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
一、序讲
净土法脉
我们中国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这十三位祖师,是后人根据他们当时弘扬净土的影响大小而认定的,从法脉传承上来说,是有些差别的,而公认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是中国净土宗的正脉。善导以上,道绰、昙鸾,善导以下,法照、少康,这是一脉相承。
大师思想
印光大师大家不陌生,是近代净土门的祖师。
印光大师的思想,注重他力本愿。他的弘化,一是深信因果,一是劝归净土。他自己说:一生专卖“南无阿弥陀佛”一味药,是真正专弘净土的祖师。
印光大师的思想,可以说和善导大师很接近。他的主要著作是《印光大师文钞》,有《增广文钞》,有《续编》,有《三编》,很厚。一是印光大师回答信众的来信,还有他作的一些序文、跋文、论文等等。开示很慈悲,真是老婆心切。
我这里所选的《印光大师法语》,很少,很精要。主要从阐明他力本愿的思想来作选择的,分为四部分:
一、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的不同。所谓自力、他力。
二、赞法门超胜。
三、劝深生信愿。
四、一些对联。
印光大师的文钞很磅礴,我们初次看,不一定能把握他的思想本质,往往也讲到自力修行,但是有一点很明确,无论横讲、竖讲,总是导归念佛。
由于时代的特点,应机的不同,特别是
《文钞》绝大多数是书信,书信总是针对特定的根机,所以往往同一个问题,开示也有差别。我们这边侧重他力本愿思想,见得和善导大师的相同之处。
印光大师本人很崇仰善导大师,他在
《文钞》里说: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
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印光大师赞扬善导大师的“专、杂二行判”,是“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千秋万代不会改变的铁案。
二、正讲
我们来看这两位祖师的共同之处。(印光大师说:)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印光大师把一代佛教说成两种不同的法门,这一看,就是我们净土的传承。龙树菩萨分成“难行道、易行道”:昙鸾祖师解释为“自力门、他力门”;道绰禅师判定为“圣道门、净土门”:善导大师在净土门之内,细判为“要门、弘愿门”。如果不细判,净土门就是指弘愿、他力、易行道。
净土门,大致而言,都是他力法门。他力法门当中,“要门”带有自力,“弘愿门”不带自力。
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
印光大师说有两种法门,语言上有所差别,意义上完全一致,哪两种?
一、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
名为“通途法门”。
二、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从名目来讲,有两种:一个是通途法门,一个是特别法门。“通”就是普通,大家都这样;“特别法门”就跟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不一样,所以叫“特别”。
通途法门仗自力,特别法门仗佛力,这跟昙鸾祖师讲的一样。仗自力修戒定慧,三学、六度……修戒定慧到什么程度才能了生死呢?“断惑证真”。不是光有修戒定慧的名称,是要达到断惑证真,所有的烦恼惑业了无余存,证得真如自性,现生亲证,入圣位,这样才可以了生脱死。如果虽修戒定慧,还有一丝一毫的烦惑没有断,决定不能了生脱死。就好像一粒沙子,纵然再轻,投入水中,直沉海底。所以,自力了生死难,太难!这个叫做通途法门。
如果你说:“刁;修戒定慧,不断烦恼,怎么能往生?”那就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净土法门,你是在修学通途法门,也就是圣道法门。你能够自力断惑证真,用不着净土法门了,不须为你开特别法门了。
特别法门之所以特别,就是为那些靠自力修戒定慧,不能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的人所特别慈悲,开的方便法门,也是究竟真实的法门,所以才叫特别法门。
我们在理论上要分清楚,不然,就会把圣道修行的观念带入净土门,这样就会混淆,就会误了往生大事。
特别法门就很简单,“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念佛是信愿行具足。
印光大师经常讲“信愿念佛”,善导大师呢,讲“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似乎不怎么提“信愿”,而印光大师特别强调信愿,
《文钞》里边处处讲到。是不是有不同呢?不是,完全一样。善导大师的思想自唐朝末年在中国失传以后,人们对于念佛有了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后来,禅宗的思想渗入净土门。善导大师的系统著作虽然失传,但是其简便易行的修习方法还是保留下来,但是,各宗的人,对念佛给予不同的解释。比如,禅宗的念佛是参话头,看“念佛的是谁”,也有人念佛是为了求开悟、念佛是为了伏烦恼、念佛是为了修清净心,这些想法,已经背离了净土宗的宗旨。
净土宗的宗旨就是“信愿求生”。“信”就是信:称念名号必定往生,“愿”就是愿生极乐净土,“行”就是称念弥陀名号。
因为在印光大师的时代,有的人鼓励念佛求开悟,因此他老人家特别慈悲说:“要信愿念佛!”念佛不是求开悟的,是唯一求往生的。澫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也讲,如果念佛不注重信愿,即使“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名号没有作用,是劝导大家要有信愿,不能作为一种修开悟、求清净心、求人天福报的手段,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印光大师特别强调信愿。
善导大师所讲的念佛是“望佛本愿,一向专称”,是在净土门之内,已经信受本愿、愿意往生的人,他的行法,简洁归纳为“一向专称”。
这就很明了了:两位祖师的思想一致。“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这是我们净土宗专修之行。没有提到别的,就讲一条。
“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是不是自己的力量呢?不是。“以期仗佛慈力”,“信”也是信佛的慈力救度,“愿”也是愿佛的慈力救度,称念名号也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所以叫做“以、期”,“期”就是希望,心中的目标:“仗”就是仰仗,善导大师讲:“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文辞不同,意义一致。
我们念佛,之所以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断烦恼、得证涅架。戒定慧三学,一学不能成就,完完全全是一个罪恶凡夫,为什么念佛能到西方呢?“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定得往生。”是阿弥陀佛的大誓慈力,所以说“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个叫做特别法门。
我在想,印光大师一生,不喜欢自己创造新名词,他总是依据古德、前人讲的话,他这里讲“通途法门”、“特别法门”,前人没这样说。这有什么样的时代意义呢?是因为当时的行人,虽然称念名号,虽然讲念佛,但是把净土法门的特质埋没掉了,用一般的圣道修行的观念,解释净土念佛,所以印光大师才说“通途法门”、“特别法门”,是让我们清楚地明了:净土法门和一般法门不一样。这是印光大师的慈悲,鉴察到当时众生的根机。
现在还有人不相信,说:“净土法门有什么特别呀?”他还是用圣道门来解释,那就不了解净土法门的特点。
如果从法脉传承来说,“特别法门”一词也是有来历的,就来自于善导大师《观经疏》“别意之弘愿”,就是说有特别之意的阿弥陀佛的本愿。
仗自力与仗佛力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
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口光大师文钞》里边,讲通途法门、特别法门之处特别多。很简捷地说明:通途法门仗自力,特别法门之所以特别,在于仗佛力。
由兹,拈去自力,注重佛力,
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
现生同赴莲池。
印光大师的思想非常明确:由这样法门的判别,我们应该劝导众生舍掉自力,不要执而不舍。
心中有自力的观念,就像水杯中装满水,决定甘露装不进来,即使装进来,也杂有你原来的成分。所以,有自力观念的人,他看净土门,怎么看都是自力,就像戴了有色眼镜,怎么看都是那个颜色。
纯粹的净土门,“拈去自力”,全靠佛力。半自力、半佛力就不纯粹了,净土法门是仗佛力。纯粹仗佛力,就是纯粹净土门。
有人误解说:“仗佛力……要不要我念佛啊?”当然要。
“念佛不是自力吗?”
这是一个观念。如果你这样认为,也无妨,只要你肯念。
但是经典、历代祖师告诉我们:念佛是乘佛愿力。你不念佛的名号,你念别的,能不能到净土?肯定不可以。
就好像坐船过海一样,坐船是全靠船力吧?如果说靠自力的话,自己游泳叫靠自力;那么,是全靠船力,还是半靠船力?当然是全靠船力,如果需要帮助划船,那是半靠船力、半靠自力。有人讲了:“那不对,全靠船力的话,那不坐船也可以过海呀!全部靠船吗!”这个人自己觉得很聪明,听的人觉得莫名其妙。
你坐上船,才能全靠船力,你不坐船,怎么能靠上船的力量呢?念佛才是全靠佛力,不念佛怎么靠佛力呀?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给你,就是让你称念,决定往生。
当然,如果脑子转不过弯,你认为是你的自力,也无妨,只要你肯念,肯定往生。
印光大师在这里对我们说:“拈去自力,注重佛力。”我们学净土门,这个就是我们的方向,回转自力,趋向佛力,重点在这里。
我们听闻经教,不是形成一个傲慢心,说:“我有力量修行,所以我能往生。我是贤善。”不是这样的!要通过经教这面镜子,照见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没有力量出离生死,如果能感受到这一点,自力即是无力。自力哪有力量啊?自力能够了生脱死,才叫有力,不能了生脱死,就是没有力。
佛的力量在哪里?在一句名号当中。我们就专称名号、专仰佛力。我们曾经讲到了,有人虽然念佛,心中作为禅定的功夫,作为断烦恼、修善的一种方法,虽然念佛,落在定散二善当中。
善导大师的念佛呢?“一切善恶凡夫,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口口声声念佛,不认为是自力,一天念十万句,也不是自力。
不是说“念得少就是他力,念得多就是自力。”不是的!他力念佛,每一声都是他力,一天十万声,也是他力。自力念佛,你念一声,还是自力。
善导大师念佛,冬天念得浑身出汗,道绰大师每天念七万声,但是,都不认为是自己的力量,而是完全仰靠佛力。
所以,“念佛念佛”,重点是在“佛”那个地方,不在“念”这个地方。是佛能让我们往生,我们念的是佛,而不要注重“这样念?那样念?”是阿弥陀佛的誓愿、名号让我们往生的。
就像吃饭能饱一样,是饭本身有营养,能让我们饱,你不要在吃的动作上做文章,“这样嚼、那样吞,才能够饱?”那就错了,你自然吃饭,就自然饱。你牙痛,左边牙痛,就右边嚼,右边牙痛,就左边嚼,两边都痛,就吃稀饭,也行。根据你的特点。
念佛也一样,并没有规定要怎样念,根据你的时间忙闲,你烦恼心重,就烦恼心念佛,你心里比较清净,就清净心念佛。你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是佛的本愿名号不虚。
就像吃饭一样,如果规定三十二颗牙必须齐全,吃了才能饱,那老年人牙缺了怎么办?缺了就用缺了的牙吃,也能饱。
我们念佛,音声不准,也没关系。所以叫“一向专称”,根本不谈你的心怎么样,心清净啊,不清净啊,有杂念啊,无杂念啦……只要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有空就念,只要张口发声,以名号不可思议之力,决定往生净土,这个叫佛力,名号本身就是佛力。
“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这个法门就有这样的希望,弘扬这个法门,就有这样的心。“冀”就是希望,娑婆世界个个都是具足烦恼惑业,“含识”就是有情,烦恼众生。
“现生同赴莲池”,今生今世,统统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
你靠别的法门,能做到这样吗?要你达到“功夫成片”,要你每天诵几卷经才能往生?那大家都能做到吗?有人或许还能做到,但是,——万个里边,难得一两个,绝大多数做不到。
念佛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愿不虚,称念必生”。
甘于平淡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
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念念之间,没有离开自己的真如本性,学别的法门,就没有这个利益了。这还是佛力。比如说,你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念别的经咒,就没有这个功能了,就不能达到“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了。
善导大师讲:“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即是“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圣道门讲“理体真如本性”,净土门不从这个角度讲,讲六字名号。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行法极为简单,很平常,任何老太婆,年纪再大,发音再不准,也可以念:任何小孩,也可以念;任何愚痴的人,你教他念,也可以念:再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念,所以叫“行极平常”,“平”是平淡,“常”就是永远这样子。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心要甘于平淡,不要好求玄妙,我们念佛就很简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有人觉得说:“这个有啥稀奇呀?我要见一点光、见一点花啦,我要念得有一点味道啦……”你就已经在别寻玄巧,不甘平淡。
这个法门很平常,平平淡淡才是真,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念佛,能往生,平平淡淡当中,有不平淡,这是佛力不可思议。
不可在名号之外,别求感应,别求开悟,别求种种境界,那个叫不老实。
烦恼心宋了,也是念佛;清净心现起,也是念佛;愿生心涌现,也是念佛;愿生心懈怠,也是念佛;欢喜心踊跃,也是念佛;没有欢喜心,还是念佛。始终贯彻一向专称,就是平常。“行极平常”,极为平常,净土法门一定要还归平常。没有稀奇
利益超胜
但是利益呢?“益极殊胜”,利益特别超胜,我们任何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也不懂得很多教理,也没有达到什么样的功夫,也没有感动得痛哭流涕的体验,就是口称名号,甚至心里边还有很多疑惑,还有很多事情耽误,但是,随忙随闲念佛,可以往生净土。这个利益,其它一切法门所没有,除了净土经典,其它一切经典都没有讲到。
为什么这样?“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觉”,果地的觉悟,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成佛了,佛的果地的觉悟,就是六字名号,是佛修好的现成的佛果。“为因地心”,“因地”就是我们现在,在凡夫的位置上念佛求生净土。六字名号为“果地觉”,作为我们现在凡夫的愿生之心。六字名号无上的功德,来到我们凡夫的心中。
凡夫没有功德,也有了功德:不会修行,也有修行;没有信愿行,也有了信愿行:没有戒定慧,也有了戒定慧;没有六度,也有了六度。为什么?“果地觉”呀!连普贤、文殊、观音、势至尚且不及,所以,这六字名号殊胜无比。
我们自己所修的那些小善根、有为有漏的随缘杂善,能够和“果地觉”相比吗?所以,净土法门其人无外,连普贤、文殊、观音、势至、弥勒都要称念六字名号啊!那我们呢?当然要专修专念六字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无上果觉,成为今日因心。
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就是我们现在凡夫的心,“该”是该罗、包括,“果海”,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像大海一样,广大无边;但是我们现在因地的心,口称一句,“全修即性,全事即理”,“因该果海”,我们现在因地,因为弥陀果地大海一般深广的功德缩到六字名号中,来到我们的心中,口中称念,这个因地,就包含了果地一切的功德,叫“因该果海”,因地包罗了果上的一切功德。
“果彻因源”,“彻”,贯彻、遍及,“源”是源头,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能够贯彻到我们心中,这叫做“因果不离”、“因果不二”、“因果相即”,因即是果,在现在凡大地,口称一句佛号,就得佛的无上正等正觉。
澫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讲:“释迦本师于此五浊恶世,所得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句名号),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令我们浊恶凡夫声声称名,同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叫“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印光大师也讲:“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你不要眼睛都睁大了、舌头都伸出来了,“这六个字,念一声怎么能超过十地菩萨呢?”当然超过啊!这六字是阿弥陀佛果地觉悟啊,当然超过十地了,是弥陀无上果觉。所以,六字名号,超过声闻、缘觉、菩萨乘,直至佛果,“刁;用三祗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
我们平时对这些名词应该有所了解,“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都是指这个法门的高超。
口称名号暗合道妙
但是,并不是说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才可以往生,你不懂得也没关系,“行极平常”,你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师父,你刚才讲一大堆,我都没听懂。”没关系!你只要口称名号,决定往生,跟佛一样。“暗合道妙,潜通佛智”,暗暗地跟佛道吻合了,不知不觉之间,就跟佛的智慧相通了。
独为特别法门
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弘法,所说的一切法门、一切经教,唯独净土法门堪称特别法门。别的法门,你不修戒定慧、没有达到断惑证真,肯定不能解脱生死,禅宗这样,律宗、天台、华严、密宗……无不要求以戒定慧为基础,即通途法门。唯有阿弥陀佛本愿、念佛法门,是特别法门。所以,《无量寿经》讲“说奇特法”。
特别法门,经中讲“奇特法”,善导大师讲“别意之弘愿”,印光大师在这里讲“特别法门”,所指都是一样。
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净土法门修因证果,因地很简单,单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证果极为高超,直到净土,证无生忍,成就佛果。
因地的众生是罪恶凡夫,乃至五逆谤法,而成就的果地呢,是直入涅架界,获得无生法忍,因与果悬殊太大!如果依通途教义,三大阿僧祗劫,慢慢去修行这怎么能够相比呢?所以,“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绳”就是准绳,就像木匠用墨斗弹一条线,作为标准,如果以通途教理,修戒定慧才能解脱,那你这个绳子就量不准了,因为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凡夫不需要伏烦恼、不需要清净心,只需要念佛,决定往生!
如果说“念佛还不够,用别的来帮忙”,那就不是念佛了,念佛是独立出来的,不插助,不插智慧来助,不插戒行来助,不插种种的善行来助:不是不让你做。如果说“念佛如果没有智慧,不能往生”,不是这样,念佛,愚痴之者,照样往生,不用智慧来助;说“念佛不会诵经,不能往生”,不是这样,念佛不需要诵经来帮助,单念佛,决定往生;说“念佛没有出家、受五戒、具足戒不能往生”,不是这样,念佛不以出家身份来帮助,在家念佛,一样往生,没有受五戒,甚至没有到寺院办皈依的手续,你一向专念,决定往生,不需要任何插助。
这是六字名号不可思议,弥陀大愿真实不虚。(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