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 贤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而少数人内心空虚,以至腐化堕落。所以医疗心理缺陷成为重中之重。佛教直指内心,以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拯救世间的慈悲情怀,不但为众生带来了身心的安养,还为我们解决当今的生态危机,并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以下我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佛教与养生的关系。
1、佛教素食对身体的养生
现在的我们,虽然享有着先进的医疗技术,但却改变不了可悲的事实,人们“百病丛生,痛苦不断”,当华丽的现代医学科技不再令人眩惑之际,不妨让我们重拾古老的智慧来作指导,如佛陀开示的素食,以及古大德的训示。
其实有情生命与生存环境与浩瀚的宇宙之间,彼此有密切的关系。宇宙至高的境界就像一片无止境的喜乐与宁静之洋,是一种最精细微妙的力量,也是爱、和平、纯洁和喜悦的呈现。当这种力量充满大自然时,周围的环境是欢愉、宁静、清爽而有精神的。而所选的食物,将会滋养身心,令我们身体健康、心灵纯净和平和。我们所吃的各种食物,对人体也有不同的影响,许多的修行者,莫不提倡素食。因为水果、蔬菜(葱、蒜、韭除外)、豆类等植物性食品能给予我们一个清净的身心,使我们获得深沉的醒觉与喜悦,身体变得很健康、纯洁、轻松和精力充沛。而且身心平静,易受控制而感到愉悦。所以素食是符合宇宙生命自然法则的生存方式。
佛家以慈悲为怀,将素食与人类的慈悲情感联系起来,认为素食基于慈悲心。在信佛者的心目中,一个好的佛教徒,是热爱一切生命的。信徒可以通过饮食这一特别的“修行”方式,来获得慈悲心,以此来提高生命的质量。而吃肉的人,佛经上说,断大慈悲种子。他们在杀生时,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不了解被杀动物的痛苦。如果他们真的能换位思考,也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就会感悟到疼痛的恐惧,那也许就会使很多的动物不再被杀害。因此,佛教主张要阻止这些杀生的行为,关键是要激发起人们的“慈悲心”。
佛家认为:饮食的荤素和多少,都与人的健康有直接联系。也有的疾病是由于食荤引起的,可以通过食素得到预防和医治。同时,素食也不会影响人的脑力。这一饮食观念,符合现代营养学的理论。
上述观点正在为更多的现代人所接受。在当代饮食方式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人们也应该回眸两千五百年前,从释迦牟尼和其他许许多多倡导素食的佛家宗师那里学习有益的饮食智慧,以帮助建立起符合人类自身特点和有益健康的饮食方式。而健康也不是单方面的,还有心灵的,正如现代医学所指的,真正的健康,必须是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完美结合。身体养生我们已经知道了,可心灵的养生究竟要如何呢?
2,佛教精神对心灵的养生;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生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养生之道,养生之法日渐增加(像食疗,药疗,气功,坐禅,健身运动等等),使生活异彩纷呈,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强身健体作用。
然而,健身锻炼也好,食疗、药疗也好,期望它们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进行。一个整天心浮气躁,焦虑不安的人,不管服用何种“灵丹妙药”,用何食物滋补,也是绝对无法精神焕发,体魄健壮的。养生必须先养心,养身与养心相结合,才能达到在养生意义上的心满意足。
什么是养心呢?佛教认为心即是一切法的根源,包含一切喜怒哀乐。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心理精神状态!而养心即是通过各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悦,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实际上,心与身紧密相关,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能影响他身体内部的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而这个系统则决定能否保持机体各个器官的协调关系,保持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决定能否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各种外来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应对。
佛教思想是包容的,与医学保健也是相契合的。汉代医圣张仲景提倡的“养神畅志,立志修德”的养生法,是养生养心的精辟论述,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中,有不少关于养心的箴言,如:
“耳根似飙谷投音,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当代著名医学家、教授洪韶光编写的《健康快车》一书,也从多方面论述了养生先养心的道理。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洪教授开列的“养心八珍汤”:“慈爱心一片,好心肠二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这里面忘执;慈爱,宽容,无不是佛教所提倡的思想,还有就是佛教的参禅、打坐都有利于养心。
秦始皇非常渴望长生不老,他当上皇帝以后, 曾五次出巡,除了政治军事目的之外,祭祀庙宇,求长生不老仙方也是他出巡的重要目的之一。关于秦始皇出巡,
《史记·李斯列传》有“祭祀名山诸神以延寿命;的记载。然而,他尽管到处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也不过活了50岁而已。明朝大多数皇帝都听信方士谬论,欲求长生不死,但也没多少人长寿的。这些人养身有余,养心不足,心中有一大堆执着,岂能益寿延年。
佛教的“超脱”是养心,是要人对人对事想开点,保持一份好心情,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淡泊”是养心,把充满诱惑的世界关在窗外,远离名利,恬淡寡欲,不追求虚妄之事,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
“宽容”是养心,多么完美的人也会有缺点,多么好的制度也会有缝隙,多么好的环境,也会有缺憾,人若没有一颗宽容的心,连一天舒服日子也过不上。
生活快乐、精神愉悦,也就是修持一颗平常心。快乐使人健康长寿,如果能用平常心看待人生,就等于给自己的生活挖掘了一眼永不枯竭的快乐之泉,也就有了养心的环境和条件,幸福和健康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但这还不是全部,只有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才能达到养生的极致。
3、佛教教义对社会的“养生”
回首百年的历史沧桑,人和环境都变得很沉重。当今人类生态产生极大的失衡。展望未来,生存的契机跟生命的内涵,应该着眼在哪里?在二十一世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都将回归到一点,就是健康,所以二十一世纪会是一个健康的世纪。
那真正的健康是什么?在身心的健康中我们靠修心、饮食等多方面培养而成,那我们的社会呢?佛教以自利利他的精神来拯救世间,那我们又应以什么法门来拯救这世间,让社会的环境、思想、道德和素质得到真正的修养呢?
佛教因果法门无疑是很殊胜的方法。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以来,人们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道德与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发生了严重的脱节,精神文化的滞后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巨大阻力。面对这种情况,单凭过去的伦常观念进行劝说已不奏效,必须借助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因为“在因果报应的思维模式中,传达着绵延不断的道德评判的价值认同。”这就是善恶终有报的思想。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福德统一的社会。而因果报应思想能产生一种使人戒惧警策的感染力量,对改变世风,完善道德起着积极的作用。人类从农业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文明的车轮不断向前迈进,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是,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现在,该是我们深刻反省的时候了。为了我们的健康幸福,为子孙后代,我们应该深信缘起的因果,净化心灵,戒杀护生,少欲知足,勤俭节约,拯救生态,保护环境,提高素质,陶冶情操,这需要我们从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3.1保护环境
保护树木,植树造林。佛陀在经典中教诲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树木。如《毗尼母经》中说:
“有五种树不得砍:一、菩提树,二、神树,三、路中大树,四、尸陀林中树,五、尼拘陀树。”又在同一经中,佛陀提倡植树:
“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种植花果树木能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给人清凉,供人花果,给人美的享受,这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
3.2提倡信徒文明进香
烧香不在多少,贵在虔诚恭敬。心到佛菩萨自然就知道。然而许多信众不知道这个理,
以为烧香越多越好,生怕佛菩萨不知道,整把整把烧,弄得寺院烟熏火燎,既污染环境,又容易造成火灾。因此寺院应大力提倡文明进香,劝导信徒每次烧一枝或三枝香即可。同时也提倡给佛菩萨献花供果,恢复一种清洁卫生、美观实用的礼佛、供佛方式。
3.3勤俭节约,减少生态污染
随着科技进步,现代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同时,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如一次性生活用品,虽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便利,但又使我们自己陷入白色垃圾的包围中,而且一次性用品的指标达不到,质量又差,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为了减少生活污染,我们要勤俭理财,不互相攀比,不挥霍浪费,不求大求全,应当节俭,充分利用有限的生活资源。
4,倡导艺术人生
4.1音乐有助于延年益寿
如果工作、学习和劳动之余没有音乐,定会感到生活平淡乏味,缺少乐趣。音乐是生活的“调味剂”,它能调剂人的生活,使生活趋于和谐。宛转悠扬的琴声,旋律优美的乐曲,能使人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使人精神愉快。节奏鲜明的乐曲,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与体力;优美动听的乐曲,有助于使人趋于安定:在进行曲中前进,精神饱满,步伐轻快;在悠扬的抒情曲中休息,不仅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能较好地恢复体力。实践证明,音乐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明显的影响,优美动听的乐曲,能使大脑得到良好的调节,从而使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心血管、消化道等器官的功能得到改善。因此,人在欣赏音乐时,精神振奋,心情愉快。
4.2下棋常给人带来乐趣
全神贯注地深思、怡然自得的微笑、一盘妙棋带来的欣喜,真是其乐无穷。旁观助战的人,其兴味之浓,比起局中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场精彩的对局结束之后,众人议论纷纷,说来津津有味,真是余味无穷。下围棋的乐趣又别有韵味,古代善下围棋是高尚文雅、多才多艺的一种表现,围棋的趣味就在“玄”、
“妙”之中。下棋能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通过兴味浓郁的情趣,既使忧思烦恼得以解除,又能缓解紧张的心情,大大有益身心健康。
4.3练习书法、挥笔作画,能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一般来说,写字、作画时的专心致志,在美感中创作的乐趣,长期接触大自然获得的乐观情怀等,是古今中外书画家中多寿星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机勃勃的花木,锦绣如茵的自然美景,能使书画家在大自然中心旷神怡,多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会使人神清气爽,看到祖国河山壮丽,物产丰富,既大开了眼界,胸襟也会更加开阔。
一般人爱好书画,也能获得融融之乐。各种画作,有的表现花草树木的姿态,有的描摹飞禽走兽的性格,各展神采,独具风韵;有的凝练、古朴:有的奔放、潇洒;有的圆润、雅致。真是各放异彩,各有风韵。欣赏书画,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艺术欣赏中感到无穷的乐趣,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业余生活中坚持练习书法或绘画,会使人进入神情专注的境界,令人心旷神怡。
5,诺佛菩萨和先贤大德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示范
其实诸佛菩萨和先贤大德在人居环境保护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如佛陀在过去世中为鹿王时,为一母鹿舍生就义,国王因此感动,专门划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经中有菩萨,他每讲一句话怕惊醒了大地。他每走一步路,怕踩痛了大地。他是这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环境。又如唐代泗州开元寺的明远法师,为防治淮水与泅水的泛滥,种植树木好几万株,使泗州一带免除水患。东都洛阳道遇法师,眼见黄河龙门天险常有水患,于是劝导两岸民众出钱出力,兴建水利工程,将自古以来的水患彻底消除。当今,已故台湾法鼓山的圣严法师积极倡导心灵、礼仪、生活、自然“四环运动”,被人们美誉为“环保和尚”。又如证严上人的“预约人间净土”和昭慧法师的“生命关怀协会”,为人间佛教的环保运动掀起一阵一阵的热潮。
六祖慧能大师说过: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我们为弘扬圣教,住持正法,庄严国土,应当走出寺门,以无我和慈悲的菩萨精神,积极加入到人居环保的活动当中。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人间净土前赴后继,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结语
佛教是自利而利他的,养生也不是单对于自己,而应是整个世间,慈是给予众生安乐,悲是拔除众生痛苦。我们应以慈悲之心对待…;…切众生,不仅要杜绝杀生行为,更要积极放生、护生,提高自我素质。如果我们对动物都能付出爱心的话,自然就能够对人类付出爱心,也就能为社会带来“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和谐景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慈与悲就是对爱心的升华,是对自然最有力的保护,也是实现人间净土的力量,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养生。
参考文献:
[1]《佛家素食》。
[2]《素食与修行的奥秘》。
[3]朱中伟著素食的意义登载《广东佛教》。
[4]《养生保健大全》。
[5]玉松编著《正法眼》之养生先养心。
[6]释宏满编著《正法眼》。
[7]释恒强编著《人世间》之佛教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