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尘
包在饺子里的爱
小的时候,家境不好,吃饺子就成为了很稀罕的事,可每次饺子放在锅里煮好端到桌子上的时候,母亲却总是说:“你们放开肚皮吃,锅里还多着呢。”
于是我和弟弟妹妹们就一个个吃得腰圆肚饱,直到撑得连一口汤都喝不下去了,母亲又会催我们洗脸嗽口,然后赶快去上学,说:“到了学校千万不要惹先生生气,否则这吃进肚子里的饺子会在你们的肚子里作怪的,那有多难过!”因为母亲这话,我们兄妹从未在学校惹老师生气过,各人的功课都很好,年年都拿“三好生”的奖状回家,母亲就把它们贴到我们堂屋的墙上,每逢家中有人来了,她都要指着奖状对人家说:“瞧瞧,那都是我娃儿们挣的!”言语间几多的自豪和得意都尽在其中了。
记得上初一的那年,家里卖了头猪,父亲从集上回来时特地买了一斤肉和半斤水果糖给带回家,我们便如过年节时那般开心,每人分了一把糖后就各自跑出去找小伙伴们炫耀去了。等我们再回来,母亲已经和好面,剁好馅,正和父亲一起在包饺子。
因为有好久没有吃饺子了,所以那天我和妹妹弟弟们吃得特别欢、也特别多,完全没有注意到我们的父母几乎没有动一下筷子。
吃完饭后,母亲一如往常那样打发我们去上学。
可是走到半路上,妹妹忽然说她的文具盒落在家里了。我就让她和弟弟先走,一路小跑着赶回家给她拿文具盒。
家里的门是开着的,我穿过厅堂到了后屋,刚想进屋,却听到父亲和母亲的争执声,于是就停在了门外,想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只听父亲说:“这碗饺子你吃吧,忙了快一天了。”
母亲说:“饺子还是你吃吧,我用饺子汤泡点馍就行了,筐里还剩几块干馍,再不吃就要霉了。”
父亲说:“那不行,要不然,这碗饺子咱们一人一半吧,把馍也分给我一点,不能总让你吃剩的。”
母亲有些生气了,说:“我说不吃就不吃!你的胃不好,医生不让吃太硬的东西,你又不是没听见。再说了,你吃完饭还得下田干活,光吃点干馍,能撑多长时间?”
父亲说:“那你多少得吃点儿,不然,这碗饺子,我一个也吃不下去。”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那就给我两个吧,我陪着你吃。”
……
我站在门外面,再也听不下去了,一边流着泪一边往外走。那一刻我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以自己的能力,改善家里的生活,让父母将来都有饺子吃。
一转眼,我们兄妹几个已都长大成为人,一个个陆续的也都有点出息了,家里的条件也慢慢变好了,吃饺子也不再是稀罕的了。可是每次吃饺子时,母亲还是会催促我们兄妹先吃,当我们把饺子端到母亲和父亲的面前时,母亲和父亲便会同时把碗推给对方,让对方先吃。后来就相视一笑,端起碗说:“咱们一起吃。”
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生活中,对于有利益的事情,我们常常最先想到的是自己,通常最先满足自己的所需和所求,却很少顾及到别人。其实,当我们真正的帮助了别人之后,就会发现那也是在帮助自己。
我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情:
在荷兰的一个小渔村里,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风暴,有一艘渔船在海里被打翻了,船员们的性命危在旦夕。他们发出了求救的信号,希望能有人去救救他们。当地的一个村民正好看到了求救的信号,于是立刻敲响了警报,然后紧急召集救援人员,之后就立即乘着救援船冲入海浪中。
当时,忧心忡忡的村民们全部聚集在海边祷告,每个人都举着一盏提灯,以便照亮救援队返家的路。
一个小时之后,救援船冲破了浓雾,向岸边驶来,村民们喜出望外,欢呼跳跃,当他们冲上去拥抱船上的人员时,却听见队长说:“因为救援船的容量有限,无法搭救所有遇难的船员,所以还留下了其中的一个人。”
快乐的人群立刻静了下来,不知道那个被留下的人是谁,他的命运会如何。
队长这时开始组织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准备前去搭救那个最后留下的人,但是海上的风暴那么厉害,人们感到了害怕,不肯再下海了。
16岁的汉斯却在这时候上前报名,然而,他的母亲却急忙抓住他的手阻止他上救生船。母亲对汉斯说:“孩子,你不能去,10年前,你的父亲在海难中丧生,而三个星期前,你的哥哥保罗出海,到现在也音讯全无。我现在只有你这一个依靠了,你要是出了什么意外,我可怎么活呀!”
看着年迈的母亲,汉斯的心头一酸,但是他强忍着,坚强地对母亲说:“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样呢?妈妈,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责任,只要还有人需要帮助,我们就应当竭尽全力地去救助他。”
他的话不光打动了他的母亲,别人也纷纷上前报名了。最后,汉斯紧紧地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船,和其他救援人员一起冲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中。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等在岸上的人们心情紧张极了,尤其是对忧心忡忡的汉斯的母亲来说,那简直是痛苦的煎熬。忽然,救援船冲破了层层迷雾,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大家看到汉斯正站在船头向岸边眺望,岸边的人群立刻欢呼起来。
汉斯向人们挥了挥手,高兴万分地说:“我们找到那个人了,他就是我的哥哥保罗啊!”
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故事啊,16岁的汉斯在母亲的哀求声中,仍然决心坚持前往救援,最后救回来的竟是他的哥哥!正是他所坚持的那份对生命的爱与热情,那份“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最耀眼的人性之光。而那些对于有益公众事业却唯恐避之不及的人与汉斯的行为两相对照,是多么的渺小啊!
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却又无比温馨的道理:无私地帮助别人,会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同样的,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去年我帮姑姑一家收小麦的时候,相隔很远的地方有人收割完了小麦之后,在放火焚烧秸杆。但是那天风很大,火迅速漫延到了与他相邻的地里,而再过去一块地就是一户尚未收割的麦地,那个人吓坏了,赶快冲过去扑火。
我本来就不很赞同人放火焚烧秸杆,所以看到他那狼狈的样子,心里面还真有点幸灾乐祸,活该,谁让他放火的,真是自作自受!
姑父却放下镰刀,招呼我一声,然后拎起自己的上衣跑过去帮着扑火去了。我虽然不很情愿,但也还是跟着姑父后面帮助扑火。就在我们奋力灭火的时候,许多正在收割小麦的人们也都相继跑着过来了……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火势终于被大家给扑灭了,而那个人也被大家一顿数落,很羞愧地低下了头。
我们回到自己的地里,我才发现自己和姑父用来扑火的上衣都被火烧出了几个窟窿,而我的衬衣还是新买了几天的,于是我就埋怨起姑父来,如果不是去帮忙扑火,衣服也不会烧破了。
姑父笑着说:“回去给你买件新的。但这火一定得扑,你没看到,那火借着风势,再烧过两块地就会烧到咱们这里了。从咱们这里过去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都没有割完小麦,谁也不能让这一季的收成眼睁睁的烧掉啊!”
我这才注意到,虽然起火的地方离我们这里还远,但是在我们扑火的时候,它已经烧过了三四节地,离姑父的麦地也只有两节地了,真的等火烧到我们这里再去扑救,只怕后悔都来不及了!姑父家今年还指望这几亩地的收成卖个好价钱,给表弟表妹交学费和生活费呢。
在休息的时候,姑父还和我说起了他当兵时候的一件事情:
那时候,他在新兵连里学开车,有一次和教他开车的排长一起外出,车子走的是经常走的盘山公路,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他们为了赶时间就继续在雨中行驶。当他们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发现路中间有一辆车子因为故障而停在那里,司机正在倾盆大雨中修车。排长立即跳下车,上前去帮助那个司机修车,而且把自己车里的备用物件也拿去用了。当排长帮助司机修好车子像个落汤鸡似的回到驾驶室时,姑父很有意见地提醒排长,已经浪费了四十分钟的时间了。
排长笑了笑,说:“没有关系,雨已经小了,我们可以开快一点把时间追回来。”二十分钟后,正当他们准备转过一道弯路时,突然发现路中间站着刚才那辆车的司机,他急剧地晃动着双手示意排长停车。原来弯路前方的公路蹋方,他反应快,在车子陷下去之前的一刹那打开车门跳了出来……他之所以等在那里就是为了给排长提个醒……
姑父说:“如果没有那个司机,我和排长都要从蹋方的地方落入万丈深渊了,根本没有活命的机会。所以说,有时候,只是付出那么一点儿善意的帮助,但自己却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
姑父的话让我想起了佛教主张的布施。
布施是佛教六度之首,布施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和品质。同时,布施还是帮助别人,照顾别人。布施就对象而言是一种给予,但对本人而言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施予所带来的欢悦。
我们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布施。布施不在于数量的多少,物品的大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布施的善念。人有百万家产而不肯施舍分文,不过是个守财奴而已。纵使你一无所有,只要心怀布施之念,也会获得很大的功德。有时候,即使你说一句对人有益的话,也许会改变那个人一生的命运。
有则佛教故事说,从前有三个人,觉得自己生活得不快乐,便一起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禅师指点他们快乐之道。禅师知道他们的来意后就问他们:“你们要得到什么才会使自己觉得快乐?”第一个人说:“如果我能享受天伦之乐,有融洽的感情,就会觉得快乐。”第二个人说:“如果我有很多钱,富裕会使我快乐”。第三个人说:“我希望有权势,当了大官,别人看得起我,我就会觉得很快乐。”禅师听了之后便说:“难怪你们都不快乐,你们不停地向外追求,心头就产生了匮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产生了对财物不足的穷困;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三个人听了禅师的话,若有所思。禅师又接着说道:“人若不懂得布施,便体验不到自己的富有。自己不懂得奉献感情,天伦之乐也就培养不起来。自己如果不好好做一番事业,为社会服务,权势又有什么用呢?人如果不能奉献,就会穷得捉襟见肘。切记呀,只有布施才能让你感到富裕和自我实现的快乐。”
人之所以生活得有意义、有快乐、有满足感,是因为你能布施,而不是处心积虑地想去占有。布施能给你一个成就自我的空间,因为你知道要努力工作,为大众服务,你知道人要肩负着帮助和安慰有情众生的使命;在那努力的目标之中,你会发现人生的价值。
佛经上说:把自己的所有,布施给人,看是穷了,但是福报的种子埋在土地里,迟早会有收获的。所以让我们同时为自己和别人布施吧!当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帮助了别人其实也就是帮助了自己时,我们也就实现了生命那本来圆满和喜悦的空间。
常怀自信
自信心可以让人正确地看待自己,可以巩固和提升自身形象,在挑战面前保持动力,并继续应对新的挑战,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我们应当常怀自信。
自信是人必备的基本品质,是人保持自我赏识的基本感觉,是人际交往和确定生活目标的基础。我们为自己塑造的形象或者说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并逐渐形成的。具有自信心的人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旺盛的斗志,并始终怀有对成功的希望。
我国东晋高僧法显是一位十分注重戒行的僧人。他有感于当时戒律方面经典的缺乏,立志西行求法,寻求律典。法显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虽然路途十分艰险,但他抱着西行求法的坚定信念,临危不惧,勇往直前。
法显曾写道:“沙河中多有饿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余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目极望,欲求度处,则莫知所以,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其中之艰辛可想而知。
法显大师怀着求法必成的自信,历经千辛万苦,先后十四年,朝礼十多个国家,带回了六十多卷律学经典。在求法途中,他还把途中见闻写成《佛国记》,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佛国记》也是后人研究法显当年求法历程的可靠依据。从法显求法,我们可以想见若没有强烈的为法忘身的自信心,他是很难完成求法大事的。
有了自信心,人才会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事业锲而不舍,百折不回,他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即使在挫折和失败时依然保持一颗坚定的心。
我初出家的时候,常感到知识的欠缺,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于1998年开始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初次考试的结果是《外国文学》只考了30分,《古代汉语》56分,都没达到及格的要求。当时曾一度灰心,不想再学这些课程了。但由于我一向自信心比较强,不相信自己就此一无所成。于是便在自信心的驱使下,又参加了以后的考试。在自学中,我仔细分析每门课程的考试大纲,做到对该门课程所考核的知识点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大纲的要求复习教材内容。同时,还针对所要考核的内容作详细的读书笔记。争取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落到实处。
在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又认真完成自学辅导书中的练习和课文后面所附的习题,并强化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以便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使自己能够最大程度地掌握所学内容。在自学过程中,我从不贪多求全,每次只报考两门,以求稳扎稳打,一次过关。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我相继通过了专科和本科段的考试,并于2000年和2004年分别取得南京师范大学专、本科的毕业证书。在自学过程中,难度最大的课程是《大学英语》,由于我只是初中的基础,并且已经离开校门十多年,所能回想起来的仅仅是一些字母和简单的单词而已。当我翻开《大学英语》课本时,仿佛是在看天书。课文中密密麻麻的英语句子,使我摸不着头脑。面对这些困难,我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在学习其他科目的同时,开始从基础英语学起,在几年的时间里,我先后自学了《许国璋英语》、《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新概念英语》和大学英语专业专科段的所有课程。
学习英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掌握一定量的词汇。这是需要花费很大精力的基本功,没有多少捷径可走。为了掌握足够多的单词,我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争分夺秒地背诵单词,并练习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自身不懈的努力,我最终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的考试。我想我之所以能够顺利地通过自学考试,这主要是因为我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能够甘于寂寞、持之以恒,才使我在几次考试失败时依然能够穷且益坚,不失成功斗志。从而使我能够有始有终,完成既定学业。
从前人和自己的经历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自信能使我们扬起生活的风帆,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也能帮助我们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永不言败,最终走向成功。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相信自己,过一个圆满向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