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守财奴的启示

慧 云

  守财奴,爱财如命,对人刻薄吝啬,他是为钱而生存的。可他积累了万贯家财,并非是为自己享受,有时比穷人更穷。他一生的嗜好就是聚集金钱,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多聚一点钱财。巴尔扎克描写葛朗台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这是一切守财奴的共性。

  古代印度也有一个大财主,叫做提婆。

  有一天中午,舍卫国的波斯匿王从城中第一巨富的提婆家里出来了,归途中绕往祇园精舍拜见佛陀。 

  饭后正在散步的佛陀,见到国王慌张地驾临精舍,便诧异地迎着国王问道:“大王!今天怎么突然来精舍了,有紧急的事吗?” 

  “没有!没有!我是来看佛陀的,顺便告诉佛陀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说给我听听!” 

  “佛陀!提婆已经病死了,昨天丧事才结束,现在全城人民都为他的死在议论纷纷。” 

  “为什么呢?” 

  “佛陀!提婆是个大财主,他在生前没有做过一件轰轰烈烈有益大众的事,就是极小的善事也没做过,人们对他的印象坏极了。他的死,引起人们的咒骂讥笑。但是,我真为他惋惜,一个富有的大财主,没有一些光荣的事留在人间,给人敬仰怀念,而且落得遗臭万年,不是很愚痴吗?庞大的财产没有子孙可以承继,如今死了,万般带不去,多么可怜的守财奴呀!”国王说到这里,长吁短叹着。 

  佛陀问道:“他既然没有子孙承继,他的财产如何处理呢?” 

  “佛陀!那只有依照国家的法律,把他的财产全归于国有啦!听说,他的黄金被查出有八万余斤,而他日常生活刻苦俭用,就和一个穷人一样。他不懂得享受财富,运用财富,是一个极愚痴的人。” 

  佛陀感叹道:“大王!你说得对,我希望你永远有这样智慧的判断。如果像提婆拥有这样的财富,善于运用,做些福利众生的事业,当他死后,人们一定会感到如丧考妣的悲哀。如果,他能在三宝的指导下乐善好施,培福修慧,那功德更是不可思议!在我的教法中,一个真正善于处理财物的人,是自用而不浪费,是利他而不悭吝,能自他两利,财富才不至于成为废物的。” 

  佛陀说到这里,国王插话道:“佛陀!像提婆这样悭吝的人,为什么他今生会这么富有呢?” 

  “大王!这当然有前因的。他在过去世中,曾供养过迦叶如来灭度后的一位辟支佛,种了不少善根,所以感应到多生多世的福报,但今生的大富,也是他最后一次的余福了。” 

  国王又怀疑地问道:“佛陀!他今生虽未做大善事,但也没有做什么恶事,在他生死相续的过程中,他能不能也像今生一直大富呢?” 

  “大王!不可能的,他的余福已经享尽了,而今生又没有布施种福,是决不会再享受福业了。” 

  国王沉思地说道:“佛陀!想不到提婆的死亡,给了我很大的警觉,我以后要依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处理财物,统理国家财政!” 

  说到这里,波斯匿王欣然起身顶礼佛陀,满怀法喜回舍卫城。

  这个佛经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贪得无厌地积累个人财富是最愚蠢的做法,因为一切身外之物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不仅身外之物带不去,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也带不去。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又说:“多藏必后亡。”但是也有能够带得去的东西,用佛教的话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业”就是一切善恶行为的总和,善业让你生三善道,恶业让你陷入三恶道。世间凡人为了个人利益你争我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结果又得到了什么呢?

  因此,守财不如舍财。聂云台的《保富法》说:“数十年所见富人,后代全已衰落,六十年来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后人不兴。”因此,聂先生说:“贪财不贪财,关系别人的利益幸福甚大,贪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

  如果为富不仁,囤积居奇,那么就失去了仁爱之心。贪得无厌地积累财富,只能算一个守财奴。世间有那么多贫困的人,不去救济,不是仁道。有财不施,就违背了天理,所以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如果舍财布施,那么财富不但不会减少,而且因为积德越来越多,那么福报就越来越大,大到最后可以超越尘世,不仅可以上升天堂,还可以往生到黄金为地的西方极乐世界。

  林则徐的禁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不愿因为个人发财,贻害全国的国民,就坚决禁烟,虽然死时他家无积蓄,但死后子孙代代书香不绝,可见保富不如舍财。

2010年第5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