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 昌
长期以来,由于世人对佛教认识的偏差,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眼中的僧人大多数是负面形象。即使是在现代影视和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也多是对僧人的嘲讽。虽然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开放了很多,对佛教的了解也增加了许多,但僧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这其中更多的是世人的误解。因此,树立僧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良好形象,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要树立僧人的良好形象,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以戒为师
戒律是佛教得以发展兴盛的保证,也是僧人能否保持良好公众形象的关键。佛陀住世时,特别重视对戒律的规范和持守。在佛陀即将涅槃之时,僧众公推阿难为代表就“四事”问佛。在“四事”问佛中有一条就是“佛住世时,大众以佛为师,佛灭度之后,大众应当以什么为师?”佛陀告诉众弟子:“我灭度之后,大众应当以戒为师。”佛陀认为,戒律是保持佛教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维护僧团纯洁与团结的法令。僧众是否持守戒律是关系佛教兴衰成败的大事。佛陀甚至将戒律放在与自己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他在《佛遗教经》中说:“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的意思是说,在我离世以后,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导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因此,后世佛弟子都遵循佛陀的教诲“以戒为师”。
正因为佛陀反复强调了持守戒律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出家人都十分重视对戒律的持守。
“以戒为师”就是要求僧人在身口意三业和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出家人身不做杀、盗、淫;口不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话语;意无有贪瞋痴心。
现代出家人,只有按照戒规的要求来行事,才会有高尚的德行,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与爱戴。
二、以四摄法待人
四摄法是菩萨为了引导众生信受佛法而采用的度化众生的方法。诸佛菩萨以慈悲之心,见到六道众生无始以来一直在六道中轮回不息,于是发同体大悲,尽未来际行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诸佛菩萨以此四种方便法门摄受众生,使一切众生欢喜接受教化,进而信乐佛法,舍妄归真,入佛智海。作为现代僧人,在与人相处时,应当重视以四摄法来感化他人,从而端正世人对出家人的看法。
四摄法中的布施摄是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来帮助他人,以使别人摆脱暂时的困难。佛教所讲的布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
财施、法施和无畏施,都会帮助人解决面临的困难,使人顺利度过难关。因为有了这些布施,受施之人会对佛法产生信心,对僧人更加尊敬。
爱语摄即是以温和柔软、欢喜赞叹的话语赞叹别人。菩萨依众生之根性,善言慰喻,使其充满信心与欢喜,藉由爱语与众生结善缘,再进一步使其欢喜接受佛法,信受奉行,成就普渡众生的目的。
爱语摄是随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们生欢喜心,感到你和蔼可亲而与你接近,以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出家人能够处处以爱语摄对待别人,不仅能够使人接受佛法,而且还能使我们与人建立更加亲近的感情。
以身口意三业之善行利益众生,使其欢喜信受佛法,即是利行摄。故凡利益众生之事,应无不尽力而为,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冤亲平等的大慈悲心,积极修利他之行,以得到众生之尊敬与信赖,使其信乐佛法。对于利行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说:利行一方面属于世间的,就是在他人正在遭受危难之时,想尽办法从身语意方面帮助他人度过难关。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只有伸出援助之手,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帮助,让他们生起生活的信心。
所谓同事摄,就是指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往往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而化现为与众生同事的身份,和众生一同工作,一起生活,共同做事,互助同利,打成一片,同甘共苦。
与众生为同事,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样别人才会愿意与你沟通思想,与你成为好友。
现代僧人如果能在平时生活中以四摄法来与公众相处,那么,我们不仅能够与人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而且还能在世人面前展现受人尊敬的形象。
三、以“慈悲喜舍”济世
佛教主张“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济世的思想。佛教的这种“慈悲喜舍”的思想告诉我们,作为出家人,应当悲悯众生的痛苦,尽自己的能力救度众生出离苦海。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慈是第一位的。慈是主动去关爱或怜悯他人,使他们活得快乐。佛门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发自内心的情怀,与世间的爱不同,完全超越世间的一切烦恼。具有慈心的人,希望一切众生都快乐,而且还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
悲是拔苦,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佛经上说苦海众生常被各种痛苦烦恼所缠绕,不得自由。因此,诸佛菩萨常发大慈大悲之心,希望救拔众生出离苦海。这种悲心不仅是对众生怜悯与关怀,更是以行动来救拔处于痛苦中的众生。
在现代社会,出家人的生活条件不仅有明显改善,而且很多寺院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来从事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比如建立慈善基金会,扶贫助学,设立孤儿院与养老机构、举办义学等。
不仅对人物质方面的帮助是慈悲济世的表现,遇到老病之人,给予热情的关照与呵护也是一种慈悲。当别人的情绪十分悲观时,我们若能给人以温暖的话语,使人从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重新生起生活的信心,也是一种慈悲。凡是能帮助人们远离或减少痛苦的事都可以积极的去做。通过这样的行为,不仅能使人感受到出家人的慈悲和关爱,而且也会更加尊重出家人。
“慈悲喜舍”中的喜即欢喜、随喜、恭敬、赞叹,就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与福德。有随喜之心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对他人的嫉妒与不满。在我们周围常有很多人在长相、才能、学识等方面胜于我们。对于这些胜于我们的人,有的人不是高兴赞叹,相反,他们对人存有妒忌之心,甚至会想法加害别人,以消除自己的嫉妒。而喜无量心就是让我们因众生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即便是冤家敌人,如果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心怀喜无量心的人,当看见别人做善事,他们会随喜赞叹,不但使做善事的人心生欢喜,自己也获随喜功德的利益。看见有人学习佛法,要随喜恭敬。学佛将来必定成佛,可以脱离轮回,免除生老病死苦,这是人生一件最大的要事,最应该赞叹随喜。我们看到任何人得到快乐,要时时随喜,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让人欢喜,或者为别人取得成就而欢喜,就应当对人说温和柔软、欢喜赞叹的话语。谚云:“良言一句三冬暖。”菩萨依众生之根性,善言慰喻,使其充满信心与欢喜,藉由爱语与众生结善缘,再进一步使其欢喜接受佛法,信受奉行,成就普度众生的目的。而作为现代出家人,在与人相处时,若能够让众生因为有你而心生欢喜,我们自然能够在他人的心中有良好的形象。
舍是平等心,舍弃我执我慢,等视自他的平等心,及舍弃财物等的布施心,舍弃自心过度的爱憎及烦恼的平等心。舍,是没有执着、没有厌恶而平等地对待他人及任何事情的心境。平等的态度是其特性,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偏爱和执着。我们对一切人、事、物不起一点儿憎爱执着。做了好事不记在心里是舍;做了不如法的事忏悔,以后不再放在心里是舍;布施时不执着功德,三轮体空是舍。但这些都不如把慈悲喜舍的功德通通舍掉,不执着,那才是真舍。对众生没有贪瞋痴的心,平等对待,那就是于诸众生远离贪瞋痴,心住平等舍。
舍能使人远离贪心,作为一种乐善好施的行为,舍从表面看是自己财物受到了损失,但是你却不仅为自己求得了功德,而且还会受到受施者的尊重与感激,使你感觉到心灵的富足,有时还能够使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回报。
慈悲喜舍不仅是诸佛菩萨化导众生时具有的四种心,也是一个修行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如果我们都具有这四种心,我们不仅能够悲悯他人的痛苦与不幸,也能够为他人取得的荣誉而欢喜。同时,我们还能够尽己所能解决别人的困难,让人过得欢喜幸福。
如果现代僧人能够以这四种心来对待他人,不仅能够与他人建立和睦的关系,还能使他人对我们尊敬有加。
以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保持出家人在公众中良好形象的问题。我想,现代的出家人若能在平时生活中,严格从这三个方面来要求自己,不仅能够使佛法广泛传播,而且还能使公众对出家人更为敬佩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