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浅谈佛教伦理价值观

禅 修

  人生皆苦,无论贵贱贫富都处于生死轮回的无限痛苦之中,而佛教是帮助众生追求解脱的。对身负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弘法利生的出家人来说,当恒常护念出家初发之心。本文试从自由、平等、博爱与和谐等几个方面对佛教的伦理价值观进行论述,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佛教,以期为共建和谐社会有所裨益。

  前言

  当今社会,民富国强,社会和谐,佛门昌盛。身为僧人,当知恩报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皆源于一心,了无差别,此为立世为人之要。身为佛子,以戒为师、了生脱死、上求下化当为首要。为人,当常以慈悲喜舍、平等、无我之想,了达诸法本无。以出世心,行入世事,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行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慈悲喜舍之事。以美好的心灵,荷担如来家业,光大我佛之慈恩。当下之务,应去除众生不净之心,进而去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l、自由

  讲到自由,通常我们需要的是外在的自由, 比如自由地走动, 以种种方式表现自己。而佛教中所讲的自由就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的自由解脱。

  1.1自由的内涵

  自由,一个言简意赅的名词,并不是以追求财富和欲望为最终目的。为所欲为,追求永无止境的欲望,对于自己而言,只是满足一己的私欲,会害得他人不自由。这决不是自由的本意。所谓自由的定义,不是对物质的追求,更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思想心灵的自由。从古到今,世界上对自由所觉悟的人少之又少。最高深广大者,莫过于佛教教主释迦佛创立的佛教,佛教所普度的范围无边无际,扩充到所有的众生……就是一切有灵性的动植物都包括在内,佛家所说的三千大干世界,仿佛是现在天文学家用望远镜所能测到的银河系一样,那银河系的范围里,包括有无量无数的星球。总而言之,思想的境界愈高深广大,愈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拓展我们的心胸,也愈能有益于我们人类。

  1.2佛教自由观

  一般宗教的思想,都不能跳出天界,还是在六道轮回中打滚。自由,

  自由,真的自由了吗?佛家才是真正的自由,彻底的解脱,不受任何的束缚,不受任何神权的控制,十方世界,自来自去,更没有什么造物者的主宰和支配,彻底了解万法的根源,走进诸佛的精奥,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合乎理想的自由。当今社会人类的需要,是身心世界的自由,也即是通过佛教修持所能得到的自由。

  2 平等

  2.1平等的内涵

  世间所谓的平等,还不过是狭义的。仅仅讲到政治地位的平等,经济地位的平等,教育平等,男女平等,这不是彻底的平等。一般宗教讲的平等也不是真正的平等,都没有说“教徒可以当教主”,甚至和上帝、天主平等,这些都是不可以的。而佛家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平等没有高下,不是局部的平等,佛与佛的平等,乃是全部的平等。不单说人与人的平等,佛与佛的平等,乃至佛与人、人与佛也是平等的。人不但与诸佛平等,甚至天神、上帝、畜生、鬼狱等都是平等的,甚至一切心法、色法、因法、果法、无不平等。众生之所以有差别的形相,是因为迷失了本性,邪见颠倒,愚妄地见着种种差别,实际上各种本性仍然平等,这就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

  有人会有疑问说:

  “既然佛与人是平等的,那么为什么现在还要拜佛呢?这是怎么样的平等呢?”佛教讲的平等是从理性的本性上说的,在理性上生佛的确是平等的,可是在形态上就有千差万别了。例如说人人都是可以做总统,只要你有学问、有道德、有资格、有声望,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可以参加竞选总统。这不是说现在人人都是总统,而是人人都有做总统的可能。所以佛说:“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因为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通过修行都当做佛。同时佛成道以后,就提倡即使是特权阶级,只要是出了家,都归于一个姓,所谓百川入海,同一咸味。所以佛陀不但是提倡生佛平等,更是世间阶级平等的领导者,这种平等主义是何等的伟大。

  2.2佛教的平等观

  平等观在佛教思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佛教人文精神的体现,佛教在古代印度产生的时候,就具有提倡平等,反对婆罗门种姓制度的内容。婆罗门教主张种姓等级制度,认为人生宋就是不平等,分别属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高低不同的种姓。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驼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虽然出身于刹帝利的贵族阶层,但他却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至上的等级制度,佛教的平等观中的“平等”是与“差别”相对应的,是无差别的意思,是以宗教上的平等替代社会中的不平等。

  慧远大师继承了佛教中平等观的思想,无论王者百姓皆是众生,在宗教的立场上是无贵贱差别的,因而无须跪拜王者:另一方面他也向儒家传统作出了妥协,提出佛教的根本宗旨与儒家是不相违背的,化解了佛儒的矛盾,平等看待,从而结束了这一阶段的争论。

  在当今社会,无论贵贱贫富,众生皆处于生死苦海轮回的痛苦中。而佛教正是以追求解脱,帮助众生解脱现实生活中的苦恼,超越虚幻的现实世界,以到达生死彼岸为宗旨,从而使我们得到真如佛性上的真正平等。

  3,博爱

  博爱,简言之,即广博殊胜的爱。它的爱平等赋予一切众生。

  佛家不但说博爱,还以“爱”去解脱众生生死的苦本。慈悲二字的解释是什么呢?慈就是给人快乐,悲就是能拔人痛苦,慈悲不是以我为出发点,乃是建立于一切众生平等的基础上的,这是慈悲与博爱的相同处。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彼此之间都要存在一种无形的和谐。常言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其实这样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话语中却流露出一种世俗的语气。如果别人冒犯我,那我也去冒犯别人,那样和谐这两个字的实在意义就荡然无存了,和谐就只变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心量、有包容、有内涵,那样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了。自然而然,与佛教所提倡的和谐就融为一体了,就会达到共同的目标:和谐。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都会有摩擦,有碰撞,有矛盾。虽然佛教也不例外,而现在的佛教可以说是比较稳定了,佛教已经是一个很和谐的大僧团。

  没有佛教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正确认识和对待佛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佛教是一种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佛教教主主要以其特殊的精神追求和组织活动规范着自身,影响着社会。佛教是社会的局部,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制于社会整体,又反作用于社会,对于社会能否和谐产生着重要影响。

  社会需要佛教,众生需要佛教,而佛教界的团结,进一步强化了佛教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以求得人心安宁,促进社会和睦,维护世界和平,增长人类福祉。

  结语

  人生皆苦,无论贵贱贫富都处于生死轮回的无限痛苦中,而佛教是追求解脱,帮助众生,超越现实世界,进入极乐世界的。无始以来,众生妄心散乱,以妄心散乱故,得生业重之娑婆。故修心要者,当拔除生死之妄心,此为至要。所以我们出家人当恒常护念出家初发之心,初心即猛利之心,逐渐发长远之心,恒常心。当下,我们应精进勇猛,早成正果,早为佛门龙象,发大愿心,自利利他,度化有情众生。对自由、平等、博爱、和谐有着正确的理念,去为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慈霖》

  [2]《心灵自由之路》

2010年第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