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弘一大师“改过经验谈”

释然

  1933年,弘一大师从福建的万寿岩移居妙释寺,开讲《改过经验谈》。本文拟就其内容略做论述,以期与读者共同感受大师的谆谆教导和对青年之爱惜护持的慈悲胸怀。

  在文章之初,大师以新年之“新”字来总起,‘‘新”之一字,大师说在一般人理解中应为“万象更新”、“新年”、“新气象”等意,但是大师却以佛教徒的身份把这一个“新”字理解为“改过自新”!然后,大师就其五十多年的人生阅历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大师将其所说内容分为总论和别示两个部分。

  在总论中,大师以“一学、二省、三改”来概括改过的次第。

  所谓“一学”,即是第一要务要先多读佛书、儒书,然后才能详细地知道善恶的分别以及怎样改过和趋善的方法。但是佛儒等书籍浩如烟海,人不可能全都读完、且都理解。所以大师便向大家推荐《格言联壁》一书,并说他小时候就是读的这本书,受益匪浅。即使是后来崇信了佛教,也还经常会翻阅这本书,每次都觉得很亲切且读得津津有味。

  如大师所说,读书能够帮助我们来分别善恶。试想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他需要通过后来的学习来增加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的确,读一本好书,不仅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在潜移默化中,对于我们如何为人处事也能起到启迪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二省”,省即自省,对自己的言行与思想做一番检查,如果要是做错了,要马上改正,不可再犯。这种检查要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并且不能懈怠而错过任何一个小错,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人格。大师还说,最好的省察办法是在每天临睡前,把当天做过的事情都回忆一遍,仔细地想、认真地思考,并且最好能够每天写日记记录下来,对自己会更有好处。

  反省可以不断地完善自我,同时它又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你去掉不美的东西。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常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贵有自知之明,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在做人、行事、学习、人际上有哪些问题,哪些做错了,哪些做对了。错则改之,对则勉之。鲁迅就经常剖析自己,发现自身的缺点和过失,并立刻改正。做人如同一块天然钻石,需要不断地用刀去雕琢,才能把身上的污垢去掉。虽有些沉痛,但雕琢后的钻石才能更光彩照人、身价百倍。因此,反省自我是提高自我。《周易》说:“谦谦君子,卑以自妆”就是说人要反省自我。

  “三改”,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自我检讨,这都是从思想上来发现错误,而唯有切实以行动来改正错误,这才最为行之有效。大师还告诉大家,犯了错误改正过来,本是件非常光明正大的事情,而且显示出人格的伟大。大师还以孔子之弟子子贡的话来印证他的观点:“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我们见到的日食和月食一样,犯了过错大家都能见到,而改正错误大家也会很敬仰。之后,大师又以古人的一句话宋勉励大家说:“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其意思是说能够知道自己过错的人,算得上是个明理的人了;知道错误能够改正的人,那就可以说是个圣人了。

  之后大师又在开示中,以自己五十年所历经之事,列举十条常人所不很注意的事项,向大家说明如何改过。之所以举十条,大师解释为“十”是表示无尽之意,大家可以“举一反三”来思考自己有无类似之处。

  第一条“虚心”。一般的人因为不理解善恶的区别,因而不知道害怕因果报应,所以不会承认错误,更何况要他去改正了。但是历代的圣贤之人却不这样,仅以孔子为例,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说:“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两句话都说明孔子很重视人能否改过。大师又引用了《论语·宪问第十四》里的一段话说: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这一段话中的蘧伯玉是当时卫国的大夫,有贤人之称。其文大意是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位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请他坐下问道:“蘧先生在做些什么呢?”使者回答道:“蘧先生正在努力地减少过错却还没有做到。”大师说古代的圣贤尚且如此地虚心,我们这些后人又怎么可以心中藏有贡高我慢呢?以此强调虚心对改过的重要。

  第二条“慎独”,这二字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说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就可随心所欲,不要以为事情很小就可以为所欲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谨慎行事,坚持原则。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古代有个又饥又渴的赶考秀才,在经过一片熟透的梨园时,只淡淡地望了一眼便继续低头赶路了。别人间他为什么不摘个梨子解渴,他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还有个叫王密的书生被人推荐为官,为了报答推荐的人,王密于深夜献金百两,结果被推荐人拒绝。王密说:“这是夜里,无人知道。”推荐的人大怒,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那个赶考的秀才是元代的许衡,那个推荐的人叫杨震,他们都被后人称为道德的圣贤。

  而弘一大师亦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作为自己常常忆念不忘的自我修身之法。

  第三条“宽厚”,大师说: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也就是说宽厚是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后的一种品德。做人不宜过于刻薄或者过于取巧,这都是不利于自己完善人格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有一句俗话:“宽厚待人。”人有多种性情,多种要求,但无论怎样的不一,只要你以宽阔的心胸和豁达的态度来对待他,人都不会与你作难。《菜根谭》有言:不责小人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其意是说,做人的宽厚之处就在于不责难别人犯下的轻微过失,不要随便揭发他人生活中的隐私,更不要对他人过去的过失或旧恶耿耿于怀,久久不肯忘掉,如果做到这三点了,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还可以避免遭受意外灾祸。

  一个人的涵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人对事,一是如何对己。和别人交往要多看他人的优点,做到谦虚涵容。在自身修养方面,要做到不张扬、不自贬。

  第四条“吃亏”,大师说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洲。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大师引用的古人之句出自清初著名散文家魏禧之口,后世之人多以此来衡量一个人的品行好坏。有“扬州八怪”之一称谓的画家郑板桥曾留有一句四字箴言“吃亏是福”。并做有这样的注解:“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即乎且安,福即是矣。”其大意是满是亏的开始,而亏才能渐渐圆满,虽然自己吃了些亏,但是却让另外的人得到了利益,那么对方自然心平气和,这样自己也就心安了,有了平平安安,当然就是福气了。

  第五条“寡言”,大师说: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

  “驷”字意为马,“驷不及舌”是说马跑得再快也不及语言传得快。所以这真是很重要的、很可怕的事情。《世范》一书有言: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意思是说话要简短且少,这样对我来说可以减少“话多必失”的悔恨;对于别人来说,可以减少对我的怨恨。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说话太多而犯错或产生矛盾的事,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有时是自作聪明的原因,有时是要泄愤的心理,有时是好为人师,有时是不知深浅,为此得罪亲朋好友或者结下仇怨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果我们能够管好自己的舌头,多做事,少说话,应当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好处,会减少被人认为“说大话”、“传事非”、“大嘴”、“口快”等形像的机会,还要想到即使你和亲朋的关系非常的好,也不可以把自己或者别人的隐私全都说给人听。因为一旦双方关系恶化,那么从前的所说所述就会成了他人和你争讼时所凭借的资本了。

  第六条“不说人过”,大师说,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记忘。

  大师所说的“不敢记忘”,是因为他常常将这些古人说的话语用来警戒自己,不要说人过失。说人过失的人未必自己就不会不犯过错,所以不要轻易地对别人的事情说长道短。

  印光大师住世时,也时常开示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

  所以在说别人过失之前首先要想想这种行为对别人是种损害,其次要想想由此会造成别人对你的怨恨,再次要想想有一天别人也会这样嘲笑羞辱你,你会高兴吗?如果你这样三思了,估计也就不会再说人过了。

  第七条“不文己过”,大师说,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文”是掩饰之意,这里应当理解为以某种行为或者言语宋为自己开脱过错。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曾写道,自己年少时给有钱人做仆人,他非常喜欢一条主人用的丝带,于是就偷偷地把它拿回了家。后来,他的主人发现丝带不见了,就问家中的仆人们,卢梭当时心里非常害怕,因为一旦主人知道是他偷的,他将会被开除。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把这嫁祸于一个非常老实的女仆玛丽,说他看见玛丽拿走了丝带,结果主人以一个小偷的罪名开除了玛丽。而卢梭虽然躲过主人的惩罚,却没有躲过良心的惩罚,他的内心为此感到深深的内疚和痛苦,最后以此为戒,在以后许多年的艰苦岁月里,始终保持了诚实与正直。

  犯了过错有时可能是无意或误会造成的,但是掩饰过错却是一个人有意识去做的行为,所以弘一大师以此深为厌恶,告诫大众这是最可耻之事,切不可去做。

  第八条“不覆己过”,大师说,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衍: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这一段话所指的过失,是在有些时候人犯了一些错误,但是别人没有觉察或者看到的情形下。大师明确的指出说这样是不对的,应当发大惭愧心,为这种行为感到害怕,然后向别人说明事实,仟悔犯下的过错,万不可自己为了面子就把过错掩藏起来不说,不给人知道或放任错误不管,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第九条“闻谤不辩”,大师说,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可能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被人“诽谤”,因为诽谤通常都是恶意的,是无中生有的,意味着被人说坏话,被人攻击,其结果是名誉遭到毁损,形像遭到破坏。但是一个人活在世上要生活、要工作、要说话、要行事、要有社交活动,所以是不可能没有是非的,谁也都免不了被别人品头论足,也免不了有意或无意中得罪人或遭人妒忌,于是诽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面临这样的恶意言行时,我们要如何对治呢?大师引出古代圣贤的话来说:“不辩!”

  “不辨”就是不要为自己辩护、解释,什么也不要说。如果诽谤中的事情真实地发生了,那它已经发生,你无须再去证明;如果诽谤中的事没有发生过,那么它就不存在,你也无须去证明。说什么都是没有必要的,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谎言是经不起时间验证的。

  至于“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也是相当显而易见的,最为明显的就是如果你听说有人诽谤你了,心中大怒,就去找人算帐,结果言语不合便打了起来,再结果恐怕就是死伤及牢狱之事了。所以暂时受到诬蔑,便由他去,不要太计较,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辟谣,去澄清事实,最后累得精疲力竭,还可能没有达到你想要的一清二白——与其这样,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去旅游、去听音乐、去睡个好觉、去看场电影……要记得人生不是用宋计较的。

  第十条“不瞠”,大师说瞠习最不易除。古人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瞠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贪、瞠、痴”是学佛弟子必须戒除的三毒,佛家有语“瞠火烧功德林”,其意是说人一发脾气,就如同大火,会把所有的功德都烧得精光。

  大师说“不瞠”,是要我们遇到不如意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时不要动怒,不要生气。不是有一句经典名言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吗?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生气主要是因为别人干了让自己不满的事情或者看不惯别人的所作所为。既然别人已经错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犯同样的错误呢?

  当一个人“生气”时,他很难或无法运用智慧,做出平心静气、审慎的举动。他会变得偏执、神经质,任何无关紧要的小事都完全可能成为新的恼火之源。此外,生气干扰和破坏人的注意力,使人无论工作或生活,都无法专心,影响了事业和个人的前进与发展。

  所以说要以一种旷达的心态宋面对人生,不要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去生气,多找快乐,多珍惜拥有的,多体谅他人,过好眼下的生活,这才能和幸福、美满相拥相伴。

  我们后学之人,也许还很年轻不懂事,也许阅历太浅,也许人生经验不够充足,也许……但是这些都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要能够依师所讲,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在人生的;“过错”这一堂课上,学会以“改过自新”来行持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样在前行的时候可能就会少走些弯路,少碰些暗礁,少喝点苦酒。虽然不可能人人尽善尽美达到贤者的境界,但是却也能够使人格得到提升,性情得以安养,而这样的人生也是别有一番超脱意趣的。

2010年第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