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目录页 下一页

论寒山寺弘扬“和合文化”的创新精神

姚炎祥

  寒山寺始建于佛教盛行的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自唐代,著名禅师希迁题额“寒山寺”,寒山就成了寒山寺的祖师。

  寒山寺薪火相传,至今已历经1500多年。历史悠久,朝代更迭,几经世变,屡毁屡建,生生不息,持续发展,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使寒山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光耀人间;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的发展更令世人瞩目,千年古刹焕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辉。

  寒山寺是佛教圣地,历史文化名寺,典籍、文物众多,长期的文化积淀,使寒山寺成为一座辉煌的文化资源宝库。寒山寺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佛教文化是主干,和合文化是核心。寒山、拾得作为“和合文化”的形象,雍正御封为“和合二圣”,民间传称为“和合二仙”。和合文化在寒山寺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寒山寺历代僧众,为了弘扬和合文化,高扬和合形象,远播和平钟声,兴办和谐慈善,以寒山寺独创性的和合文化实践,发扬光大和合精神,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一、高扬和合形象,传承和合文化

  苏州寒山寺虽然随着世代的变迁,时有兴废,但寒山、拾得的和合形象,为历代所尊崇与颂扬。长久以来,以寒山、拾得所体现的和合文化积淀越来越厚重,成为寒山寺个性鲜明的文化特征。

  寒山寺独有的雍正御碑、创新的大雄宝殿、唯一的“寒拾殿”、书画诗韵的载体,将寒山、拾得的和合形象推崇到极致。

  1、独有的雍正御制《寒山子诗序》碑

  寒山寺前院西南边有“碑廊”,其南侧有“御碑亭”一座,内有御碑一块,这就是雍正御制《寒山子诗序》碑。这块“御碑”是在宣统庚戌,江苏巡抚程德全勒石。

  碑的正面刻写雍正为《寒山子诗集》所作的序文:“寒山诗三百余首,拾得诗五十余首,唐闾邱太守写自寒岩,流传阎浮提界。读者或以为俗语,或以为韵语,或以为教语,或以为禅语,如摩尼珠,体非一色,处处皆圆,随人目之所见。朕以为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永明云:‘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如二大士者,其庶几乎!正信调直,不离和合因缘;圆满光华,周遍大千世界。不萌枝上,金凤翱翔;无影树边,玉象围绕。性空行实,性实行空;妄有真无,妄无真有。有空无实,念念不留;有实无空,如如不动。是以直心直语,如是如是。学者狐疑净尽,圆证真如,亦能有无一体,性行一贯,乃可与读二大士之诗。否则随文生解,总无交涉也。删而录之,以贻后世。寒山子云:‘有子期,辨此音’。是为序。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朔日御笔。”

  碑的正面还刻有“宣统三年四月江苏巡抚臣程德全恭录”,并刻有“云汉天章,龙蟠螭负。臣谨案《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列朝御制,仍以时序列于前明之后、本朝臣民之上。今谨援其例,昭代诸碑录,宸翰为首,并恭录御制序于卷端。”

  碑阴部分(乾隆御碑):程德全录书乾隆御制《霜钟晓月》诗全文:“姑苏城北夜泊船,寒山钟声清晓传。春容断续亦同此,传不以钟以人耳。千秋过客不一况,或听欢欣或凄怆。在悬待叩总无心,此意画师何以状。”

  寒山诗从民间流传转变为官方推崇,雍正帝作序,极大地提高了寒山诗的社会地位,扩大了寒山诗的影响范围。寒山寺为雍正帝所作的序刻石立碑,这大概是全国寺庙中仅有的。在千万文人墨客和游人眼里,无疑会使寒山拾得的和合形象更加高大,和合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2、创新的大雄宝殿

  独具创新的大雄宝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罗聘画寒山、拾得像刻石代替了常规的观音菩萨浮雕像,二是郑文焯指绘寒山子像刻石,三是程德全书《寒山子诗》碑等等。

  罗聘绘寒山、拾得石刻画像,镶嵌在寒山寺里的大雄宝殿的后壁。这与普通寺院有明显区别,其它寺院的大雄宝殿内佛祖塑像的背面是观世音菩萨的浮雕像。

  安在寒山寺大殿佛祖像后壁的罗聘绘寒山、拾得像,为写意石刻画像,高1.25米,宽0.6米。寒山右手指地,谈笑自若,形态纯朴;拾得袒胸露腹,洗耳恭听,憨态可掬。画像上有题词。

  罗聘题词《寒山、拾得二圣降乩》全文:“‘呵、呵、呵!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为人烦恼终无济,大道还生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合,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喜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分愈严,呵、呵、呵!’考寒山、拾得为普贤、文殊化身。今称和合二圣,为寒山、拾得变相也,花之寺僧罗聘书记。”(这里稍有差异,多数资料载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示现。)

  罗聘(1733-1799)清代著名画家。祖籍安徽歙县,金牛山人,后为江苏甘泉(今扬州)人。在扬州自称住处谓“朱草诗林”。为金农入室弟子,未作官,好游历。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寒山寺大雄宝殿侧壁还有郑文焯指绘寒山子像,也为石刻画像。有题词:“登岳采五芝,涉涧将六草。散发荡元缁,终年不华皓。光绪庚辰九月既望,枫桥舟中写。大鹤居士郑文焯指头戏墨。”“昔苏文忠过洛城广爱寺,观朱瑶画文殊、普贤,题诗赞叹,证之唐闾邱胤《天台国清寺记》,以寒山、拾得为文殊、普贤化身。然则坡公诗中所称‘朱瑶唐晚辈,得法尚雄深’,在唐已有其画像,为世所瞻奉。此图乃高密郑中书叔问所写,寒山仙迹,游戏三昧,得且园指墨逸趣,藏之吴中故家有年已。今寒山寺落成,因取以钩抚入石,为识其颠末云。宣统庚戌之岁冬至日,云阳程德全题。”“吴郡石师唐仁斋所作。”

  郑文焯(1846-1918)字俊臣,号小坡、大鹤山人等,汉军正白旗人,自署山东高密人。生于清文宗咸丰六年,卒于民国七年,年六十三岁。少工词,精通音律,晚清著名词人,兼擅书法、金石、医学。官内阁中书。清亡。侨居吴下。

  程德全书《寒山子诗》碑,在大雄宝殿左侧墙壁书刻。《寒山子诗》碑刻有诗36首,分刻四石,每石30行,3行为一首,末一石附跋12行,行字不等,均行书。这36首诗,在清代已经有单行本行世。这些诗所宣扬的佛教思想,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人们喜闻乐见,民间传诵较多的诗篇。

  上述这些遗迹,使寒山寺的大雄宝殿具有自己的独创的特色,把寒山、拾得的画像、诗刻放在大雄宝殿,寒山、拾得替代了一般寺院大雄宝殿中的观音菩萨的位置。寒山寺大雄宝殿的这种布置格局,也是全国所没有的,这把“和合二圣”的地位抬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也使寒山寺的大雄宝殿营造出浓厚的和合文化氛围。

  3、唯一的“寒拾殿”

  “寒拾殿”在大雄宝殿后面。在寒山寺里,与山门、大雄宝殿、普明宝塔、丈室楼和观音峰等重要建筑物位于同一中轴线上,建有寒拾殿。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御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拾得为“园觉普度合圣”,从此“和合二圣”,为全社会所推崇。民间传说,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终成正果”之处,其间的寒拾殿中至今供奉着寒山、拾得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

  现在寒拾殿供奉的寒山、拾得法像,塑于清末民初。塑像寒山右手握荷枝,拾得双手捧净瓶,童子脸、刘海发,袒胸赤足,相视嬉笑,予人以欢乐、吉祥之感。寓意家庭和睦,平安吉祥。这座“寒拾殿”是于1986年重新修复,寒山寺重大活动都是在寒拾殿前举行。

  根据最近统计,全国二万多寺庙中,唯独寒山寺建有“寒拾殿”,其建筑规模与大雄宝殿相近,而且在寒山、拾得雕塑的后壁镶嵌有石刻千手观音菩萨像,这说明寒山、拾得在寒山寺具有崇高的地位,所体现的和合文化形象显得尤其突出。人们到寒山寺来朝拜,就是祈求万事和合,这是人们心中寄托的最美好的愿望。在寒拾殿里,参拜者甚众,日本友人更对其情有独钟。这也许是延续了一千五百余年,寒山寺历尽劫难也不会磨灭,香火依然兴旺的根本原因之一。

  4、书画诗韵的和合载体

  寒山寺自开山1500多年,出现过许多擅长诗韵书画的僧人,真可谓诗韵悠长,翰墨飘香,弘传佛法,颂扬和合,以成为寒山寺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两代方丈性空法师、秋爽法师继承传统。书录寒山诗,书写和合条幅,通过精湛的书法艺术,广结善缘。2006年4月23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一行游览寒山寺,秋爽方丈为连战及夫人赠送亲笔书写的条幅“和为贵”。连战荣誉主席当场写下“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倚枕当听夜半钟。”“寒山拾得真禅意,万古钟响声到今。”两幅墨宝赠寒山寺留念。国内外客人到寒山寺寻求墨宝,特别是寻求寒山寺两代方丈性空、秋爽的墨宝,留下不少美谈佳话。

  2002年4月8日到10日,由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和苏州寒山寺共同主办的“寒山寺文化展”在日本东京展出。苏州微雕篆刻名家潘裕果雕刻的216枚石章,以一石一诗或一石多诗的形式刻录了《寒山子诗集》中的全部作品,石上每个文字的大小不过1.5毫米见方,玲珑可爱,大多数石章上还配上了人物画像,让日本友人称赞不已。在2002年8月,寒山寺建寺1500周年之际,还印制了《寒山子诗集》,结缘十方檀越和善男信女。

  长期以来,寒山寺内将寒山诗制作成张贴牌,张贴在墙壁上,宣扬“和合”精神,丰富了和合文化。这些富有人生哲理、承载佛教教义、言简意赅的张贴牌,深受来寒山寺朝拜、旅游的人们喜欢与珍爱,发挥了契理契机的宣传教育的作用。特别是2007年底,在寒山寺围墙之上,书写十几首寒山诗,成了寒山寺又一个新的文化特色,显示寒山寺浓厚的文化纷围,也高扬了和合文化,展示出寒山寺宣传寒山诗的自觉性。

  二、梵钟悠扬远播,祈福世界和平

  钟是佛教中的一种法器,一般寺庙都有,但是寒山寺的钟与钟声有着独特的魅力。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最早记录的寒山寺钟声的千古绝唱。千年钟声,在我国改革开放后,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唐·张继《枫桥夜泊》这首诗及寒山寺的梵钟为纽带,苏州寒山寺,创办迎新年听钟声活动,赠送和平梵钟、铸造天下第一佛钟,使寒山寺的钟声成为沟通人们心灵,向世界传播和合文化的使者。

  1、首创迎新年听钟声活动

  1979年,由池田市日中友好协会藤尾先生等友人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苏州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这一活动是全国首创。截止2007年底已经成功连续举办了29届,在日本家喻户晓,并已传播世界各地,已成为苏州市旅游业的一大著名品牌。至今,每年迎来了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美国以及港澳台同胞在内的旅客5000多人参加,已经成为苏州市对外交流的一张精美的名片,是苏州最具特色的涉外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寒山寺也因此成为我国参观人数最多的三大寺院之一。

  寒山寺迎新年听钟声活动形式逐步规范,形成了一个程式。每年12月31日,当天18点,苏州市领导将出席各大宾馆和饭店招待活动,先是宴请来苏州市参加迎新年听钟声活动的贵宾;20点左右,再欣赏具有浓郁苏州地方特色的文艺晚会节目。22点左右到寒山寺外进行游园庙会活动,欣赏民间团体的迎宾表演及僧侣的佛教晚会;23点进入寒山寺,僧侣们在寒山寺大雄宝殿举行佛教法会仪式,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人生快乐、家庭幸福、万事吉祥!23点30分,寒山寺方丈走上“寒拾殿”前观礼台,向来宾致欢迎词,接着寒山寺方丈登上钟楼。苏州市领导走上观礼台,现场鸦雀无声,人们静默祈祷,23点42分10秒,寒山寺方丈撞响大钟第一声,每间隔10秒撞响一次,新年元旦零点零分零秒正是108响撞响。于是,全场一片欢腾,炮竹响起,苏州市市长开始向全市人民致新年贺词。市长致新年贺词结束,礼花腾空而起,欢呼声四起,灿烂的礼花照彻寒冷的夜空,寒山寺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每年举行听钟声活动时,来自日本的电台、电视台和我国的电台和电视台都进行现场直播活动,特别是苏州市无线电爱好者,多年来与海外无线电爱好者共同传递寒山寺的新年钟声,让更大范围的人们能够在同一时刻倾听到吉祥如意的寒山寺的钟声。

  寒山寺方丈撞响的钟楼内的大钟,据《寒山寺志》(重修)记载:是清代光绪32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所铸大钟,钟身高1.3米,口径1.24米,重约2吨,色泽黝黑,上铸“古寒山寺”、“大清光绪岁次丙午三十二仲冬月谷旦”等铭文。钟声宏亮悠扬,馀音袅袅,引人入胜。

  佛教认为,人生无常,祸福相依,一年之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唐代怀海禅师所制《敕修百丈清规》称:寺院“晓二时鸣大钟一百零八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芸芸众生,“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出地狱,离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这种闻钟声去烦恼的风气,在唐代被鉴真大师带到日本,也成为日本民间广泛去烦恼的习俗。由此演化为现在的每年除夕听钟声活动。寒山寺“听钟声迎新年”活动,已经成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和平友好的纽带。有祝福歌唱道:“钟声敲,新年到。寒山寺,度良宵。钟声伴君去烦恼,钟声祝君新年好。有缘来年再相见,年年相见在枫桥。”

  寒山寺听钟声迎新年活动,迎来了大批的海内外客人,加强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传递了美好祝福,弘扬了和合精神。

  2、赠送和平梵钟

  改革开放以后,寒山寺创造了赠送和平梵钟进行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使古老的梵钟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传承和合文化的一种新形式,成为文化交流的一个新景观。

  向日本增送寒山寺钟,加强了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增进了解,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5年8月29日上午11时,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中国馆“苏州周”隆重开幕,苏州市长阎立、中国馆馆长孙钢、爱知世博会事务总长助理山田宗范以及日本的23家世界500强企业代表等出席了开幕式。在友好的氛围中,中日双方嘉宾和寒山寺方丈秋爽共同撞响了祈求幸福与吉祥的仿寒山寺唐钟(重1.2吨、直径达108厘米、总高度为161厘米)。仿寒山寺唐钟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和寒山寺为此次世博会专门铸造,并赠送给世博会组委会。

  2006年6月,是苏州市与日本池田市于1981年6月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25年来。为了更好的扩大两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两市市民之间的友谊,4月上旬,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率领的苏州市代表团对池田市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作为两市友谊的象征,苏州市向池田市赠送了一口寒山寺钟楼内的梵钟复制品,池田市则向苏州市回赠了一口拥有260年历史的古梵钟。池田市政府非常重视苏州市赠送给该市的梵钟,不仅为此举办了隆重的接受仪式,而且为了更好的使该钟成为两市友谊与交往的象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该市把它悬挂在香火最旺的慈恩寺,并为它建造了一座美丽的亭子。池田市政府并决定,每年的除夕夜当苏州寒山寺钟声响起时,日本池田市也将遥相呼应,举办辞旧迎新听钟声活动,用钟声互传友情,以此来加深两市人民的友谊。

  2007年9月9日,苏州寒山寺向台湾省高雄市佛光山敬赠“和钟”。当日在台北林口体育馆、高雄佛光山和彰化体育馆三地举行了盛大的交接仪式和“祈求两岸和平人民安乐回向大法会”,约六万多佛教信徒和群众参加,国家宗教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专程赴台湾出席法会并发表了题为《兄弟和合钟(终)相连》的讲话。

  “合钟”在寒山寺,“和钟”在台湾,和合二钟两岸遥相呼应,两座名刹结为兄弟寺庙。向台湾赠送寒山寺和钟,促进了同胞的情感联系,传递了兄弟情谊,发挥了桥梁作用。

  据了解,寒山寺性空长老与台湾佛光山星云法师小时候是同学。2007年夏天,性空长老和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师致函星云法师,希望敬赠“和合钟”的“和钟”给佛光山,寄意和合,以慰思念,并提议寒山寺与佛光山结成兄弟寺庙。“合钟”仍然存放在寒山寺,寄托着永远挂念、相思之意。

  寒山寺介绍,这口“和钟”高2.6米,钟底裙边直径1.5米,重约3.5吨。钟面铭文是金刚经全文,钟底是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该钟为流线型设计,有波浪形的纹口,钟声悠远嘹亮,钟纽沿用传统的蒲牢形象。整个钟体造型庞大、厚重、秀美、做工精细、质地精良,是一件能反映当代中华文化的艺术珍品。

  星云法师对寒山寺向佛光山敬赠宝物“和钟”非常感激,并赋诗一首:“两岸尘缘如梦幻,骨肉至亲不往还;苏州古刹寒山寺,和平钟声到台湾。”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师也赋诗云:“寒山古寺佛光山,两岸原同风月天;兄弟情深如慧海,钟声万古永相传。”

  这次赠钟活动,开辟了海峡两岸民间沟通的新通道,传承了中华传统的和合精神,增进了两岸兄弟般的深情厚谊,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影响深远。

  3、独具神韵的“天下第一佛钟”

  梵钟作为文化的符号和信仰的载体,梵钟和乐钟、朝钟、道钟等一样,渗透到华夏文明中,丰功伟业也被镌刻到大钟上,“盛世铸钟”。民间也为祈求神灵护佑、风调雨顺和纪念大事件等,共同丰富了钟文化。

  寒山寺铸造“天下第一佛钟”。古往今来,盛世铸钟。经过几年的筹建,“天下第一佛钟”,于2007年9月28日,由铸造地武汉运至苏州寒山寺。这口仿唐“古寒山寺”大钟,由俗称“响铜”的高锡青铜铸造而成,重量居梵钟之首,重108吨,高8.5米,最大直径5.188米,钟体上刻有经书《大乘妙法莲华经》,有70094字,钟底是九部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

  据介绍,为使音色和美,铸造方特别聘来了声学方面专家进行精心研究与设计,在铸造过程中添加了15公斤黄金、镍等稀有合金。试音时,钟响声波时长超过目前国内最高标准,真的是余音绕梁。“天下第一佛钟”,已经挂起,钟楼正在建设之中。整个“天下第一佛钟”工程建成,是一项宏大的标志性工程。据了解,撞响“天下第一佛钟”,将迎来在中国举行的奥运会开幕,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一旦大音从炉出,声传四海福人间。”这将是古刹寒山寺的又一千古绝唱。

  三、举办慈善事业,营造社会和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慈善”这两个字,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关注,越来越被媒体热捧,人们对慈善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热情,甚至寄托了理想社会的希望。当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慈善又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社会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当然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是靠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根据科学发展观来搞好政策的综合协调,理顺收入分配和强化收入再分配,把贫富差距调节到适度的范围内。然而,刚性的制度安排不可能包办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因为它不可能具备道德、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要构建和谐社会,还特别需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弥补各种正式制度安排的缺漏,同时还具备软性的维系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功能以及调和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或对抗,进而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的功能。慈善事业的特殊功能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证实。

  寒山寺大力举办慈善事业,这与佛教宣扬的“庄严国土,慈悲济世、弘法利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慈航普度”等观念是一致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

  1、独树一帜成立慈善超市帮助弱势群体

  慈善事业是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事业;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传统美德。佛教举办社会主义慈善事业,是“人间佛教”的本义,是回报社会的义举。寒山寺在江苏省率先成立慈善中心,开办慈善超市,开拓了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利益人群的新途径,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佛教是强调慈悲的宗教,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多年来,寒山寺实践“人间佛教”重要思想。学修并重,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事业,以“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为原则,做好慈善工作。做到“物质扶贫,精神帮困”,这体现了大乘佛法的菩萨道精神。财四面来物八方去,解四面困济八方难,这成了寒山寺办慈善中心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寒山寺重视慈善事业,自1979年至2003年中,寒山寺提供善款数百万元用于慈善事业。

  2004年

  4月28日,苏州市寒山寺慈善中心成立,寒山寺慈善中心是经苏州市民族宗教局批准、苏州市民政局登记,由寒山寺主办的慈善机构。该中心主要宗旨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集佛教活动场所和僧众之力,并接受海内外和各界人士的捐款,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扶贫济困,造福社会。慈善中心的成立,使寒山寺慈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寒山寺的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寒山寺慈善中心下设慈善超市,同日正式对外开业。寒山寺慈善超市在寒山寺北侧的枫桥大街上,“寒山寺慈善超市”匾额由寒山寺法主和尚性空长老题写。超市面积300平方米,货架上堆放了日用品和生活用药200多个品种。首批捐助的对象为金阊区的200人,他们分别是低保户、大病困难家庭、困难残疾人、下岗职工的困难人员、遇突发事件的困难人员,这些困难人员凭“物资申购券”每人每月可在寒山慈善超市领取60元的物资。对行动不便的困难人员,慈善超市还将服务上门。相继于2004年7月28日还成立了泰州分部开业。同年9月24日,慈善中心沧浪分部开业,随后又成立新区慈航分部,扩大了在城区贫困家庭受助范围。现在,慈善超市每月帮助特困家庭800户。

  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师表示,在办好慈善超市的同时,寒山寺将开展多种形式的助贫、助残、助学活动,以寒山寺为桥梁,将苏州人的爱心送到贫困地区。

  寒山寺设立慈善超市,是苏州宗教界的一个创举。甲申季春,寒山寺性空法主老和尚欣作诗一首:“民富国强兴盛时,回报社会办超市。慈悲喜舍济贫苦,佛祖开颜庆乐世。”

  寒山寺慈善中心秉承“慈悲济世,利乐有情”的本怀,以捐助济困,助残扶危为使命,协助政府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活条件,让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暧,感受到佛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精神。

  2、独具慧眼开办助学广场救济贫困学生及伤残儿童

  最好的慈善事业就是与教育合二为一,以文化、教育来培养人才,树立众生与我平等无二的慈悲观念,从思想上改造人心,这才是根本之道。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佛教着力从文化、教育方面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改善人们的精神品质。寒山寺历来重视慈善救济贫困学生

  及伤残儿童。2001年到2003年,法主性空法师,连续三年出席“苏州市庆六一伤残儿童联欢会”,捐赠财物。2003年7月9日,秋爽法师代表苏州市佛教协会捐赠特殊教育基金会参加宿豫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楼奠基。2004年5月14日,由寒山寺捐赠30万元的连云港大树希望小学新建教室启用,新建教室建筑面积960平方米,装备标准化教室36间。

  2004年8月20日,寒山寺慈善中心助学广场隆重挂牌,为沧浪、金阊、平江三区300多学生提供了学习用品;并向连云港地区提供了学习用品和困难学生的学费。助学广场成立一周年来,寒山寺慈善中心秉承佛陀慈悲济世、无我利他、普度众生的悲愿,资助贫困学生300多人,为佛教做好慈善工作拓宽了一条新路子。助学广场挂牌以后,对贫困学生及伤残儿童捐的经费逐年增加,特别重视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损赠活动,助学活动正在有计划地健康地发展。

  3、独具创意高度重视精神帮困

  寒山寺在慈悲济世、弘法利生中,充分发挥佛教启迪心智,强调慈悲的宗教文化的纽带作用,高度重视精神帮困,在慈善公益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精神帮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受助者进行精神帮困工作,让他们能够自立自强,改变生存状态;二是对潜在的捐助者进行帮助,提高他们乐善好施的自觉性,促进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开展慈善公益事业的意识和观念,扩大捐助人员队伍,广集天下善财,为更多的困难群众提供及时帮助。

  当然,慈善工作要改变人们观念,树立社会风尚,任重道远。通过精神帮困,使慈善工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弘扬和合文化提升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更是值得深入细致的探讨。

  慈善是人类心灵的阳光。只有充满友好和爱心的社会,才称得上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和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也许到哪一天慈善不再成为我们这台社会大戏中受人关注的角色,不再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社会就离真正的和谐不远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得好,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寒山寺弘扬和合文化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如今寒山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积淀,而不单单是一座古寺。和合形象、和平钟声、和谐慈善,这是一个文化寒山寺的鲜明标志,其核心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文化。寒山作为寒山寺的祖师,寒山拾得作为和合文化的象征,寒山寺实际上已经成为“和合祖庭”。

2008年第3期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