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苏州市寒山寺慈善中心一届五次理事(扩大)会议召开

慧 伯

    2007年5月28日下午,苏州市寒山寺慈善中心一届五次理事(扩大)会议在寒山寺丈室楼召开。

  会议审议和通过了寒山寺慈善中心二00六年度工作总结和二00七年工作计划、寒山寺慈善中心监事会财务审计报告和寒山寺慈善中心理事会人事调整决议。

  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苏州市寒山寺慈善中心名誉理事长王科军到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寒山寺方丈、寒山寺慈善中心理事会会长秋爽法师,江苏省和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寒山寺慈善中心名誉理事长、苏州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在会上讲了话。

  “苏州市寒山寺慈善中心”是2004年4月经苏州市民族宗教局同意,苏州市民政局登记批准创办的,三年多来,寒山寺慈善中心在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市宗教局和市佛教协会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立足苏州,面向社会,尽力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物质帮困、精神解困和就业扶困工作,充分发扬了佛教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济世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6年,寒山寺慈善中心募得善款计148万5干余元, 向社会捐助款项计150万元,透支1万余元。现在得到慈善中心帮助的特困家庭每月有800多产,全年计9200人次,切实为社会扶病帮困、捐资办学、救难解厄尽了绵薄之力。

  慈善中心对资金的募捐筹集,渠道多样、方法灵活。有通过媒体、寺院网站和<<寒山寺》杂志宣传、募捐:有举办联谊、禅意书画义卖活动募捐:有在寺院内设化缘点和设置功德箱化缘募捐:有包爱心粽子义卖募捐等。还充分发挥总部和分部义工的积极性,多方筹集善款。同时,对慈善资金的管理也做到了制度规范严格,财务收支透明,确保了所得捐款悉数用于社会慈善事业。

  寒山寺慈善中心现设有一个总部和三个分部(沧浪、泰州和慈航分部)。到目前为止中心会员已达1500人次左右。会员多来自苏州、上海、昆山、常熟、江阴、张家港和浙江等地热爱慈善事业的正信居士和信众,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寒山寺的慈善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秋爽法师表示,慈善中心将继续坚持以“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为指导思想,更好地开展扶贫、助学等各项慈善工作。根据三年宋的工作实践和思考,为了进一步增强慈善中心的凝聚力,更好地做好和开展各项工作,寒山寺慈善中心理事会已经着手修改和完善《寒山寺慈善中心章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救助对象与标准,慈善中心将把关心救助的目光及时投向本中心需要帮助和关怀的会员和义工居士,并且成立临终关怀小组,义工居士往生由寒山寺法师和中心助念团参加助念送往生。

  寒山寺慈善中心将继续加强慈善中心工作队伍建设,努力争取得到更多的爱心董事长、总经理和广大善男信女的支持,注重在广大佛教居士中发展慈善会员,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和执行慈善中心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探索,多方筹集慈善资金,积极扩大捐助范围,尽力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努力拓展和充实慈善中心的救助功能,力争将苏州市寒山寺慈善中心的各项工作稳步推向前进,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苏州而不懈努力。

  明学法师在讲话中指出,慈善事业,是传播佛教、践行佛法、引导正信、树立佛教正面形象等最有效的方式,因而在历史上受到了中国佛教先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是慈善中心工作的基本原则:健全、如法如律的僧团队伍是佛法住世的根本所在,更是佛教慈善事业的基础:悲智双运,建立、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正信的居毗二和信众队伍,依教奉行、广行布施,是佛教慈善事业的积极力量。并且强调,最好的慈善事业就是与教育合二为一,以文化、教育来培养人才、宣传教义,树立众生与我平等无二的慈善观念,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从思想上改造人心,改善人们的精神品质,让世人更多地了解佛教慈善事业,唤醒世人的爱心,并引导全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

  乇科军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宗教事务部门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协助支持寒山寺慈善中心的各项工作,希望寒山寺今后要进一步向社会倡导和宣传慈善思想,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募化慈善资金力度,努力拓展新的举措更好地服务社会人群。社会要营造慈善的良好氛围,搭建慈善服务平台,以不断提升寒山寺慈善中心的社会价值。

  会议期间,各有关慈善分部负责人、企业家和居士等与会代表还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为慈善工作进一步拓展新思路建言献策。有关与会的企业家纷纷表态愿意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多捐善款,并且初步决定把今后慈善工作的重点方向指向关心老人即兴办敬老院等发面。

  会议由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宗教处主任科员、寒山寺慈善中心副理事长洪国梁主持。苏州市民宗局,泰州市民宗局,沧浪区、金闾区民宗局、民政局,和寒山寺慈善中心全体理事会成员以及苏州市有关新闻媒体记者共约5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07年第2期

上一页 目录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