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禅宗公案的人生哲理

思 齐

  禅宗公案记录了禅宗高僧接引学人的善巧方法,每则禅宗公案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这些禅宗公案故事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受启迪和教化,而且能开启智慧,破迷开悟。本文现列举几则公案略作阐释说明:

  其一、芥纳弥川。须弥山,是佛教传说中的山,佛经中说它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周都是海洋,佛经说就是这样高的山也能装入一颗芥子粒中。

  唐代智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弟子,据说江州刺史李渤曾问智常禅师: “佛典中说须弥山容纳芥子,这我相信:但又说芥子容纳得下须弥山,这不是无稽的笑谈吗?”

  智常反问他道: “听说刺史你读书破万卷,这是真的吗?”

  李渤说: “是的。”

  智常说: “那么,请问你的脑袋不过一颗椰子大,万卷书是怎么装进去的?”

  李渤听了,顿时开悟。

  “芥纳须弥”是比喻无所不在的“佛法”,这“道”其实就在每个人的本心中。这个词语完美地体现了智者坦荡的胸怀,豪迈超逸的刁;凡气度。

  从人生的意义方面来看, “芥纳须弥”这则公案,不只是告诉我们佛教的意义,它教会我们在平日生活中,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宋包容别人,就像弥勒菩萨那样,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样,人世间就会减少许多人我纷争,从而会使我们感受到更多的人间温情。

  其二,瓶中出鹅。唐代宣州刺史陆亘大夫向南泉普愿禅师提出一个古怪的问题:“一个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小鹅,小鹅慢慢长成了大鹅,在瓶子里出不来。现在不能把瓶子打碎,也不能伤着鹅,和尚你怎么样把鹅弄出来呢?”

  南泉普愿禅师没有立刻解答这个问题,而是喊了一声“陆大夫”。陆亘大夫就答应了一声。

  南泉普愿禅师笑着说: “出来了。”

  陆亘大夫马上开悟,即刻向南泉普愿禅师施礼答谢。

  在这里,陆亘大大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执着。换句话说,是陆亘大夫的自我被框着不得出来。南泉普愿禅师召唤大夫,使大夫回到自性上来,因而禅师便说: “出来了”。回到自性,就是破除对现实具相的执着,因而获得解脱,所以大夫受到启发,顿时开悟。

  这则公案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被人为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当我们做事或思考问题时,通过一种方式行不通的时候,就应该灵活变通,寻求另外一种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如果死板教条,只会走进人生的死胡同。

  其三,见面不如闻名。李翱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官任刺史,喜欢结交高僧,曾作《复性书》,把佛学义理融入儒家学说,开宋代理学之先。与之同时期的惟俨禅师,是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的学生,住持湖南药山,法席兴盛,李翱很敬慕他,多次派人去请,但都被拒绝,最后李翱只得自己亲自入钧山见禅师。

  但惟俨禅师明知李翱来见他,却依旧手执经卷,不看李翱。侍者只得提醒说: “太守在这里。”惟俨禅师仍然无动于衷。

  李翱见惟俨禅师对自己不理不睬,便气愤地说: “见面不如闻名。”说完就拂袖而去。

  惟俨禅师在后面喊: “太守!”

  李翱下意识地应了一声。

  惟俨禅师就问他道: “你为什么贵耳贱目呢?”

  李翱拱手作揖谢罪, 问: “什么是道?”

  惟俨禅师用手指指上面和下面,说:“领会吗?”

  李翱说: “不懂。”

  惟俨禅师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听后十分高兴并行礼致谢。并作偈语一首: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原来“道”正如天上的云那样自由自在,又如瓶中水那样安详自若。高山浮云,自卷自舒,有什么亲和远呢?深涧流水变化万方,哪里分什么彼此呢?佛法大意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啊。

  在这则公案中,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生问题。仅就“见面不如闻名”而言,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古往今来,凡是事业有成或是才华横溢之人,他们往往生活朴素,不修边幅。在周围人眼中,他们言行举止只不过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根本显现不出一个大学问家的风范,有的人给我们的感觉甚至还有点木讷。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平日生活中总是穿着一件老式的中山装,戴着一顶乡下老头经常戴的帽子,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一位山野之人。但是,当你和他促膝谈心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他老人家的谈吐不俗,句句话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另一点要提及的是惟俨禅师的“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话,这句话不仅仅告诉我们修行在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它还告诉我们,人生是短暂的,一个人纵使能够长命百岁,也只不过是宇宙中之一瞬。在平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看淡名利,不要被名缰利锁所束缚,导致自己每天过得心绪低沉、压力重重,永远不能开心。而是要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人生烦恼,让自己的人生能够过得轻松快乐一点。就像空中白云那样舒卷自如,像瓶中的水一样悠闲自在。

  其四、求人不如求己。苏东坡到杭州寺庙烧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手里拿着一串佛珠,于是就问在场的佛印禅师: “大师,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着佛珠,不知是在念什么?”

  佛印禅师望了望东坡,微笑着回答说:“观世音菩萨手持念珠,自诵其号,只是在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不解,问: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自己念自己呢?他自己就是神通广大的菩萨啊。”

  “求人不如求己。”佛印禅师作了启发性的回答。

  苏东坡恍然大悟。

  《六祖坛经》上有句话: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充分体现了禅宗“自力自度”的精神。我们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

  “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隐含了如下的人生哲理:我们每个人在乎时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应当尽可能依靠自己宋完成,而不应该存有依赖心理。如果我们自己能完成的事,就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不仅可以使自己养成勤奋的品质,而且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如果事事都依赖别人宋做,你就会失去自我。一旦有一天你所依赖的人靠不住的时候,你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中国俗语也说: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只有靠自己来解决问题才是永远靠得住的。

  综上所述,禅宗公案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在阅读禅宗公案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公案中所讲述的佛教意义,而且应该从公案故事中挖掘出其人生哲理,学会运用这些哲理宋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想,这才是我们阅读禅宗公案所得到的最大收获。

2010年第1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