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和合精神的生动再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寒山寺

沈志军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这是全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纪念。三十年来祖国大地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全世界、全国人民有目共睹的铁的事实,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历史事实。

  “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针政策中的主要部分,也是今后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必须坚持发展的基本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苏州寒山寺的快速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它的无比正确性。回顾寒山寺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由衷地感到在和平发展的年代里,佛法才能得以弘扬光大,佛教才能得以兴旺发达,佛理才能得以深入人心,佛学才能得以不断上升。

  三十年前,苏州寒山寺是一派颓败的现象,经过“文革”的冲击,寒山寺基本上只剩下一个空壳,墙垣倾倒,佛殿损坏,住持僧人被扫地出门,四周荒凉破败,整个寺庙苍老不堪,游人香客绝迹。三十年后的今天,唐塔高耸,殿阁林立,佛像金碧辉煌,钟声缭绕不绝,大碑大钟,气势博大,游人香客数以百万计,寒山寺名闻世界各地。一年一度的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从开始的100多人发展到现今的5000多人,从开始只有日本国客人到现今的几十个国家的客人,发展速度之快,与各地十方丛林相比,确实值得人们深思。本文将研究其中之原因。

  一、和合精神是人心向善的本质反映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初年,高僧寒山曾来此“缚茆以居”,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于此创建伽蓝,遂题额曰寒山寺”,这是“妙利普明塔院”正式改称“寒山寺”的开始。

  和合精神起源于寒山、拾得两位高僧的传说。据传:寒山离开苏州后去了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与拾得相处甚笃。常一起研究佛法,吟诗作偈。当时寒山身居寒岩,生活极苦。只见寒山“容貌枯瘁,布褚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就拾得取众僧残食及菜滓食之”。即便如此,佛心慈悲,寒山流传下来的佛理诗三百余首,浅近自然,以度众生。在民间,寒山拾得被尊为“和合二仙”。今天我们在寒山寺的寒拾殿里可以看到他们:

  “两人皆袒胸赤足,身材矮胖,童颜留发。寒山右手持荷杖,左手握丝绦,拾得双手擎净瓶,与寒山作嬉戏状。”给人一种欢乐亲切和合的感觉。 《寒山拾得二圣降乩》诗曰:

  “呵呵呵!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为人烦恼终无济,大道还生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合,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喜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分愈严。呵呵呵!”此诗是和合精神的具体表现。同时,吴中民间夫妻结婚时,家中须挂寒山拾得像,保佑夫妻和和合和,和和美美。除此以外,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圣”“合圣”,封号是:“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

  “妙觉普度合圣拾得大士”。至此,寒山拾得“和合”之精神在全国广为传布。

  和合精神是人心向善中本质的一部份,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热爱放生,反对杀戮;热爱和谐,反对斗争;热爱和合美满,反对龇牙咧嘴破口大骂。人心向善是人性本质的反映。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这些都是从人性的本质上进行剖析的。在生活中,常人对孤苦伶仃者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怜悯之心,这个心情就是人之向善的本质反映;遇到乞讨者会给与施舍,遇到生命危险者会伸出援助之手,就是在那一刹那,人们本能地会这么做,为什么呢?因为人们都有一种人心向善的本能。

  佛祖释迦牟尼在僧团内部提出“六和四摄”,六和是: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四摄是:1、布施摄。对有情众生施法、施财、施无畏;2、爱语摄。对有情众生使用可爱的语言,不能用粗言秽语,不能出口伤人。3、利行摄。以己之行,为众生带来利益。4、同事摄。与有情众生同甘苦共患难。此“六和四摄”要求人和人之间应该和合、和谐、和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正如《华严经》云:“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我们处处事事使受众生令生爱心,人生爱心,必然向善,人心向善,必然符合和合精神。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主张的是以和为贵,提倡平等。佛法慈悲观是以人为本,人是万物之灵,必须完善人的德性。使众生清楚地明确人生在世非为己,应该利益众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此而鞠躬尽瘁,百折不饶。总之,应以慈悲济世的社会实践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归根到底,人活在世上到底为了什么?千金万银,高楼大厦,美女成云,两眼一闭,什么也带不走。平时追名逐利,尔虞我诈不都是一场空么?而佛法弘扬的“慈悲济世,无我利他,普度众生”才是永恒的真理,它符合自然发展万物生长的规律。由于人们看到了这一点,触发了人的本性,所以来寒山寺朝拜“和合二圣”的信众越来越多,促使寒山寺的香火更旺。

  二、独特的诗韵钟声

  在法主和尚性空长老的回忆中,苏州寒山寺在60年代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手艺:拓碑卖钱。他拓的是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碑。书写这首诗的人是著名文人兼书法家俞樾。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在日本是家喻尸晓的,连三岁孩童皆能背诵,世界各国的文学爱好者亦能通晓。俞樾的书法清秀遒劲,十分惹人喜爱。因此很受中外游客的青睐,特别是日本人买的最多,以此解决了寒山寺的经济问题。

  张继是唐代诗人,他于开元年间赴京应试落第,回家路经苏州,在枫桥舟船停靠一宿,触景生情,遂作《枫桥夜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上二句即景生情,下二句点题入景。由于此诗平易晓畅,又无典故曲奥难解之处,人们很容易接受,于是凡认真朗诵三遍者皆能背诵,因此广为流传。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被编入中国小学语文、日本语文教科书等等。

  张继诗的魅力何在呢?一个读书人,进京赴考落第而返,心中是无限惆怅。一个“愁”字概括其要。一种人生前途渺茫的感受笼罩胸中,这种感受是所有遭遇重大挫折的人都会碰到的,这是一种心灵的碰撞。人们都想奋起,都想成功。张继在寒山寺听钟声以后,消除烦恼,积极进取,以佛法活在当下的严谨态度,正确对待落第的伤感,奋力钻研,第二次进京考中了进士。张继是何等地兴奋!这是佛法的伟大,因缘之巧合,这也是人们求神拜佛普遍希望要求做到的事情。就此一点,魅力之大可谓覆盖天下,覆盖每个人的心灵。谁能不想着这首诗的深刻寓意呢?

  张继的诗实际上是寒山精神的体现。寒山诗说: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行。”张继的不第,由于客观、主观的等等原因,心中无名之火极大,金榜题名,洞房花烛,锦衣还乡等愿望皆落空,心中之火何其大矣?确能烧却功德林,但是想实行菩萨道,只能忍辱,只能按菩萨指示的真行去做,才能得到圆满的结局。那么说,张继的诗不就深深地体现出一个“禅味”么?这个“禅味”在一般人心中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人们向往朝拜寒山寺的一个原动力。

  再说钟声。在中国,

  “晨钟暮鼓”本是佛教寺庙的传统,哪个佛教寺庙不敲钟呢?据唐代怀海禅师所制《百丈清规》称:寺院“晚二时鸣大钟一百零八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传说人的一生中将有一百零八个烦恼缠身,听了这雷音远播的一百零八声钟声,可以消除一百零八个烦恼。又说,芸芸众生“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寒山寺钟声为何名扬四海呢?除了张继的诗以外,民间传说寒山之友拾得曾乘钟东渡日本。那是西天佛国飘来的一口青铜巨钟,停在寒山寺前大河的驳岸边,寺僧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搬动分毫,拾得从竹园中拔起一竿青竹,就地一点,跳进朝天的巨钟,巨钟竟又飘流起来,很快飘进东洋大海,安然驾波驭浪,把拾得送到萨堤,这萨堤是日本的一个村落,拾得上岸后搭茅修行,在日本广为传布佛法。此传说在日本人心中历代相传,日本的大阪和静冈等地都建有寒山拾得寺。又说,拾得走后寒山十分思念,遂以钟声传递彼此思念之情。至今日本人每逢除夕之夜以听钟声来纪念寒山拾得,达到祈求平安,消灾避邪的作用。

  苏州寒山寺除夕夜听钟声活动起源于1979年。那年日本友人藤尾昭先生来华访问参拜寒山寺,苏州旅游局局长吴增璞饶有兴趣地跟他讲起寒山拾得的传说故事,藤尾昭先生听得津津有味,听完后对吴增璞说:“在日本,每个国民都参加除夕听钟声的活动,以祈求来年吉祥平安。”又说,有很多日本游客来苏购买张继《枫桥夜泊》诗的书法,带回家中张贴,以求消灾避邪。苏州寒山寺能否抓住时机推出一个活动,吸引和组织日本旅游者在除夕之夜到寒山寺听钟声?藤尾昭先生的正确意见立即被吴增璞所接受,从此寒山寺除夕夜听钟声活动愈办愈兴旺。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达29届,从开始1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累计除夕夜听钟声的人数已远远地超过十万人次,这个规模是其它寺庙所不能及的。目前已成为苏州市和寒山寺的品牌,其声誉已远播世界各地。

  除夕之夜,在苏州市政府的组织下,在寒山寺的努力下,听钟声活动展开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在敲钟前,整个寒山寺周围充满法喜,游览著名的古寺、古桥、古关,听苏州著名的昆曲、评弹,尝苏州著名的糕团点心等美食,欣赏苏州能工巧匠的木刻刺绣等等,

  同时苏州电视台里传出了“钟声敲,新年到,寒山寺,度良宵,终生伴君驱烦恼,钟声祝君新年好,有缘来年再相见,年年相逢在枫桥。”的吴侬软语,十分惹人喜爱。敲钟时,全场一片肃静,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恭听寒山寺的钟声,心中充满了佛意,仿佛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洒净。敲钟后,全场一片欢声笑语,相互庆祝来年的幸福安康。有一个日本朋友对我说:

  “每到除夕前,心中总会响起寒山寺洪亮的钟声,响起苏州人的吴侬软语,因此,不管工作事务再忙,也得来苏州寒山寺聆听钟声,我已是十多次的老听客了。”

  钟声象征着和平,象征着自由,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安康。除此以外,苏州寒山寺的钟声更富有为人消灾除邪的禅味意蕴。

  三、高僧大德的努力是关键

  寺庙的发展,佛法的弘扬,高僧大德的努力是关键。寒山寺的法主和尚性空长老、秋爽方丈是杰出的代表人物。

  寒山寺在60年代时,正如性空长老所说:

  “当时寒山寺是很萧条的,殿堂破落,没几棵古树,常有乞丐与拾荒者来此过夜。”文革时期,寒山寺成了红卫兵的司令部,成了关押老干部的集中营。在改革开放前,寒山寺是庙宇破落,佛像倾倒,院落零乱,一片萧条。

  人们不应该忘记性空长老,是他在文革时期保护了寒山寺的三宝,他用纸筋将古碑涂平,外面糊上了大字报纸后再贴上大红纸,上面恭恭敬敬地抄上毛主席语录,古碑成了红彤彤的语录牌免遭红卫兵的破坏。极其珍贵的黄杨木雕的500尊罗汉是性空长老带领人藏了起来,又是性空长老将藏有7000多卷经书的柜子用毛主席像贴上,从此这些十分珍贵的经书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了。更有一件事值得人们永远称赞,那是1970年全国掀起上山下乡运动,性空长老被扫地出门,回到昆山新镇参加农业劳动,为了防止红卫兵的损毁,性空长老带走了一块高约0.5米,宽约2米的木匾,上书“五峰古方丈”五个大字,这是著名文人书法家俞樾在光绪十年所写,是一块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寒山寺一宝。在昆山农村那段时间,性空长老生活极端困难,连吃一块豆腐的钱也没有。有人对他说:

  “老和尚,你生活这么困难,将这块木板卖掉吧,这木料打家具不错,可值100元钱。”性空长老知道这是佛门之宝,将来国家政策改变了,寒山寺一定会重新修缮一新,我一定要将这块匾重新挂回寒山寺方丈室去。所以性空长老坚决不卖,这就是佛心的缘故;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寒山寺重见天日,

  “五峰古方丈”这块匾重新挂回到了方丈室。

  1984年,住持通如法师圆寂,性空法师升座,继任寒山寺方丈。在性空法师主持寒山寺期间,他本着发扬佛法,普及佛法,普度众生的宏愿,寻求寒山寺的迅速发展之路。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多次组团访问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地区,并成功地接待了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宾客和佛教团体。为开展对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先后修缮了大雄宝殿、藏经楼、寒拾殿、罗汉堂、弘法堂、江枫楼等处,使寒山寺面貌焕然一新。他整肃寺庙道风,使早晚功课、晨钟暮鼓,井然有序。他请大学教师为寒山寺常住僧人进行讲课,提高常住僧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还组织了12名僧众朝拜扬州高曼寺和大明寺。朝山团徒步朝山,僧众威仪齐整,精神饱满。在距高曼寺三公里处,僧众开始集体三步一拜朝礼禅宗祖庭,由于长途跋涉,脚底磨伤,精神十分疲倦,所以俯身下拜特别劳累,但僧众在秋爽法师的带领下,毫不畏惧地坚持三步一跪拜,膝盖下已是血迹斑斑,仍不休息。围观群众见此情景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才是真正的信仰!”大明寺的能修方丈对此作出高度评价,他说:

  “寒山寺这一活动,在江苏省佛教界首屈一指,你们代表了寒山寺僧人的形象。朝山很苦,但一个僧人不能吃苦,是成不了佛的。”

  性空长老有一手好书法好国画,平时他坚持抄经、刻苦学画,现有《性空法师写经集》、

  《性空书画诗词选集》问世。国内外的贵宾、首长、游客、信众无不以求到他的字画为幸。我曾陪同原铁道部长李森茂到寒山寺参观,并求性空长老赐字。性空长老问明来意后二话没说,即写下了“森声茂益清”五个大字,赠送给李森茂部长。当时李部长高兴万分,因为这五个字隐含着李部长为官清廉之意。1990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来到寒山寺,性空长老为邓朴方写下了“佛心”二字,邓朴方连声称赞并提出:

  “大师能否为家父也书一帧?”为邓小平写字,性空长老受宠若惊、欣喜若狂,心想:没有邓小平,怎么会有新中国的辉煌?没有邓小平,怎么会有寒山寺的重塑佛像、光耀千秋?没有邓小平,怎么会有我性空的今天?性空长老当即挥毫写下了“寒山钟声”四个大字,并题上“大恩人邓小平护法家”,然后双手合十,十分恭敬而虔诚地将条幅捧给了邓朴方。除此以外,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陈慕华、廖汉生等等都先后来到寒山寺参观访问,高度赞扬性空长老为寒山寺所作的贡献。

  有寺没塔是性空长老的一块心病。为此,他发誓在他有生之年一定要建塔,为寺增辉。寒山寺初建时就称作“普明塔院”,虽屡遭兵燹,但仍有宝塔高耸,在古代文人诗作中屡有表现。宋代张师中《寒山诗》:“岩扉横野桥,塔影落前浦。”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阊门初泛二十四韵》:

  “竟日窒烟直,中流塔影横。”元代汤仲友《游寒山寺》: “孤塔临官道,三门背运河。”元末明初苏州诗人高启《赋得寒山寺送别》诗中写道: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这些诗词都见证了寒山寺曾有宝塔存在。但是,此塔在元末明初战乱之中被毁距今已是600多年了。1989年,性空长老在访问日本归苏后发下了重新修建普明宝塔的大愿。1989年10月,性空长老不辞辛苦专程到上海向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当面汇报了重建宝塔的想法和做法。赵朴初会长热情地询问了寒山寺开山有塔是否有充分依据及建塔资金如何筹措等事宜。性空长老据实回答说:“《寒山寺志》云: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古苏州平江图绘有寒山寺塔。这些根据是十分可信的。关于建塔资金,有海内外信士乐于捐助,佛教弟子自愿奉献,因而建塔资金由我寺自筹确保无虞。”赵朴老深思后微笑表示同意,并为性空长老写下了“笔下功德”四个大字,以资鼓励。

  为筹措建塔资金,性空长老不辞辛劳笔下耕耘。很多游客、贵宾、信众都来恳求性空长老的书法绘画,又乐于捐助。性空长老年事已高,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人了,为了建塔,记得有一次晚上8点以后,一批贵宾仍来要求墨宝。性空长老一一为他们书写绘画,那些贵宾兴奋不已,纷纷捐助善款。不久,在多方支持下,造塔资金大多数筹集到位。

  如何建塔,建什么样的塔?为此成立了“寒山寺重建宝塔委员会”,由性空长老和秋爽法师负责领导建塔事宜。委员们多次开会研讨建塔方案,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经过集思广益多次修改,决定以敦煌壁画中的唐塔造型以及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及扬州大名寺鉴真纪念堂殿阁的木构形式为主要依据确定图纸。塔的命名,经中国佛教协会审定,赵朴初会长亲笔书额:

  “普明宝塔”。

  建塔过程中,七十多岁的性空长老带领僧众“出普坡” (即全体出动干活),大家抬筐的抬筐,搬砖的搬砖, 自力更生,节约资金,那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1995年12月21日,普明宝塔终于建成,从此结束了寒山寺“只闻钟声,不见塔影”的历史。高耸的普明宝塔是一座雄伟的唐式塔,塔身高30余米,木构方体,敦厚庄重,层阁重叠,耸然晕飞。塔刹高9.6米,相轮直径2.4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重约12吨,黄铜铸成,外贴金箔,光华夺目。登塔远眺,远山近水,山村城郭,尽收眼底。真如《碑记》所云:

  “夫寒山寺古塔重建,实乃继佛慧命,胜净妙明之盛举,臻祥瑞于梵宇,耀晶莹于琳宫,是可谓龙天共赞,四众开颜,无量功德,千载一遇者也。”同时,围绕普明宝塔又建造了法堂、碑廊、寒山丈室、放生池等等,形成一个唐代风格的整体建筑群体。斗拱粗硕,吻兽雄壮,檐深瓴远,古朴典雅。在法堂前的露台中央,置一尊九龙五凤鼎,造型古朴,寓意深远,是金石书画名家朱复戡先生的晚年杰作。碑廊中,刻石之首是赵朴初会长题写的“寒山寺碑廊”五个大字,清秀劲挺。接着是有66位名家的各类碑刻59碑71方。其中有革命前辈李大钊、陈云,著名书法家费新我、谢孝思、陈大羽等等。这里都凝结着性空长老的一番心血。为此,性空长老赋诗一首:

  “六年筹建三年就,八百余回亿万声,心血用空唐塔出,五层藏瑞十方成。”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秉承佛祖慈悲济世教化众生的大愿,性空长老十分重视慈善事业。他把日常积攒下来的钱大都用于助灾救残抚恤孤寡老人等各项公益事业,还个人出资帮助有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从1991年以来,每逢节日,性空长老都要亲自到福利院上门慰问,看望孤儿寡老。除捐款外,还为他们添置各种生活用品。在苏州大学设立“寒山寺助学金”,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慰问白血病患者;慰问驻苏部队子弟兵:参加抗洪救灾活动等等。性空长老为抗洪赈灾赋诗,其中一首是:

  “隔日夜深标语写,人心牵动真情来,清晨恐后争捐款,榜上有名见佛怀。”

  由于年事渐高,性空长老决定让贤。2002年8月,寒山寺隆重举行“性空大和尚荣升寒山寺法主和尚暨秋爽法师荣升寒山寺方丈升座庆典活动”。秋爽方丈继任性空长老之衣钵,在建设寒山寺发展寒山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秋爽方丈高举以戒为师的旗帜,狠抓寺院道风建设,要求僧众明确“戒为无上菩提本,能长一切诸善根”,

  “戒为第一功德安稳住处,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要求僧人要僧衣整齐,穿大褂、僧鞋、僧袜。僧象僧,庙象庙,树立僧人的良好形象。具足三干威仪,八万细行,行住坐卧,不离佛法。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寒山寺是全国十大名刹之一,是江南名刹,祖师道场,按照佛教戒律与丛林规约先后制订了《客堂制度》、

  《僧人请销假制度》、

  《禅净堂制度》等58项规章制度,并将各寮口各部门的;制度结集出版《宗教政策法规·苏州寒山寺规章制度》合订本发给两序大众对照学习,做到有章可循。同时,狠抓上殿过堂,二时课诵,布萨诵戒,参禅念佛,以学证修,以修导学等环节,使整个寒山寺出现了一种道风纯正、学风优良的新气象。

  秋爽方丈与肘俱进,狠抓寒山寺的现代化建设,培养计算机僧才,建立寒山寺网站,利用网络弘扬佛法,做好网络佛教论坛,严格网站管理和档案工作管理。出版《寒山寺佛学》学术论文集、

  《寒山寺》佛教文化季刊和《佛学园地》等等,成立“寒山寺文化研究院”,举办“传承文化和合人间”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出版《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挖掘寒山精神,扩大影响,普度众生。

  为了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寒山寺与台湾佛光山建立了良好的兄弟关系,传承祖师“和合遗风”,传承吉祥的钟声诗韵,特地铸造了两口和合的兄弟之钟,一口名为“和合钟”、一口名为“和平钟”。为了传播寒山寺和平的钟声,特将“和平钟”敬赠于台湾佛光山道场,以示同聆梵响,共沐佛恩。2007年9月9日,在台北林口体育馆、高雄佛光山和彰化体育馆三地,同时举行了苏州寒山寺向佛光山赠“兄弟和合钟”仪式暨“祈求两岸和平人民安乐大法会”。国家宗教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在台北林口体育馆主会场发表《兄弟和合钟(终)相连》的演讲,台湾星云法师有感于苏州寒山寺赠“和平钟”写诗纪念:

  “两岸尘缘如梦幻,骨肉至亲不往还,苏州古刹寒山寺,和平钟声到台湾。”叶小文和诗云:

  “一湾浅水月同天,两岸乡愁夜难眠,莫道佛光千里远,兄弟和合钟相连。”秋爽方丈赋诗:

  “寒山古寺佛光山,两岸原同风月天;兄弟情深如慧海,钟声万古永相传。”星云法师在“为海峡两岸和平祈愿文”中说:

  “慈悲伟大的佛陀!苏州寒山寺赠送象征和平的大钟来到台湾了,感谢性空长老、秋爽方丈将佛教界的友谊、和平送到台湾。慈悲伟大的佛陀!我们虔诚地站在您的座前,请求佛陀庇佑我们海峡两岸要如兄弟,彼此一家。”寒山寺赠送“和平钟”给台湾佛光山是一大创举,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富有新意。为祈求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弘扬佛法,精进不懈。秋爽方丈又领导建造了“中华第一大诗碑”和“华夏第一法华钟”,简称“大钟大碑”。此碑高15.9米,宽5.3米,重400余吨。碑正面刻的是清代著名文人书法家俞樾书写的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诗。背面刻的是清代乾隆皇帝手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钟高8.5米,最大直径5.188米,重108吨。钟体上刻有经文《大乘妙法莲华经》,有7万余字。在铸造过程中添加了黄金、镍等稀有合金,试音时,一声钟声波长超过120秒,真是余音缭绕、不绝于耳。为此钟建造了大钟楼,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诗碑,钟楼,普明宝塔处在一条中轴线上,遥遥相对,法喜充溢。

  四、政府的支持和关怀是根本

  寺庙建设和发展与党的宗教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文革时期,宗教被认为是迷信,是愚弄人民的工具,因此一直被否定。那时候很多寺庙被破坏,僧众被解散还俗。性空长老那时也被赶到昆山乡下务农。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党的宗教政策才得到了恢复和落实,寺庙建设才有复苏的可能。

  寒山寺的建设和发展也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性空长老被苏州市委统战部从昆山农村请回。当时,性空长老面对的是一座庙宇破旧、佛像被封、院落零乱、全无佛教圣地庄严气氛的寒山寺。寺内只有他与演林法师两人看庙。由于政策的好转,政府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使性空长老对寒山寺的重建充满了信心。他说,我念念不忘的三件事是:第一、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于玉昆叫我穿袈裟。1978年11月17日,按照佛教仪规,接待了“日本社会教育友好访华团”一行僧尼17人,1978年12月,接待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一行:第二、市委书记贾世珍身披一件旧大衣,抽空来听我敲钟,使寒山寺的钟声响彻苏州市;第三、我一度身体有病住院治疗,方明市长闻讯赶来看望我,并多次到寒山寺视察,明确指示将寺东面的枫桥小学全部迁出,让寒山寺按原来的规模发展。

  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性空长老的努力下,寒山寺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1979年第一届寒山寺除夕夜听钟声活动,按照佛教礼仪,搞得有声有色,影响十分良好,使寒山寺成了举世闻名的江南名刹。现在每到除夕夜组织国内外游客到寒山寺听钟声是苏州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活动。每次活动苏州市委书记、市长及市委四套班子领导都亲自到场。2008年29届除夕听钟声活动时,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市委副书记阎立,市领导周福元、冯瑞渡及市委四套班子的领导和市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都出席了活动。市委书记王荣指出:

  “寒山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苏州市委高度重视寒山寺及其宗教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便是宗教、历史、社会、旅游文化的结合。”市长阎立向全市人民和海内外朋友们致新年贺辞,贺辞热情洋溢生动有力。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日本、韩国、欧美、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游客信众5000余人。目前苏州市寒山寺除夕夜听钟声活动已成为了寒山寺的名牌,29年来已初步形成了名牌效应。这个名牌效应是寒山寺高僧大德和僧众艰苦努力所形成的,同时也是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所形成的。

  另外,寒山寺建造普明宝塔的那块地方,原来是枫桥小学,在方明市长的指示下,在市教育局的关心下,将枫桥小学迁出,才使普明宝塔有建造的可能。现今的“大钟大碑”安置在何山大桥下的友谊公园内,也是得到了苏州市政府、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才得以成功,并且己成为寒山寺的一大靓点,使朝拜寒山寺的游客信众无不欢欣鼓舞。

  综上所述,寒山寺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寒山拾得精神一一和合精神是人们所衷心向往的精神,这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共同的心声,是一个内心的起始点。寒山寺的历史,独特的诗韵钟声是吸引人们前来朝拜的动力点。高僧大德的高风亮节,弘佛法于一生,慈悲为怀,利乐有情是展现给人们的欣赏点。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是促进寒山寺迅速发展的支撑点。在这些力点的互相作用下,寒山寺取得了不同寻常的业绩。我衷心希望寒山寺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仍能综合各种有利因素,更上一层楼!

2008年第4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