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喜闻《再泊枫桥》——读张继诗作有感

王存军

  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有缘觅得台湾同胞董维惠老人编著的《中国佛寺诗联丛话》一书,在第一册第12l页见到了唐朝诗人张继晚年再游寒山寺的诗作《再泊枫桥》:

  “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欹枕当听半夜钟。”

  诗人自从第一次来姑苏寒山寺,并写下《枫桥夜泊》后,已经过了数十年。当年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老人了。时过境迁,回首往事,时时忘不了经常梦见枫桥旁边的寒山寺。今日旧地重游,终于圆了心中的一个梦。往日梦中的景象又一幕幕重现在眼前。

  “枫桥”还是这座桥,“寒山寺”仍是那座古寺。在月色中,乌鸦的啼叫声,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依然清新、悠扬,萦廻不绝,一切都没有改变过去的面貌,真是青山依旧,真真切切。这次被款待进寺夜宿,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张继在乌鸦啼叫,月亮西沉的寒山寺中,斜靠在枕头上,仍然倾听着半夜敲响的钟声。只是耳旁的钟声,更清晰、更响亮,又意味更深长。

  《再泊枫桥》与《枫桥夜泊》同是二十八个字的七律诗,时间跨度几十年。虽然诗境、诗义大不一样,但是诗风、诗韵如出一辙。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尚。诗人依他老年的沉稳、老道,高度概括了前一首的绝妙情景,前后呼应,筑台架屋,更上了一层楼。既对寒山寺表达了他的深厚情感,又为寒山寺所作的姐妹篇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诗人张继,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唐天宝进士。根据《唐才子传》记载,

  “天宝十二年(753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弟”,历任盐铁判官,检校祠部员外郎等职,分掌财赋于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属于一般官员。

  要说他前后两首诗究竟有什么不同,大致可有以下几点:首先,因时间相距远,前者年轻有为,才思横溢,激情奔放,景物描写到位,给人印象特别鲜明,特别强烈。后者阅历广、见识多,好回忆,善思索,用词更对正,含义更深刻。其次,因前后境遇不同,情绪大不一样。前者,诗人因“安史之乱”避难,孤身南下。一路目睹荒芜的战乱景况,忧国忧民,又孤泊岸边船上,对半夜钟声的感受心情复杂,无法表达。后者,时局平稳,老人只有美好的回忆,心也平,气也和,感受大不一样。再其次,两次听钟声的位置不同,身份不同,效果天壤之别。前一次是在心怀旅途愁思的孤舟之客寺外听钟声,后一次是作为寒山寺的贵宾,被请到禅房过夜,在心旷神怡的情况下,侧身仔细欣赏耳边回荡的钟声。最后,因先入为主的原因,似乎后一首不如前一首更震撼人心,以至《全唐诗》张继诗一卷,未收入其中,有可能是因素之一。

  在喜得张继《再泊枫桥》诗作之时,我要再次对这位董老表示感谢。他在耄耋之年,上稽史乘兴志,旁及游记杂说,并远赴大陆各省,朝拜名山古刹,溯本探源,编著了这套好书。我被他笃信佛教的精神深深感动。

  为表喜得诗作之情,我当日反反复复吟诵,直至熟记为止。另外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用初学的篆体记录下来,并将拙作小心保存,永作纪念。

  今日我将《喜闻再泊枫桥》一文发表在这里,敬请爱好者对张继的诗作,多多发表感想。

2009年第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