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重修寺志结善缘

张力生

  佛教里是很讲究个“缘分”的,对此我有着切身的感受。

  初识“寒山寺”的名字,还是童年在家乡的私塾念的,我摇头晃脑地跟着老先生背诵唐人张继写的那首“枫桥夜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时只觉得读来很顺口,也很美,其余则朦朦胧胧、一无所知。后来又曾听祖父提起:我们张氏族人这一支,原籍就住在苏州的阊门,是因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吴王张士诚打仗,才为避战乱而迁居至苏北泰州、海安一带的。如是可见,因缘自有。

  初访寒山寺,是“文革”快近尾声的1976年秋天,那次趁出差之机,我拉上一位正在江苏师院中文系读书的乡友,专诚乘车前往枫桥镇拜谒闻名中外的“寒山古刹”,因“文革”的折腾,寺院内殿阁破败,佛像荡然无存,盘桓好久,连僧人的影踪也未能见者……及至周边胜迹铁铃关、枫桥、江村桥等处,也是衰草丛生,满目苍凉,毫无当年“游人多来此观览·吟咏”的盛况,只得扫兴而归。但按彼时百废待举的新形势,我始终相信佛教的辉煌与寒山寺的重兴一定会很快降临!

  2001年春,我再次跨入了寒山寺的山门,

  为的是应聘参与重修新的《寒山寺志》。自打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拨乱反正,落实各项宗教政策,寒山寺被列为全国首批开放的重点寺院之一。由此,作为苏州地区的旅游热点,寺内的修复工程在各界的热心护持下,不断地紧张进行。整修殿堂楼阁、请回并新塑佛像、翻建了弘法堂、大修了藏经楼、竖起了诗碑亭、圆满了五百罗汉像的装金功德、美化了枫江楼花苑的环境……同时又陆续新建了钟房、心净楼、斋堂、生活区等诸多建筑。特别是耗时六年,竣工了占地三千余平方米的标志性建筑普照塔院,矗立起总高为42.2米的仿唐宝塔。此外,建起了藏书达万册以上的佛教图书馆,档案室上升为“省、市一级先进单位”,全寺推行了电脑联网现代化管理,使寺容寺貌焕然一新,成为一座金碧辉煌,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精含名蓝。盛世修志,势在必行,

  于是老方丈性空与时任监院的秋爽法师共同发下心愿,要及时组织力量,将寺院近拾多年间的沧桑巨变与辉煌的业绩写入史册。

  考《寒山寺志》已有三个版本问世,即清末民初叶昌炽应江苏巡抚程德全之请承编的“三卷本”,后由苏州张继明据此校补、增纂的修订本(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

  以及由金山寺丰涛法师执笔撰写的《新志打印本》

  (油印初稿,下限也只在1991年春)。近拾余年来的新变化均不能涵盖其中,必须尽快重修出版一种新稿本,以如实记录历史,惠及后代。于是凭着这一机缘,让我在寒山寺常住了两年时光。

  我原是一名国家机关干部,在海安县政协担任常委与文史委员会的主任,县副编审的高级职称资质,也曾参与编写过《县志》、 《江苏省民俗志》、

  《海安文史》(计拾辑)等史志书籍。由于工作上的接触,我一向对佛教以“大文化”视之并认识和钟爱,1997年初我向组织申请提前退休,选择了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去襄助佛教文化宣教工作,借此修身养性,调节心灵,向晚年生活过渡。此一千便是四年多。为此我对佛教是有所了解的,对佛教徒清静而活淡的日常生活,也是能够适应的。故经普陀师友的引荐后,我很乐意的接受了秋爽监院的邀请,并表示要尽力不辱续修寺志的神圣使命,因为苏州原就是人文荟萃之地,能让我有幸参-与“寒山寺志”的重修,这本身、就许就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吧!

  记得是当年7月12日的下午,监院并兼寺志副主编的秋爽法师在枫江楼专门召集了修志会议,向与会的各有关方面人员讲述了重编寺志的宗旨、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也明确了由我执笔统稿,在原有“打印本”的基础上,合理调整篇目,按史志的体例和要求,修订、增补争取在年底拿出一个像样的新稿本来,同时应考虑好图照、表格、附录等相应的杆配,力求达到上乘的标准。

  会后,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此项工作:先是认真通读了几个版本志书的内容,集中精力、求同存量、校对细节、核实讹误。然后多次奔波于苏州市图书馆,翻阅如《吴郡图经记》、

  《吴郡志》、 《百城烟水》、 《吴门表隐》、 《姑苏志》、 《苏州府志》、 《吴县志》、

  《苏州市志》等古籍志书,从这些古书中,有关寒山寺及周边胜迹的章节,我细心择其要、摘抄于卡片,弄清来龙去脉,好在编志过程中,知其所以然。尔后,在寺内我聚精会神地反复踏勘占地面积约13654m2的所有殿堂楼阁,察考着环境方位,了解建筑特色,参拜各处的大小佛像:再耐心地四处核对碑刻文字,记录寺钟的铭文、抄写古今留下的匾额联对,分门别类记在随身携带的专用小本子上,以便积累资料,将内容分列于各卷。每遇疑难,我必去图书馆、档案室查实图文及相关材料;或是当面向长者如演林老都监、性空方丈等知情人请教,务求有个准确的说法。为编写大事记,寺院联谊状况,以及该附录的重要建筑、碑廊刻石、现存梵钟等一览表,我干脆搬入档案室办公,在该室杨燕侠女士及一位张老先生的认真配合下,做了大量的抄录及补充、删削、检选等工作,方才能有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我真的从内心感谢他们的支持!

  遵循编委会的策划与指导,近一年的不辞辛劳,作为执笔者,我终于在原有寺志和打印本的基础上,修订了近20万字的通稿文字,整理编入了近十多年来的新内容,重点突出了寒山寺钟声诗韵、塔影碑文的佛教文化特色,增写了塔院、艺文、大事记等篇章,于二OO一年底赶出了电脑打印的送审新稿本。感谢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徐刚毅主任与林锡旦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在听取汇报、粗阅书稿之后,他们又抓紧审定,并按志书体例增删修改,加写了《胜记》卷与

  《寒拾专记》一卷,每卷之首,给撰写了比较精当、到位的“小序”,引领读者方便阅览,这便形成了最后的审定稿本。次年春,我再返寒山寺参与了编委会的复审定稿,经过评论,在取得一致共识的前提下,最后确定仍由我和光瑞师负责该志稿的校对、订正,再分别送南京、扬州的两家出版社付梓印行。

  2002年5月间,重修的《寒山寺》终于问世,继之又在“纪念建寺1500周年”的活动中,隆重地举行了首发仪式。志书为两种版式:一为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的大32K现代版,其中将寒拾事迹与诗选辑为《专记》,另附反映今昔寺貌的图照数拾幅;另一为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线装古版中、全集寒山子诗一册,共四册一函,由性空长老题签,古色古香、引人注目。每请斯书,感慨万千,正如志的前言中所云:

  “是编之成也,历时十载。诸公承前,各其努力,增益补據,勘核考索,备尽艰辛,是可谓众乎成志,檀度因缘,功德无量!”确实如此,这部寺志的重修,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降生,无不凝聚着性空长老、秋爽大和尚几位顾问、执行主编、前后的每名编辑、插图者、资料提供者、电脑打印员,甚至寒山寺所有僧职大众的血汗。

  因为年近古稀,加之县城旧居拆迁,急须另行安置,于是在书成后,我便辞别了相伴两年之久的寒山寺,回归海安家中,静度晚年。虽然在那里我参与修志,也付出了劳动,而且没有获得什么丰厚的报酬,但我心中始终是怀着喜悦和舒坦之心的,道理就在于有我执笔书写了寒山寺的历史、’文化、功在当今、惠及后代,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实事。

  寒山寺已留下我修志的善缘,我还想为寒山寺文化的弘扬,再力所能及的做些什么!

  2007年岁末初稿

2008年第1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