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僧家待客之道

远 尘

  僧人待客的方法与俗世中有许多差异,而且不同时代僧人的待客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僧人,对待不同人的方法也会有差别。其中有坚持僧人的至尊地位不向俗人礼拜的;有以平淡如水的方式来对待客人的;还有以圆融善巧的方式来待人处世的;也有以谦恭礼让的态度来对待的。现分别介绍几种不同的待客方式。

  一、僧人不礼俗人的待客方式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信仰也随之在中国流传开来,信仰佛教的人也与日俱增。由于佛教礼仪与中国本土礼节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许多僧人便根据佛教的教义提出了捍卫僧人尊崇地位的观点。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东晋的慧远大师,他反对出家人礼拜俗人,并写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来阐释沙门不敬帝王的种种理由。在慧远之后,历代也都有僧人主张沙门不应礼拜国王与俗人。唐代高僧道宣法师就是一例:唐高宗为太子时受了菩萨大戒,在初登位的几年当中,还是崇敬三宝,后来渐渐骄慢,在龙朔二年四月十五日,突然下了道屈僧拜俗的诏书,令沙门致敬君亲,交付有司议定此事,就在当月二十一日,有大庄严寺威秀法师等上不拜表,到了二十五日,道宣法师等联名上不拜表,二十七日道宣法师又上荣国夫人杨氏《沙门不拜俗启》,说明佛教隆替的事状,因为夫人是皇后的母亲,崇敬三宝,广建福田,因为她出入禁宫,无人干涉,所以宣法师等,诣门致书,请她从中协助,阻止沙门拜俗之事。宣法师等上表引经表明自己的观点:

  “梵纲经云,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祀,涅盘经第六卷说《出家人不礼在家人》,四分律云,佛令诸比丘相次礼拜,不应礼拜一切白衣。佛本行经说,轮输檀王,与诸眷属百官,次第礼佛足已,佛言,王可礼优婆离足,诸比丘足,王闻佛教,即从座起,顶礼五百比丘足……今见诏书,令僧致敬君父,事理深远,非浅情能测,夫出家之迹,列圣齐规,真俗之科,百王同轨,干木在魏,高抗而谒文侯,子陵居汉,长揖而寻光武,彼称小道,尚怀高蹈之门,岂此沙门不蒙,闲放之美?”因为此事,上下拜表的僧俗很多,到了五月十五日,皇帝大集文武百官于中台,商讨此事,京城道宣法师等三百多人竟陈启状,有司也各以表闻,一方面有右司成令狐、德业等五百三十九表请沙门不合拜俗,一方面有右兼司平太常、阎立本等三百五十四人表请沙门应合拜俗,高宗看了双方表奏后说:

  “朕商确群议,今于君处,勿须致拜,致于父,慈育弥深,自今以后,即宜跪拜,主者施行。”

  虽然道宣法师的主张并没有全部得到实施,但毕竟还是引经据典地表明了自己的主张。经过此次讨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再讨论沙门应否拜俗之事。

  二、平淡如水的待客之道

  在佛门中一直流传有一副对联:

  “客至莫嫌茶饭淡,僧家不比世情浓。”对联真实而形象地道出了普通僧家的待客之道。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德高僧,他们对待来客都是平平淡淡,从不像世间人那样热情待客,更不会有贫富贵贱之分。也许在许多俗人的眼中,这些出家人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可是在僧人的心中,真正的情谊就像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对待来客,不需要丰盛的筵席,也不需要华丽的言辞,在一种平淡自然的生活中,让人感受到僧家的情谊。

  赵州从谂禅师是临济宗著名高僧,一生接引教化学徒数不胜数,有关他的语录也历代传扬不衰。赵州禅师对待来客不论贫富贵贱,一律同等对待。一次赵州禅师在室内坐禅,侍者向他报告说有大王来礼拜他。徒众们本以为赵州禅师会亲自下禅床迎接,出乎.众人预料的是,赵州依然安坐不动,丝毫没有表现出客人到来的喜悦。大王礼拜赵州后,弟子中有人问赵州:

  “大王来参拜您,为什么不起禅座。”言语中充满了对赵州不近人情的不解。面对弟子们疑惑的神情,赵廾I禅师告诉弟子:

  “你们不懂得我的待客之道。若是下等人来,我会出三门迎接;中等人来,我会下禅床迎接;上等人来,我在禅床上迎接。你们不可认为大王是中下等人,这样会委屈大王。”大王听过赵州禅师的这番解释,心中十分欢喜,盛情邀请赵州禅师到官府中说法。

  其实,赵州禅师这番解释不过是权巧方便之说,这样既维护了大王的自尊,也表明了禅师平等待人的态度——不因一个人的富贵或贫贱而以不同的态度来对待。

  在佛门中有许多高僧在对待别人时,将是否有虔诚心作为对他们或热情或平淡的标准。从不因一个人的贫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相反,他们重视贫穷而虔诚的信仰者,而轻视那些虽富有而傲慢的人。有一则故事说,曾有一个很穷的女人,她怀着虔诚的心,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三宝,寺院中的方丈和尚亲自为她回向。到后来世事多变,这位穷女人因为布施的功德做了皇后。一天,她坐着轿,在随从的前呼后拥下来到寺院修大供养。她本以为方丈会亲自到寺门口迎接,并且亲自为她主持诵经祈福。出乎她意料的是,方丈和尚非但没有亲自到三门口迎接,而是只让徒弟去为她诵经回向,方丈本人并没有亲自主持法会。这位皇后感到很不满意,就亲自去责问老和尚说:“从前我很穷苦的时候,到这儿来才布施两文浅,你却亲自为我回向;今天我带这么多财富来供养,你怎么让你的徒弟来为我回向?”老和尚就说:

  “那时的两文钱,你是真心,那是你全部的财产,我不能不替你回向:今天你做了皇后,拥有亿万财富,你拿的这点钱不过是九牛一毛,而且你还是怀着贡高我慢的心来供养,我让徒弟给你回向已经足够了。”一席话说得皇后满面羞愧,哑口无言、

  类似这样平等待客的事例还有许多,《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惟俨禅师传”中记述了朗州刺史李翱参礼药山(今湖南沣县)惟俨禅师的公案:李翱初到朗州任剌史,因仰慕药山惟俨禅师的声名,就亲自入山去拜访他。李翱到时,惟俨禅师正在手执经卷,聚精会神地阅读经典,见到李翱前来,他仍然读他的经书。侍者见惟俨禅师没理睬李翱,就提醒他说:

  “太守在此!”而李翱也是一个急性子的人,见惟俨禅师如此冷落他,有些气愤,就随口说道:

  “见面不如闻名。”李翱说着就要告辞而去。这时惟俨禅师大叫一声李翱的名字,李翱马上应答。惟俨禅师说:

  “你怎么相信你的耳朵却不相信你的眼睛。”李翱赶忙拱手谢罪。同时间惟俨禅师: “如何是道?”惟俨禅师就用手指上指下说: “会否?”李翱说:

  “不会。”惟俨禅师就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明白了惟俨禅师话语的禅意,心中十分高兴,就作一首偈语: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在这则公案中,惟俨禅师明知道李翱剌史前来,却仍然诵经不辍。他不因李翱是一位剌史而对他讨好逢迎,从而表明了惟俨禅师从不媚俗,平淡待人的高尚品格。

  三、圆融善巧的待客之道

  在温长的封建社会中,朝代的更替像走马灯一样变换不停,不同的封建帝王或信仰护持佛教,或反对毁灭佛教。这就导致佛教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命运,出于对佛教未来发展的考虑,有的大德高僧也不得不迎合封建帝王的心理,以圆融善巧的方式,赢得帝王的欢欣与支持,以使佛教得到发展壮大。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天帝的象征,是上天赋予世俗社会的最高权力者,所以王权是至上而神圣的。面对佛教的渐趋日盛,皇帝幸寺询问民情,了解国家的社会状况已是很普通的事情了。然而,作为世俗社会拥有最高权力的绕治者,封建帝王如何面对佛教的跪拜之礼,似乎成了一个问题,因为,他们既要保持皇帝的权威和尊严,又要显示出自己的信仰。面对这种两难的问题,古代僧人往往会采取一种折中圆融的方法来处理。有僧人就认为,作为世俗的统治者,皇帝的地位是最尊贵的,北朝的法果就说,

  “皇帝即当今如来,拜皇帝即拜佛也”。

  他把帝王看作世间最高的统治者,就是现世之佛,人们应当像礼敬佛陀一样来礼拜皇帝。有的僧人认为,帝王拜不拜佛,各随其心,无论拜佛与否,都是可以允许的。

  据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一记载: “太宗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赞宁奏曰: ‘不拜’。问其何故?曰:

  ‘现在佛不拜过去佛。上微笑而颁之。遂以定制。”此事发生在北宋太宗时代,史书上说从此以后,皇帝不拜佛已经是国朝礼仪的定制。

  宋僧赞宁的回答,是既让宋太宗不失国朝的传统礼制,又在王权的威慑下,也不失佛教的颜面。佛教本来就有化现说,尊帝王为佛心天子也很顺理。赞宁尊宋太宗为现在佛,是有意取悦皇帝,进而想为佛教寻求王权下的政治地位。这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据《宋会要辑稿·道释》之十二记载:南宋乾道三年(1167),宋孝宗幸上天竺寺,礼观音菩萨,问主持若讷禅师: “大士之前合拜不合拜?”讷曰:

  “不拜则各自称尊,拜则递相恭敬。”帝欣然致拜。若讷禅师对宋孝宗的回答,即满足了宋孝宗礼佛的实际信仰需求——拜则递相恭敬;又不失皇帝的尊严和国朝之礼——不拜则各自称尊,如同赞宁所言,

  “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赞宁与若讷的回答彰显了佛教的方便圆融思想与般若智慧的大机大用。他们以佛教僧人的机智很巧妙的与皇帝酬对应答,让皇帝“拜即不拜,不拜则拜”,它既尊重了双方的立场,也让双方都取得了各自所需求的政治理想,也很好地处理了佛教与政治的关系,从而为宋代佛教的发展赢得了上层统治者的支持。

  四、谦恭礼让的待客之道

  与一些高僧平平淡淡待人方式不同的是,在近代有许多高僧,他们对待别人时并不是把自己看得很清高,相反,他们处处都以谦恭礼让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常常给人一种慈祥和蔼的形象。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就是其中的代表。虚云老和尚是禅门巨匠,佛学泰斗,在他一百二十多年的人生生涯中,他处处都以平易近人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在住锡南华寺时,曾经收养了一只白狐,这只白狐很通人性,经常跟随虚云和尚左右。当时,国民党主席蒋介石与虚云老和尚有很深的交情,蒋介石也经常向虚云老和尚询佛问道。有一天,蒋介石带领随从十余人来拜望虚云老和尚,当他们走到曹溪门时,看到了这只白狐,蒋介石的随从举枪要打它,被蒋制止。而白狐见到蒋介石等人,不但不跑,而且还摇头摆尾地引导着蒋介石等人前行,当他们走到大殿中后,白狐便飞跑至方丈室,咬着虚云和尚的衣角下楼。虚云和尚知有客人来到,便跟随着白狐来到大殿迎接蒋介石等人。我们且不说白狐的善解人意,我们仅从虚云老和尚亲自下楼迎接客人的这一谦卑有礼的待客行为中,足可以想见虚云和尚那种以卑下自居,和蔼待人的品格。作为一位在教内外有很高威望的高僧,虚云老和尚谦恭待人的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僧人,许多人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平易近人的高僧。

  与虚云老和尚相似的,还有当代高僧圆拙老和尚。圆拙老法师是现代著名的专修戒律的高僧。他年轻时曾跟随着侠虚法师学习过多年佛法,后又跟随弘一法师学习戒律,深得弘一大师的真传,最后来又到苏州灵岩山亲近印光大师,追随印光大师学习净土念佛法门。圆拙老法师受到这几位高僧为人处事的影响,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在平日生活中淡泊名利,饮食节俭,穿着朴素,严持戒律,受到了广大信徒的尊重和爱戴。在平时待人接物中,他常常显得非常谦虚,不论什么人来,他都给以热情的接待。他在莆田广化寺弘法期间,曾有很多在家和出家的弟子慕名亲近他,向他请教佛法的深意。而圆拙老法师对每一位来访者都待以宾客之礼。与人不同的是,圆拙法师从不接受别人的礼拜,每有出家人向他顶礼之时,圆拙法师都会同时用顶礼的方式来还礼。他认为自己福报浅薄,经受不起别人的礼拜,自己回拜别人也是为了不折损自己的福报。他还向别人提及,他的这种回拜别人的礼节是从印光法师那里学来的,当年他到灵岩山亲近印光法师,在向印光法师顶礼时,印光法师也是以顶礼的方式来还礼的。由此可见,以谦恭礼让态度待人的高僧还不在少数。

  在现代社会中,佛门中待客方式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也逐渐适应现代。每有大德高僧或政府要员到寺院中参观礼佛,院方都会组织僧众集体排班迎接,一寺方丈或监院也会亲自到山门口迎接贵宾的到来,并且有的还会待以钟鼓齐鸣的佛教最尊崇的礼节。这些宾客到寺后,往往由方丈和尚一路作陪或宴请。佛门现代这种待客方式不仅能够使来寺朝山礼佛的客人感受到佛门的庄严与热情,而且还能够在他们心中种下善念的种子,令他们生起欢喜心。

  佛门中有副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意思是说世外之人的生活处世并没有固定的法则,有时看似不符合固定法则的行为,常常能达到与法则相同的结果。通俗点说就是,事情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阶段不一样,我们处理它所用的手段方法也要不断变化,而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和方法。因此,不同的高僧对待客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都是为了达到与人结缘,广度有情的目的,并不存在孰是孰非。明白了这种道理,我们就会理解僧家的各种不同待客方式了。

2009年第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