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诗僧灵一及其诗歌

禅 悦

  灵一禅师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也是最著名的诗僧之一。灵一禅师不仅人品高洁,戒行精严,而且更以其高深的诗歌造诣名传后世。灵一的诗歌不仅思想内涵丰富,而且数量众多,堪称唐代诗僧之冠。本文现简要介绍诗僧灵一的生平及其诗歌。

  一、灵一禅师生平略述

  灵一禅师(727-762)从小天资聪明,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每听人读诵诗句,往往听后成诵,被时人誉为神童。九岁时因厌恶尘世,决意出家。十三岁时投维扬法慎法师剃度出家,一年后跟从法慎法师受具足戒。灵一禅师出家之后,视身如浮云,每每坐禅,常会选择在山椒树下,于禅定之中深悟佛法个中三昧。因其声名远播,慕名前来跟从学法的四众弟子络绎不绝。在修行教徒之余,灵一禅师还常常吟诗作画,与友人吟咏唱和,以诗歌来弘扬佛法,广度一切有缘众生。长期的弘法因缘,使灵一禅师德被十方,望重丛林,深得僧俗大众的爱戴。灵一禅师于宝应元年(762)十月十六日圆寂于杭州龙兴寺。春秋三十五。不久弟子为其建塔,谥号应真。后经常有人顶礼灵一禅师之塔,缅怀法师之德行。有弟子为其刻石立碑颂扬其德行。

  二、灵一禅师的诗歌思想

  灵一禅师诗歌反映的生活面非常广阔,有反映出家生活闲情雅趣的,有表达佛理禅意的,有阐述友人深情的,也有描写寺院风景的,还有赞颂高僧嘉言懿行的。诗歌思想内容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看出灵一对社会生活的关心与忧思。

  1、闲情雅趣

  自古以来,出家人都过着一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在远离尘世的修行中,他们能够以沉静的眼光看待世事,还能从清静无为的生活中体会禅的深意。与很多高僧一样,灵一禅师经常会在自己的诗歌中描述悠闲自得的闲情雅趣。如其《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诗云: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这首诗歌是灵一禅师与信徒元居士一起在青山潭饮茶时所感。他们一起在远离尘世喧扰的青山绿水间饮茶论道。山间云雾缭绕,清澈的泉水静静流淌。禅师品茗着香茶,与友人谈论佛法,感觉自己是个世外之人。在山水之间,灵一禅师可以朝逐野鸟去,暮伴白云归,在山水情趣中陶冶性情。在山水之间,仿佛万物都有情感,就连潭中的小船也不忍离去,似乎停泊在潭中聆听禅师说法。

  灵一禅师在《题黄公陶翰别业》诗中描写了黄公别业环境的清幽雅静,以及身处陶翰别业之时忘却尘世的功名利禄、淡泊舒怀的情景。诗云:

  闻说花源堪避秦,幽寻数月不逢人。

  烟霞洞里无鸡犬,风雨林间有鬼神。

  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醉卧白云闲入梦,不知何物是吾身。

  灵一禅师说,自己在处于远离俗世的陶翰别业,忽然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在白云深处,自己身轻气闲,悠然进入了梦乡,仿佛不知道自己的存在。

  灵一禅师不仅在诗歌中描写自己悠闲的生活方式,而且描写其他高僧悠然自得的闲情雅致。他在《赠灵澈禅师》一诗中说:

  禅师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到剡山。

  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

  诗中灵一禅师对灵澈禅师来去自由的行脚生活十分羡慕,希望什么时候能够共同得道,过一种无牵无挂,任运逍遥的清闲生活。

  灵一禅师的这些表达闲情雅致的诗歌,反映了上人远离尘俗,安心于道,禅悦为食的禅僧情趣。

  2、佛理禅意

  作为一个禅僧,灵一禅师还写有很多阐释佛理禅意的诗歌。灵一在很多诗歌中以景物喻禅意,借以表述世事无常的佛理。如其《将出宜丰寺留题山房》一诗云:  

  池上莲荷不自开,山中流水偶然来。

  若言聚散定由我,未是回时那得回。

  禅师在诗歌中感叹人世的聚散无常,世事的身不由己。

  禅师还在《题东兰若》一诗中,赞颂了东兰若环境的怡人,花鸟的悠闲自得。在这种令人流连忘返的仙境中,禅师十分珍惜片时光阴,与东兰若的上人谈论佛法深意,希望能从中深悟佛理。诗云:

  上人禅室路裴回,万木清阴向日开。

  寒竹影侵行径石,秋风声入诵经台。

  闲云不系从舒卷,狎鸟无机任往来。

  更惜片阳谈妙理,归时莫待暝钟催。

  灵一禅师还在《宿天柱观》诗中表达了自己深夜坐禅的修行体验。诗云:

  石室初投宿,仙翁喜暂容。

  花源隔水见,洞府过山逢。

  泉涌阶前地,云生户外峰。

  中宵自入定,非是欲降龙。

  灵一禅师还写有夜晚坐禅的《栖霞山夜坐》诗:

  山头戒坛路,幽映雪岩侧。

  四面青石床,一峰苔藓色。

  松风静复起,月影开还黑。

  何独乘夜来,殊非昼所得。

  本诗首联写月下戒坛路,颔联、颈联写诗人夜晚坐禅时的景色。尾联写诗人心中的疑问:为何夜间来到这里,看到的一切与白天完全不同,完全是另一种美。这是一种逻辑的思考,也是一种审美的思索,更是一种自觉的禅观。它似问实似答。因禅宗讲究“平常心是道”,“担水搬柴,无非妙道”。灵一的此诗亦蕴含或表现了这一禅理。

  灵一禅师还有很多诗歌,表面上看似写景,但从景物中反映了某种佛教观念和禅境。如《赠别皇甫冉》云:

  幽人从远岳,过客爱春山。

  高驾能相送,孤游且未还。

  紫苔封石井,绿竹掩紫关。

  若到云外峰,齐心去住间。

  这首诗歌初看上去是说幽人、过客、远岳、春山、紫台、绿竹,是一首较纯粹的写景赠别之作。但如果你细心品读,就不难发现作者作为一名诗僧所特有的禅心,他希望皇甫冉能如“经行”一样,走到“云峰外”去,进入到禅宗的更高境界:“齐心去住间。”这实际也是禅观中的“通隐”,即将“去”与“住”等量齐观。

  又如灵一禅师的《送冽寺主之京迎禅和尚》云:

  禅门居此地,瞻望在虚空。

  水国月未上,苍生如梦中。

  上人知机士,瓶锡慰樊笼。

  彼土诸梵众,嗟君扬道风。

  诗句含有深刻的禅意。所谓“禅门居此地,瞻望在虚空”,即点明了禅门生活的目的,在于观空、了空。所谓“水国月未上,苍生如梦中”,又喻指未得佛禅的明月之光,众生犹如生活在梦中。这是说,众生在没有成佛之前,感觉人世森罗万象的事物如梦幻泡影;成佛之后,如大觉悟,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反映佛教义理的诗歌在灵一诗歌中数量最多。他的很多诗句都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哲理。如“子将空色净,素与众流分” “禅门有通隐,喧寂共忘机” “若言聚散定由我,未是回时那得回”诸诗,都是以诗说禅的佳作。从这些诗句中都能感受到佛禅思想的特色。

  3、友人情谊

  一般人都会认为出家人舍亲割爱,不食人间烟火。殊不知,历代高僧都非常重视与友人的情谊,这些友人既有俗世中人,也有同参道友。灵一在很多诗歌中都表达了与友人深厚的情谊。如《哭卫尚书》诗云:

  画戟重门楚水阴,天涯欲暮共伤心。

  南荆双戟痕犹在,北斗孤魂望已深。

  莲花幕下悲风起,细柳营边晓月临。

  有路茫茫向谁问,感君空有泪沾襟。

  卫尚书是灵一禅师的好友,本诗是一篇悼亡诗。上人在诗歌中对卫尚书的生平业绩作了详细的回顾,赞扬了他的贡献。对于卫尚书的去世深感哀伤。

  灵一禅师在一些诗歌中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离情别意,同时也自谦不能与古代高僧相提并论。《同使君宿大梁驿》便是这样一首诗歌。诗云:

  旌旗江上出,花外卷帘空。

  夜色临城月,春寒度水风。

  虽然行李别,且喜语音同。

  若问匡庐事,终身愧远公。

  上人还有《自大林与韩明府归郭中精舍》一诗,诗中既描写了远山的暮景,也描写了暮烟中的人家。最后将自然之景升华到禅的意境。其诗云:

  野客同舟楫,相携复一归。

  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晖。

  不道还山是,谁云向郭非。

  禅门有通隐,喧寂共忘机。

  灵一还有很多论述与友人深情的诗歌,诗人将这种情谊化为别后的相思。如《送殷判官归上都》云:

  漾舟云路客,来过夕阳时。

  向背堪遗恨,逢迎宿未期。

  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

  别后王孙草,青青入梦思。

  灵一禅师不仅有与俗世友人往来的诗歌,更多的是与高僧往来的诗歌。他的《送明素上人归楚觐省》诗云:

  能将疏懒背时人,不厌孤萍任此身。

  江上昔年同出处,天涯今日共风尘。

  平湖旧隐应残雪,芳草归心未隔春。

  前路倍怜多胜事,到家知庆彩衣新。

  灵一禅师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与明素上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似遭遇,赞颂了明素上人高洁的人品。两人相互珍惜将来,希望都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灵一还在《送范律师往果州》中表达了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诗云:

  终南千古后,独尔继卿名。

  离障非今日,修因是几生。

  乱峰寒影暮,深涧野流清。

  远客归心苦,难为此别情。

  灵一禅师在很多诗句中都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如“旅游无近远,要自别魂销。官柳乡愁乱,春山客路遥。”(《 送王法师之西川》)“凭高莫送远,看欲断归心。别恨啼猿苦,相思流水深。”(《送别》)“几时休旅食,何夜宿江村。欲识相思苦,空山啼暮猿。”(《留别忠州故人》)这些诗句都是表述相互间友谊的佳句。

  4、佛寺风光

  灵一禅师经常到各地佛寺参访,写有很多描述佛寺风光的诗歌。在很多描摹佛寺的诗歌中,蕴含着对高僧的赞颂和对佛理的探寻。他的《宿静林寺》诗云:

  山寺门前多古松,溪行欲到已闻钟。

  中宵引领寻高顶,月照云峰凡几重。

  诗歌表达了上人自己夜宿静林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首先写静林寺古松掩映,小溪环绕,钟声悠扬的人间仙境,后写深夜抬头仰望峰峦叠翠,只见明月映照着起伏不平的山峰,更显出寺院的清幽寂静。

  灵一禅师《题僧院》一诗,描写了僧院月夜之时的风景,带雪的松枝上挂满了薜萝,在月光的映照下晶莹剔透。在远离尘世的白云深处,大多是高僧居住。禅师的诗句正印证了佛门俗语“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诗云:

  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灵一还在 《再还宜丰寺》中,表达了自己再次回到宜丰寺时的感思。禅师既描写了寺院野云覆盖,秋雨绵绵的景象,又表达了自己别后对寺院的思念,以及见到寺院时平淡自足的心情。诗云:

  再寻招隐地,重会息心期。

  樵客问归日,山僧记别时。

  野云阴远甸,秋雨涨前陂。

  勿谓探形胜,吾今不好奇。

  灵一在《静林精舍》诗歌中,回顾了静林寺的历史变迁,赞叹寺院香火的旺盛,描写寺院的如画风景,缅怀古代高僧。诗云:

  静林溪路远,萧帝有遗踪。

  水击罗浮磬,山鸣于阗钟。

  灯传三世火,树老万株松。

  无数烟霞色,空闻昔卧龙。

  5、赞颂高僧

  对前辈高僧的歌颂和敬仰,是灵一禅师诗歌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其《远公》一诗,回顾了庐山慧远大师对佛教的贡献。上人首先介绍慧远大师在遇到道安大师后,彻底舍弃儒教,潜心探究佛理。慧远在庐山三十多年,足不出虎溪。他还提出很多佛教思想,在佛教徒中反响强烈。他的净土思想理论奠定了其净土宗初祖地位;他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让当时官场中人反来相拜。有的为了跟随慧远大师学法,甘愿舍弃官位和俸禄,追随慧远大师隐居山林之中。

  上人的《远公》诗歌云:

  远公逢道安,一朝弃儒服。

  真机久消歇,世教空拘束。

  誓入罗浮中,遂栖庐山曲。

  禅经初纂定,佛语新名目。

  钵帽绝朝宗,簪裾翻拜伏。

  东林多隐士,为我辞荣禄。

  灵一禅师还赞颂了晋代高僧道安大师,道安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贡献最大的法师之一。他为经典制定了经录,为后人阅读经典提供了方便;他还提出“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为出家人的姓氏问题提供了依据。禅师的《安公》诗云:

  弥天称圣哲,象法初繄赖。

  弘道识行藏,匡时知进退。

  秦王轻与举,习生重酬对。

  学文古篆中,义显心经内。

  法服应华夏,金言流海岱。

  西方浮云间,更陪龙华会。

  灵一禅师在诗歌中赞扬道安大师博学多才,道行高超,辩才无碍。诗句之间流露出对道安大师崇高的敬意。

  灵一禅师写有很多颂扬高僧的诗歌,如其《林公》诗云:

  支公信高逸,久向山林住。

  时将孙许游,岂以形骸遇。

  幸辞天子诏,复览名臣疏。

  西晋尚虚无,南朝久沦误。

  因谈老庄意,乃尽逍遥趣。

  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

  上人在诗句中赞扬了林公不慕荣利,向往山林生活的理想。在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官位面前,林公婉言谢绝了皇帝的征召。林公博学多才,因为谈论老庄,自己有任性逍遥的情趣。而且林公之才华,创作的风格,都能够与“竹林七贤”不相上下。

  灵一禅师作为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给后人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后人对他有很高的评价。高仲武评价说:“自齐梁以来,道人工文者多,少有入其流者。一公乃能克意精妙,与士大夫更唱迭和,不其伟欤!如泉涌皆前地,云生户外峰。则道猷、宝月何曾及此。”高对灵一禅师的诗歌艺术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为诗僧中最有才艺的人之一。陈羽则对灵一禅师潇洒自如,心无挂碍的品行极为赞赏。他在《送灵一禅师》中说:“十年劳远别,一笑喜相逢。又上青山去,青山千万重。”严维《哭灵一禅师》云:“一公何不住?空有远公名。共说岑山路,今时不可行。旧房松更老,新塔草初生。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禅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谁复修僧史,应知传已成。”严维对灵一禅师的圆寂深为惋惜,认为是佛门的一大损失,同时对其在佛法和诗文方面的造诣十分赞赏。皇甫冉《小江怀灵一禅师》对灵一禅师的精进行持至为崇敬。诗云:“江上年年春早,津头日日人行。借问山阴远近,犹闻薄雾钟声。”灵一的好友朱放曾从剡溪到宜丰寺参访禅师,两人相聚多日,诉说人世疾苦,相互谈禅论道。离别时作诗赠别:“所思劳日夕,惆怅去湘东;禅客知何在,春山几处同。独行残雪里,相见暮云中,请住东林寺,穷年事远公。”(《云门寺访灵一禅师》)将云门寺视为晋时的庐山东林寺,以灵一比为慧远。从中可见朱放对灵一的尊崇。

2010年第5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