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禅偈中的春天

释 然

  偈,又作偈颂,当初是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时,为便于听众传诵记忆教义而使用的一种有韵文体,同譬喻故事一样为方便法门。自佛陀以后,高僧大德多有所作,故而在佛教经论中,偈颂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偈颂由于篇幅短小,形式活泼,重质而少文,长于理念而短于抒情,因此禅师们乐于借用,或发明心要,或证悟体性,或转述禅理,或开示学人。

  禅偈是禅与诗的结合,同唐诗和宋词一样,禅偈也在数千年的历史浮沉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它既有禅的深刻思想又有诗的意境之美。这种结合大致有两种形式:援禅入诗,借诗指禅。第一种是指将禅义引入诗中,以提高诗的意境。第二种是指借诗的形式,来标指禅宗义旨或表达证悟之境。

  禅偈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璀璨迷人。因为本文写的是春天的印象,故在这里,笔者从历代众多的禅师们所作的诗偈中,仅捡拾些许和春天有关的具有禅理、趣味和诗情画意的诗偈,同读者共赏:

  正月春顺时节,情有无皆含悦;

  君要知得谁力,更问谁教谁决。

  (《正月偶成》法眼文益)

  法眼文益禅师是法眼宗的创始人,他融华严于禅宗,提倡禅教合一思想,是五代时期禅宗内最为杰出的大家。这首《正月偶成》不同于我们以前所鉴赏的唐诗和宋词的文风,它并不关注景,而是更侧重于物的“识”。

  诗偈的开篇即引出春天时节这一主题,写出正月里,春天顺应时节到来。接下来呢?既然是春来,那么有情(如人和各种动物)无情(花草树木、山石水土等)的万物全都是一派生机欣然向上的景象。然后禅师又生出这样的疑惑:这样的生机全是靠了谁的力量才来的呢?是春天吗?是自然万物本身吗?当然,这个问题真是让人费解,也没有人可以作个决断。

  禅师在这里借春天的自然之境,来比喻禅宗的修行和证悟,有了疑问必须自己去解决,只有当自己彻悟之后才能和万物一样感受到春天所赋予的愉悦。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寻春》无尽藏)

  无尽藏,是唐朝比丘尼,她的这首寻春咏梅诗偈,千百年来在佛门中广为流传。偈的前两句描绘其到处寻春,踏破芒鞋,入岭穿云,但却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踪迹。这正如同那些参禅问道的人一样为了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不辞劳苦,参访寺院或高僧大德,可结果仍是觅而不得。

  春天到底在哪里?寻春而不见春的人落莫归来,无意中拈起梅花来嗅,才真切地感觉到芳香扑鼻。于是倏地心头一明,春天原宋早已经来到了这里,在枝头上,在花香里,已经昂然怒放了!

  无尽藏以寻春人嗅花来比喻那些心外求法的人,即算是费心劳力,寻师求道,还是不能开悟,只有回归本心,才能发现真如法身人人具足,何须外求呢?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见桃花》灵云志勤)

  灵云志勤初参沩山灵佑禅师,每日苦参公案,却无所得,心中感到无比的苦闷。一天,他从禅堂里走出,到庭院中活动。时值春日,百花争艳,一片热闹景色。灵云志勋边走边欣赏,不期然的,一株桃花横在了眼前,他刚想伸手拂开,突然那艳然多姿的桃花触动了他的心扉,令他若有所悟,这意外顿时让他喜不自胜,于是写下了这首桃花悟道诗。

  在求道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舍近求远,甚至走很多冤枉路。灵云志勤禅师以“三十年来寻剑客”一句来自喻自己求道之辛苦漫长。在这个过程中不知见了多少回“抽枝”“落叶”这样春秋交替的情景,也暗示自己不甘放弃,孜孜不倦地追求。当见到桃花后,才顿然明白,原来道就在生活中,就在这****满园里,就在这桃花之上。既然洞悉个中底细,那还有什么可疑的呢?

  门前绿树无啼鸟,庭下苍苔有落花;

  聊与东风论个事,十分****属谁家?

  (《门前绿树》 酒仙遇贤)

  这首诗偈不同于酒仙遇贤禅师其他诗偈的戏谑之风,非常的工巧而又寓意深长。

  诗偈的前句以“无啼鸟”和“有落花”形成一无一有、动静如如、自然宁静的春天景象。后句则以拟人的手法写出禅师与春风论道,而发问哪里不是十分****呢?山川大地,树木溪流,繁花绿草,哪个不是清净法身?何况如今这本就是一派“绿树有啼鸟,苍苔无落花”的喜人****!真正达到了声色俱全,法性圆成,触日菩提的禅境之美。

  春雨与春云,资生万物新;

  青苍山点点,碧绿草匀匀、

  雨霁长空静.云收一色真;

  报言修道者,何物更堪陈?

  (《示众偈》 汾阳善昭)

  汾阳善昭禅师是临济宗的著名大师,这首《示众偈》是其向弟子们开示用功之道的心地法门。

  云行雨施,春天才能万物一新,焕发生机,使得苍山青翠点点,使得草丛——片碧绿。而就在这春雨乍收,山野葱郁之间,长空显得分外的宁静,云层散尽后,万千景物看上去如此纯粹真切。最后,禅师提出了他的见解: “这些境象,对照自己的内心禅境,哪个更真实,谁又胜过谁呢?”

  禅师旨在告诉修道弟子:我们的心中固然需要有春云春雨的祥和之气,但其真如妙性,却如春雨初霁后的长空一般,渊觉静寂,纯明澄澈。

  片片残红随远水,依依烟树带斜阳;

  横筇石上谁相问,猿啸一声天外长。

  (《山居》云峰文悦)

  云峰文悦禅师绘声绘色地为我们描摹出这幅禅者的春憩图:暮春之际,落花纷纷扬扬,许多就随着水流飘然去了远方。而斜阳下,轻烟笼罩着绿树,让人心生怜惜春景之情。 “横筇石上谁相问,猿啸一声天外长”,禅师此时在做什么呢?把竹杖横在石头上,举目远眺。这时虽没有人问话,却有一声猿啼,犹如空际飞来。

  这里的“猿啸”亦可解为禅师之啸,如同狮子吼,又如同赵州喝,那是一种心与境融合后的欢欣之情,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干三味无量妙义,于此一啸中,皆悉具足。

  北固楼前一笛凤,断云飞出建康宫;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

  (《润洲》 仲殊)

  仲殊,为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

  他所写的这首七绝诗,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北固楼前,仲殊禅师驻足远眺,耳边是风中隐约的笛声,而禅师此时的心境也必是非常闲适的!更不必说,春和景明,白云悠悠。一个“断”字,不仅显示出绝妙的生机,而且也折射出历史的余韵。在诗偈的最后,禅师赞美江南的到处是碧绿芳草,显得那么青幽喜人,而江南又是个多雨的地方,春天几乎都被这雨抢去风光。他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多少往事都已化作烟尘随风飘洒,唯有那不变的****常驻人间!

  对于这首诗,清人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评道: “僧仲殊‘北固楼前一笛风’一首,亦唐人佳境。”

  风蒲猎猎弄春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临平道中》道潜)

  杭州永明寺道潜禅师是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持戒精严,讷于言,敏于行,工于写诗,喜游方,居无定所。春末时节,道潜禅师在行脚途中,路过位于杭州西北处的临平山,遂写下了这首风格清丽、别致的小诗。

  在一开始,禅师就以极其清灵的笔法,巧妙地给读者描绘出江南特有的一派春景:春风轻轻地抚弄着临平山下那成片的蒲草,一阵一阵像波浪铺排开去,以至于那飞倦了的蜻蜒想在蒲草上歇息一下都不能那么自在,因为落脚点总是在风中摇摆不定。后句则写临平山下逶迤的道路两边,大大小小的水塘里,那些莲花都开满了,使人误以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莲花净土。

  道潜禅师还有首非常有名的《口占绝句》,是当年苏轼移守徐州时,禅师去访问他,苏轼遣官妓马盼盼求诗,道潜笑作: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诗意说,你这位多情美丽的巫山神女,还是去撩逗那楚襄王一类的多情人去吧。至于我这位和尚,早己无意于人间的欢爱了。柳絮沾泥后,春风再也吹拂不起,道潜以此来比喻自己心性沉静,不会受美色的逗引了。后人常用柳絮沾泥宋形容懒开倦眼看红尘的逍遥超脱而又略带几分倦怠的禅心。

  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

  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

  (《题西湖僧舍壁》清顺)

  这位清顺禅师是宋朝人,他与当时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是文友。而他们之间的相识也缘于这首五言绝句。据《宋诗纪事》中记载,苏东坡在仁和县汤村镇开运河时,有一天即兴游西湖,在某一个僧人居住的房子里不期然地看到了这首小诗,深为其中的文采所吸引,于是便寻到了作者清顺禅师,之后二人交游唱和,诗文往来,遂成一段佳话。

  诗偈的首句重在一个“暗”字,以此突出竹林郁郁葱葱,遮天盖日之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丛林寺院的幽寂。 “泉声落如雨”则以动宋衬静,将清淙的泉声和其飞落如雨的形状引到了读者面前,非常形象生动地将林间景致展现出来。

  末句中,清顺禅师又以一个“自”字和一个“乱”字把这“春风”和“桃李”写活了,仿佛一切花草树木都具有了灵性。全诗无一禅语,不着一字,却极尽风流,令人领略到天然的禅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寸》 志南和尚)

  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已经成为今人描写春风的名句了,而志南和尚也因作了这一绝句在文坛得以立一足之地。

  参禅的志南和尚和许多禅师一样,在深山里结一茅篷独住,在这里远离尘世的繁华和世俗烦恼。而那些参天的古树成荫,也正好为禅者遮蔽风雨和骄阳,仿佛是禅者最贴心的依靠。杖藜此时在志南和尚的眼中也活了起来,好像是特意扶着他过桥似的。虽然隐居生活非常的清苦,但是谁又能说其中没有乐趣?更何况禅者向来都是安贫乐道的!

  “沾衣欲湿杏花两”,为什么说是杏花雨呢?因为这正是杏花盛开的时节,而又由于这春风春雨,使得许多杏花纷纷坠落,和着雨,被风吹到了志南和尚的衲衣之上,但是并不湿衣。这境界如同《维摩诘要》中所叙述的“天女散花”一样,那些心无染著的菩萨,是不会被落花所沾染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既然是春天,风也不再凌厉,寒气被东风催暖,在透过杨柳那柔软的枝条轻抚到志南和尚的脸上时,分明是和煦可亲了。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栏;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湖上春光》道济)

  提起道济禅师,便不由得想起他那似癫似狂喝酒吃肉的“济公活佛”形像宋,他的故事几乎是家喻产晓的,哪个孩童不会唱上一句“鞋儿破, 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

  在这首诗偈里,春光好像变得非常悭吝,不舍得把自己展现到人间一般。不过,毕竟它还是破悭了,在湖光潋滟中给人们带来了春的消息。这时候湖边柳树新生出来的翠绿柔软的枝条正轻轻地在春风中拂过雕栏,真的已经是****迷人了。

  谁知这诗偈正如道济禅师那异于常人的言行一样,到后面也突然一转,不再描景叙物,而是趣味十足地拿春光玩做起了“赌注”,并且甘愿把这不用钱买的春光输给山僧,只是希望以后可以自由往来。

  从没有谁能像道济禅师在春意盎然中,这般逍遥自在,任运安闲,禅悦无限。足可见禅师的境界已非一般,真是极尽风流!也难怪他在辞世时写了那么一首触动人心的《绝笔诗》: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宋,依旧水连天碧。”

  烟暖土膏农事忙,一犁新雨破春耕;

  郊原渺渺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

  (《烟暖土膏》 虚堂智愚)

  人们一向认为禅者只关注自己,离生活太远。其实不然,很多禅师都是非常关注民生的,有许多还坚持自己从事农事,在禅界,农禅之风向来被称道。这位虚堂禅师,就在这首禅偈里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早春耕作图。

  “烟暖土膏”象征着春天大地回暖,水气上浮,所以这个时候,农民也开始忙碌起来了。一场绵绵的春雨之后,春耕就开始了。而这时候郊外的田野地头都有了春天那喜人的青绿色,无数不知名的野花和小草也都呈现出无限生机。

  可以说,此时此刻,禅师完全沉浸在这样安宁祥和的阳春中,一切都是那样的活泼亲切,如此便是禅境啊!真是乡村野趣,触目菩提!

  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

  不雨花犹落,无凤絮自飞。

  (《晚春》文慧守璋)

  守璋禅师在诗的首句即写出暮春特有的景物“草深烟景重”,唯有草被植物生长得深长才会显出烟景重重。次句写林茂,林木茂盛,郁郁相挨才会使夕阳的余晖无法穿透过来,因而黯淡了春光。后两句,禅师以白描的手法,描摹出晚春时百花落幕,虽不经雨,却各自纷纷离枝:而柳絮呢,即使没有风,也会到处飞散。这其中向人揭示了一个真如法象:万事万物,都有其必然的归宿。正如同花落不一定经雨,絮飞也不会因风,要知道自然界自有它的生长规律:花开就有花落,絮长就有絮飞。其实不独花絮如此,人事亦如此!

  一杯晴雪早茶香,午睡初醒春昼长;

  拶着通身都是眼,半窗疏影对斜阳。

  (《山居诗》雪岩祖钦)

  雪岩祖钦禅师十六岁为僧,十八岁行脚,由于天生愚钝,在参禅求道的路上吃尽苦头。此诗为禅师的写景喻禅诗。

  禅师首句即写出冬去春来时节,山中晴日尚有积雪未化,于是起来烹茶一壶,顿然间整个僧舍茶香四溢。由于山居无事,禅师便在午后小睡,醒来时以为过去了很长时间,可是一看日头,还是只走了那么一点。

  “拶着通身都是眼”其中有一典故:唐代道吾禅师问云岩禅师: “观世音干手千眼,哪一个眼睛是正眼?”云岩禅师答:“如同夜里摸枕头。”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 “师兄,我懂了,遍身是眼。”云岩禅师答道: “不,通身是眼!”这里祖钦禅师是藉着这一典故,说自己在这渴来饮茶、困来眠的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中,已经悟出了真如妙道,所以看那窗外梅花疏影横斜在夕阳中觉得真是自在无碍。

  禅偈写到此,亦可打住了。禅宗本来主张不立文字,但却又在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文诗偈,看上去似乎矛盾,其实不然,不立文字是说文字是佛性法身之外物,不能言说其中玄旨,只能向自心求,觅得真佛;而佛祖教化众生有八万四千法门,文字只是其中的一种,这是为了让根性不同的人能够找到各自适合的方法,能够对佛经教义有深刻的理解。

  而禅偈之于禅,是一种工具一一师父向弟子传达心要:是一种怡情一一禅师借此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明证一一标示真如实相的落脚处。

2010年第1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