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世上最可怕的(外二篇)

菊花茶

  有个人问禅师:“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禅师说:“欲望!”

  那个人满脸疑惑。

  禅师说:“听我讲几个故事吧。”

  可怕的黄金

  一个僧人惊惶失措地从树林中跑过来,刚好碰到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边散步。他们问僧人说:“你这样慌张是为了什么?”

  僧人说:“太可怕了,我在树林中挖出了一堆黄金!”

  两个人心里忍不住说:“这真是个大傻瓜!挖出了黄金,这么好的事他居然说太可怕了,真让人想不明白!”于是他们又问那个僧人道:“在哪里挖出来的?请告诉我们吧。”

  僧人说:“这么厉害的东西,你们不怕吗?它会吃人的!”

  那两个人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它吧。”

  僧人说:“就在树林最西边的那棵树下面。”

  两个朋友就立刻去找那个地方,果然发现了那些金子。一个人就对另一个说:“那个僧人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黄金在他眼里居然成了吃人的东西。”另外一个人也点头称是。

  他们于是讨论怎么把这些黄金拿回去。其中一个说:“白天把它拿回去不太安全,还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去拿一些饭菜来,我们就在这里吃饭,然后等天黑了再把黄金拿回去。”

  另外一个人就照他说的去做了。留下的那个人心想:“要是把这些黄金都归我所有就好了!等他一回来,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这些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回去拿饭菜的那个人也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给他的饭里下毒药,他死了,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结果等他拿了饭菜回到树林里时,另一个人就从背后狠狠地用木棒把他打死了,然后说道:“亲爱的朋友,是黄金逼我这么做的。”接着他拿起那个人送来的饭菜,大口地吃起来。没过多久,他感觉到很难受,肚子里像火烧一样,他才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的时候他说:“僧人说的话真是太对了!”

  这真是应了古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贪念惹的祸,欲望把最亲密的朋友变成了死敌!

  买土地的农民

  有一个农民想要买一块地,他听说有个地方的人想卖地,就决定到那里询问一下。结果那个地方的人告诉他说:“只要交上一千两银子,然后就给你一天的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间算起,直到太阳落下地平线,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就是你的,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点,你将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那个农民心想:“如果我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岂不是可以走很大圈得到很大一块地了吗?这样的生意实在是太划算了!”于是他就和当地人签订了合约。

  太阳刚一露出地平线他就迈着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他的步子一分钟也没有停下,一直向前走着,心里想:“忍受着这一天,以后就可以享受这一天辛苦带来的回报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远的路,眼看着太阳快要下山了才往回走,他心里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回去的话就一寸土地也不能得到了,于是他抄近路向起点赶去。可是太阳马上就要落下去了,他只得拼命地奔跑,最后,只差两步就要到达起点了,但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倒在了那里。

  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永远也无法逾越,因为人的贪欲永无止境,永远也不会满足,这是人性中最大的缺憾。

  佛与魔鬼

  有个很出名的画家,他想画佛和魔鬼,但是在现实中找不到他们的原形,他的脑子里怎么也想像不出他们的样子,所以很着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寺院朝拜,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和尚,他身上的那种气质深深地吸引了画家,于是他就去找那个和尚,向他许诺重金,条件是他给画家作一回模特。

  后来,画家的作品完成,以后轰动了当地,画家说:“那是我画过的最满意的一幅画,因为给我作模特的那个人让人看了一定认为他就是佛,他身上的那种清明安详的气质可以感动每一个人。”画家最后给了那位和尚很多钱,实现了他的诺言。

  就因为这幅画,人们不再称他为画家,而是称他为“画圣”。

  过了一段时间,他准备着手画魔鬼了,但这又成了他的一个难题,到哪里去找魔鬼的原形呢?他探访过很多地方,找了很多外貌凶狠的人,但没有一个满意的。最后,他终于在监狱中找到了。画家高兴极了,因为在现实中找一个像魔鬼的人实在是太难了!当他面对那个犯人的时候,那个犯人突然在他面前失声痛哭。

  画家奇怪极了,就问那个犯人是怎么回事。

  那个犯人说:“为什么你上次画佛的时候找的是我,现在画魔鬼的时候找的还是我!”

  画家大吃一惊,于量又仔细看了看那个犯人一眼说:“怎么可能呢?我画佛找的那个人气质非凡,而你看起来就是一具纯粹的魔鬼形象,怎么会是同一个人呢?这太奇怪了,简直让人无法理解。”

  那个人悲痛地说:“就是你把我从佛变成了魔鬼。”

  画家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我并没有对你做什么呀。”

  那个人说:“自从我得到你给我的那笔钱以后,就去花天酒地地去寻欢作乐,纵情地挥霍。到后来,钱花光了,而我却习惯了那样的生活,欲望已经一发而不可收拾,于是我就抢别人的钱,还杀了人,只要能得到钱,什么样的坏事我都能做,结果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画家听了他的话,感慨万分,他惊叹人性在欲望面前转变得如此之快,人是如此脆弱。于是他将画笔负疚地扔了,从此以后再也不作画了。

  人,一旦堕入“追逐物欲”之陷井中,就很容易迷失自己,想要抽身出来就成了很困难的事,所以人性不能和贪念走在一起。

  禅师说完了这几个故事,便闭目不语,而那个人已经从这些故事中知道了答案,原来这个世上最可怕的就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就会越不满足;就会越不快乐;就会越多烦恼。

  所以禅师告诉我们:钱如枷锁,贪是坟墓,追名逐利最终只是一场空。只有洗去心中的种种虚妄,放下贪欲,回归到平实的本质,才会看破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有如过眼云烟,毕竟都是无常色相,才最终体验到生命的无尽悦乐。

  拒绝你的痛

  有这样一个女青年,在工作以后遭受了很多的挫折,还失去了心爱的男友,最后她的精神极度抑郁,常常感到很痛苦和心灰意冷,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于是产生了想要自杀的念头,最后,她选择去一个深山,准备在那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当她在太阳快要落山才爬到山顶上时,却被一阵阵的悠扬深远的钟声吸引住了,仿佛是冥冥之中佛在伸手招唤她一样,于是她寻着钟声在半山腰里发现了一座寺庙。

  庙很小,里面只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在扫院子里落下的树叶,而小和尚正在大殿里敲着木鱼,一声一声地诵着佛号。

  女青年跪在大殿里,向菩萨哭诉自己的不幸和痛苦,乞求菩萨给自己指引一条光明之路。

  小和尚听到了女青年的哭诉,很是担心,于是就悄悄地跑到老和尚那里说有人想要自杀。

  老和尚让小和尚搬到自己的房间和自己一起睡,然后安排女青年住到小和尚的房间里,然后他们一起吃了简单的斋饭,老和尚又让小和尚送了很多的佛经让女青年读。于是女青年暂时就在寺庙里住下来,并很认真地读起佛经来。

  两天后,老和尚在院子里扫落叶,女青年走到他旁边要帮他扫,老和尚不肯,只是问她看了两天佛经有没有悟出什么道理来?女青年摇摇头,说没有。老和尚没说什么,举起手中的扫帚就打了女青年一下。又过了两天,女青年正在屋里看佛经,老和尚走进来问她悟出什么没有,女青年仍是困惑地摇摇头。老和尚于是举起手中的戒尺又打了女青年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去了。

  最后,当老和尚又一次在斋堂外面遇见女青年,询问她悟出什么没有时,女青年预感到自己又要挨打了,因为她的确没有从佛经里悟出什么来。所以当老和尚手中的竹杖正要打到她的身上时,她举起自己的胳膊挡住了竹杖。

  老和尚笑了,说:“阿弥陀佛,施主可以下山了。”

  女青年有些不解,问老和尚说:“为什么?我还什么也没有悟出来啊。”

  老和尚说:“虽然你没有悟出什么,可是你看你现在已经知道怎样拒绝你的痛了。”

  女青年想起自己刚才抬起胳膊阻挡那要落在身上的击打时,心中顿时大悟,向老和尚深深施了一礼,然后轻松地下山去了。

  把“死”放在心头

  有一位比丘修行,心常为外境牵动,佛陀就告诉他修行的方法道:“比丘啊!你在修行的时候,心容易散乱,都是把‘死’没有放在心头的缘故,如果你能知道人生无常,一切声色外境都不能诱惑你了。”

  佛陀的话,给一位国王听到,国王心想,只要记得一个“死”字,就会不被外境的声色所动,真有这么简单的道理吗?因此他就想试试。

  正巧,国中有一个人诽谤比丘,那人说:“比丘也是人,身虽出家,难道心就不贪恋五欲之乐吗?”

  国王就把他叫到面前,说他侮辱圣者,要处以死刑。

  那人吓坏了,向国王请求免死。

  国王就说:“如果你要想不死,就必须在头上顶一盛满蜂蜜的钵,然后周游街市一圈,倘若一滴蜜都不洒出来,就赦免你,否则,死罪难饶。”

  国王事先在街市路旁,布置了许多音乐歌舞,那悦耳的琴声,那如云的美女,无不让人心动神往。可是那个获了罪的人,因为心中有个死字,一心不二,不敢把蜜洒一点到钵外去,因而战战兢兢,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头顶的钵上。

  当他回到国王面前的时候,国王问他道:“在街上你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罪人回答说:“没有。”

  “那你有没有看到什么?”国王又问。

  “没有。”

  国王说:“街上明明有音乐和舞伎,你怎么会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

  那罪人答:“大王,我因为顶了那满满一钵的蜜,若滴洒一点就要死,所以心中只惦记着死,无心外面有什么了。”

  国王一听,若有所悟,然后他对那个人说:“佛陀说得不错,把‘死’放在心,知道人生无常,一切声色都不能诱惑人了。比丘是人,因为心中知道世事虚幻,哪里还会贪恋五欲呢?”

  那人也深有所悟,伏在地上,说:“大王,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毁谤圣者了。”

  看到这个故事的朋友,请你想一想,佛陀的话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心灵常常被世事困扰,在成功的时候欢笑,失败的时候痛苦;赚了十万还想着百万,住着两居室还计算着更宽敞的房子;得不到爱着的人忧伤,被不爱的人喜欢又烦恼;从孩子一出生就计划其将来上大学的事情;不想做的事情却因为面子而勉强接受;为一只宠物猫的丢失茶饭不思;被人责备就怨恨在心等等。殊不知,我们都会有“死”的时候,一旦死亡来临了,所有的一切就将烟消云散去。到那时,我们还争什么?怨什么?爱什么?恨什么?那些在活着时候看不透,紧揪住不放的利益和功名还都有什么意义呢?

  倘若我们时常提醒自己身处无常之中,心中还会计较那些荣辱、得失和喜乐忧伤吗?倘若我们把“死”放在心头,生活难道不会淡泊且从容许多吗?

2006年第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