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寒山寺文化底蕴深厚,主要体现在以钟声诗韵为标识,以佛教文化为主干、以和合文化为核心等方面;它具有多元发展、内容丰富,胸襟开阔、兼收并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对外交流、扩大影响等特点;它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文化苏州”、促进苏州市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动苏州对日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寒山寺;文化;意义
寒山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寒山寺积淀起了深厚的文化,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寒山寺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尽管至今还未有人给寒山寺文化进行过十分明确的学术定位,但我们可以大致说,寒山寺文化是一种在以寒山寺及枫桥胜迹为区域逐渐形成、延续千余年并影响到世界的、以佛教文化为主干的、以和合文化为核心、以钟声诗韵为标识的、兼具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物化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寺庙文化。这种寺庙文化既彰显出鲜明的寺庙特色,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站在学术角度,系统整理和研究寒山寺文化,深入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资源,积极发挥寒山寺文化在苏州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寒山寺文化底蕴
寒山寺历史悠久,典籍文物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更令人瞩目。
寒山寺是以诗而闻名的,诗文化是寒山寺文化主要标识。当年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使寒山寺以诗缘而百世流芳。寺以诗名,诗以寺传,相得益彰。以至日本建有寒山寺,《枫桥夜泊》诗也入选日本小学课本。寒山寺虽然历经兴废,但往游题咏者不绝。自唐代以来,以寒山寺为主题的诗词颇多,作者中不乏有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诗人,如唐朝韦应物、杜牧,宋朝的陆游、范成大,明朝高启、唐寅,清朝的王士祯等等。这些咏寒山寺的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可以弥补寺志散佚的缺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寒山寺的僧人也多擅书能诗,其代表人物当数寒山子。寒山子现在遗留下来的诗有300多首,贯穿其全部诗作的核心思想是佛家思想,寒山子以古朴、质直的形式表现出来。寒山子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贴近自然、毫不造作的诗歌,成为后代许多诗人的类比样式,以至形成了“寒山体”。 [1]寒山子的诗在元代就传入朝鲜、日本,后来又被译为英、法、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二战以来,“寒山子”热在海外持续升温,在美国其形象开始美国化,影响了六七十年代的学生思潮、嬉皮士运动。
钟文化是寒山寺文化的另一主要标识。
钟是佛寺重要的法器。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仅使寒山寺百世流芳,也使寒山寺的钟举世闻名。寒山寺现存梵钟属明清遗物为多,均为重要的佛教文物。
我们讲寒山寺的钟文化,其重点不在于钟的历史,而在于“钟声”。“夜半钟声”给寒山寺的钟声注入了别的寺庙钟声永远无法替代的文化底蕴,使之千年永敲不息,它不仅使居士香客们为之陶醉,更召文人骚客及各色人等也与之结缘。寒山寺钟声音乐及仪规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一种与赞、偈、咒紧密结合的,独特的唱念击钟仪式。击钟仪规为:“晨则先紧后缓,暮则先缓后紧,共鸣钟一百零八响,表数百八结业也。”寒山寺佛钟音乐,都属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珍品。现今,寒山寺的钟声的意义远远超出音乐的范围。佛教认为,人生无常,祸福相依,一年之中,有108种烦恼,寺院“晓二时鸣一百零八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芸芸众生,“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3]为此,往来寒山寺的游客无不敲钟驱除烦恼、祈愿平安。为使寒山寺钟文化更进一步发扬广大,自1979年起,寒山寺每年除夕举行听钟声活动,至今已28届,参加的人遍及十几个国家。如今,听钟活动不仅成为苏州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成为苏州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平台,这一独特的钟声,已成为苏州市的一个品牌。
#p#副标题#e#
佛教文化是寒山寺文化的主干。佛教文化指的是佛教包含的文化内容,它包括宗教信仰、佛教伦理、佛教文学艺术以及佛教风俗习惯等方面。寒山寺文化处处都体现佛教文化,佛教文化贯穿寒山寺文化始终。寒山寺属于佛教流派中的禅宗,禅宗文化的核心心性论哲学与相关的道德伦理思想在寒山寺的佛教文化中均能得到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寒山寺的一切佛事活动,如讲经说法、传戒受戒、斋日、浴佛节、盂兰盆会、佛菩萨圣诞以及大佛开光典礼等,都按时举行各项法务活动,并接纳四众弟子参加,梵音缭绕,如法如仪;[4]在佛教伦理来说,寒山寺举行的放生活动,举办的慈善超市,给灾区捐助活动,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在文学艺术方面,寒山寺的诗、碑刻、书画,都是以佛教文化为载体的;在建筑艺术方面,寒山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钟楼、普明塔院与宝塔等都是依照佛教建筑样式建立起来的,并对这些建筑赋予更多的佛教意义,这些建筑体制严整,风格古朴典雅,融佛寺固有风貌与艺术于一炉,具有江南建筑艺术特色,寒山寺仿唐宝塔,雄大疏朗,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就连上面我们讲到的钟声也是寒山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寒山寺还保存有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如藏经楼上珍藏有完整的清刻龙藏一部;宋代著名书法家张樗寮所书《金刚石》刻石,并有明董其昌所书跋文;明成化年间铁铸十八罗汉;清代名画家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写意画刻石和清郑文焯所作的指画寒山像刻石以及宋代以来名人所书诗词碑刻,历代名家留下的字画匾额手迹等等。特别是寒山寺中的碑刻,有岳飞的横联与竖联碑,唐寅的《化钟疏碑》,文徵明、俞樾《张继诗碑》,郑文焯《寒山子像碑》,罗聘《寒山拾得像碑》,雍正御制《寒山子诗序》碑等等。这些碑刻或是佛教艺术精品,或是珍贵的书法作品,或具有难得的史料价值,从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寒山寺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又会受到美的熏陶。
和合文化是寒山寺文化的核心。和合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之所在。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矛盾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双方取长补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无论是儒、道、墨,还是释,都认同、承传和合人文精神。寒山寺是佛教道场,自然将和合人文精神传承下来,除此之外,寒山寺还给予和合文化以独特的内容。
赋予和合文化以独特内容的是和合二仙,和合二仙是指寒山寺开山鼻祖寒山和拾得,《寒、拾问答》充分体现了和合文化的内涵。寒山曾经这样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回答说:“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充满禅机妙理的一问一答,充分体现了和合思想。它宣传的是儒家的中庸平和之道以及佛家“忍让”和因果报应的思想。寒山和拾得把尘世间的苦痛在笑容中化解,用微笑来对待人世间的种种嘲弄和不平,深谙“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客观存在,因而引导人们加深理解,互利互让,和睦相处。
#p#副标题#e#
和合二仙对我国民间文化有很大影响,传说他们是文殊、普贤下凡,所以经常眉开眼笑,至今已成为民间的笑神、福神、喜神、吉祥神。民间中多以童子面目出现,一人持禾叶或禾苗,一人捧圆盒,是取其谐音的寓意。“荷”、“禾”、“盒”三个字的谐音都为“和”或“合”,即“和谐合好”之意,这与和合人文精神是吻合的。和合二仙影响深远,和合图常挂于中堂上、婚礼中,民间年画还有将其与其他民间神共祀的习俗。至今,寒山寺的寒拾殿中供奉着寒山拾德木雕金身雕像,大雄宝殿的后壁还嵌有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德写意画像石刻,他们都面呈喜色。
正因为具有和合人文精神,寒山寺的佛教文化才能与中国固有的文化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寒山寺文化。从寒山寺文化中我们能体察到儒家文化、吴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故我们可以说,和合文化是维系寒山寺文化深厚底蕴的基石,是寒山寺文化底蕴的根本所在,没有它,寒山寺难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
二、寒山寺文化的特点
寒山寺文化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1、多元发展,内容丰富
寒山寺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多元发展是其主要特点。从广度上来看,寒山寺是佛教文化、吴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融合之地;从纵向上看,寒山寺又是禅宗文化、诗文化、碑刻文化、书画文化、建筑文化等的聚集之处。无疑,多元性使寒山寺文化更具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文化在继承发展原有文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其文化的内容。一方面,寒山寺继续做强做大原有文化,如每年除夕举行听钟活动,且为打造久负盛名的“寒山寺钟声”文化品牌,新造108吨仿唐大钟和“中华第一大诗碑”;新建普明塔院、碑廊和宝塔;重修枫桥等等。另一方面,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弘扬佛教文化,寒山寺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如提出文化建寺、创立佛教图书馆、寒山书院、档案馆以及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等文化机构;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到寒山寺讲学及交流;创设寒山寺网站;扩大国内外佛教文化交流;成立青年佛学社;积极参加慈善事业,创办寒山寺慈善中心及慈善超市等等。所有这一些,不仅使寒山寺原有文化进一步发展,而且进一步扩大和丰富了寒山寺文化的内容。
2、胸襟开阔,兼收并蓄
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要在中国生存,必须适合中国的社会传统的实际,必须要中国化,这就需要佛教文化做到胸襟开阔、兼收并蓄,历史上儒、释、道的融合已说明了这一点。寒山寺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佛教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其他文化的过程,这是寒山寺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在以儒家思想为文化主干的中国土地上生存和发展的每一种宗教形态,都多少受到儒家思想关于道德理想与道德践行关系问题思考的影响,寒山寺文化也不例外;寒山寺属于禅宗,禅宗依据佛教的心性思想,并吸收道家的自然主义等中国固有观念,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更是充分地表现了独立的创造精神;寒山寺管理模式既保留佛教传统制度,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增加新内容。如成立教务处、佛教图书馆、服务部、法物流通处等等,这也是与世俗文化融合与沟通;寒山寺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丰富了寒山寺文化的内容;佛教教义和吴文化的结合,形成了苏州的地方特色,那就是分外中正平和,富有人情味,寒山寺开山鼻祖寒山和拾得被视为“和合”二仙的化身,成天面带微笑,就是这种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具象标志之一。所以我们能从寒山寺的诗文化、钟文化,或是早已形成的碑刻以及其建筑、佛教文物等身上,看到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时至今日,寒山寺文化要想进一步发扬和光大,必须加强和世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这是其发展强大的必经之路。
3、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当今,整个社会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替代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种变化要求佛教必须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寒山寺文化体现了这一特点。
寒山寺并不紧闭大门,它牢牢抓住现代高科技给人们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价值观念带来变化这一特性,充分利用高科技进行佛法的弘传。因此,电话、电脑、传真机、音响、投影仪、录象机、网络等新型通讯及多媒体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寒山寺甚至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这些现代技术,寒山寺文化能融入到世俗文化传播的网络,使自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在向世俗社会传播佛学这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都得为生活而四处奔波,不可能放弃手中的活计而吃斋念佛。为进一步传播佛法,寒山寺于2005年10月成立青年佛学社,这是寒山寺面向社会开放,是各界青年了解佛教、深入佛法,集学、修一体的学佛中心。青年佛学社举办过多种共修活动,特别是双休日举行的“周末丛林体念”,使社员们可以从活动中学习到佛学知识,体验十方丛林的佛学氛围与实践佛法所带来的人生感悟。另外,还不定期为市民举行周末佛学讲座,这些新的佛学传播方式,也使寒山寺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在对佛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寒山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创建了寒山书院,培养专门的佛学人才,并为学僧开设外语课和电脑课,还选送法师到北京大学宗教学系深造。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寒山寺文化的影响,创建了图书馆、档案馆、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并编辑出版了《寒山寺志》等佛学书刊宣扬寒山寺文化。
在慈善事业方面,寒山寺也是开拓新的慈善形式,如创建了江苏省宗教系统第一家慈善超市,并捐助希望小学等等。
4、对外交流,扩大影响
自古以来,僧人、寺院与社会交往频繁。寒山寺在唐代重建之初,“寺当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5]这说明寒山寺早已是游人向往之地了。张继诗流传开来后,千百年来虽寺有兴衰但往来游客不断。迄今为止,到寒山寺参观访问的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知名人士的有胡耀邦、杨尚昆、李瑞环、李岚清、吴仪、迟浩田、丁关根等及江苏省和苏州市的领导。还有匡亚明、钱伟长、胡绳、徐铸成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也先后来访寒山寺。
1978年寒山寺被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1980年被宣布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引来了更多的各界人士来寺观光交流。在来寒山寺的外国游客中,日本友人最多,自1978年至今,每年都有大批的日本友人访问寒山寺,或是参加寒山寺的听钟声活动,寒山寺在中日交往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东南亚和欧美的宾客也纷至沓来,如新加坡总理和佛教总会会长,美国佛教研究会会长等都到寒山寺访问过。另外,马来西亚、泰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友人也到寒山寺参观访问,并接待了在苏州参加apec财长会议的各国财长和夫人。
在接待海内外各界游客的同时,寒山寺还广泛开展和佛教界的友好活动。寒山寺先后访问过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杭州灵隐寺、宁波的天童寺和阿育王寺、常州天宁寺等名刹。寒山寺还多次组团访问日本的佛教寺院,并在日本开展寒山寺佛教文化展览,受到了当地政府、日中友协、新闻单位、佛教寺院和各界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此外,寒山寺还和台湾、泰国、印度等进行了佛教交流。对外交往使双方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进一步提高了寒山寺的知名度,为促进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三、寒山寺文化的现代意义
寒山寺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它对推动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部分、各种要素处于和谐、安详、稳定有序状态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平等,都过着平和安定、安居乐业的生活。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佛教主张“和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佛教是主张以人为本的宗教,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一致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佛教主张尊重和关爱生命,慈悲不杀,这对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佛教主张爱心、平等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这些和合人文精神,是寒山寺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自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寒山寺以佛教“慈悲为怀、济世救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为弘扬佛教文化,倡导社会公德,构建和谐社会,开展了一系列慈善活动。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寒山寺先后成立“寒山寺慈善中心”、“寒山寺助学广场”等,对那些孤寡老人、贫困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原有基础之上,寒山寺在连云港还建立了“大树希望小学”,慈善中心在泰州等地还建立了分部,并时常对灾区、贫困地区进行资助,关心残疾人士等等。寒山寺慈善中心的成立和运作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了佛教慈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将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和谐友善的精神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2、为建设“文化苏州”提供重要资源
从地域文化范围来说,寒山寺文化归属于吴文化。这是因为寒山寺身处吴地苏州,佛教文化与苏州本土文化的结合,使寒山寺文化具有苏州的地方特色。作为吴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寒山寺文化为苏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和文化,文化是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代言人,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面对国际化形势下的一系列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苏州市努力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研究和认识。早在1996年开始出现了“文化苏州”的提法,以后又先后将“文化强市”、“文化苏州”作为战略目标正式提出。为此,苏州市出台了《2001-2010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和2004年制定的《“文化苏州”行动计划》。“文化苏州”纵向基础是苏州源远流长、富有特色、魅力和辐射力的文化资本,横向基础是苏州经济文化互动发展的当代实践,因此,具有深厚底蕴的寒山寺文化为建设“文化苏州”提供重要资源。
现今,苏州市在建设“文化苏州”过程中充分利用寒山寺文化这一重要的资源,如政府参入开展的岁末年初的民间寒山寺听钟声活动,已成为苏州市品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寒山寺扩大对日文化交流;利用寒山寺深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发展苏州市的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另外,寒山寺文化中的诗文化、碑刻文化、书画文化、建筑文化也成为当今苏州文学艺术、吴门书画、建筑艺术等领域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3、成为苏州对日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前文说过,自改革开放以后,寒山寺对外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寒山寺与几十个国家的朝圣团体与观光人士相互交流。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寒山寺与日本交往最为密切,已成为苏州对日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日本人对寒山寺独有情结。相传日空海大师早就来过寒山寺;日本明治时期,僧人山田寒山就赠钟给寒山寺。张继诗流传海外,“东邻三尺童子能诵之”。自1976年后,寒山寺每年都要接待来自日本佛教团体与民间人士的访问,如日本社会教育访华团、日本日莲宗访华代表团、日本曹洞宗访华代表团、日本樱花友谊林访华团等。寒山寺还为友人多次举行了传统的植树活动,如今五针松苍翠樱花红,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日本友人还归还当年日本侵华期间掠夺的寒山寺古画,送回了静如方丈书法墨宝。寒山寺也多次组团访问日本的佛教寺院,受到了当地政府、日中友协、新闻单位、佛教寺院和各界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这些都是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的经济发展迅速,日资企业在苏州也越来越多,苏州与日本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寒山寺在双方之间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一届听钟声活动就是由日本友人发起、苏州市外办倡导的,以日本游客为主要对象。此后的每年听钟声活动,日本人都占居大多数。2002年,秋爽法师继任寒山寺方丈以来,每年新年敲钟声活动之前,都亲赴日本、韩国进行推介,促成大批日韩民众来寒山寺听钟声。近年来,寒山寺与日本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双方已举行了四届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会议,寒山寺并于2006年4月在日本开展“寒山寺佛教文化展”。这些活动对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有着积极的意义。
4、促进苏州市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苏州在2500多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奇观名刹,遍布城乡;文物古迹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更使之名扬中外。这为苏州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宗教道场,寒山寺的诗、钟以及佛教遗迹与建筑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与苏州优美奇异的旅游风光结合,是品位极高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2006年,来苏州的入境游客增幅达30%以上,这些境外游客,大多偏爱人文历史方面的旅游项目。而其中日本人最多,寒山寺是他们观光旅游的必到之地。而国内到苏州旅游的游客也会由于张继的《枫桥夜泊》的吸引而到寒山寺,由于寒山寺的“钟声”来旅游观光。因此,每年来寒山寺观光的中外游客有一两百万人次,其中参加新年听种活动的中外嘉宾就有几千人。
由于每年来往寒山寺旅游观光的游客较多,直接推动了寒山寺及苏州市旅游经济的发展。目前,旅游收入是寒山寺经济主要收入,而旅游收入中主要是门票及相关的旅游产品的收入,而游客住宿、吃饭及其他消费行为,直接就推动了苏州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为进一步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推动苏州市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寒山寺目前正在打造大钟大碑工程。铸造了重108吨的世界第一仿唐大梵钟,并建30米高的钟楼,围绕钟楼建钟廊,悬挂历代大小梵钟108口,形成一个梵钟文化展览馆。竖立起高17米的“中华第一大诗碑”,镌刻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围绕大碑建碑廊,植古今名人书《枫桥夜泊》诗及寒山子诗碑108块,形成一个碑刻文化展览馆。全方位打造寒山寺旅游文化资源。
5、为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借鉴
资源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爱护生态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佛教一贯倡行和追求的目标。佛教历来提倡节俭。旧时寺院的僧众,不论职位高低,普遍实行供给制。一切生活所需,统由寺院供给,并无工资待遇问题,僧众生活维持在艰苦朴素的低水平上。资源来自自然,在与自然的关系上,佛教主张尊重和关爱生命,慈悲不杀。佛教的这些主张,为我们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借鉴。
历史上寒山寺经济基础一直不稳固,又加屡遭劫难,每次复兴,都赖寺僧四出募化,苦心经营,就连一些修缮寺舍的工作也由寺僧承担。改革开放后随着海内外游客逐年增加,寒山寺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但勤俭节约的传统没有改变。一些僧人吃饭、穿衣都十分的节俭,资格老的僧人也从不搞特殊化。而节约下来的资金,相当一部分当作善款做慈善事业。2006年,慈善中心募集善款148万5千余元,向社会捐助款项计150余万元,透支1万元。
寒山寺秉承佛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凡是对有生命的东西,都主张不杀生。为培养人们的慈悲心,培养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寒山寺多次举行放生活动。这对我们当今社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寒山子诗集》,苏州寒山寺2003年印,第4—6页
[2] 《寒山寺》,苏州寒山寺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02页。
[3]、[4]、[5] 《寒山寺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63、106、21页。
(责任编辑 悟 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