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诚
犍陀罗,名称来自于古老的印度,来自于美丽的天竺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养育了各种肤色的民众。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修行者的道风,有君王的威名,有结合东西方之美的艺术,这些历史的杰作至今仍弥漫在犍陀罗的天空。
独特的地理
犍陀罗,意译香遍,古代印度曾有十六大国,犍陀罗便是其一,位于今西北印度喀布尔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北接乌杖那、西隔那揭罗曷、滥波二国而通迦毕试,东北隔乌刺尸而与迦湿弥罗相对,东南挟信度河而接咀叉始罗。
《大唐西域记》记载:此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都城名布路沙布逻。
犍陀罗位置大致在现今的巴基斯坦境内白夏瓦附近。印度西北的开伯尔山口,是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山口,连接喀布尔与白夏瓦。白夏瓦是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的城市,位于中亚、阿富汗及印度的交界地区。地理位置险要,
自古以来就在政治、文化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来皆是兵家所必争之地。
雄霸的王者
犍陀罗是从西北方越过兴都库什山前往印度平原的重要路线, 自占即有许多异族入侵。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时,古老的天竺国,土著民族是达罗毗茶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雅利安人入侵后达罗毗荼人被迫南迁,重建国家,曾远征锡兰。
大约公元前2000年,雅利家人从西北入侵印度。雅利安人本为中亚的印欧族人,侵入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旁遮普)定居,消灭了当地的印度文明,创立雅利安系印度文化,犍陀罗一带传播着吠陀圣典。
公元前五世纪,波斯帝国大流士积极向外扩张,派兵入侵印度河流域。犍陀罗一带有了波斯文化。
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亚历山大东征,率领马其顿军队攻入西北印度,印度受希腊人统治的同时也带来东西方文化、经济、艺术、民风的交流。到了后来堪称最伟大的君主弥兰陀王时,建立了希腊人在西北印度的大夏王国。犍陀罗一带流传着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的故事。
公元一世纪时月氏人邱就却,建立贵霜王朝。月氏族贵霜王朝兴起后,渐次扩张版图,拥有喀布尔河一带。至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王即位时,定都布路沙布逻,就是指犍陀罗一带,即今日的白夏瓦。贵霜王朝极力保护佛教,犍陀罗佛教因而大为兴盛。首都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是佛教中心。
犍陀罗国的都城布路沙布逻,以具有佛钵、迦腻色迦大塔、卑钵罗树而著名。东晋法显法师前来此地时,佛教盛行,有七百多僧人守护佛钵。也可见到高四十余丈雄壮宏丽的迦腻色迦塔。五世纪时白匈奴入侵印度,佛教受到打击。至唐朝玄奘大师西游时,此地人烟稀少,伽蓝荒废。宝贵的遗迹文物直至二十世纪初才被挖掘出土。
十三世纪突厥人古德卜统治北印度,定都德里,标志着德里苏丹时期的统治开始。因为统治者是穆斯林君主,当时犍陀罗一带传入了伊斯兰教。从此伊斯兰文化逐渐代替了佛教文化。
十六世纪蒙古人巴布尔进入北印度,在印度称帝,建立莫卧儿帝国,犍陀罗一带仍受伊斯兰教影响。
1849年,犍陀罗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领地。1947年巴基斯坦建国后,犍陀罗成为巴基斯坦领地。其后东、西巴基斯坦分裂,西巴基斯坦即今之巴基斯坦,而东巴基斯坦则另成立孟加拉国。现今的白夏瓦在西巴基斯坦境内,博物馆藏有大量犍陀罗时代的佛教文物。
多彩的信仰
这块座落在亚洲南部的土地,迎来又送走了多少陌生的面孔。由于希腊、伊朗等边境王朝相继入侵统治,使各种文化、宗教相互影响,故犍陀罗文化呈现多样化。
犍陀罗最早居住的土著达罗毗茶人有图腾崇拜。
雅利安人来到西北印度,以四吠陀为所依圣典,宣扬天启文化,信奉婆罗门教。
希腊人所信奉的神:如万神之王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等,随着入侵印度,也把神的信仰带到了犍陀罗一带。
佛教传入此地,最早始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到了迦腻色迦王时代一直至五世纪期间,最盛行的是说一切有部系的佛教。在此时期也流传大乘佛教,无著、世亲、法救、胁比丘等人皆曾在犍陀罗弘法。
阿育王派遣传道师至此,是为其发端。善见律等记载阿育王即位十七年第三次结集法藏后,为于边地兴立佛法,乃派遣大德末阐提往岁宾、犍陀罗国,为人民讲说犊譬喻经,使八万人获得道果,一千众出家。其后,中印度佛教分裂为上座、大众二部,此地原为上座部,尤其是说一切有部之中心,然此国僧徒又吸收大众部之学风,大乘思想亦风行。般若经也从南印度传到了犍陀罗。
至迦腻色迦王时大力保护佛教,于布路沙布逻城创建雀离浮图在城东南七、八里处,其规模宏丽。迦腻色迦僧伽蓝在雀离浮图西方,有重阁、累榭、层台、洞产,大伽蓝以佛钵而知名于时。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之下,高僧辈出,佛教因此大兴。国中有关佛教的遗迹甚多,如布色羯逻伐底城有一伽蓝,为世友造《品类足论》之故址,城北有法救撰《杂阿毗达磨论》的旧伽蓝,另有释尊舍眼的牢堵波、梵王所建的二石牢堵波,其西北五十余里则有教化鬼子母的遗迹。跋虏沙城北方有苏达孥太子的遗迹、自在论师造《阿毗达磨明灯论》的伽蓝。附近的弹多落迦山又有独角仙人居住的故址。无著菩萨,出家于犍陀罗国,先在化地部修学,后转赴东方,受教于一位罗汉,研习小乘空观,后来又前往中印度学大乘空论,在阿喻阁国入禅定三昧,上升兜率天,见弥勒菩萨,学习《瑜伽师地论》、
《大乘庄严经论》、
《中边分别论》等大乘经义,回到人间后,为大众广说妙理,又教化其弟世亲信奉大乘。世亲菩萨回小向大后,宣扬大乘教,又作大乘论书百部。无著、世亲之时,犍陀罗也奉行大乘,但小乘教是主流。佛教的说一切有部分东西两系之际,西系即以犍陀罗为中心。
犍陀罗的佛教,在迦腻色迦王时代为最盛期,其后渐衰,玄奘法师西行时己成废墟,迦腻色迦王所建的大塔已毁坏,其他尚有千余伽蓝、牢堵波皆破烂不堪。人烟稀少,隶属迦毕试国。佛教失去王室的护持,后虽有突厥王一时再兴,但第十世纪又被回教徒所迫,佛教终于绝迹。然而本国的佛教美术,因为受希腊、罗马样式的影响,杂有希腊美术之风格,遂成特殊之犍陀罗艺术。著名的犍陀罗美术经由西域而影响及于中国、日本等地。
十二世纪之后的犍陀罗,穆斯林的铁骑穿过了开伯尔山口,这片上地上的信仰逐渐以伊斯兰教为主,直至今日。
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多彩的文化,也一样有着多彩的艺术。最值得一提的是以佛教题材为主的艺术,这种艺术在后来被称为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形成于公元一世纪,在公元五世纪后衰微。在孔雀王朝时犍陀罗传入佛教,在公元一世纪时贵霜帝国统治下使佛教大兴,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责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因其地处於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又受希腊、大夏等长期统治,受希腊文化影响较大,犍陀罗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
犍陀罗艺术的表现,主要为宫殿寺庙的建筑、佛菩萨像的雕刻、以及绘画等等。建筑多半由石头造成,艺术内容大都以佛教寺庙或者佛塔为主。这种艺术以印度传统艺术为基础,采用希腊系统的表现方法,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所以历史性价值极大。
在人物的容貌和服饰、衣褶的表现上,有着大胆的尝试。比如人物的头发呈波状,佛像大衣通肩而穿,衣褶,也是使用深深的平行褶曲线,全部是基于希腊、罗马美术的表现手法。脸形上也常常会赫然出现以希腊雕像为蓝本的类型,这种风格在此之前是没有的。
犍陀罗艺术之中的佛菩萨像的制作又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佛和菩萨像是可以从外貌上区分开的:
佛陀一般是穿着通肩式的披衣,衣服褶纹起伏非常大,有着很强的立体感。衣纹走向是从右上往下倾斜,左手一般都是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头发呈水波状或涡卷状,鼻梁与额头成一线。凹目高鼻,非常薄的唇,有的还蓄有两撇上翘的小胡须。
菩萨像一般是穿着裙子,袒露着上身。上身往往搭裹一条布,但这条布是从左肩搭于右手上。一般情况下,菩萨像的颈部饰有颈圈、项链、璎络等物。菩萨像的形体健壮,身材粗短,姿态有力,犹如年轻的男性武士。头发很浓,发型翻卷,为束扎头发,头发正中有方型饰物和大花卷,在两耳侧如蝴蝶般飞舞飘扬,耳朵上有耳饰。
佛、菩萨像大多有同心圆形光背,下面是四方形的台座,台座的四周刻有供养人,左右为两个狮子,中间置水瓶花叶。
这种结合东西方特色的艺术,随着佛教由印度向外传播,越过北方葱岭,由现今新疆地传到中原,影响北魏的佛教艺术:又经由朝鲜,传入日本,从而影响飞鸟时代的建筑、雕刻。另一派则传到缅甸、泰国、越南。以首都布路沙布逻为中心而发展,影响广及中亚、东南亚、中国、日本等地。
世界的桥梁
今天的犍陀罗,取而代之的地名是白夏瓦。犍陀罗由于曾经被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王定为国都。又因地处中亚多个的贸易通道之上,既是军事重地,也是交通要道。一直以来为南亚大陆与中亚之间的贸易重镇。各种肤色的王者从这里进入印度,各国的商贾从这里经过,多种信仰在这里交织发展,辉煌的艺术从这里流向世界。美丽的犍陀罗,在历史的长河中将一直用美丽装扮着它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