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文化季刊《寒山寺》的编辑方针和内容覆盖

张永

  内容摘要:作为一本非时尚类读物,佛教文化季刊《寒山寺》是成功的,从编辑方针到栏目设置、内容选择、版式设计等方面都可以见出编辑者的专业水准,对于编辑出版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寒山寺》洋溢的关爱人生、启迪心智的悲悯情怀,提供的春风化雨、润泽心灵的虚静空间,和展示出的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熔铸成这本刊物的特色与亮点。

  关键词:寒山寺关爱人生编辑方针内容覆盖

  《寒山寺》是一本由苏州寒山寺主办的大型佛教文化季刊,却也是一本适合一般读者阅览的读物。笔者有缘拜读过该刊不同年份、不同季度的六期,体味到编辑者们经营的苦心、匠心与耐心,品尝到办刊的甘苦与成果。现试从《寒山寺》的编辑方针和内容覆盖入手,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关爱人生启迪心智的悲悯情怀

  手头最早的一期《寒山寺》是2005年冬季号(总第8期),封面是白雪覆盖的寒山寺,上方正中有一行竖排小字“关爱人生、启迪心智”。这8个字一直持续印于封面若干期,我所能看到的刊物中从2007年夏季号

  (总第14期)方改为“弘扬佛教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文字的改动与时俱进,但其以人为本、关爱人生的情怀是持续不变的:对人生的关怀,对和谐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这中关爱,通过一组组、一篇篇文字和图片体现出来,反映着编辑者的匠心、慈悲心,是《寒山寺》编辑方针的内核。

  正如该刊《稿约》所言:

  “《寒山寺》是佛教文化季刊,以关爱人生,启迪心智,完善人格,服务社会为己任。力求文章生动活泼,雅俗共赏并富于人生感悟,为一般信众所喜闻乐见。分宗教政策、感悟人生,修证指月等栏目……”

  这一篇简略的稿约,强调了文字的朴素与生动,希望能“雅俗共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编辑方针,运作起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编辑策略。像这种弘扬宗教文化、明显承担“文以载道”、

  “文以明道”职责的刊物,与娱乐性、时尚类、文学类刊物自然有着从形式到内容的大不同,如何吸引“信众”或者说“读者”、

  “受众”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太呆板、太说教、太“专业”,大概会拒人于千里之外。任何报刊的编辑、出版、发行,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与规律,都要重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都要重视受众的接受与反馈。

  《寒山寺》在开本设计、纸张选用、图片安插、栏目设置等大小方面,都是用心安排的。大16开铜版纸彩色印刷,或有时用略略发黄的厚实的仿古纸,给人以肃穆、纯净的历史感。每期的封面都是寒山寺的景象,全景、局部、远景、近景,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致,跃然纸上,并不给人单调乏味之憾,却可以说是一种个性和特色。中间插页一般是反映佛教界新闻的图片,如2007年冬季号的插页有4个页码,近三十幅图片,有3条新闻:一是寒山寺书院本科班开学典礼,二是重元寺落成开光法会,三是禅意寒山日本禅画开幕展。至于封三、封底,或书法或摄影,大都能与刊物整体相配合,不游离不突兀。

  在栏目设置上,既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又能灵活地加以增删和变动。如《感悟人生》栏目,

  自总第8期至最新出的总第16期都是开办的,中间有两期将“感悟人生”变为“心灵驿站”,所编选的文章则仍属于人生感悟的。这是《寒山寺》一个大的板块,还有几个板块也是比较恒定的:一是有关寒山寺的,栏目名称为“寒山文化”、

  “寒山禅意”等。二是有关佛学的,名为“佛学研究”、

  “佛学论坛”等,刊登属于论文性质的文字,有些论文很规矩,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一应俱全。三是有关佛教人物的,名为“高僧大德”、 “高僧掠影”(另外,

  《法界春秋》这一栏目里,也有记佛教人物的文字)。四是学僧们的习作天地。这个栏目里的文字有些青涩,但确实有感而发。

  从这些栏目设置来看,

  《寒山寺》的内容是极具广泛性和包容性的,短文长文,宏观微观,论文随感,大珠小珠,汇于一刊,增强了刊物的生动性、可读性。其中一条红线相贯,这条红线即是关爱人生、启迪心智的悲悯情怀。在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这样的编辑思想,特别难能可贵。

  二、春风化雨润泽心灵的虚静空间

  读《寒山寺》文字,一个总的感觉是:在纷纷扰扰、茫无头绪、紧张麻木的生活里,找到一剂清凉散。它是能让人静下心来、晶位咂摸的那种刊物,不是那种挑逗欲望、让人躁动不安的读物。能有这样的“神效”,不仅仅缘于它是一本“佛教文化刊物”,与佛教相关。笔者以为,还须从该刊对文字的选择,编者与作者的共同努力方面着手研究。这份“林荫”与“清凉”,更多是他们带来的。他们是一棵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信众受益,其他读者也能受益。下面仅以笔者的阅读范围和感受略加赏析。

  有关佛教界人物的文章里,我注意到有关弘一法师的两篇文章。一是《弘一法师传略》

  (总第10期,第101页,作者:文牧),一是《悲欣交集见观经一一弘一大师命终绝笔新解》

  (总第16期,第74页,作者:明诚居士)。多年前,笔者阅读过厚厚的一本弘一法师传记,应该说对这一历史人物是有所了解的,然而读《寒山寺》上的这两篇文字又有所收获。

  《弘一法师传略》一文以时间先后为脉络,简约地为弘一作传,特别突出礼赞他律己、俭朴、虔诚、爱国、救世、济人的行藏和对佛学的贡献。该文结尾,作者总结道:

  “李叔同弘一法师,一位旷代奇才,一位佛学宗师,他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一颗巨星。赵朴初先生有《弘一大师赞》: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这是对弘一大师的礼赞,也是对弘一‘天心明月’、 ‘悲欣交集’的最好诠释。”

  相比之下,

  《悲欣交集见观经一一弘一大师命终绝笔新解》更具学术性和专业性。此文对弘一大师命终绝笔一一“悲欣交集”这句开示的本意,作了详尽的揭示。单从研究弘一书法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篇难得的文献。作者认为,之所以人们对这一绝笔产生分歧和误读,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未窥大师绝笔之全貌。我们以往在印刷品中见到的都只有纯净的四个字一一‘悲欣交集’,仿佛一幅中堂,既无天头也无地脚,底色也是纯白,无有任何染杂。”

  (第75页),其实这只是简化版,完整版却要“复杂”得多:

  “原件写在宽约三寸,大师写过字的纸片背面。字如核桃大小。”右上角题写了时间,四字左侧尚有‘见观经’三个略小的字等等。

  作者以“悲欣交集”完整版为据,重现了弘一大师的临终时光,重新解读了大师的开示本意,笔墨生动,有理有据,一新耳目。

  对寒山寺来讲,寒山子自然十分重要,写寒山子的文章较多,也让人印象深刻。如《亦僧亦诗亦菩萨一一记唐代著名高僧寒山》 (总第16期,第33页),

  《生命的绝响一一寒山子留下了什么?》 (总第16期,第37页), 《寒山禅师轶事》 (总第16期,第82页)等等。

  一些抒发人生感悟的短文,飘散着淡淡的茶香,读来让人觉出作者的心智和巧思,有见解、有力量,不可小觑。随便举几个题目即可感知这些几百字、千把字的短文都是劝人向善的,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对于物欲、骄横持否定态度的,对于做人的艰辛、经验与原则有一番自己的思考,如《宽容》、

  《舍弃》、 《成功的秘诀》 (以上均见总第8期), 《一日沙门》、

  《一枝一叶总关情》 (总第9期)。书院学子

  的同题作文,也颇有意思,题目如《“锣鼓

  听音”一例》、 《秋到寒山寺》等等。这些

  文章,让人想到一本全国闻名的大刊物,发

  行量甚巨的《读者》,两刊的不少文章气脉

  相通。

  三、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开放视野

  《寒山寺》作为一本佛教文化刊物, 自然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但它不排斥其他,不与鲜活的当下生活隔离,不唯我独尊、画地为牢。

  从封面的变化(由“关爱人生、启迪心智”更改为“弘扬佛教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这一变化彰显着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佛教文化及佛教活动,应该也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编辑出版一份优质刊物,也是在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这是一本有相当包容性和综合性的刊物,与文学、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等都不无联系。除去大量的散文作品以外,文学评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浅析朱湘诗中的禅境》

  (总第9期,第83页),《生命的追问一一读张海迪小说(绝顶)》(总第15期,第58页);如《佛教与“八荣八耻”的关系》

  (总第15期,第89页),《努力使宗教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服务》 (总第14期,第15页);如《试论佛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总第9期,第101页),该文在内容提要中指出:

  “从事物的因与缘言之,佛学对宋明理学的形成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助缘的作用”。再如《培养定力,开发智力一一论传统禅定在当代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总第8期,第114页),该文“把传统禅学戒定慧赋予新的内容,引入当代教学,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能力:戒力+定力十智力”。

  与史学相联系的,如《中国古代丛林制度》 (总第14期,第27页), 《中国古代僧·官与僧籍管理制度》 (总第14期,第33页)。

  《寒山寺》每期都刊发一定数量的新闻图片与新闻信息。这部分内容又与新闻学和新闻报纸编辑相联系。如总第10期的图片报道是《寒山寺举行首届禅意书画展暨慈善义卖活动》,由简讯和几幅新闻图片组成。

  《寒山寺》的开放心态与视野还表现在看似细小的方面。如每期都要鸣谢助刊人员,即使捐赠1元钱者也榜上有名;如每期不但有中文目录,还附有日文目录、英文目录;如开展创刊五周年有奖征文活动。

  2005年冬季号,

  《寒山寺》开列出一张读者调查表,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该刊的开放心态与视野,可以看出该刊的编辑思想与用心经营。该表有9个问题涉及刊物,4个问题询问填表人的个人情况(学历、职业等),这9个问题把受众喜欢不喜欢(第一道调查题目就是:吸引你阅读本期《寒山寺》的原因是什么)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迫切希望读者能对刊物做出分析与评判,提出关于封面、版式、选题、文章、图片等多方面的建议。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笔者常常在夜半捧读《寒山寺》,似闻幽远的钟声,感到清凉与安静。限于手头资料数量和本人学养,只能谈一点粗略认识,属于笔者的管窥蠡测。

2008年第2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