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寒山寺佛教图书馆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

沈传尧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寒山寺佛教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现状、藏书特色和馆藏重点,以及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作者明确指出寒山寺佛教图书馆应在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重视数字文献资源建设,加强馆际之间交流,实现文献资源共知共享,逐步提升现代化水平,以便实现从传统寺院图书馆向现代寺院图书馆的转变。

  关键词:寺院图书馆藏书特色数字文献现代化建设

  一、寒山寺佛教图书馆的发展历史

  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因其比邻枫桥,亦曾称枫桥寺。唐贞观中(627~649),天台高僧寒山子曾诵经事佛,修身弘法于此,故名寒山寺。宋嘉佑中(1056~1063)改赐名“普明禅院”。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又称枫桥寺。元代始复称寒山寺至今。高僧寒山子为著名诗僧,诗作甚丰,达三百余首。尔后,历代主持均重视佛学文化的修养与建设,加之历代官宦与文人墨客莅临膜拜,赋诗题字,致使寒山寺名扬四海,形成以佛学文化以及吴文化为特色的寒山寺文化。明万历四十年(1612)建“龙函阁”,收藏经书于阁中。后几经兴废,清末重修阁楼更名“霜钟阁”,仍用于收藏经籍,故名“藏经阁”。上世纪中期“文革”期间,性空法师为维护寒山寺文物殚精竭虑,升任住持之后,更以其精于诗、书、画广结善缘,并多次去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参观访问,交流佛学文化,弘扬佛法,并不断扩充经书的收藏。秋爽法师升任方丈之后,十分重视寒山寺文化建设,逐年拨巨款购置图书。随着经书与佛学文献收藏日益增多,遂将法堂设为经书收藏与阅览之室。为了更好地弘扬佛学文化,在性空、秋爽两位大法师的倡导和关心下,寒山寺佛教图书馆子今年五月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寒山寺佛教图书馆藏书已达二万余册,初步成为一个馆藏丰富、特色鲜明、设备先进的寺院图书馆。寒山寺佛教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必将为弘扬佛学文化和寒山寺文化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寒山寺佛教图书馆的现状

  (一)寒山寺佛教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及藏书量

  寒山寺佛教图书馆馆舍分三部分,总面积605平米,藏书总量2万余册。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

  (二)寒山寺佛教图书馆馆藏特色及收藏重点

  1.馆藏特色

  寒山寺佛教图书馆主要收藏佛学及其相关宗教类图书,其中以收藏佛经、佛学文化相关书籍为藏书特色。

  2.收藏重点

  (1)经书及佛教经典著作,如: 《清版藏经》 (龙经)、 《房山石经》、 《金刚经》、 《中华大藏经》、 《乾隆大藏经》、《频伽大藏经》、 《永乐北藏》等。

  (2)佛教文化图书,如: 《法鼓全集》、 《佛教画藏》、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当代文化》、 《佛教史》等。

  (3)佛教高僧的论著,如: 《莲池大师全集》、 《藕益大师全集》、 《太虚大师全书》、 《善导大师全集》、 《李叔同经解》等。

  (4)与寒山寺相关的诗词、绘画、书法以及其它重要艺术类图书,如: 《寒山寺注》、 《寒山拾得诗》、 《寒山子诗集》、《性空书画诗词选集》、

  《中国历代碑刻书法全集》、 《龙之魂中国帝王墨宝》等。

  (5)与吴文化相关的图书(包括地方志),如: 《苏州市志》、 《苏州文化丛书》、 《苏州文库》、《苏州年鉴》、 《吴文化概论》等。

  (三)寒山寺佛教图书馆现代化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升,图书馆业界的现代化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普遍实现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由于寺院图书馆的特殊性,

  目前在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面尚显不足。寒山寺主持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寺内建立了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寒山寺网络中心,并在互联网上建立了寒山寺网站。网站上设有图书馆栏目,通过该栏日可以方便地查到寒山寺图书馆馆藏文献。图书馆通过寒山寺局域网以及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实现了文献资源管理的集成化。寒山寺佛教图书馆正在从传统的寺院图书馆向现代寺院图书馆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

  1.图书馆管理的制度化

  寒山寺佛教图书馆建立了必要的管理制度,如: 《图书馆阅览制度》、 《读者管理制度》等,并在具体管理的过程中严格执行。

  2.图书馆管理的标准化

  寒山寺佛教图书馆选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云林佛教图书分类法》作为图书分类依据,并引进了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金盘图书馆管理系统》。图书按MARK格式实施著录,从而实现了图书分编  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金盘图书馆管理系统》包括采编、典藏、期刊管理、图书流通、书目查询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应用,使图书馆管理初步实现了集成化。

  3.图书馆书目查询的网络化

  寒山寺佛教图书馆的藏书已基本分编完毕,建立了数字化书目,利用《金盘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书目查询系统和寒山寺院局域网,实现了书目查询的网络化,为图书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方便,并可提高图书的利用率。由于寒山寺网站设有图书馆栏目,任何读者都可以通过寒山寺网站查看图书馆的藏书书目,这为将来建立馆际交流,实现文献资源共知共享奠定了基础。

  4.馆藏图书排架的有序化

  寒山寺佛教图书馆购置了充足的图书设备,所有图书已经全部上架,并按类号的大小顺序排架。图书排架的有序化,为读者选书提供了方便。

  5.书库管理借阅一体化

  寒山寺佛教图书馆除藏经楼的经书古籍外均实行全开架和借阅一体化管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书库内自由选择图书。书库内设有阅览桌椅,读者可以凭证借书,也可以在书库内阅览。

  三、寒山寺佛教图书馆今后发展的设想

  (一)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涉及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文献资源的建设。寒山寺佛教图书馆作为寺院图书馆,文献收藏必须坚持以佛学文化典籍及其与佛学文化相关的书籍为特色,并结合底蕴深厚的吴文化区域特点,进行文献收藏。

  1.纸质文献建设

  纸质文献收藏的重点为:

  (1)佛经以及与佛学相关的书籍:

  (2)与寒山寺相关的书籍:

  (3)佛教高僧的作品:

  (4)与佛学相关的哲学类书籍;

  (5)与佛教相关的艺术类书籍;

  (6)与吴文化相关的书籍:

  (7)对弘扬佛学文化有益的著名文化学者的书籍。

  2.数字文献建设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文献已成为非寺院图书馆收藏的重要文献资源。寒山寺佛教图书馆已具备一定的现代化设备条件(计算机设备和院内局域网条件),因此,可以引进一些佛学文化相关的数字文献(佛学文献数据库),以便僧众读者充分利用网络研修佛学文化。引进数字化佛学文献,可以使寒山寺佛教图书馆为弘扬佛学文化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并标志寒山寺佛教图书馆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迈上新的台阶。

  馆藏数字文献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

  (1)引进。即从国内数据库商编制的全文数据库中选择与佛教文化相关的文献数据,采取购买并建立镜像服务站方式引进。

  (2)自建。即从本馆馆藏中选择重要的佛学经典或体现本馆特色的重要藏书委托数据库商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本馆重点馆藏数据库。

  (二)现代化建设

  1.更新或扩充数字存储设备

  寒山寺网络管理中心的现有存储设备容量有限,随着佛学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引进,数据量会逐步增加,因此需要更新数据存储设备或进行扩容(更新或扩充存储设备的具体情况根据引进数据库的数据量大小确定)。

  2.设立电子阅览室

  目前寒山寺佛教图书馆尚无电子阅览室,考虑到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化文献量的日益增多,为了便利僧众读者利用数字文献和网络信息,图书馆应建立电子阅览室。鉴于寺院图书馆读者数量有限,

  电子阅览室开始不宜太大,配备15-20台微机即可,以后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情况逐步增设。

  (三)加强馆际交流

  由于信息互联网络的日益发达,为图书馆馆际之间的交流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目前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已毫无障碍。因此,寒山寺佛教图书馆不仅应与其它寺院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而且可以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建立联系,通过签订共享协议和开展馆际互借,实现文献资源的共知共享。

  四、结论

  寒山寺佛教图书馆现已初步成为馆藏文献资源丰富、馆藏特色鲜明的寺院图书馆。寒山寺佛教图书馆的馆藏以佛经、佛学文化相关书籍为特色,并与收藏的吴文化相关书籍一起构成了内涵独特的寒山寺文化。目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与管理已经初步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络化。今后应在传统佛学纸质文献建设的同时,重视数字化佛学文献的建设,加强馆际之间交流,开展馆际互借,实现文献资源共知共享。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和服务条件,逐步提升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实现从传统寺院图书馆向现代寺院图书馆的转变,更好地为弘扬佛学文化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寒山寺志》编写组:寒山寺志[M],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2002.

  2.苏州寒山寺编:寒山寺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秋爽,姚炎祥主编: 《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M],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008年第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