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警惕内心的魔鬼

菩提燕

  《国语·鲁语下》中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其大意是勤劳使人上进,安逸使人堕落。下面我们来看一则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所写的一则寓言故事: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说:

  “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小魔鬼就开始想,要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想让农夫知难而退。那农天锄半天,才向前进一点,做得好辛苦,但他只是休息一下,还是继续锄打硬结的泥土,没有一点抱怨。小魔鬼只好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小魔鬼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也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那小魔鬼就把他午餐的面包跟水偷走,他想,农夫那么辛苦,又累又饿,却找不到吃的喝的,一定会暴跳如雷!可是当农夫又渴又累地走到树下休息时,看到面包和水不见了,并没有生气,而是叹了一口气说:

  “一定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些面包和水,如果这些东西能够让他暂时得到温饱,那就太好了!”小魔鬼也只好仓惶落败。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能使这农夫变坏?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他对老魔鬼讲: “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先去和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成了朋友。因为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有干旱,教农夫把稻种撒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喜获丰收,他就因此而富裕起来了。魔鬼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这农夫已变得非常富有。他又教农夫把米拿去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经营贩卖的方式,就能获得足够的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就告诉老魔鬼说:

  “您看!我现在要展现我的成果。这农夫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衣裳零乱,醉得不省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痴肥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着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

  仆人有气无力地说道: “主人,我们从早上忙到现在都还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啊!”

  农夫不屑一顾地说: “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唉!你太了不起!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魔鬼说: “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佛教认为享乐乃轮回之根,常召贪魔及欲鬼,应当谨戒。而这则寓言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贫穷和困苦并不能将人打倒,安逸和贪婪却是内心的“魔鬼”,能够将人轻易地变成禽兽,所以我们都应该警惕啊,警惕我们内心藏着的那个“魔鬼”!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由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是一种境界的转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孔子认为最好的境界应当是把这种境界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穷而不失乐趣,富也不忘礼节。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

  “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而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亦是如此。虽然,

  “富而无骄”是指人在发达后,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这固然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才是更加高尚的境界。

  《菜根谭》中有言:

  “人生祸区福境,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变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航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舒,可不慎乎?”

  意思是说:人生所处的所谓祸之区域或福之境地,其实都是由于人的所思所想造成的。所以佛祖释迦牟尼说:贪图财利的欲望火烧火燎,就是进了火坑;贪图情爱沉迷于女色不能自拔,便是入了苦海:然而…旦念头清净,欲望的烈焰就会变成为平静的池水;一旦念头警醒,智慧的航船就会登临光明的彼岸。人的念头稍微有些差异,心地的境界就会立刻出现巨人的差别,人可以不警惕留心自己的思想念头么?

  可以说,人无论处在哪种环境之中,只要能够坚守一种善念,不因外境的转化而转变,那就可以常使自己在清净之境,但是如果欲心太重,贪求过多,反而会被那些超出自身所需的身外之物牵累,沉于无边苦海。

  其实,每个人心里最初都是住着一个天使,可是当人的心灵充满了欲望,心态处于一种贪婪不知足的状态时,贪婪的魔鬼就会占据天使的位置,而且在现实中,由于人们的不设防,贪婪这个魔鬼从不放过任何—个人。

  一个人在世间生存,真正所需的物质其实是很简单的:穿,不过是三尺布,吃,不过是三碗饭,睡,不过是‘张床……但人心总是不能够就简,反而处处贪求,求更多的布,更多的饭,更多的床,虽然只是一个身体,却因贪婪而生出千万种心念。在永无休止的向外扩求中,人会越来越摆脱不了欲望的摆布,成为了一个赚钱的机器,或者金钱的享乐主义者,进而导致恶性循环,继续获得更多的金钱,然后获得更高的享受,殊不知,物质上的享受,会渐渐导致人性的堕落,

  佛教说贪嗔痴是苦的源头。这三种令人受苦的根源,贪婪排在第一。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欲望,有欲望的地方就离刁;开贪婪。贪婪很可怕,而且人人都会有,只不过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抑制住心中贪婪的欲望,不让贪念这颗种子发芽,不让它有萌发的机会。有个思想家就曾因此而感叹:贪婪是深埋在心底的恶魔,只要给它一点机会,它就会飞快地成长,占领你的整个心灵!

  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更加贪婪,心中也会逐步丧失作为一个正常人的良知和人格。贪婪又是一切罪恶之源,它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父母、亲人也都会因贪婪而被利用或者遭到伤害。贪婪还会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因此,我们真正应当采取的态度是:警惕心中的那个魔鬼,远离贪婪,不给它任何可以萌发的机会。不贪求,心中常存善念,凡事适可而止,不因贫穷而消极自卑,也不因富裕而恃强凌弱,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每个人,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有了这种态度,就不会因生活的安逸而在心中给贪婪以滋生的机会,就可以在繁杂纷纭的世事面前,宠辱不惊,得失不计,仁爱慈善,心态安稳!

2009年第2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