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全
一、问题的提出
就目前两岸汉传佛教僧教育的现状而言,普遍的问题就是师资少,但很多寺院都想办佛学院,由于缺乏现代教育和丛林教育的素养,结果开设的课程杂乱无章,有些佛学院一个礼拜上12-15种课,有的佛学院开设的课程又很少,“只是在普门品、地藏经、弥陀经中绕来绕去,”〔1〕再加上1949年以来的各种政治运动频繁,造成大陆汉传佛教人才断层,在佛学院任课的法师,“不是岁数很大就是年轻化,四五十岁的很少,所以很多佛学院的教务长都很年轻,办学经验不足”,〔2〕并且学历很低,很多人是小学或初中学历。创办这种不依教育规律和丛林制度的当代佛学院的决策者,往往好高务远,试图把一所佛学院办成一所大学,“其实,小学也不如”。因此,“今日之僧教育,可谓是彻底的失败!”〔3〕更让人痛心的是,“清末民初以来,佛教教育也和中国的传统教育一样,接受了西方学院式的教育,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及生存技能为目的,背离了东方传统以做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许多佛教院校也和社会大学一样,成为纯粹传授知识的场所。许多青年僧人通过佛学院的几年学习,往往信仰淡化、道心退堕,甚至还俗回到社会:而许多佛学院毕业的学僧,在教界也往往口碑不佳,大家议论纷纷,说什么“能说不能行”啊、‘高不成低不就’啊!”〔4〕有鉴于此,笔者虽非僧人,但出入寺院20多年,在多所佛学院教过课,感到寺院里的绝大部分僧人既没有受过良好的学历教育,也没有受过传统的丛林教育,直接影响到寺院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时节因缘成熟,笔者有机会参与起草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色专业设置的请示材料及论证会,提出了创办“学历+从林教育”的现代僧伽教育模式,弥补当前僧伽教育的“后天不足”,即在寺院办佛教史学方向自学考试自助专业,在恢复传统的展钟暮鼓、五堂功课、斋戒沐浴、参禅打坐的丛林教育基础上,培养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僧人。这一办僧伽教育模式,得到了江苏省宗教局、江苏省教育厅、扬州市宗教局、扬州大学领导以及杭州佛学院光泉院长和苏州西山』包山禅寺贯澈大和尚和监院心培法师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下,把杭州佛学院和包山禅寺作为扬州大学自学考试宗教学(佛教史学)助学教学基地,成为扬州大学47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专业教学班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家寺院与大学联合办学让僧(尼)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在2005年9月份开学,参加学习的僧人有25人;2007年9月份,招收第二批学员,参加学习的僧人有80人。以下拟将从学理上对这—僧教育模式作一些具体分析论证,斧正于佛教界和学术界的方家及同仁。
二、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民国僧伽教育是汉传佛教的“救命稻草”
从现代化理论〔5〕的视角来看汉传佛教的僧伽教育制度,它应该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在“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这样一种巨大转变”〔6〕,过程中汉传佛教制度变迁的方式之一,即丛林教育的现代化变迁。就像是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是在西方列强用强大的现代军事逼迫下缓慢转型的一样,汉传佛教制度的变迁也是在强势的政治形式驱使下的消极变迁。先是太平天国“基督教化”的武力铲除,后是清末新政和南京国民政府刚刚成立时兴起的“庙产兴学”的蚕食,这两种政治运动都是违背宗教发展规律的人为地消灭宗教运动,与“官办宗教”的社会效应可谓是殊途同归。“官办宗教”是强迫人民信仰宗教,或借助政府行为来消灭宗教是强迫人民不信仰宗教。前者把宗教的社会功能无限夸大,让宗教包办一切,把宗教变成统治人民的精神“鸦片”;而太平天国则把佛教看成是中国基督教化的异端,庙产兴学运动的倡导者则把佛教看成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无用的“迷信”,实际上是把汉传佛教看成中国现代化的对立面,用西方的宗教和科学取而代之。但是近150年的中国现代化历史表明,中国现代化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照抄前苏联东欧模式,只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清末民国时期的“庙产兴学”运动的实质,乃是一场藉助政府力量强制推行的佛教世俗化运动,虽然没有取得“新文化运动”彻底“打倒孔家店”那样的社会效应,但把汉传佛教千百年以来形成的丛林制度搞“瘫痪”了,汉传佛教经过这场“中风”运动的折腾,始终没有走出“偏瘫”的阴影,正如东初法师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册《自序》里所说的那样:汉传佛教
在近代史上,好像泛在新时代洪涛中一叶轻舟,随着时代的急浪奔涛,每经一次风暴,必遭受到一次打击。洪杨之乱而有毁像焚寺的厄难,戊戊变法而有庙产兴学的威胁,辛亥革命之后而有打倒迷信反宗教运动,及新潮流的排斥。北伐以后而有冯玉祥驱逐僧尼,掠夺寺产,唐生智枪杀僧徒,以及邰爽秋庙产兴学运动,种种迫害与排斥,层出不穷。不唯使佛教于精神上受尽折磨与困扰,而物质上所受损失,更是无法估计。〔7〕为了应对这场要汉传佛教命的世俗化运动,佛教界采取寺院办学的方式来抵制,先是在清末办世俗小学,后来过渡到民国时期提高僧尼素质的佛学院。这种佛学院的内部结构是“中国私塾与西式学堂综合体。暨不必官力核准,也不必官方之文凭,可随兴随废,实无制度可言”。〔8〕根据东初法师的研究,民国时期各寺院举办的这样的佛学院大约有41所,兹表列如下:
表1:民国时期各寺院所办佛学院概况
┌────┬──────┬──────┬───────┬──────┬────────────┐
│ 名称 │ 创办人 │ 所在寺院 │ 办学时间 │主讲法师 │ 培养的学僧 │
├────┼──────┼──────┼───────┼──────┼────────────┤
│上海华严│罗迦陵女 │先在上海哈同│1912—1915为 │ │持松、戒尘、妙阔、慈舟、│
│ │士, 实际 │ │ │ │了尘、智光、霭亭、惠宗、│
│大学 │创办人是 │花园,后迁到│预科;1915— │ 月霞 │ │
│ │ │ │ │ │体空、海山、性彻、常惺 │
│ │月霞法师 │杭州海潮音寺│1919为正科。 │ │等。 │
├────┼──────┼──────┼───────┼──────┼────────────┤
│ │ │ │ │ │仁山、妙柔、谈虚、静权、│
│观宗学社│谛闲法师 │ 宁波观宗寺│ 19147 │ 谛闲 │ │
│ │ │ │ │ │妙真、宝静、可端等。 │
├────┼──────┼──────┼───────┼──────┼────────────┤
│ │ │ │ │应慈、持松、│ │
│法界学院│月霞法师 │常熟兴福寺 │1917—1937 │常惺、蕙庭、│待考 │
│ │ │ │ │现月 │ │
├────┼──────┼──────┼───────┼──────┼────────────┤
│汉口华严│了尘、戒尘、│ │ │了尘、戒尘、│ │
│大学 │慈舟 │ 汉口九莲寺│ 1920---1923 │ │培养人才不多,影响不大 │
│ │ │ │ │慈舟 │ │
└────┴──────┴──────┴───────┴──────┴────────────┘
┌────┬────┬───────┬───────┬───────┬─────────────┐
│ 名称 │ 创办人│ 所在寺院 │ 办学时间 │主讲法师 │ 培养的学僧 │
├────┼────┼───────┼───────┼───────┼─────────────┤
│天台学院│仁山法师│ 高邮放生寺 │ 1919-? │ 仁山 │ 待考 │
├────┼────┼───────┼───────┼───────┼─────────────┤
│武昌佛学│ │ │ │空也、史 │漱芳、能守、默庵、会觉、 │
│院 │太虚法师│ 待考 │ 1922—1925 │一如、陈 │观空、严定、法尊、法舫、 │
│ │ │ │ │济博等 │量源、显教、象贤等。在 │
│ │ │ │ │ │家众略。 │
├────┼────┼───────┼───────┼───────┼─────────────┤
│安徽僧学│常惺法师│安庆迎江寺 │ 1922一? │常惺、蕙庭、 │可考者有南亭、瑞今等 │
│校 │ │ │ │觉三 │ │
├────┼────┼───────┼───────┼───────┼─────────────┤
│ │ │ │ │ │大纲、超一、法尊、法舫、 │
│藏文学院│大勇法师│北京慈因寺 │1924—1925 │ 待考 │ │
│ │ │ │ │ │严定、观空等 │
├────┼────┼───────┼───────┼───────┼─────────────┤
│闽南佛学│常惺法师│ │ │ │ │
│院 │太虚法师│厦门南普陀寺 │ 1925一? │常惺、太虚等 │心道、印顺、明开等 │
├────┼────┼───────┼───────┼───────┼─────────────┤
│僧师范学│常惺法师│杭州昭庆寺 │1928—1929 │常惺、蕙庭 │本光、苇宗、宽融、华舫、 │
│校 │ │ │ │ │通一等 │
├────┼────┼───────┼───────┼───────┼─────────────┤
│玉山佛学│守培法师│镇江超岸寺 │1925—1937 │守培、蕙庭、 │ 待考 │
│院 │ │ │ │雪松 │ │
├────┼────┼───────┼───────┼───────┼─────────────┤
│竹林佛学│霭亭法师│镇江竹林寺 │1928—1937 │慈舟、妙阔、 │ 待考 │
│院 │ │ │ │栗庵 │ │
├────┼────┼───────┼───────┼───────┼─────────────┤
│龙池佛学│恒海和尚│ 宜兴龙池山 │ 1928 │ 得—等 │ 待考 │
│院 │ │ │ │ │ │
├────┼────┼───────┼───────┼───────┼─────────────┤
│江南九华│容虚和尚│九华山化城寺 │ 1929—1932 │蕙庭、惟舟、 │ 待考 │
│佛学院 │寄尘法师│ │ │现月 │ │
├────┼────┼───────┼───────┼───────┼─────────────┤
│柏林教理│台源和尚│北平柏林寺 │1929——1931 │ 常惺 │ 待考 │
│院 │常惺法师│ │ │ │ │
├────┼────┼───────┼───────┼───────┼─────────────┤
│光孝佛学│常惺法师│ 泰县光孝寺 │ 1931——1937│得一、南亭 │ 待考 │
│研究社 │ │ │ │ │ │
├────┼────┼───────┼───────┼───────┼─────────────┤
│ │ │ 业州清凉寺 │ │ 应慈 │ 待考 │
│清凉学院│清波和尚│ │ 1925—1928 │ │ │
│ │ │ 上海清凉寺 │ │ │ │
├────┼────┼───────┼───────┼───────┼─────────────┤
│南山佛化│笑溪法师│ 漳州南山寺 │ 1929一? │ 待考 │ 待考 │
│小学 │达如法师│ │ │ │ │
├────┼────┼───────┼───────┼───────┼─────────────┤
│南海佛学│宽道法师│ │ │ │ │
│院 │宽融法师│普陀山法雨寺 │ 1931——1932│ 待考 │ 待考 │
├────┼────┼───────┼───────┼───────┼─────────────┤
│鼓山佛学│虚云禅师│鼓山涌泉寺 │ 1931 │大醒、印顺、 │ 待考 │
│院 │ │ │ │心道 │ │
├────┼────┼───────┼───────┼───────┼─────────────┤
│开封佛学│净严法师│ 开封铁塔寺 │ 1934一? │心月、智严 │ 待考 │
│院 │ │ │ │ │ │
├────┼────┼───────┼───────┼───────┼─────────────┤
│ │ │鼓山涌泉寺 │ │ │ 待考 │
│法界学院│虚云禅师│ │1932——1939 │ 慈舟 │ │
│ │ │北平净莲寺 │ │ │ │
├────┼────┼───────┼───────┼───────┼─────────────┤
│岭东佛学│澄弘法师│潮州开元寺 │ 1932一? │窥谛、通一、 │ 待考 │
│院 │寄尘法师│ │ │智诚 │ │
└────┴────┴───────┴───────┴───────┴─────────────┘
┌────┬─────┬───────┬───────┬──────┬───────────┐
│ 名称 │ 创办人 │ 所在寺院 │ 办学时间 │主讲法师 │ 培养的学僧 │
├────┼─────┼───────┼───────┼──────┼───────────┤
│汉藏教理│太虚大师 │北碚缙云寺 │1932—1949 │ 法尊 │ 正果、惟贤、大果等 │
│院 │ │ │ │ │ │
├────┼─────┼───────┼───────┼──────┼───────────┤
│焦山佛学│智光法师 │镇江焦山寺 │1933—1945 │雪烦、东初、│ 星云、真禅、性空等 │
│院 │ │ │ │玉泉 │ │
├────┼─────┼───────┼───────┼──────┼───────────┤
│觉津佛学│大醒法师 │淮阴觉津寺 │ 1935——? │ 块然 │ 人数不多,影响不大│
│院 │ │ │ │ │ │
├────┼─────┼───────┼───────┼──────┼───────────┤
│ │ │ │ │敏智、默如、│ │
│天宁佛学│ 待考 │ 常州天宁寺 │ 待考 │戒德、佛声、│ 待考 │
│院 │ │ │ │ │ │
│ │ │ │ │维岳 │ │
├────┼─────┼───────┼───────┼──────┼───────────┤
│栖霞佛学│大本法师 │ │ │ │ │
│ │觉民法师 │南京栖霞寺 │ 待考 │ 待考 │ 待考 │
│院 │ │ │ │ │ │
│ │智开法师 │ │ │ │ │
├────┼─────┼───────┼───────┼──────┼───────────┤
│静安佛学│德悟和尚 │上海静安寺 │ 待考 │本光、岫琦、│ 圣严等 │
│院 │密迦法师 │ │ │林子青 │ │
├────┼─────┼───────┼───────┼──────┼───────────┤
│大觉佛学│印顺法师 │贵州,所在寺 │ 待考 │ 待考 │ 待考 │
│院 │ │院待考 │ │ │ │
├────┼─────┼───────┼───────┼──────┼───────────┤
│南华佛学│虚云老和尚│ 韶山南华寺 │ 1942 │乐观、知定 │ 待考 │
│院 │ │ │ │ │ │
├────┼─────┼───────┼───────┼──────┼───────────┤
│玉佛寺佛│震华法师 │上海玉佛寺 │ 1940-? │震华、超尘、│ 待考 │
│学院 │ │ │ │楞定 │ │
├────┼─────┼───────┼───────┼──────┼───────────┤
│毗卢佛学│ 待考 │ 南京毗卢寺 │ 待考 │ 待考 │ 待考 │
│院 │ │ │ │ │ │
├────┼─────┼───────┼───────┼──────┼───────────┤
│古林佛学│ 待考 │ 南京古林寺 │ 待考 │ 待考 │ 待考 │
│院 │ │ │ │ │ │
├────┼─────┼───────┼───────┼──────┼───────────┤
│慈恩佛学│ 待考 │西安,所在寺院│ 待考 │ 待考 │ 待考 │
│院 │ │待考 │ │ │ │
├────┼─────┼───────┼───────┼──────┼───────────┤
│巴利三藏│ 待考 │西安,所在寺院│ 待考 │ 待考 │ 待考 │
│学院 │ │待考 │ │ │ │
├────┼─────┼───────┼───────┼──────┼───────────┤
│四川佛学│昌圆法师 │成都,所在寺院│ 待考 │ 待考 │ 待考 │
│院 │ │待考 │ │ │ │
├────┼─────┼───────┼───────┼──────┼───────────┤
│文殊佛学│广文法师 │成都,所在寺院│ 待考 │ 待考 │ 待考 │
│院 │ │待考 │ │ │ │
├────┼─────┼───────┼───────┼──────┼───────────┤
│贵州佛学│永昌法师 │贵州,所在寺院│ 待考 │ 待考 │ 待考 │
│院 │ │待考 │ │ │ │
├────┼─────┼───────┼───────┼──────┼───────────┤
│弘慈佛学│ 待考 │北平,所在寺院│ 待考 │ 待考 │ 待考 │
│院 │ │待考 │ │ │ │
├────┼─────┼───────┼───────┼──────┼───────────┤
│拈华佛学│ 待考 │北平,所在寺院│ 待考 │ 待考 │ 待考 │
│院 │ │待考 │ │ │ │
└────┴─────┴───────┴───────┴──────┴───────────┘
资料来源: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册,第204-215页。
透过表1所列的民国佛学院概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1)在表1列的43所佛学院里,江苏有12所、浙江有3所、上海有4所、安徽有2所、湖北有2所、福建有5所、四川有3所,广东有2所、贵州有2所、陕西有2所、河南有1所、北京有5所,长三角的佛学院总数达到19所,几乎占全国总数的一半,造成了当代汉传佛教在长三角和闽台特别发达,尤其是台湾,僧尼总数近3万人。这是由于,在1949年,长三角的近百名佛教精英赴台所致,我在我的博士论文里有专门论述,在这里不再重复。
(2)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绝大部分佛学院都是昙花一现,基本上没有培养出来什么优秀的僧才,只有上海华严大学、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和焦山佛学院等少数几个寺院培养出了支撑当代佛教的优秀僧才,诸如出身上海华严大学的常惺法师:出身闽南佛学院的慈航法师、印顺法师、东初法师、明开法师;出身于焦山佛学院的星云法师、真禅法师;出身于武昌佛学院的净严法师、茗lU法师:出身于安徽僧学校的南亭法师;出身于静安佛学院的圣严法师;出生于汉藏教理院的正果法师、惟贤法师等等。
(3)就办学时间而言,由于民国社会的动乱,办学时间都不入长,最长的只有两三届,且为数极少,似乎只有闽南佛学院一所,有一少部分只办了届,绝大部分连一届都没有办成功。(4)尽管表1反映出了民国僧教育的“泡沫化”现象,但是民国僧教育保住了庙产,挽救了汉传佛教的慧命,培养出了支撑当代两岸四地汉传佛教骨架的精英法师,抵制住了藉助政府行为强势推行的汉传佛教世俗化运动,是现代化思潮当中的一根“救命稻草”。
三、丛林教育的视角:信仰第一,文化知识第二。丛林教育与丛林制度相伴而生。根据东初法师的说法,丛林制度是在唐代创立的,它是佛教经过汉魏两晋南北朝的演变,首先在思想上中国化,从而导致了生活方式的中国化,僧尼改穿唐服,即在本土的圆领方袍上,再披印度衣来维持印度佛教的形式,但经过唐宋社会的变迁,又改变了不少。尤其是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师徒二人,把印度佛教托钵乞食制度中国化为寺院生产自给制度,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所说的“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丛林制度。实际上丛林制度是吸收儒家的礼乐文化,融合佛教戒律精神实质,过集体生活的“佛教社会主义公社”,在这里“学术自由(见和同解)、经济均等(利和同均)、言论自由(口和无争)、民主自由(意和同悦),信仰自由(戒和同修),……实现了儒家礼运大同篇天下为公的理想。”在丛林里崇尚俭朴的生活准则:
“芒鞋斗笠,一个蒲团,一肩行脚”:共同劳动,
自耕自食,名曰“出坡”:人人要做到公私分明,对寺院财产“绝不肯循情移用”。丛林里的这些生活规范,就充分的说明,丛林教育是崇尚德育的教育,
“以陶铸圣贤为目的”,要培养“僧众高尚的品德”。〔9〕又据成一法师的说法,“中国向来的僧教育大多是鲕徒相承,在丛林中完成的。隋唐以降的各宗派大鲕辈出,自是庆归功此一僧教育制度之优良。”〔10〕
正是从东初法师概括的丛林教育的特殊性考量,以及为佛教寺院培养合格僧才的社会效应出发,扬州大学党委书记范明教授反复强调我们与包山禅寺联合举办佛教史学方向自学考试自助班不以赢利为目的。因此,我们在组织这个班时,根据上海市佛教协会已故会长真禅法师办上海佛学院时提出的“二爱三懂”的办僧教育的原则,并采纳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明学法师反复强调的僧伽教育是培养佛教信仰的教育理念,以及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在《我理想中的僧教育》一文里提出的有品学兼优的老师引导、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里、生活条件要简朴、有适当的空闲时间自由思考、基于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怀、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呻,养成高尚人格等办僧教育的设想,总结当前所办僧教育出现的师资短缺、量化标准弱化、佛教信仰淡薄、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模糊的弊端,提出了当代僧尼的培养要与国民教育接轨,把国家的自学考试制度嫁接在寺院丛林教育制度上,既培养当代僧尼的僧格,又要充实现代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把培养学僧(尼)的目标锁定在“一有二爱三懂”的僧教育目标上。所谓的“一有”就是有佛教信仰,
“二爱”就是爱国爱教,三懂就是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懂佛教教理、懂寺院管理。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设置了法学概论、宗教政策法规、古代汉语、宗教学通论、历史学概论、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应用文写作、汉传佛教学、藏传佛教概述、傣传佛教概述、佛经选读、中国(汉传)佛教史籍概论、寺院管理实务等14门必修课,72个学分,其中佛教课程有6门,占50%的学分。为了与寺院的丛林教育接轨,把苏州西山包山禅寺和杭州佛学院作为扬州大学自学考试宗教学(佛教史学)助学教学基地,成为扬州大学47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专业教学班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家寺院与大学联合办学让僧(尼)接受高等教学的场所。学僧经过2年的专科阶段学习,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可获得国家承认、由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扬州大学联合盖章的毕业文凭。专科毕业可接入本科段再读2年,学完全部课程经考试毕业,可获本科文凭,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还将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教学全部由扬州大学委派副教授以上或取得博士学位的师资前宋寺院授课,甚至有些课程还可以聘请佛教界有成就的法师为扬州大学的兼职教授来上课。
四、结论
基于上述,僧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佛教职业教育,它的办学方针应该锁定为“一有二爱三懂”,也就是佛教信仰第一、社会文化知识第二。为了巩固佛教信仰,学习文化知识、佛教教理也十分重要,不可偏废。为了解决目前师资短缺、课程设置杂乱无章,在目前僧教育的体制上加强丛林教育,引进现代教育机制,以弥补当前僧教育出现的种种弊端,似乎应提到关系到佛教存亡的高度来认识。2005和2007年9月份扬州大学分别与苏州包山禅寺、杭州佛学院的联合办学,开了僧教育的另类模式,它能成功与否,还有待学术界、教育界和佛教界的共同关怀,目前尚无法评估。
注释:
[1]宏印:佛学院僧教育之禅修课题》,台北: 《佛藏》第13期(1999年6月)。
[2]两岸僧伽教育交流座谈会: 《僧教育学制的课程与学制的规划》,台北: 《佛藏》第22期(2001年6月)。
[3]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册,台北:东初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五刷,第216页。
[4]济群:《我理想中的僧教育》,北京: 《法音》,2000年第4期。
[5]现代化理论的演进大体可以分成三期:20世~5060年代,为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独盛时期,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还刚刚起步;
20世纪7080年代,现代化理论走向多元,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
化(反思现代化)理论等纷纷对经典现代化理论提出批评;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现代化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复
活”,并发展了经典现代化理论。 (何爱国: 《五十年来现代化理论的演进》,引自“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
[6][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 《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8月第一版第1页。
[7]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册,第1页。
[8]释成一:《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序》,台北: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1983年7月。
[9]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册,第197202页。
[10]释成一:《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序》,台北: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198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