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品禅小记(九则)

熊述隆

  无不是药(《碧岩录》)

  文殊菩萨有一次令善财童子去采药草,并吩咐童子: “采一点不可作药的药草来。”

  善财奉命,诸方探访,就是找不到一根不可作药的药草。有些毒草,看样子是不可作药的,可是一查验,发现毒草也有药效,任何草都有药性。于是善财回来禀报说: “没有不可当作药的药草。”

  文殊说: “那你就采根可成药的草木来吧!”善财当即摘下一枝草献给文殊。

  文殊手执一枝草,向众人开示道, “这枝草既可夺人命,又可活人命。”

  (小记: “整个大地都是药”、 “烦恼即菩提”,诸种欲求可以“杀”人,也可以救活人,既可以使人迷乱,也可使心开悟。关键是如何识“草”为“药”。)

  不被境惑(《五灯会元》)

  有个和尚问药山禅师: “怎样才能不被各种外部环境所迷惑?”

  药山禅师说: “外部环境与你何干?它怎么能妨碍你?”

  这位和尚说: “这正是我弄不懂的地方啊!”

  药山禅师说: “原来,还是你自己迷惑了自己!”

  (小记: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困惑、苦恼的根源。而外部的客观环境,是一种不变的“存在”,真正不断变化并困惑我们的,是自身的“主观”内心。如何“破除”它——放下挂碍,安顿身心。)

  大俗大雅(《碧岩录》)

  懒赞和尚长年隐居在衡山石窟里。唐朝德宗皇室慕其高名,派敕使一名,召和尚入京。敕使行至石窟,口中言道: “圣旨驾到。和尚请起立,谢恩接旨。”

  懒赞和尚正扒开火堆,一心翻看烤山芋熟了没有,头都不抬,哪顾什么王法圣旨。

  (小记:现实中的“至尊至贵”,在禅者的眼里“俗”不可耐,不屑一顾,甚至比不上一颗“烤山芋”。而超脱者的潇洒放浪,大俗却显大雅。)

  云在青天水在瓶(《五灯会元》)

  李翱在湖南鼎州作刺史时,多次邀请药山禅师见面,但药山禅师总是不来,于是李翱便亲自去拜访药山。

  然而药山禅师见李翱来了,却只是自顾阅读佛经,并不理会李翱。

  李翱的性格较急躁,不耐烦地说: “见面才知道从前向我介绍的情况是夸大其词。”说完抽身便走。

  这时药山禅师说: “太守大人,你何必看重耳朵而瞧不起眼睛呢?”

  李翱一惊,马上回头道歉,并虚心请教,说: “请问师父,什么是大道呢?”

  药山并不回答,只是用手指天上、地面,并问李翱: “你懂了吗?”

  李翱说: “我一点也不懂。”

  药山禅师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静心捉摸了一番,终有所悟,感到既欣慰又满意,并写下了一首偈子: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小记:云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也可以化作水,装在瓶子里静止不动。形态不同,源本合一。所以万事万物,任何听见的、看见的、感受的、理会的,都没有高低轻重之分,我们只要平等地加以体认,便把握了事物的真谛。)

  君王之宝(《古尊宿语录》)

  五代后唐庄宗皇帝巡视河北时,把兴化禅师召来问话。

  他说: “我征服了整个中原地区,得到了一个宝贝,可惜无人肯出价钱来买。”

  兴化禅师说: “那就请皇上把这个宝亮出来让我看看。”

  庄宗皇帝于是用两手把头巾张开,并从头到脚做了一个包裹全身的动作。

  兴化禅师说: “这是至尊至贵的帝王之宝,谁又敢出价钱来买呢?”

  (小记:君王自认为是世间之宝, 自然无人敢于出价;其实“人”之宝,人皆“有”之,各自有别,也是无人可以“买”到的——谁都不必自傲,正如谁都无须自卑。)

  缘德不识(《景德传灯录》) ,

  宋朝的大将军曹翰在讨伐了南方之后,率兵回程途中,路过庐山缘通寺。

  寺僧们见官兵来了,纷纷奔走躲避,只有住持缘德和尚依然端坐在法堂里。官兵叫他喊他,他既不起身,也不作答。

  曹将军火冒三丈,发怒道: “方丈,我们想借寺院,让士兵休息一时,然而你理也不理,这不是太目中无人了吗?你知道军人杀人如割草吗?”

  和尚坦然回答: “你知道也有在军人面前不怕死的和尚吗?”

  曹将军佩服和尚的豪气、胆识,便语气平和地问: “请问高僧大名。”

  “缘德。”和尚平静地答道。

  原来眼前就是德高望重的缘德禅师,将军不禁肃然起敬,于是口气更为委婉地请教: “请问尊师,怎样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缘德只回答了一句: “不识。”

  (小记:禅的境界与“杀人如割草”的战争,水火不相容, “道不同,不相为谋”,又怎能给将军以赐教呢?而缘德的所谓“不识”,正是最大的“识”,这就要看将军是否能“识”了。)

  超然物外(《碧岩录》)

  一次,马祖禅师与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一同出外赏月。马祖问: “这等风清月朗的时分,最好干点什么呢?”

  西堂的回答是“正好供佛诵经”;百丈的回答是“正好坐禅修行”;只有南泉一言不发,轻挥衣袖,独自而去。

  马祖于是感慨道: “西堂的经书应该放在藏经楼里;百丈的禅应该归到大海之中。只有南泉独自超然,实在难得啊!”

  (小记:真正的“超然物外,不在于你“打算”、 “想”干什么,而在于你时时刻刻

  “在”干什么。)

  庐山来客(《古尊宿语录》)

  五祖法演禅师在白云守端禅师的指导下曾有所省悟。

  有一天,白云禅师对他说: “有几个禅客从庐山来,他们都是有悟境的人。要他们说,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举公案问他们,他们也都明白;我要他们下转语,他们也下得恰如其分。但是,他们并没有彻悟。”

  法演心中感到疑惑,暗自想道: “既然说也能说,明也明白,为什么老师却说他们没有彻悟呢?”

  于是他就这个问题思考了许多日子,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此把以前自己头脑中当宝贝一样珍惜的理论、公案、话头、机锋、转语等一切佛教禅宗里的家当全都放下了,他也彻底自由了。

  (小记:对于前人开辟的通道,既要“钻得进”,更要“跳得出”,如此才能有大境界。)

  船子T扬州(《古尊宿语录》)

  有个和尚问雪峰义存禅师: “在修行中努力使自己的心境达到极为安宁的状态,这样对吗?”

  雪峰禅师说: “这样的境界仍然是种病态啦!”

  和尚又问: “如何把这种心态转过来呢?”

  雪峰说: “应该这样,如同你驾着轻舟,顺着江水下扬州那样轻松愉快,才可以欣赏沿岸的风光啊!”

  (小记:刻意“追求”安宁,本身便不“安宁”;真正的安宁,来源于超脱和自然,无论动与静,都具有美的境界。看看我们的“船”,是否在时时“下扬州”呢?)

2006年第2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