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2009年论坛专辑 >
古代寒山寺的慈善精神及其实践
来源:本站原创

  戈春源: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摘要:寒山寺的慈善精神表现在寺僧的刻已奉公、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与施舍。在其慈善的实践中,心理、行为与物质诸种慈善并举,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持续至今。


  关键词:寒山寺  慈善  精神  实践


  佛教的宗旨,是与人为善,普渡众生,使人脱离生死苦海。《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子以悲悯之心,利生是务,惠施贫穷之人,慈航济众,修行善法,多做功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寒山寺历代高僧大德遵循“人间佛教”的准则,持戒修行,同情贫苦民众,无私奉献社会。其慈善精神首先表现在刻己奉公的思想。始祖普明不违实相,苦行清修,生性朴素,他所得布施“随缘喜舍”。每次至朝中参拜,隋朝皇帝都给予绢120段的丰厚赏赐,但普明不留一尺一寸,都用于请购经书与塑造神像,使佛的慈光普耀于世。寒山子早年云游四方,后隐于寒岩幽窟,“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古代寒山寺的慈善精神及其实践为冠曳大木屐。身无长物以剩饭稀粥维生而所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寒山子分毫无私,一心向学以通俗的语言,使人在禅机中醒悟替寺院题额,寒山的希迁长老曾至南台的巨石上结草庵,静坐为此作草庵歌,表明世人住处我不住的超尘脱俗,认为草庵形体虽小而胜于玉殿朱楼。用苦行以开法化众。南宋初年住持僧法迁为修复墙坍屋坏的寒山寺,诚恳化缘所得丰厚而迁老蔽衣粝食,不以一毫私其身日以饰蛊坏起颓仆为急,可说是一心扑在寺院的修建而心不旁骛寺院缺乏资金,又饬其徒二三辈持钵叩门或持簿乞民间,日有获焉惟资以治寺  迁老崇尚空苦,忙而心坦苦而为道从不私奉因而获得得信徒的尊重。


  明初昌崇重建兵燹后的寒山寺深谷昶广泛募捐,亲率僧众,铲除荆榛,清理瓦砾,建起佛殿,使寺院中兴重光。以后本寂募建钟楼,晓山募建藏经的龙函阁,都表现了献身佛教的执着精神。明末,松陵鉴公与其弟子西流吾公两人,不遗余力,乞讨募捐,使再遭火灾的大殿,焕然重生,成为诸刹之冠。松、西两僧勤修梵行,清静除欲,爱护众生,深受道俗拥戴,故明朝苏州士绅范允临称他们博学多闻,操行纯结,道德高尚。


  康熙时寒山寺方丈在昔,具有深厚的禅学修养与高超诗艺,胸襟开阔,寓情物外,紧持清风,不为乞食而媚俗于市廛。在昔年仅五旬逝世,其殁后,徒众“磬简子(在昔)所遗之瓶钵,祗余38文,旧衲质券数纸,此外并无粒粟寸布,值半铢寸钱之物。”倒尽瓶罐,仅余几十文钱,可说是一贫如洗。这反映了他廉洁无瑕、不畏艰困与专心学禅习诗的高尚品格。这种无私的品格是慈善事业最基本的思想条件。只有舍弃一己私利,才会同情穷苦人民的境遇而给予施舍与帮助。心怀慈悲是佛陀的宗旨,也是寒山寺的优良传统。


  其次,是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寒山子尊重人的价值,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他说:“国以人为本,犹如树因地。地厚树扶疏,地薄树憔悴。不得露其根,枝枯子先悴。决陂以取鱼,是取一期利。”认为国家与人是树与地的关系,如人稀民穷,国家就要憔悴:相反,人稠民富,国家之树就会茂盛。因此要求统治者不要削地而暴晒树根,不要竭泽而渔,否则国家枝萎籽落,不得长远之利。寒山子同情劳苦人民,在“大有饥寒客”一诗中,对“时哭路边隅”的穷人“累日空思饭,经冬不识襦,唯赍一束草,并带五升麸”的凄苦境况表示深切的怜悯。《新谷尚未熟》一诗更反映了贫苦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家中无炊的尴尬,“新谷尚未熟,旧谷今已无。就贷一斗许,门外立踟蹰。夫出教问妇,妇也遣问夫。”为借区区斗米,夫妇羞于求人而互相推诿,因实在是拉不下脸。因此,寒山子要求富人要顾及穷人的处境,不要悭吝而为财所累,应该给穷人以施舍。


  尤其是对一些贫病交迫者,更富有怜惜的心情:“吁嗟贫复病,为人绝友亲。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蓬庵不免雨,漏榻劣容身。莫怪今憔悴,多愁定损人。”对穷饿疾病,瓮甑无粮,亲友断绝,屋漏雨透的贫苦之人,表示悲叹。怜矜贫苦之人,是佛教人性的重要表现。也是寒山子人生的体验。寒山子自己也有饥肠辘辘的时候。他外出参加科举归来时,囊中羞涩,已无青蚨,行李中只有几卷经书。“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心里十分痛苦。他少年时勤奋读书,带经锄地而生活非常贫困,发出“谁能借斗水,活取辙中鱼”的哀问。由于这些亲身经历,所以会对贫困人群表示深切的理解而发出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寒山子敦促人们,尤其是富人多植善根,广种福田,千万不要作悭吝小人。因为人生无常,穷富会转换,那些朱紫簪缨的富贵之家,一时金银盈屋,奴婢成群,马牛满厩,但也可能“埋头作地狱”,呈现“家破冷飕飕,食无一粒粟,冻饿苦凄凄”的惨象。钱财都是身外之物,有人“百计求名利”,处处寻觅荣华,没有片时休歇,疲命奔波如烟气的速散,但“死了万事休”,如冰消瓦解一样。有些人“心神用尽为名利,百种贪婪进己躯”,但“浮生幻化如灯烬”,很快埋身化作泥土。所以,应该看透生存的本质,而乘有限的人生供养布施,行善修德,以求福报。


  寒山子遵循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认为“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是说平等是客观的实相,因此主张物的平均分配,他对“鸱鸦饱服腇,鸾凤饥彷徨,骏马放石碛,蹇驴能至堂“的现象提出质疑,以“天高不可问”作结,实是对这一现象进行讥刺。寒山子提出人间不平现象必须改变,他为“始取驴饱足,却令狗饥顿”而愁闷。寒山子对一些“不知他命苦,祗取自家甜”的为富不仁者作了深刻的批判。他在《富儿多鞅掌》一诗中说,那些富人财物众多,碰到赈济等事不肯负起应有的责任,尽管自己家中“仓米已赫赤”,但“不贷人斗升”,动辄钻营狗苟,挑壮拣瘦,以求白肥。这种人绝不会有好的下场,临终之后,无人吊唁,只有苍蝇来作吊客。他为释迦牟尼的无私施舍而顶礼膜拜,他说:“慈悲大喜舍,名称满十方。众生作依怙,智慧身金刚。”寒山子之所以歌颂大法王的身如不坏之金刚,富有无上的智慧,是缘于大法王能“慈悲施舍”,普济贫士。拾得与寒山子的思想完全一致,认为作为一个人,运心要常宽广,做到“辍己惠于人,方可名为施。”要舍己惠人,虔诚布施。尤其作为一个僧人,要广种福田,广结善缘。


  在多种慈善的手段中,寒山子特别推崇心理慈善。他所作诗目的是劝人为善,他说:“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悭贪继日廉,诌曲登时正。”认为读他的诗可以驱除恶业,归依真性,使贪鄙者变得廉洁高尚,阿谀奉承者登时变得正直,进而获得佛性。可见他十分重视诗的慈善作用。寒山子十分熟悉佛家典籍,自言常手持一卷经典,悉心钻研,并能针对众人的心理毛病对症下药,“方便度众生”,解除人的心理痛苦。


  寒山寺始终贯穿着慈善精神,并且有意识地履行于实际生活中。


  首先是把心理慈善付之于实践。寒山子可说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寒山子自己有六个兄弟,其中一个恶行多端。“打伊又不得,骂伊又不着。”这个家伙“耽财好淫杀,见好埋头爱,贪心过罗刹。”因此,“阿爷恶见伊,阿娘嫌不悦”,对他无可奈何。寒山有次把他抓住后,在一顿责骂之下,改作思想上的疏导,“趁向无人处,一一向伊说:汝今须改行,覆车须改辙”,作正面的引导:然后指出如继续一意孤行的恶果:“若也不信受,共汝恶合杀。”并指出,只要接受我的调教,一定让你找寻一条生路。他的兄弟接受了他的思想教育,改恶从善,“从此尽和同,如今过菩萨”,专攻炉冶之业,成为炼就各型钢铁的好手,“至今静恬恬,众人皆赞说。”寒山的心理疏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是心理慈善的一种表现。


  寒山寺僧人继承了这一传统,除超度诵经,弘扬佛事之外常作劝善之事。清康熙年间,寒山寺有个佣工比较勤快,但不能与年轻的寺主相处,被逐出山门。在一个风雨之夜,被逐的佣工爬上屋脊,准备击人报复。当时有个老僧见到屋上有人蠕动,走近细看,原是被逐者。老僧默默无言,回到房中插上门栓而卧。半夜时,被逐的佣工拔门栓发出声响,老僧说:“你做这样的不法之事,如果被不相得的少主听闻,就没有命了。你尽管进屋,到天亮的时候,我送你回去。”然后再次以温言相劝。到黎明时,送他一些黄金,说:“你赶快走吧,不要被寺方发现,回去娶妻生子安心生活。”被逐的佣工心里很受感动,回去后辛勤劳动,十五年后,带着妻儿到老僧处表示感谢,这时被逐者已是一个具有百金的小富人了。老僧的慈行,取得了直接的效果。


  寒山寺还注意行为慈善,也就是用体力或其他行为直接给人以帮助,解除困难。寒山住普明塔院期间见运河上的牵夫,不管烈日曝晒、刮风下雨,用力牵引航船,有时甚至破冰雪而前行。他们在热气蒸腾或凛冽朔风中,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弯腰拉牵,十分艰难。寒山便奋不顾身代他们挽舟,使牵夫们得到一定休息。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佛家慈悲精神的闪光体现。


  寒山寺还收养失去怙恃,或生活困难的青少年。寒山寺在道光年间曾收养这些孤苦无依之人,先把他放在厨房作事,俗称“灶下养”。“灶下养”的具体工作是负责升火煮饭、做菜,供应茶水等杂役。他们可以作为僧人的后补,也可离寺做其他工作。寒山寺此举,主要伸出援手,解决贫困青少年的生计甚至生存问题。


  第三是物质慈善。寒山寺以大慈大悲的胸怀,直接以物质的支撑造福于人。一是修桥铺路。寒山寺积极参与周围环境建设。地方上开塘疏河、筑路架桥,多获寺方物质与精神上的赞助。清顺治二年(1645),正逢明清交递的国变之时,寒山寺寓僧性能(号法华)募资重修枫桥,桥面刚刚“合龙”时,清朝大军狼奔豕突而至,有一部从桥洞下窜人,进兵苏州。而性能不怕危险,冒着战火,继续施工不辍,直到完竣为止。这种大无畏的造福人民的凛然正气,与到处杀人放火,实行民族压迫政策,镇压江南人民抗清斗争的统治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是直接以粮物接济。早在唐朝寒山子在暑热之天见枫桥大道上行人与牵夫口渴难熬,便无偿供应茶水饮料,解除这些人的困乏疲劳与“行旅之渴”。看到挽舟之人路途难行,便送给他们草鞋,以免脚部磨破。1645年,清兵南下,烽烟四起,兵灾遍地,老百姓逃难路过枫桥,性能用自己暂管的徐瑞宇栈房,收留这些逃难者,并取米作饭,供给膳食,使他们免遭一劫。寒山寺在冬天腊月,多有施粥,以补“公家之不逮”。物质的施舍是对人最直接的救助,往往使人没齿难忘。寒山寺还接待贫困的云游修学之僧,保障了他们的生活,这不仅加强了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且培养出一些著名的僧人。如性能、梵公等或苦行募捐创建寺院,或作诗研佛,而名声远播。


  寒山寺慈善精神来源于历代当家高僧深湛的佛学修养,与对人间佛教的深切领会,他们关怀世间诸法与现实人生,弘法利生,广结善缘,共步人间净土。


  今寒山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办慈善超市、救济赈灾,腊八施粥等都是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愿寒山寺的慈善事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