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2010年论坛专辑 >
浅说倡导和合文化中的三和建设
来源:本站原创

  朱利荣:苏州科普促进中心主任、高级策划师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早在我国古代先人很早就提出了“和合”思想,


  这对我们提倡和合文化中的人、和睦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很大的启迪。倡导和合文化的核心是人和建设,倡导和合文化的重心是和睦家庭建设,倡导和合文化的中心是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和合文化人和和睦家庭和谐社会


  人是组成家庭的主要骨干,家庭是社会生活生长发展的细胞,和睦家庭必然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早在我国古代先人很早就提出了“和合”思想,释家、儒家和道家都有大量的经典论断,如释家“圆融”思想赋予了佛教对人具有特有的开放和包容,倡导“六和敬”建设佛化家庭:儒家贵“和”尚“中”,《周礼》推崇“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处世准则:道家其“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理想真人”的人际和谐观、“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和谐观等主张。这对我们提倡和合文化中的人、和睦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很大的启迪。


  一、倡导和合文化的核心是人和建设


  孔子倡导“和为贵”。人与人和睦相处,这个社会就和谐了。他认为,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礼记·学而》有这样一句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清洪升《长生殿·定情》:“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现代学者张立文教授说: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着五大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由此相应引发五大危机,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明危机。我们不难发现其真正的核心是人,人的价值观念变化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当年,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日:“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从“寒拾问答”中我们能体悟到一个人内心的和合,它既是和合精神充满智慧的重要体现,又是和合文化的精髓所在。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从单纯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来看,良性互动的人际交往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个人和谐发展的前提。而那些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好逸恶劳、违法乱纪的人破坏了自身存在的人际生态,从而也就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来看,必须自觉协调个人的本能及需要与他人的本能及需要的矛盾,变单赢为双赢或多赢。


  就单个人的人生发展规迹来看,人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独立能力、身体体力、个性智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生理、心理素质等全面、平衡、均衡发展,与家庭、T作、生活等环境、接受各种信息反馈和接受的思想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建立和睦家庭和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在于人和,只有人的主体能力得到全面和谐协调发展,才能使整个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才有可靠保证和基础;只有每个人身心和谐,心理和生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个性才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我国从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结合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实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经济会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为人类和谐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石。


  二、倡导和合文化的重心是和睦家庭建设


  古人云“家和百事兴”。苏州桃花坞的木刻年画“一团和气”。过去苏州百姓过年喜欢买桃花坞的木刻年画贴在家中。便是将一团喜气贴在客厅墙上中间,体现对家庭生活美满的追求,是和合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代表作。


    《一团和气》最早出处是:明宪宗朱见深命画工为内宫创作的一张画稿,在“和合致祥”四字之下,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妪展示着“一团和气”的手卷。桃花坞木刻年画《一团和气》其造型、色彩、寓意融入了中国民间和合文化之中,已成为与广大民众的欣赏趣味和祈福愿望相呼应,旧时几成家家户户春节购买的“年货”。由于此画寓意吉祥,图案精美,流传至苏州后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经典题材,作品远销中外。现如今《一团和气》作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其“标志性”木刻技艺,在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团和气》的强大生命力喻示着“和合”文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和良好的愿望,家庭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夫妻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到培养儿女成才教育,再到儿女成家立业进入新的轮回,其中家庭对人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在孔子看来,修身不是目的,以健全的人格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才是目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实现家庭和谐,他叫“齐家”。家庭是社会的子系统,“家和百事兴”。齐家主要要求是“孝”、“慈”、“悌”。即晚辈对长辈要孝顺,长辈对晚辈要慈爱,兄弟间长幼有序,和睦相处。家庭和谐并能对社会负责任了,这个社会不就和谐了?再上一个层次就是实现国或者邦的和谐。治国(邦)和齐家是一个道理的,国就是放大了的家,国君就是父,老百姓就是子。能够实现和谐家庭的,用同样的办法,放大干百倍就能实现和谐邦国。依此类推,再放大多少倍就能实现和谐天下,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老子最先表达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无为”哲学主要体现为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这些原则已成为中国家庭伦理之道德制度文明之精华。《太上感应篇》通篇千余字.全都借助神道说教来扬善止恶。“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并谆谆相诫不要“非义而动,背礼而行”,不应“以恶为良,忍作残害,阴贼良善”。这种以行恶遭祸减算、损害现实利益的劝诫,对当时注重现世利益、希求福寿的中国每个家庭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佛家提出了“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思想对佛化家庭的建设指明方向,它是团结与合作的基础,也是体现“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一个家庭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美满安详:一个团体只要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发挥团体的力量;一个社会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成就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一个国家若能奉行佛法,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成为一个富强康乐之邦。
  三、倡导和合文化的中心是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和平、发展、合作的和合社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不和谐的表现,人类是天地时空白然和人伦关系的消费者和破坏者。


  其一,人类为了生存,必然对天地自然构成破坏和损害,从刚开始围垦原田、砍伐山林导致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自然灾害频发其危害性越来越大。随着生存条件恶化,人类贪婪的眼光已经瞄向宇宙太空,导致太空垃圾无法收拾,即将成为毁灭人类第一杀手;其二,人类为了生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道德沦丧、拜金主义、见利忘义现象环生,贫富分化、图财害命、假冒伪劣、公信不足造成了社会存在不安定因素,成为危害社会和谐的顽症:其三,人类为了生存,拼命培育下一代,出现家庭教育严重偏失,主要表现是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溺、急功近利,甚至出现家庭暴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弱、心理扭曲、不良习惯、不正之气漫延等方面,缺乏颐养正气的人格培养,导致无法从伦理向法理的传承,这些状况不仅影响孩子全面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它主张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协调各方面关系,使社会和谐,一是要熟悉、体认天地自然和社会冲突矛盾所在,依据对象的本性,加以协调,如“知和风”、“知水性”、“察民情”,而达和谐;二是要顺其自然,尊重天地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如因时顺气、因地疏导、因伦施教,所以天人通、人地通、人伦通,通达而不阻塞,通达而和谐;三是万物高下有序,高下而有差分,差分而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各行各业并育而不相害:四是增强人类的生产能力,播种百谷、培育蔬菜、丰衣足食、人人富裕,既不会因贫富差距而动乱,也减少人对天地自然的掠夺;五是提升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百姓和睦,皆得保养,以建构和谐社会。这五个方面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建构和谐社会不是单一的社会问题,而是天、地、人关系的融突和合。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幸去越南考察,也许早年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几乎看到在每个越南中小学内都写有“先学礼,后学文”的语句。尽管越南后来在法国人统治下四十多年,又在美国侵略者统治下十几年,西方文化有所冲击,但越南历来沿革“先学礼,后学文”的习俗,并将其作为的校训高悬学校大门上方,要求学生以此为基本准则去执行,可见儒家“不学礼,无以立。”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之大。


  我们所倡导“先做人,后做事”,要求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战场上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它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事事,也是符合传统和合思想客观要求的。因此,对个人来说,讲究和合文化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崇尚和合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社会和谐的集中反映。


  结束语


  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积淀的苏州,以“和合”文化为传承的吴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就强调天人合一,推崇敬山乐水,追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它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如伍子胥为吴王阖闾谋建国都,始“相土尝水”,尔后“象法天地”,以筑大城,是为阖闾城,即今之苏州。伍子胥审慎周密地考察建城的自然环境,顺应自然c法天地,象四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臻于至善境界。


  吴文化还造就了苏州人温和、柔韧的性格和生活的方式,语言的柔和隽永,性格的随和含蓄,彰显了苏州人兼容并蓄、和谐为本的人文情怀。如今,苏州人将“融合”作为城市精神,正是对几千年和合情结的传承和发展。苏州将刚与柔、雅与俗、古典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美融和在一起。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和合”,被称为与全球化融合得最为彻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古韵今风的苏州将以崭新的姿态,为全社会树立一个以融合和合文化为特征的现代文明城市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