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感悟寒山寺

李树基

  古诗词中,大凡能历代流传并为人们所耳熟能详者,其意境幽美深远可能是关键所在,它不仅能使人为诗情产生共鸣,也能让人为诗境产生很多的联想。

  唐肃宗至德年间,

  诗人张继客游苏州,曾写下一首《枫桥夜泊。》诗,至此,枫桥、寒山寺与这一诗篇一起名声大振。南宋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自张继《枫桥夜泊》诗问世后,慕名造访者络绎不绝,题咏枫桥、寒山寺的诗篇不胜枚举。

  “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唐·杜牧《枫桥》): “乌啼月落桥边寺,客枕犹闻半夜钟”·(宋·孙卖见《过枫桥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扰客眠” (元·顾瑛《泊阊门》);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明·高启《泊枫桥》)……这些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迹墨痕不仅成为了传世之宝,也为枫桥、寒山寺增添了更多的文化韵味和光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多么幽美的诗情,多么诱人的画意,闭目细细品味,那月夜下枫桥边寂寥的小船就像映在眼前,那悠远的钟声就像在我的心中飘荡·……一种向往之情常常油然而生。

  日前与同事赴江南考察,途经苏州,有幸到寒山寺一游。在一个夏日的下午,我们一行来到了寒山寺,来到了枫桥。

  寒山寺是苏州著名的古刹之一,现己成为苏州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它座落在苏州城西约5公里的枫桥。据记载,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初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因座落枫桥镇也称枫桥寺。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曾主持此寺,遂更名为寒山寺。寺院建成以后屡遭火焚兵燹,多次重建,现存建筑均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宣统三年扩建的。寺院占地面积并不大,座东面西,四围黄色院墙,一座照壁影在寺前,上面书写着“寒山寺”三个魏体大字。转过照壁,进了山门,我们来到了寺院内。望着映入眼帘的建筑和陈设,似曾相识,与别处寺院也无更多的差别,

  “仿佛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了你的面前”。迎面是大雄宝殿,在青松绿树、曲径回廊的映衬下,确也显得格外气宇轩昂。大雄宝殿的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是罗汉坐像。大雄宝殿后面就是寒拾殿,里面供奉着寒山、拾得的塑像。大雄宝殿的西南面是钟房和碑廊。钟房面西,碑廊东向,两厢对峙,虽沉默无语,却留下了这些悄无声息的金石之韵。钟房里陈列着一排历代古钟,其实寒山寺里最有名的钟均不在此。碑廊中镌刻着历代名人的墨宝,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清代文人俞樾书写的张继诗碑,笔意圆浑,持重端庄,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历史风韵。这块碑书写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寒山寺志》称为“张继诗第三石”。第二石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书写的张继诗碑,也被称为“文碑”,因年代久远,字迹均难以辨认。碑廊中还有一些古今名人的题词。这些琳琅满目的碑刻,不仅能使游人初略的了解寒山寺的变迁,也能给人以美的愉悦,所以吸引了不少游人,伫足观赏。大雄宝殿的东南面是钟楼,就是“夜半钟声到客船”所说的钟声发出的地方。每年除夕,还有不少日本友人来寒山寺夜半听钟,享受这霜天寒夜中的一份禅意。后院是“普明塔院”,原塔早在元代就毁于战火,现在的普明塔是1996年新建的,总高42.2米,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四方五层。

  当我们走出寒山寺山门时,天已垂暮。我们又来到山门对面的运河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河面虽不宽阔,仍有几艘小木船停靠河岸,但“物是人非”,己不见当初的夜晚。如果是月夜里,坐在这样的木船上,倒也有些当年张继夜泊枫桥的韵味。靠近寒山寺,有两座单孔拱型石桥横卧运河之上。近处的叫“江村桥”,一般不知情的人常常会将它误认为是枫桥,尽管造型相似,其实不然。北面的是“枫桥”。这桥就是普通的石拱桥,并无别致的地方,在江南水乡这种古石桥可能数刁;胜数,但座落在繁华的现代城市中,河畔绿树逶迤,桥身藤蔓飘挂,却也古色古香。两座古桥,一座古寺,三点呼应,身临其境,就好似融进一种古朴、素雅、脱尘入禅的氛围之中。

  我站在古老的枫桥上,抚摸着冰凉厚重的石栏,望着暮色中的寒山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一座普通的寺院,一座普通的石桥,竟能牵动历代文人墨客诗的灵感,牵动无数游人的情愫,其“功”在何处?诗境乎?禅境乎?这使我似有感悟。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唐代大诗人张继听到寒山寺的钟声,他定有所悟。所以我认为寒山寺之所以名满天下,是因为那禅声悠远的寒山钟声吧!

2008年第1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