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秋爽大和尚访谈录


  问:2002年8月28日您升座以来,继承佛教优良传统又能紧跟形势,不断开拓进取。寒山寺在加强道风信仰建设和组织管理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弘法、人才教育和慈善的力度,弘扬以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人格化身的“和合文化”,积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在教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成果喜人,这是有目共睹的。寒山寺收复了枫桥陈列馆,又为了挖掘和弘扬以钟声为标识的佛教文化,而精心打造了108吨中华第一大梵钟和大诗碑,并且成功申报世界吉利斯记录。现在的寒山寺南北一线,钟声、诗韵、塔影相互辉映,是佛教文化史上的又一创举。寒山书院是一所年轻的佛学院,短短在教内外影响也较大。

  你年轻有为,道心坚固,也很有智慧,思路广阔,胆大心细。性空老和尚曾经多次语重心长地说把住持寒山寺的重担交给你是明智之举。你果然不负众望。

  2010年2月,你荣幸被邀请赴北京参加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并当选为常务理事。

  请您谈谈寒山寺的文化渊源、核心价值和景观特色。

  答:千年古刹寒山寺,位居中国十大古寺之列,已成为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佛教圣地,已成为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传递友谊、交流文化的纽带和桥梁,已成为世界瞩目的活力城市苏州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已经成为苏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独特城市形象的一个的窗口。寒山寺佛教文化是以寒山寺及枫桥胜迹为区域逐渐形成、延续千余年并影响到世界的、以佛教文化为主干的、以和合文化为核心、以钟声诗韵为标识的、兼具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物化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寺院文化。

  寒山寺坐落在苏州城西阊门外枫桥古镇,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易额“寒山寺”,源于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子。姚广孝《寒山寺重修记》中记载:“寒山子者,来此缚茆以居,修持多行甚勤。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自此,寒山被尊为寺院祖师。宋代曾改称“普明禅院”或“枫桥寺”,元代又复称“寒山寺”,明、清、民国至今一直沿用“寒山寺”寺名。

  寒山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寒山寺悠久多变而复杂的历史中,寺僧传承佛事、严守戒律、诵经超度、弘法利生,不断光大。普明笃志修行、寒山子用白话诗阐释佛理、希迁独创流派、道性庵精通禅学、慧公长于讲经,寒山寺历代僧众以精湛的学术,高尚的道风,静修弘道,积累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佛经乃是佛教三宝之一,诵经阅藏为寺僧之必修。寒山寺现存清版藏经,又称龙藏,保存在藏经阁。现存龙藏是乾隆三年(1738)刻印,计7240册,为镇寺之宝。在藏经阁下壁间嵌有宋代书法家张樗寮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石刻经,为传世少见珍品。此外,还藏有《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华大藏经》、《乾隆大藏经》、《大藏经补编》等著名经籍。宋代以来留下的名家字画手迹、诗词碑刻等,都是珍贵的佛教文物。这些经籍和文物是寒山寺文化底蕴中的重要部分。

  寒山寺诗韵流长,其代表人物当数寒山子。寒山子在自己的诗中说:“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流传下来的只有300多首,但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形成了“寒山体”。寒山诗在元代流传朝鲜、日本,后来又被译为英、法、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近几十年来,在国内外形成了寒山子其人其诗研究热潮。寒山子的诗是一部智慧大典。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这首《枫桥夜泊》千古绝唱,天下传诵。历代文人墨客创作有以寒山寺为题的诗词不可胜数,如唐朝韦应物、杜牧、皎然,宋朝陆游、范大成,以及元明清等朝代诗人,都咏唱过寒山寺,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

  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是寒山寺钟声最早的记录。寒山寺的悠久钟声,产生了许多趣事。有拾得乘钟东渡的传说,有“夜半钟声”的质疑与考证,有唐钟失踪之迷,有苏州百姓铸钟之情,有日本友人寻钟赠钟之谊,有文人墨客颂钟之缘。寒山寺独有的钟声文化,给人们留下了研究、书写和传颂的情缘。

  寒山寺是一座辉煌的文化资源宝库。这一文化资源,无疑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寒山寺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佛教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现实,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心中诸多元素的理想关系的状态。和合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世界和平有重大意义。

  寒山寺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体,佛教文化是主体,其核心价值是和合文化。作为核心文化,和合文化在寒山寺文化中有诸多方面的表现。

  寒山寺被公认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之地。“和合二圣”发祥于天台山,却成就于苏州寒山寺。寒山寺是供奉寒山、拾得的寺院。在寒山寺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座“寒拾殿”,其建筑体量与大雄宝殿相近,这是全国独有的。寒拾殿中供奉着寒山拾得木雕金身塑像,寒山拾得雕塑后壁镶嵌有石刻千手观音菩萨像,这也显示寒山拾得在寒山寺的崇高地位,和合文化也显得更为突出。

  民间传说,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清雍正十一年(1773),皇帝册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拾得为“圆觉普度合圣”。从此,民间流传的“和合二仙”,又被官方确认为“和合二圣”,寒山拾得成为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形象代表,人们崇拜的和合偶像,寒山寺也就自然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之地。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充满禅机妙理的一问一答,充分显示出大智慧,大胸襟。寒山拾得把尘世间的苦痛在笑容中化解,用微笑来对待人世间的嘲弄和不平,深谙“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客观存在,因而引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充分体现和合文化的人本内涵。

  和合文化是寒山寺文化的核心,寒山拾得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寒山寺是和合文化的象征地。寒山寺已成为人们朝拜寒山拾得“和合二圣”,感受和合,寄托美好心愿的和合精神之教化圣地。

  寒山寺文化的景观特色是“钟声、诗韵、塔影和碑刻”。

  寒山寺因钟而有诗,因诗而名声远播。寒山寺钟声是佛教文化走向大众的载体,“钟声、诗韵、塔影和碑刻”成为寒山寺和合文化的景观特色,并与时俱进,为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发展对外友好交往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唐代贞观年间(627-649),白话禅僧寒山子曾云游于此,遂易额曰“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遂名闻天下。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得以穿越黄墙之外,走向大众,传诵至今。

  寒山寺千年钟声,在我国改革开放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除夕听钟声活动,赠送和合梵钟,铸造天下第一佛钟,使寒山寺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和合文化的使者。

  首创除夕听钟声迎新年活动。1979年,苏州寒山寺成功举办首届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这在全国为首创。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31届。从开始只有日本游客100多人,至今每年迎来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游客有5000多人。寒山寺每年除夕听钟声活动已成惯例,已成为民间对外交流的桥梁,已成为苏州最具特色的涉外文化旅游项目,已成为苏州市民一项新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旅游交易会,寺院都积极参加,还配合市旅游部门走出国门,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宣传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在每年迎新年听钟声、国内外游客汇聚之际,我们以此为契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寒山寺。为来年的佛教文化旅游开个好头,带来人气。我们在向游人、香客提供文明优质服务的同时,每年都不惜人力财力对听钟声活动力创新意,让中外嘉宾对寒山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除夕听钟声活动中,布置历届听钟声活动回顾展照片,举办僧众梵乐唱颂晚会,万人长卷签名纪念等活动,以给中外嘉宾对参加听钟声活动留下美好回忆和憧憬。

  从2005年开始,寒山寺先后向日本赠送5口和平梵钟,梵钟已成为中日民间交流的吉祥物。2007年寒山寺精心设计铸造“和合”二钟,当年9月9日,寒山寺向台湾佛光山敬赠“和钟”,“合钟”则留在寒山寺。当日在台北林口体育馆、高雄佛光山和彰化体育馆举行盛大交接仪式和“祈求两岸和平人民安乐回向大法会”,约六万多佛教信徒和群众参加。国家宗教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专程赴台湾出席法会,并发表了题为《兄弟和合钟(终)相连》的讲话。“和合”二钟两岸遥相呼应,寓意和合,以慰两岸兄弟思念之情。这次赠钟活动,开辟了海峡两岸民间沟通的新渠道,增进了两岸兄弟般的深情厚谊,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影响深远。

  铸造“天下第一佛钟”。梵钟作为文化的符号和信仰的载体,古往今来,盛世铸钟。经过几年的筹建,寒山寺用心铸造的“天下第一佛钟”,现在已悬挂在寒山钟苑内。这口仿唐“古寒山寺”大钟,重108吨,高8.5米,最大口径5.188米,钟体上刻有《大乘妙法莲花经》经文,有70094字,钟底是九部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由俗称“响铜”的高锡青铜铸造而成。整个钟体造型浩大、厚重、秀美,堪称“天下第一佛钟”。这是寒山寺砺志铸魂之作,是寒山寺和合精神和国泰民安的象征。

  碑刻在寒山寺随处可见,可以说整个寒山寺就是一座碑刻博物馆。在各类碑刻中有两处比较集中:一处是清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建的碑廊,共有11碑名家碑刻;二是1996年普明宝塔落成,建寒山寺塔院碑廊,有66位书画家的各类碑刻59碑71方。在寒山寺碑刻中,《枫桥夜泊》诗碑最为有名,形成寒山寺最有特色的诗碑文化。

  高高矗立在寒山寺有一座庄重壮观的《枫桥夜泊》诗碑。总高15.855米,其中碑身为10.5米,宽5.5米,厚1.5米,总重390吨。诗碑的一面镌刻俞樾手书的《枫桥夜泊》诗文,诗碑的另一面则是清乾隆的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座诗碑集历代《枫桥夜泊》诗碑之艺术精华,可谓“中华第一诗碑”。以“中华第一诗碑”为载体,在新的时空里《枫桥夜泊》诗会以前所未有的形象播扬于世界,这又是盛世千古绝唱!

  寒山寺大钟大碑工程是寒山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打造千年古寺久负盛名的“寒山寺钟声”文化品牌,增添旅游特色光点,对苏州整个旅游环境的创新和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何山大桥上看今日的寒山寺,诗碑、佛钟、宝塔,南北一线,巍峨壮观。钟声诗韵,依然回荡在古运河畔。

  问:请您谈谈推进寒山寺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

  答:落实“三院一馆”工程,切实把寒山寺文化建设推向前进。进入21世纪以来,寒山寺佛教文化建设工作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从总体思路和布局上,向前跨了一大步:先后创办“三院一馆”。“三院”即寒山书院、禅意书画院、文化研究院,“一馆”即佛教图书馆。2001年3月成立寒山寺佛教图书馆,2003年9月佛教学院寒山书院成立,2006年12月寒山寺禅意书画院建立,2007年7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成立。“三院一馆”工程正有计划地建设和发展,这是寒山寺发展史上的新创举。

  创办寒山书院,培养佛教人才。“三院一馆”工程是寒山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教育的“寒山书院”则是基础工程的核心。2003年9月寒山寺正式成立省级佛学院——寒山书院。寒山书院办学宗旨是培养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从事佛教学术研究、佛教文化交流和寺院管理的人才。寒山书院坚持“学修并重”的教学理念,秉承“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的办学模式,养成学僧勤学、求真、崇善、净意的良好学风。寒山书院学制为二年。2003年9月首届学僧入学,2005年首届毕业学僧35名,其中1名到斯里兰卡佛学院深造;2007年第二届毕业学僧42名,其中6名到新加坡佛学院深造。2009年7月第三届,81名学僧正式毕业。寒山书院现有住寒山寺第4届和住重元寺第5届以及本科班共计119名学僧在读。

  寒山书院的成立,结束了1500多年来寒山寺没有一张课桌的历史,开辟了寒山寺僧才培养的新时代。

  创办禅意书画院,发扬寒山寺书画传统。寒山寺禅意书画院成立于2006年7月11日,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全称为苏州市寒山寺禅意书画院([苏民非]登记批准[2006]第34号),书画院办院宗旨:收集、整理、研究佛教界及吴门画派中禅意书画艺术的历史渊源,开展学术探讨、交流活动,繁荣佛教艺术题材的创作,探索禅意书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与发展。2006年举办“寒山寺禅意书画院(筹)书画义卖展”。2007年举办“寒山寺《枫桥夜泊》大型主题书画展”。同年10月寒山寺举行“禅意寒山——日本禅画邀请展”,日本宗教画法学院、日本禅画家学会应邀来寺办展。

  创办文化研究院,弘扬寒山寺文化。寒山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际历史文化名寺。佛教文化是寒山寺文化的主题,和合文化是寒山寺文化的核心价值,寒山拾得“和合二圣”是和合文化象征,寒山寺是和合文化圣地。从历史上看,寺院的提升和发展往往离不开和知识分子的结合,以获得智力支持,吸纳多种文化营养,给寺院进一步发展创造好的机遇。这也是我们决定成立“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的初衷。

  2007年7月20日,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办院宗旨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我国宗教政策,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着重开展寒山寺文化研究,发掘、传承、弘扬寒山寺文化,同时拓展融合相关文化的研究,扩大寒山寺在佛教界和社会领域的影响,积极发挥寒山寺文化在苏州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三年来,已举办三届寒山寺文化论坛,以和合、和谐及慈善为主题,研讨和合文化、寒山诗和寒山寺文化,每届论坛都出版论文集。

  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和三届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寒山寺文化论坛的圆满举行,对佛教名寺如何发挥自身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教内外最广大的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努力挖掘先进的文化资源,更好地在新时期下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做了积极开拓性的尝试。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了弘扬中华和合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我们决定于2010年11月举办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论坛主题为“和合人间?和谐世界”。本届论坛由苏州市寒山寺、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苏州科技学院全球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由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承办。

  寒山寺成立文化研究院,将进一步弘扬以寒山寺为特色的佛教文化,以寒山寺寒山拾得祖师的“和合”精神为向导,让寒山寺文化在传承中光大、在研究和挖掘中普及、在大众化中传播受益。

  创办佛教图书馆,传播和弘扬佛学文化。寒山寺佛教图书馆在原来佛教图书阅览室的基础上于2008年5月正式成立,目前藏书已达二万余册,拥有数字化图书资源355423种,以收藏佛经、佛学文化相关书籍为藏书特色,以收藏经书及佛教经典著作、佛教文化图书、佛教高僧论着、与寒山寺相关的诗词、绘画、书法以及其它重要艺术类图书、与吴文化相关的图书为重点;不仅体现于纸质文献而且体现于数字文献,通过文献收藏特色与重点的把握,确保馆藏文献质量。寒山寺佛教图书馆已成为馆藏丰富、特色鲜明、设备先进的寺院图书馆。

  创办寺刊《寒山寺》佛教文化季刊和《寒山寺佛学》学术年刊,开设寒山寺网站,广结善缘,弘扬佛法。《寒山寺》佛教季刊于2004年创刊,至今发行总量逾10万册,固定读者3000多人。《寒山寺佛学》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年刊,至今已出版6期,为广大学者研究佛学,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上好的平台。2003年寒山寺网站正式成立。几年来,寺刊和网站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弘扬佛教义理,融时事、感悟、修持、学术于一体,与教内外各界人士广结善缘,弘扬佛法,关爱人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近年来,寒山寺更加重视加强海峡两岸和中日间的佛教文化友好交流。在大钟大碑建造过程中,2007年,寒山寺向台湾佛光山赠送“兄弟和合钟”之“和钟”(“合钟”留在寒山寺),并举办“祈求两岸和平人民安乐大法会”。这是海峡两岸意义深远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2005年4月,苏州寒山寺文化展在东京开幕。十月,苏州和池田缔结友好城市二十五周年,日本池田市市长仓田熏向寒山寺赠送古钟。2007年10月20日上午,秋高气爽,正值日中建交35周年,也是日本友人赠送寒山寺“友好观音”15周年,寒山寺禅意书画院邀请日本友人共同举办“禅意寒山”书画展,为沟通中日人民的感情,发展两国人民的友谊提供了一个友好的平台。

  历史证明,“唯有人文足千秋”。如果把寒山寺文化所表现的底蕴深厚、和合文化是核心、有传统的创新精神这三个基本特征综合深化解读,从内涵上我们可以把寒山寺文化概述为:寒山寺文化是以吴文化为根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为一体,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和合文化为核心,钟声诗韵文化为标识,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其文化形象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寺院文化。

  寒山寺是全国十大名寺之一,寒山寺钟声举世闻名。寒山寺的钟声诗韵塔影碑刻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处处彰显着寺院文化的佛教特色。尤其是以寒山拾得祖师为代表的“和合”文化内涵以寒山寺为发源地、寻根立足,代代传承,将更加显示寒山寺文化在文化建构和利益社会中的独特作用。

  问:请您介绍一下寒山寺申报的《寒山拾得传说》已经成功申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答:《寒山拾得传说》,编号:JSⅠ-8,已经成功申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二○○九年六月二十日(苏政发〔2009〕94号),《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文件精神,由我寺申报的《寒山拾得传说》已经成功申报“民间文学类,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姚广孝撰《寒山寺重兴记》记载唐元和(806—816)年间,寒山子曾寓居枫桥,后希迁(700一790)于此创伽蓝,号寒山寺,曾在此为僧或作主持,所以,在苏州及其周围地区,寒山、拾得以及“和合二仙”与苏州的寒山寺有着不解的渊源。

  在苏州乃至中国民间故事库中,寒山拾得传说具有独特、杰出的价值,且影响深远、广大。其不仅衍生了广泛的民俗事象,还深深地渗透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享誉中外的寒山寺钟声也与之有着渊源关系。至为重要的是,它凝结、承载、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理念。

  寒山子是唐代隐士、诗僧,乃中国僧人中最为神秘、奇特的人物之一,他曾隐居在浙江天台号为“寒岩”的地方,经常往来于附近的国清寺,与国清寺僧人拾得十分友善,两人交相为友、唱诗吟偈。又据说,他们曾在苏州枫桥畔缚茆为居,苏州寒山寺因此得名。他们之间纯善的友情被苏州民间演绎得更加丰满,并加上了民众自己的想象力,使其世俗化,至今流传的“版本”至少有十余种。仅举一则以说明:寒山、拾得同居北方某远村,虽异姓而亲如弟兄,两人共爱一女而不知,临婚始晓,寒山乃弃家去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得知情况后亦舍女往觅寒山,探知寒山住地,乃折一盛开的荷花前往礼之;寒山见拾得来,亦急持一盛斋饭之盒出迎,遂同为僧,他俩因各拿荷花、斋盒,后人取其谐音,称之为“和合二仙”。

  其实,我国自先秦时期就有追求“和合”的传统,并有“和合二仙”之说,因寒山、拾得故事的广为流传,宋、元以后,“和合二仙”基本上被定格为寒山、拾得,清雍正十一年,寒山、拾得还被御封为“和圣”、“合圣”,所以,清代的文献中明确记载“和合二仙”即寒山与拾得。

  寒山拾得故事内容虽然简单,却蕴藏着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和合理念,是具有永恒价值并值得永远传承、延续下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今天仍然有诸多现实价值。

  问:寒山寺一贯热心社会慈善事业,2004年4月28日,全省宗教系统第一家慈善中心成立暨寒山寺慈善超市正式开业,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请您谈谈“寒山寺慈善中心”的有关情况。

  答:从寒山寺恢复发展之初,寒山寺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支持的同时,就注重把目光投向社会的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寒山寺重视慈善事业,自1997年至2003年寒山寺提供善款数百万元。近年来进一步重视佛教慈善事业。2004年4月28日,全省宗教系统第一家慈善中心成立暨寒山寺慈善超市正式开业。以佛教“慈悲为怀,济世助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为弘扬佛教文化,倡导社会公德,开展慈善服务工作.经苏州市民族宗教局同意,苏州市民政局登记批准的。职能为组织捐助物资、发放捐助物资、开展慈善服务。业务范围是立足苏州,面向社会。经费来源是寒山寺常住划拨出专项启动资金,专款专用,并且根据具体情况补充投入资金;寒山寺开展各种形式接受社会各界捐助。捐助原则为物质帮困、精神解困和就业扶困。  

  首批获得捐助的对象为苏州市金阊区的200人。这些特困人员凭着“物资申购券”每人每月都可在寒山寺慈善超市领取生活必需品。慈善中心成立后迅速发展壮大。2004年5月14日,由寒山寺参与捐助了30万元的苏北连云港大树希望小学新教室正式启用;2004年7月28日,寒山寺慈善中心泰州市分部揭牌开业;2004年8月20日,苏州寒山寺慈善中心助学广场揭牌启动,为沧浪、金阊、平江三区300名学生免费提供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2004年9月24日,寒山寺慈善中心沧浪分部揭牌启用,扩大了在城区贫困家庭的捐助范围。2007年01月5日上午,寒山寺慈善中心新区慈航分部开业,是继寒山寺慈善超市金阊区分部、沧浪区分部、泰州市分部后的寒山寺慈善中心第四家分部。

  现在慈善超市帮助的特困家庭每月有800多户。他们按人口计算,每人每月凭“物资申购卷”,可到慈善超市领取60元生活必需品。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工作着手的:

  1、遵纪守法是做好慈善中心工作的前提。以人为本,坚持以慈悲之心做好慈善工作。

  2、加强慈善中心工作队伍建设。寒山寺慈善中心设有一个总部和三个分部。到目前为止中心会员已达1000人。会员都来自苏州、常熟、江阴、张家港和浙江等地热爱慈善事业的正信居士,他们在为中心服务工作中表现热情、诚心、勤奋,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寒山寺慈善中心事业作贡献。

  3、筹集慈善资金是慈善中心工作的保证。

  做好慈善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广纳财源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慈善中心对资金的筹集,方法采取多样化,有通过媒体宣传募捐,有利用网上宣传募捐,有举办联谊会活动募捐,有在寺院内设点化缘募捐,有举办画书义卖和包爱心粽子义卖募捐,尽量以多渠道筹集资金。我们还充分发挥总部和分部义工的积极性,以大众的智慧,多方筹集善款。同时,对慈善资金的管理做到严格制度,增强财务透明度,确保所得捐款用于社会慈善事业。

  寒山寺还高度重视精神帮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受助者让他们能够自信自强,改变生存状态;二是对潜在的捐赠者,提高他们乐善好施的自觉性,扩大捐赠人员队伍。精神帮困有助提高社会的道德风尚,有助慈善工作得到新的提升。

  寒山寺慈善中心的成立和运作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了佛教慈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将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和谐友善的精神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问:您简要谈谈寒山寺以道风为主体的寺院管理模式。

  答:寒山寺以“以和合共住道场,以文化弘扬正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服务社会。”为管理思路,提出了“要道风、要信仰、要管理、要文化,要教育和不做表面文章,不图名和利,不搞大型活动,不做经忏佛事,不滥受皈依弟子”的“五要五不”的行为准则,树立科学发展观,广纳社会贤达,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管理寺院。

  佛入灭之后令一切佛弟子皆以“戒”为师,有戒律存在即是有佛法住世。如《华严经》中也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这就说明了戒律对佛教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比丘戒牒之首页也说:“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防非止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云“所谓续僧伽命脉,正法得久住,全在持戒也。”

  所以,“戒”是续佛慧命、绍隆佛种、令正法久住的的根本,正加强自身“道风建设”的根本保证。

  高举以戒为师的大旗,以信仰和道心为基石,住持正法道场,来感化摄受大众,才能永保正法久住世间。佛教是以正法道场的住世为存在象征,僧团是以道场为立足的根本之处。任何涣散、懈怠、放逸和不思进取的行径对佛教的存在都将是致命威胁。道风是佛教的生命。道风存则教存,道风亡则教亡。

  从宗教史上看,严肃戒律往往带来宗教发展的新局面。令人可喜的是,佛教界不少有识高僧一贯高度重视严肃戒律、加强道风建设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中佛协和省佛协的指示精神,加强道风建设、从自身建设着手,不断提高自我管理和办教的水平。一贯长期从制度上着手,从严坚持抓好道风建设。

  继承如来家业,弘扬佛教文化,培养爱国爱教、信仰纯正,有志于弘法、修持、管理的三类高素质佛教人才是关键。寒山书院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第三、四届学僧中,学习和贯彻中佛协与省佛协的有关教育工作精神,及时总结教育经验,强化基础教学,调整课程设置,适当分宗分派,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工作思路,使书院向着合理和谐的方向发展;继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合理配备,引进有信仰法师,借鉴社会办学经验,在稳定师资队伍的同时,争取条件,聘请名校教授、知名法师来书院任课;完善教育制度,重视教学质量,实行升降制,学分制,淘汰制。培养;要加强交流工作,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问: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新当选的常务理事,请您谈谈今后工作的管理思路?

  答:我们将以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同志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决策,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努力挖掘佛教教理教义中的和谐思想资源,在佛学研究和讲经说法中弘扬和谐理念,参与和谐文化建设。倡导和合僧团,开展创建和谐寺院活动,探索建设和谐佛教的有效途径。

  “要更加重视提高素质。要更加重视培养人才。要更加重视端正道风。要更加重视制度建设。要更加重视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协助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执行《宗教事务条例》、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开拓进取,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团结佛教界人士和广大信众为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月3日,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闭幕式上,中国佛教协会新任会长传印长老发表的题为《努力谱写佛教事业全面发展的新篇章》讲话的指示精神,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已经组织僧众认真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贯彻落实。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明确指导思想,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指示要求为依据,认真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坚持人间佛教的发展方向,大力加强以信仰、道风、人才、组织、教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自身建设,切实发挥积极作用,同心同德,勇猛精进,努力谱写我国佛教事业全面发展的新篇章。狠抓住重点工作,进一步促进佛教事业全面发展。特别要抓好道风建设。道风建设关系佛教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是佛教自身建设的根本,一定要以德为先、以戒为师,严持戒律、遵守清规,严格修持、注重威仪,淡泊名利、戒骄戒躁,切实把道风建设抓紧抓好。抓好佛教教育。佛教教育关乎佛教的发展与未来,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确保佛教后继有人,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弘扬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是佛教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传印长老号召我们“我们要在发挥积极作用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弘扬佛教优良传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工作中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着力点:“要利用佛教的资源、文化优势,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要利用佛教平等、和谐的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要利用佛教慈悲济世、扶危济困的理念,为发展慈善事业发挥积极作用;要利用佛教的重要影响,为促进两岸和平发挥积极作用;要利用佛教的文化内涵,为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发挥积极作用;要利用佛教的国际影响,为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努力谱写我国佛教事业的新篇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0年第2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