与果报,不但是有,而且丝毫不爽。经云: “无我无受无作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这是完全针对外道主张有个神我说的。因为佛陀用因缘生灭的无我学说,阐明业与轮回的关系,当然不需要有个我或灵魂。

  世间一般宗教及各种哲学,认为生死轮回的建立,必要有个实在的神我或灵魂,为作业者和受报者才可以成立,否则根本谈不上什么轮回。佛法是彻底主张无我的,不但不承认有作者,亦不承认有个实有轮回的主体。轮回主体虽说没有,但业及果报不能说没有,如业及果报亦没有,那还谈什么轮回?众生之所以在生死中轮回,是由于执著有个实有自我,依此虚妄的实有自我,生起种种不同的烦恼,造诸种种的有漏业,而在生死中生命相续,因果相续,无有穷尽地轮回不息。如欲扭转轮回趣向解脱,非得击破“我执”不可,所以佛法特别重视“无我”。是常是一的实有自我,固然不可说有,但假名的轮回,仍得要承认的。

  在轮回中的业及果报,虽说是假名无实而幻有的,但业果的自性,仍是不可得的,如以为业及果报是实有的,同样不能说明轮回,因为实有自体的东西,绝对是不可转动的,怎可在生与死上转来转去?不实有的东西,不可能成立轮回,就是佛弟子中,或说诸行轮回流动,或说有情轮回流转,亦为无自性空者所不承认,因为诸行或有情,如执有实在自性,不论说它是常,或者说它无常,皆不能成立生死轮回的往来。要知佛法虽主张空的,虽说我不可得,但轮回是可建立的,而且唯有空无我,方能真正建立轮回。因为一切虽是无自性空,生命内在的实我不可得,但缘起的业力并没有失去,到了因缘成熟时,就会感所应得果,所以可建立缘起如幻的生死轮回,亦即生死流转的生命之流,皆由业力的推动而滚滚不停地相续下去。

  一般宗教认为天堂、地狱和人间,都是神所创造的,佛教否定造物主,而主张一切法由于因缘生则生,因缘灭则灭,生灭无常,是一切法的规律。所以从这方面说,佛教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又一般宗教也认为人们的个体生命轮回的主体是灵魂,为造物主所赋予。佛教既否定造物主,也否定单独有个常住不变的灵魂升沉出没于诸趣。虽然,在经论中说到轮回的主体似乎有个灵魂的东西存在,如《法句经》中说的: “识神走五道,无一处不更,舍身复受身,如轮转着地。”但这正是指被妄心所诳现起似我的幻相,正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的这个东西,也只是生灭无常的色、受、想、行、识等五种心法现象的一种,是大乘经论所指出的第八识,它的本身既不是我,也不是灵魂,只是八种心行中的一法,也是因缘生法之一,既不是独存的灵魂,也不能称之为永恒不变的我。 《杂阿含》云: “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诸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可是由于我执不忘,这个五蕴和合相生有生命的众生,八识心行之一的识神,永远成为轮回的主体,流转生死无有穷尽。

  促使诸蕴和合的是什么?驱使识神轮转的又是什么?佛教称之为业力。业力说在印度虽起于公历纪元前一千年左右,但它的善恶业的标准以是否崇拜梵神来决定。而佛教则以是否符合于法的规律为标准,来判断善恶或净不净业的性质。五戒、十善、禅定固是善业,但若我执未忘、从个人自私的观点出发,则都是不净业;如能忘我而行善业,更能体现大悲利益众生,才名净业。不净业,是促使诸蕴和合的要素,是驱使识神轮转的动力。不净业的善行,是招感人间、天堂之果,不净业的恶行,是招感三恶道之果。 《杂阿含》四十五经偈云: “车从诸业起,心识转于车,随因而转至,因坏则车亡。”忘我则生死之因坏,轮回之果亡,净业的大悲行,则虽处生死已破轮回,正是庄严众生,庄严净土之菩提行。

  业就是身、口、意善恶或净不净的行为,以意业为主体,身口二业是听意业的指挥,而实际表现于具体行动的,则是身口二业。所以果之苦乐,由业之善恶,业之善恶,又由于动发具体行动的意业与欲望是否正确为决定。认识错误,欲望不正确名为惑;认识与欲望正确称为智慧。由惑故造不净业,由不净业故招轮回五道之果;反之,智慧现前故行净业,由净业故严佛土果。生死轮回与净佛国度,业是动力因,业是最具活力最富于创造性。好像画家作画,奋其自由艺术的手腕,在画布上涂着种种浓淡的色彩,创作出丑恶或美丽的作品,所以《华严经》有“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之喻。”因之佛教虽谈三世因果而全神集中于现世指挥身口行为的意业,展望于未来的美好乐果。因为现世经验界的苦乐之果,它不落于善恶,唯是无记,它不只是个人独受,也是社会共感;唯现在的行为,才是播下未来苦乐的种子之因,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应如何慎重地选择善恶的标准?这样,未来苦乐之果操之于现在之业,面对现实的世界,得依主观意识的改造、心力的改造,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过去一般佛教徒爱谈过去之因和现受苦乐之果,来强调善恶;这是不唯落于印度宿命论外道的窠臼,也是把佛陀谈三世因果精神本末倒置了,是一种庸俗的因果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佛教在世间法方面虽不否定轮回,在出世法方面是破轮回的。轮回三界,在十二因缘中称为“有”:逆观还灭的十二因缘观称“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佛陀自称“破有法王”;若轮回果是常住性、真实性,则如虚空之不可破灭,众生永无成佛之可能。 《正法念经》中之fJ/b能诳众生”这一句话, ””是说明轮回根本是虚妄性,由妄心执我执有灵魂,于是有我贪、我爱、我欲等惑而造不净的善恶行为,牵引种种五蕴而有生死轮回,一到了遣除我执,通达真胜义谛,回观轮回生死,如梦中事一般,方知轮回是赚诳众生的境界,于无生死中见有生死,枉受苦恼;菩萨之大悲净行,正缘是而发。今之多数佛教徒,不敢赤裸裸地荷担佛陀家业,不肯立地踏破轮回,不为饶益众生广修庄严净土之行;只是强调过去之因,今世之果,忘却佛陀逆观还灭的后半段,只是顺向流转生死门中去,直是宿作因论的外道徒众而已。

  佛教之谈轮回, 目的是在打破轮回,不仅是“不堕于恶趣”而已。因为众生之所以有轮回生死,是由于对宇宙万有内外一切法上没有认识缘生一切法的自性,即于本来无我的生灭变异的精神界上而起永恒灵魂的我执,于原无实体的生灭变异的物质界上而起常住凝固的法执;于是以自我为中心,计较利害得失,昧于一切法缘生缘灭变迁不停的规律而造作诸业,因之而有轮回,是谓生死众生颠倒相,是谓一切行不相应。倘能学习佛教理论与实践,则能认识一切法自性,于精神界上还它一个无我,于物质界上不起固执,另有个不变本体常存,于内外一切法上掌握到“诸法无常,诸行无我”的法的规律,于是思想意识上不是谓虽处生死即是涅架,是谓“一切行相应”。故涅架不是别物,即是随顺一切法的生灭变异的规律,唯此变异的规律才是“不变常住”,这是一切法的共同性,亦称法性,有佛出世是这样,无佛出世也是这样,释迦佛陀证悟此法性,安住此法性中,是名“随法行”,是名“常安乐”。以安住于法性故,生死与涅槃统一,凡夫与佛陀统一,更无轮回可出,假名为踏破轮回,超出三界。现引《大方便报恩经》句,作为本段的结语: “佛以法为师,法是佛之母,佛依法而住。”““

  五、佛教轮回转世的意义

  一般来说,佛法以六道轮回解释生命的流转变化。有人认为人死如灯灭,其实一个人死后,并非肉体死亡就形销神灭,他会随着过去造作的业力,继续以六道轮回之一来展现新的生命。每一道的生命死后,都会继续再以六道轮回之一来展现新生命。民间信仰往往以为人死之后变为鬼,以祭鬼之礼来祭祖,确切地说这样对祖先是不如实的待遇,因为死后为鬼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性,其若真的堕在鬼道,有终一日鬼道报尽,还是会寄居别道的。佛法的目的在于终止六道轮回,证得圣果,从此超出生死,不再于生死流转中迁流不息。

  以原始佛教而言,解脱生死、终止六道轮回的人称之为阿罗汉,也就是体证涅架的人。那么有人会问,阿罗汉死后到哪里呢?这个问题无异是问涅架的生命境界是如何呢?佛陀的态度是不在言语和理论上去探讨。有一位对佛法有兴趣的外道修行人名叫婆磋种,曾经三番五次地找佛陀本人问这一类问题(包括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世界有边无边、命身同异等等),甚至还旁敲侧击,也跑去问目楗连、迦旃延,看看师徒的回答是否一致。佛陀不是默然不答,就是告诉他,凡有这些见解,都是邪见,离真实越远。“”可以肯定的是,解脱者死后也不是虚无、消失,无论佛陀在世与否,诸佛弟子一听到有人认为阿罗汉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必视之为邪见,为他开说法义,诱导他放弃这种论调。

  如果阿罗汉死后并非空无一物,涅架境界也不是死水一般静滞,这一点是肯定的。可以理解的是,佛陀不愿多说的理由是到了这里不能再言说了,一说就出问题,一说就引来更多误解。到了大乘佛教发达以后,解脱者从阿罗汉提升至具有法报化三身、神变不可思议的佛,正面描述了许多涅架境界的妙用与积极活动,例如化身千百亿到各个不同佛国、不同时空去救度众生,或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倒驾慈航,以己证佛果之身示现为菩萨来辅佐阿弥陀佛。大约在这个同时,净土思想也建立起来了,阿弥陀佛名义中的无量光、无量寿,有些学者就认为这是涅槃的果德的象征。

  佛法认为轮回是业力的作用,依着因果律的运作,产生三世因果的生命历程。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中说: “佛教的因果律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现世承受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现世的行为造作,既然即是后世的业因,也可加入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

  结 语

  佛教依业而有的轮回说,有它的事实与理论的根据,不是任何人所能否定得了的,因为吾人的生命生存,并不只在这短短一期生命,依于业力的支持,无始无终的相续,如长江大河那样的延续不息!所以有情的生命,死后固不是没有,生前亦不是没有,前一生命刚刚结束,后一生命立即开始,所以像流水一样的成为生命之流!

  佛教业感轮回说,要在说明生死流转因果内在的联系。在无限的生命流里,不论是处境的不同,或者是受用的不同,全是本于种种业的性质不同,是以有情的生命相续,实际就是业报的相续,所以业与生命轮回,有著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业感轮回说的真正价值,在于自种业因, 自收业果,涉于三世而成轮回,为最合理的因果规律。只要业力一日仍旧存在,生命现象就会一日不断。造业是感果的因,受报是造业的结果,所以吾人未来的苦痛或快乐,必须自己负起责任!

  总之,佛法的轮回说,是以人为的作业的升沉为根本,取决于各人本身的行为,因而启示人们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要人知道轮回是不理想的,一个有志学佛的人,应该立志扭转轮回,挣脱业力之网,截断生命之流,依于佛法正见,广修戒定慧行,完成生命解脱!像这样的理解轮回,并不是消极忍受,而是积极地争取身心自由!最后我要向诸位说明的,就是佛法的轮回说,一方面说明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另一方面说明当是业报定律不可免,但如能够依于佛陀的指示,经过一个相当时期的修持,必然就能获得生死的解脱,并不是完全无法挽救。愿诸位在读完本文后,就能从当下开始发心,立志要从崎岖黑暗的轮回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打破烦恼,从而转过来走上光辉的解脱大道。

2006年第2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