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浅谈布施的意义

慧龙

  现代社会,纷乱噪杂。一味追逐自身利益,贪得无厌者多,乐善好施者少;勾心算计者多,积极奉献者少。本文从布施的含义谈起,进而阐释怎样才算“真”布施,及其殊胜利益。目的在于净化众生心灵,以弘扬祖师家风,显现佛性,同登彼岸。

  引言

  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我国,虽曾经历过“三武一宗”法难,但佛法传承之火,至今亦生生不息。现今社会在家和出家修学佛法的人非常多。在家学佛的居士常行的佛事便是行善和布施。布施的功德非常大。但是有很多在家居士不通达佛法,因布施不得法,得不到功德利益,从而退失向佛之心。本文以世间的凡夫和出世间圣人的殊胜布施为例,引导修学佛法的人少走弯路,并请同修给予参证。

  1、布施的含义

  布施:意译为财施、施颂,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予人之义。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于大德及贫穷。至大乘佛教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布施、无畏施二者,扩大了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予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累积功德,以至解脱的修行方法。

  布施是修行解脱不可缺少的基础,人的佛性只有在给予而不索取中才能显现,所以想明心见性者一定要多修布施。

  无论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都是以布施利生为修行的前提条件,布施不但可以对治我们的贪欲,更是引发我们发菩提心的善巧,而布施即是对苦难民众的物质生活,以及身心予以关怀和帮助,从而引发行人内心的慈悲心和菩提心,亦能止息烦恼,增长善根。

  2、何谓“真”布施

  世间有一部分人行布施,内心不离贪吝,骄慢等相。虽然广行布施,但一直停留在此岸世间因缘受生、流转。曾有一流传千古的佛门公案,是当年达摩祖师到中国见梁武帝的一番对话。达摩祖师是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又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听说梁武帝是一个虔诚信仰佛法的皇帝,当皇帝当了四十来年,一辈子信仰佛法,应该很虔诚。达摩祖师慕名前往,要跟这位虔诚信佛的皇帝见见面,这一见面便留下了千古公案。梁武帝向达摩祖师提了一个问题,说:“我这一辈子虔诚信仰佛法,我下了很多命令,·修了很多寺院,又布施了钱财,又设斋,有多大的功德呢?”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那么为什么没有功德呢?是因为心里贪恋功德,妄想得到好的名声,这样的做作,当然没有功德。

  布施不是为了得到回馈,也不是想得到什么善因、善果。布施是为了破除我们内心的悭贪。一般所说的种善因得善果,是世人所修的世间法。世人所行布施,又是贪在布施之相上。上文中梁武帝也不能够免俗,贪著布施所得到的果报,希望自己付出必有果报。如此布施是一种变相的贪著,贪恋不除,布施还是贪。

  《金刚经》提醒“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住”即“执著”或“沾染”的意思,简言之即“菩萨应无住相施,”“相”即涵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此“无住相布施”乃至“应生无所住心”而成为修行者的最高指导原则。“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无所住”就是于一切法都不执著,于一切法真正做到了看破、放下,使自己的心里一丝不挂。

  布施时,应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皆悉本空,则能破执著之相,是名三轮体空。一、施空,谓能施人,体达我身本空,岂有我为能施。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是名施空。二、受空,谓体达本无我为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谓能体达一切皆空,是名施物空。

  3、凡夫所行的殊胜布施

  世间凡夫也有行大布施者,近年国内多灾多难,如“非典”、“汶川大地震”和“甲型H1N1流感”等。人民群众行大布施予灾民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使人们度过了灾难,这样的布施是不求回报的,这是“真”布施。其中甚至有人,为之布施出宝贵的生命。

  我看过这样的一则报导。2008年5月12日,山摇地动。天花板砸下的那一刹那,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之际,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学生,孩子最终获救,他却献出了自己5l岁的生命。

  千秋老师的这种布施是使人感动的,他不是凡夫“俗”子,为求得利益所行的布施。这是一种“真”布施。和往昔诸佛所行的舍身布施,是同样伟大的。这是大慈大悲的一种体现。

  4、布施解脱之路

  学佛者捐弃内心的贪瞠痴亦为布施。世间名为此岸,佛道名为彼岸。此岸有悭贪、骄慢、无明、诤辩、是非之心,依布施河渡之,破之,才能引渡到清净、光明的成佛彼岸。诚如诸经所言:“常布施时,诸烦恼薄,能助涅盘。”

  世人对钱财权势的无休止的追求,源于人们内心的贪执,也就是说,人们放不下贪执之贪。贪执属于妄念,妄念不断,烦恼苦痛就不会得到解脱。古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当中,只知道以他有限的生命力,对无限的物质作无止境的追求,迷途不返,这无异于只承认自身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罢了。如此发展下去,人类原本如白莲花一般纯洁清净的心灵也失去光泽,精神价值将日益衰落,人格也愈低下,陷入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

  布施是佛教解脱的中心,也是解脱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个重要的教义在《大智度论》中得到了阐述: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檀为安稳,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能破苦贼。……檀为涅盘之初缘。……生死轮转往来六道,无亲可恃,唯有布施。若生天上人中,得清净果,皆由布施。……布施之福是涅盘之资粮也。

  身体的布施是最昂贵的一种布施,是最个人的,也是目的最纯正的。过去世时,菩萨曾行大布施。在菩萨道修行布施中,有为求解脱“舍身闻偈”的故事。当初佛陀在世修菩萨道作婆罗门,在雪山苦行,叫做“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天帝释为了试验他的诚心变做罗刹。向他说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童子听了心生欢喜,四面仰望,只见罗刹,就对他说:“善哉大士,假若能说余下的半偈,我终生做您的弟子。”罗刹说:“我现在实在太饿了,不能说。”这时候童子说:“您只管说,我以自己的身子供养你。”罗刹就说出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童子听了这两句偈,就在石头上,墙壁上,树木上,道路上,到处书写这个偈,然后就爬到高树上,投身地上,施舍给罗刹。这时罗刹现出天帝释的形象,接住童子身体。这便是菩萨为求佛法舍身布施的事迹。

  在菩萨道修行中,又有菩萨“舍身饲虎”救护众生的故事。菩萨以太子身份出现,由于大慈大悲,他舍身跳下悬崖,以自己的肌肉和鲜血救活了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和它的几只初生小虎。这是菩萨大慈大悲的象征和典范。在理论上说,菩萨布施的每一件物品都构成远离自“我”的阶梯。并不仅仅局限于赎罪和使恶业转移的意义。所以,作为诸多布施的一种,布施肢体和生命是最接近“弃”世的一种形式:而“弃”世的思想又是隐藏在一切布施行为的最终目标里。没有这种虔诚的意愿,这种极端而又痛苦的奉献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这种特殊的布施是和佛教基本信仰“无我”分不开。这是我们在修行解脱道上破除“我”和“我执”观念的范例。

  5、布施的现实修行与实践

  功德利益从修行中来。如果什么也不去做,是不会有任何功德利益的。既知何谓“真”布施,我们就应该去修行实践。

  我们能做到的布施修行有很多。寒山寺所成立的“慈善中心”,就是一种很殊胜的布施。能够很好地帮助没有生活能力和贫穷困苦的人们解决生活问题。放生也是一种布施,施于众生安乐。应当多行放生之事。蒲益大师曾开示:“杀生即杀自心未来佛,放生即放自心未来佛,若放自心未来佛,即真念佛三昧,修此念佛三昧,是恒转《法华经》百千亿部也。”由此语中我们便能看到放生的殊胜。这只是布施中的一小部分,我们能做的布施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时时都可以布施。如:公交车上给别人让位,给予年老体弱的人以帮助,乃至劝导别人一句向上的话语等,这些都属于布施,我们只要时时关注身边的人和物,那会给我们的修行添砖加瓦,直至尽未来际成佛作主。

  结语

  娑婆众生于三界轮回生死,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对贪的执著,布施是对治贪毒的慧剑。“人人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我相信,只要常作布施,精进修行,那么“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参考文献:

  [1]《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卷第四》。

  [2]《金刚经》。

  [3]《六祖坛经》。

  [4]《汶川!汶川!》四川大地震记实。

  [5]《大智度论》。

  [6]《佛教文学知识讲解与阅读》。

  [7]《论宝髻本缘》。

2010年第2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