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浅谈梵呗的发展及其影响

净 德

  佛教的梵呗是发自一腔虔诚奉献,真挚无私而纯净和美的乐声。随着社会变化和发展,这些年来,佛教音乐也有了多元化的倾向:社会上出现许多所谓的心灵音乐、冥想音乐、禅修音乐。这些多元化的音乐,正是源自于传统佛教音乐的变化,证明了佛教音乐对于人们心灵的实质帮助。本文就梵呗的发展以及利益做出简短的阐述。

  在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所创立的清净僧团中,涌现出许多擅长音乐的弟子。出于对佛的尊敬以及得法的欢喜,他们创作了微妙清净的音乐来赞叹佛法的殊胜,由此而产生了梵呗的雏形。

  到了公元1世纪,僧团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佛学大师马鸣菩萨。他学识渊博,精通五明,作《三宝梵呗》以赞佛德,使梵呗有了一个系统的归纳。而梵呗在中国的发展,功德最大的首推三国时代曹魏的陈思王曹植。据传,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从而创作出了梵乐和宫廷乐调交融的《鱼山梵呗》,后对梵呗加以发扬光大。

  此后,梵呗经过了历代高僧大德的推广以及民间的发扬,现今各大寺院所唱的赞颂,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 梵呗的意义和事缘

  1.1 梵呗的由来

  《法华玄赞》卷四中说,梵音是具有“正直、和雅、清澈、深入人心、普遍能听懂”五种清净的声音。以清净的梵声来歌咏佛德,是名“梵呗”。梵呗既是佛教中有音节的文辞,也是佛教中艺术的语言。

  人类的思想感情,以语言表达出来,甚至还加工成有节奏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通常称为歌咏。歌咏,古印度语称之为“呗匿(Pathaka)”,我国古人简称为“呗”。梵呗无论对于表达佛法的思想还是对于广行教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佛陀在各经典中,数说“以音声作佛事”,还示现“梵呗咏歌自然敷奏”,并劝人“以欢喜心歌呗佛法”。

  1.2 梵呗的功德

  然而佛陀提倡赞许梵呗,乃是能感动人、具备艺术性和通俗性的乐辞,并且是脱离那种世俗的靡靡之音的音乐,这样大家才能理解并受用。如《十诵律》卷三十七中说:“有比丘名跋陀,于呗中第一,是比丘声好,白佛言:‘世尊,愿听我作声呗。’佛言:‘听汝做声呗。呗有五益:身体不疲、不忘记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

  梵呗五利益中,前四项“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便是梵呗有艺术性的说明。第五项“语言易解”,便是梵呗有通俗性的说明。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艺术性和通俗性,佛教伟大高尚的思想和对众生甚深的情感才能得到完美的传达。

  由于梵呗源于佛教利乐众生的思想,它就成为了和平、民主的呼声;成为救护、饶益众生的呼声,更能形成不可想象的感动作用。《贤愚经》卷十一中就记载了一个比丘虔诚歌呗而使波斯匿王大军止步不前的故事。由此可见,清净的梵呗中所蕴含的慈爱深厚的感情,通过呗者的全神凝注的歌咏传达出来,强烈影响有情众生的情感领域,不但引起人们心灵和平的共鸣,甚至还引起畜类众生的共鸣。这并非是神话中的事件,而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

  至于梵呗的清净功德,在别的经典中也有事例,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便载有善和比丘高声诵经而使象王竖耳而听不肯前行及善和比丘吟诵经法使无量众生得益的事迹。

  以上种种事例,无不体现出梵呗能在一切有情的心灵深处博得和平、民主、利济众生的感应,所有一切的微妙佛法,无不由这清净梵音中传达出来,再反映到众生的八识田中,深深种下各种解脱的种子,并长养诸般功德。其所以能有这样巨大的感染力量,与歌咏者虔诚的信仰和纯真的内心修养所形成的深厚道德情感是分不开的。而此般种种形式的乐辞,便是佛陀所赞许、提倡的纯正的梵呗。

  因此,佛陀屡屡赞美具有这样高度道德修养的歌呗者。如经律中说:“我声闻中第一比丘,音声清澈,声至梵天,所谓罗婆那提婆比丘是”等等。因此,梵呗也是伟大的佛教法门之一,这是当之无愧的!有鉴于梵音宣畅佛法,感化听众,有歌呗比丘便向佛陀祈请:愿诸比丘用这一艺术语言定期向群众说法呗诵或略诵要义,以摄持佛法,令正法久住。这便是佛教梵呗兴起的事缘。

  2. 梵呗在印度的发展

  印度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个爱好歌咏的民族,由于长老阿难等诸大尊宿在结集三藏遗教中,对于世尊亲口所说的可咏可唱的十二部经典,曾无遗漏地加以诵出,因此现存的佛教圣典当中,有优美可咏的散文——《长行经》;有情趣浓厚的诗篇——《偈颂经》;有夹杂在长行中重复歌咏的韵文——重颂经;有像《贤愚经》那样说唱本缘和寓言故事的因缘经;有像《地藏经》那样说唱菩萨修行事迹的本事经;有像《六度集经》那样说唱佛陀过去在因地种种自利利他故事的《本生经》以及种种说唱诸佛菩萨修行的诸般功德的经典。其中尤以本生、本事、因缘、譬喻诸经,在吟诵当中,最适合普通人的根器。因此在佛教梵呗文学中,关于以上四类呗文,也最能在各地广泛流行。以普通的语调,结合民间原有的说唱方式,向四众善信讲唱布教。

  而把印度佛教梵呗真正推而广之的,要属佛灭后五百年间中印度振兴大乘佛教的导师马鸣菩萨。其所著的歌呗名著中,有用印度诗体,以优美清新的笔调,写成佛陀一代生活和教化的伟大史诗——《佛所行赞》;又有用散文和韵文糅合艺术诗调,写出含有深厚教化意义而情趣横生的故事传说——《大庄严经论》。这两部脍炙人口的诗篇,都是佛教梵呗文化中的珍品。马鸣还用钦定诗体,写成富有意味的佛教故事。由此可见马鸣菩萨对佛教歌呗的贡献。

  在此后印度本土的梵呗发展过程中,无著、世亲、提婆、陈那等诸大贤哲,也多用诗歌的体裁写成了许多宣扬佛教理论的偈颂。此外印度各时代中,还有许多歌呗佳作,在藏文丹珠尔大藏经中尚多保存,不胜枚举。

  只可惜公元3世纪以来,印度各地群侯对峙,互相杀伐,生灵涂炭。处在这种乱世之中,专以无限仁慈为本反对种族歧视的佛教,自然不为诸侯所喜。佛教渐形失势,梵呗也随着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消亡终至湮没无闻。

  3. 梵呗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初传中土,最早有比丘改编民曲和宫乐,逐渐成为中国佛教音乐的特色。但由于中印民族的语言音调不同,纯印度式的歌呗,肯定不能被中国人完全无异地照样唱出。诚如《高僧传》卷十五经师论所说:“自大教东来,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

  3.1 中国早期的梵呗

  由此可见,传统的印度式梵呗并不能完全搬用到中国来,只有另寻方法。在此后,有记载最早、成功编出梵音的,要追溯到三国时期曹魏陈思王曹植。曹植尝游鱼山(一称渔山,今山东东阿县境)闻空中有一种梵响,“清扬哀婉。独听良久,深有体会,乃慕其音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史称《鱼山梵》(一称鱼山呗)。是在中国人本身的语言音声和基础上,吸收了印度风格的歌呗,是印度歌咏的中国化。

  曹植以后,支谦亦传有梵呗三契,康僧会复造有泥洹梵呗,晋帛尸蜜多罗也以梵呗相传,昙钥又造有六言梵呗等。而热心提倡梵呗的,要属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据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记载,萧子良著《赞梵呗偈文》一卷、《梵呗序》一卷、《转读法并释之》一卷,并曾请高僧造“梵呗新声”。梁武帝更推动儿童青年歌唱佛曲,甚至于“无遮大会”、“盂兰盆会”等仪式礼节中加入赞呗、朝暮课诵、唱诵法言。使梵呗与中国传统音乐互相融合。

  3.2 六朝时期的梵呗

  梵音在六朝时代被分为转读、赞呗、唱导三个项目。转读和赞呗是用梵音来歌唱佛法,唱导是讲唱佛法,都属于梵呗的范围。

  六朝之后,天下僧寺,都奉行安公的轨则(即晋道安大师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而以梵唱的各种法事歌赞,为大众熏修和行道仪式中的重要部分。由于梵音清雅动人甚深,因是一般世俗人们,也往往将梵呗和佛教联想到一起,于是提到佛教或僧寺时,意识上就能浮现出这清净悠扬的梵呗声乐来。这清新和雅的呗声,不仅给人以洗心涤虑、悠然出尘之感,而且能感人甚深,化行甚广。

  3.3 宋、元、明、清时期的梵呗

  宋、元、明、清诸代,佛教梵呗经多次的搜集、加工和整理。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梵呗曲调400余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行世,不但影响全国,还流传越南、缅甸一带。

  近代佛教梵呗基本上保存了明清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常胜不衰。

  4. 梵呗在修行与弘法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学习赞呗有如下功德:“能知佛德深远、体制文之次第、令舌根清净、得胸藏开通、处众不惶、长命无病。”是故名山大刹于结夏安居时,以习唱赞颂为日课,称为学唱念。从一开始,便把音乐当成“宣唱三宝”的工具,这里主要用于三方面:“一、讲经仪式;二、六时行道(后世朝暮课诵);三、道场忏法。”在佛教讲经、受戒、诵经等一切宗教仪式进行中举唱梵呗,具有止息喧乱便利法事进行的作用。

  梵呗是八万四千法门中一种很柔软温和的修炼方法,这种法门修得好,一字音中即能“一言具众音声海”。在烦恼痛苦时,放开一唱,就会得解脱,就能体会音声海确是既微密又美妙的解脱法门。《楞严经》的观音耳根圆通法门就是实证,宇宙音声无限,我们耳根听力有限,然而这个自性的观音之功能是无限的。《行愿品》又说:“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这就是音声海法门的延展。它可以帮助我们由粗身粗心进入细身细心、微细身、微细心,甚至最微细身、最微细心。心声心音就是音声转念,或者念转音声,当下即是,当体即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

  通过规范化的仪轨修持,早晚念诵,六时禅观,再配合参禅、念佛、诵经、听讲、修法等等其他法门的修持,不断增加闻思修行,不断加持戒定慧力,清除贪、瞋、痴、障,熏修八识种子,日积月累,功夫逐步深入,层次逐步提高,境界逐步实证,改造身心,便可逐步做到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弘法利生,自觉觉他,圆满功德。故汉传佛教的念诵唱赞也是一种修行方式,把梵呗纳入僧人的修持与日常生活之中。

  这些年来,在教内出现了许多佛教歌曲,如近代太虚、弘一大师合作的“三宝歌”普遍弘传;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反响很大,渐渐将佛教音乐带入了国家、世界的殿堂,除了深受国际音乐界的专家学者肯定好评,亦受到国际音乐界的重视与推崇。随着佛乐团的兴起,音像部门出版发行了大量的佛教音像制品。梵呗背负着延续佛教文化香火的使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佛乐,更是为世界、为人类的和睦进步,国家兴旺、人民安康幸福的祈祷祝愿。从做功课、修行用的梵呗、佛号,到以音声供养为目的的佛教音乐在现代佛教中逐步开展出多元化的风格,能威慑众生使其入不可思议清净境界,更能引导我们去恶从善,积极处世;以梵呗供养、颂佛,也是自我修持乃至弘法利生所不可缺少的法宝。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紧张忙碌,心灵却空虚无依。藉由佛教梵呗清净的音声与和谐的意境,能够使自身受到充分的滋润和洗涤。为心灵带来祥和与安宁,梵呗就像影音、文字一样,扮演着媒介的角色,流动在心灵空间,使人们紧张的身心得到舒展。

  佛教的梵呗歌声,源自于佛法中所包含的无限仁慈的思想情感。虽然中印语文的构造不同,古今南北的音调也有异,可是总的说来,无论是歌唱梵呗,制作梵呗,流传梵呗,若一失却梵呗的清净本质、佛陀慈悲仁爱的心情,便不能有洗涤身心作用,就会违背如来语业的本质,便也会离开佛教歌咏目的。这就是梵呗的原则性所应注意的问题。

  时至今日,梵呗已直接指示了中国佛教寺院的唱诵,佛教音乐渐渐也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华严经》

  [2] 《法华经》

  [3] 《法华玄赞》 

  [4] 《十诵律》

  [5] 《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杂事》

  [6] 《楞严经》

  [7] 《高僧传》

  [8] 《贤愚经》

2010年第4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