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之道

陆忠培

  2005年9月30日, 《姑苏晚报》刊有一篇报道: “大学生缘何遁入空门?”说的是,刚从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小乔(化名)没有像他的同龄人—·样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而是来到寺院准备出家,他这一不寻常的举动让众人纷纷猜测和议论着。小乔的很多同学和老师对小乔出家当和尚觉得很惊讶。有的同学说: “父母养育自己二卜几年就出家了,而且国家化钱培养了一个大学生,他还没有作任何回报而选择出家,这难道不是一种人才浪费吗?早知道要出家,还不如不要读大学了。”还衬的同学说: “虽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们也尊重他的选择,们总觉得他的行为不符合大家的价值观,而且他在社会上生活了二十几年,出家后是不是真的能遵守苛刻的清规戒律,沉下心宋做个出家人呢?”

  社会上对小乔遁入空门之举, 时也议论纷纷。有的人说学佛是思想落后的表现,对社会的发展起不了促进作用,信佛是迷信。还有的人认为出家人都是因为人生不得意、受到各种打击或者生活走投无路,才选择逃避现实出家为僧这条路。当然,也有人认为,人生道路千万条,出家为僧也是一条道。总之,对小乔遁入空门之举众说纷纭,有褒有贬。笔者认为,大学生小乔遁入空门之举,是走“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之正道。对此,也谈几点感想:

  一、佛教乃是智信

  对小乔遁入空门之举,引起了人们那么多非议,其实是有些人对空门不理解,有对佛教的偏见。在近代,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有些人竟把传统文化当封建,把佛教视为迷信。佛教是不是迷信?以数据说话,我们先看—‘个数字,据《不列颠百科全书》上说,全世界信仰宗教的有46亿人,而在我们中国估计也有一亿多人。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难道这些人就不懂得什么是迷信吗?我们再听一听伟人和名人对佛教科学的论述:

  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先生说: “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护民族—种最雄大的自然力。”又说: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还说: “佛教是一切科学的源动力。”

  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说: “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

  中国早期革命家章太炎先生说: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者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贵的。”

  中国近代科学家尤智表说: “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佛教不是神道设教,不是精神痛苦时的麻醉剂,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处世接物的实用之学,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观的、彻底的、具体的、积极的、入世的、实用的宗教。”又说: “科学和佛教真是世界上的两盏明灯,他们照破了世间的愚暗,解除了人们的迷执,使人类的智慧得以无止境的发展,而达到无上的正觉,可惜现代的科学只限于明了物质的相貌,凡有关于心的部分,仍非借重佛教的一盏慧灯,不足以破除迷暗。”

  伟人名人之语,充分说明佛教是智信。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和人生的真相。佛陀劝导人们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佛教的修行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以戒定慧之学,以求达到此目标。所以说,佛教的真理是纯净的,佛法的意义是深奥的,佛教的历史是漫长的。古今中外智慧渊博的科学家们对佛教的理论无法否认,世界上许多伟人名人都赞成佛教,何况是智浅慧薄的人。

  二、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

  关于出家人的目的,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是厌世逃避现实而出家,也不像世间上一般人只是为了追求满足此生此世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是为了解决人生最大的重要事情。明代憨山大师在《梦游集》中说: “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唐代开国君主唐太宗说: “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易为。”清朝的君主顺治皇帝也说: “世间最贵者,莫若舍俗出家。”又说: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所以说出家人是高尚的,他们不仅具有高尚的功德和内在的证悟境界,而且对人类社会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灿烂的一页。如:

  唐朝玄奘,俗姓陈,名讳,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他家是书香门弟,祖父是北齐的国学博士,父亲做过隋朝的江陵县长。

  玄奘的出家,没有消极、悲观、厌世、更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有着思想家的救世抱负,有着宗教家的殉道精神,为了佛教,为了中国的文化,为了世界人类,而发誓“舍命西行,求取佛法”来宏化中土,不仅要大量译经,而且要解决佛法上的症结,替我国文化作一件神圣伟大的工作。

  玄奘的博学知识,让后人敬佩。他的一生,去西天取经的足迹,将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里,他一手翻译的千卷经书,也永留中国文化的宝库内。玄奘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鲁迅先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

  中国当代弘一大师,在家时为一富家子弟,曾以自己杰出的艺术才华而誉满当时,正当他辉煌的艺术生涯和个人的人生达到极为顶峰的时候,他却毅然舍俗出家,潜心于佛学修证,并成了中国20世纪最著名的几大高僧之一。

  弘一大师出家的当时,舆论也认为,佛门持戒茹素,生活清苦,又何苦放下好端端的生活不过,偏要去那庙里青灯黄卷,作此修持苦行?可弘一大师却不管这些,我行我素, 自有主张。实践证明,弘一大师走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之道,是—条光明大道,而人们的非议是对光明的无知。

  三、杰出人士学佛的多

  在末法时期的今天,有些人对佛教认识偏见致深,认为学佛是一种低层次的盲目行为。其实这种人是对传统文化的无知。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有许多科学家、社会名流,甚至国家元首在信仰佛教、学习佛法。如:

  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虔诚佛事,以佛法治国,并拜法云、云光、宝志三大高僧为师。梁武帝坚持日中一食,并以大乘菩萨戒出发,发心断除酒肉,并昭示全国僧人都断肉食素,使素食成为流传至今的汉地佛教一大优秀传统。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他受家庭环境影响, 自幼好佛,后来他结交了光兴寺住持重巽——天台宗的一位高僧,就做了其俗家弟子。佛教信仰给他提供了坚定的精神支柱, 同时也丰富了他的生活和创作内容。柳宗元既是著名的文学家、积极的政治活动家、进步的思想家,又是有成就的佛学家。

  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极虔诚的佛教徒, 自称是香山居士。白居易到晚年老眼昏花,看经书很感费力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一生从政,虽然信佛十分虔诚,也做了不少善事,但还是浪费了很多的光阴,于是他发愿以后不再吟诵诗文,而是一心—意地学佛,念阿弥陀佛。他在脍炙人口的《念佛偈》中是这样写的: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我且阿弥陀。”像白居易这样伟大的诗人—心一·意地学佛,那我们现在有些白以为很聪明而又不会吟诗作文的人,为何不向这位诗人学习,走“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之光明大道呢!

  范仲淹,是北宋王朝时期的宰相,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问道于佛门高僧,受过很多道风高雅的禅宗大德的提携。范仲淹能够一生为官清廉,虽处高位而不骄,尤其后来纵然身处逆境而仍心怀天下百姓忧苦,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实为是佛法里无上菩提心中“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人卑,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的自轻他重和自他交换修法精神的真实体现。

  苏轼,东坡是他的号,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翰林学士、政治家、大文豪,他的诗文、歌赋及书法,皆有至高的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信佛,是一位著名的居士,《五灯会元》将他列入禅门宗谱。

  林则徐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在任湖广总督时,除了每天都要诵经学佛外,还把《阿弥陀经》、 《金刚经》和《大悲咒》等用正楷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结为一个集子题为《行舆日课》,以便在他公务外出作为每日做功课之用。林则徐学佛心得《十元益格言》在江苏佛教的历史上谱写了一段灿烂的篇章。

  在古代,在无数信佛者中,有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有圣贤以及各种各样的仁人智人商人,可以说涵盖社会各阶层。

  如今,有绝学深思精通各种知识的博士、教授和专家、学者等,以及许多政治家、政府要员、企业家们,都在追随佛陀教法。总结一句话,从古至今,杰出人士学佛多。

  四、继承如来家业需要高素质人才

  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指引下,佛教乘改革开放的瑞势,实现了历史性的兴盛和发展。佛教在继承发展中,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可是,社会上有些人认为,和尚只要会念念经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高文化高素质人才,由此产生了对小乔遁入空门的种种偏见。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智慧结晶保存在卷佚浩瀚的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经典中。佛教伟大,佛法深奥。继承和弘扬佛教文化,党的宗教自由政策是保证,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僧才是关键,像玄奘大师、弘——‘大师等佛教人才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苏州佛教寺院陪养人才的情况看,苏州灵岩山寺、寒山寺、西园寺都设有佛学院,把培养佛教人才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正在将一大批青年学僧培养成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有志于弘法、修持、管理的三类人才而努力。

  佛教寺院培养人才,十分重视吸收社会上有文化、有志向的青年,像小乔那样,以不寻常的举动,走“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之道,立志深入佛门,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2006年第2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