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2009年论坛专辑 >
关于寒山寺慈善文化的若干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姚炎祥: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


  摘要:本文着重从寒山寺慈善文化的根基、寒山拾得形象的慈善文化意义、法施济世的慈善传统、与时俱进的慈善创新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寒山寺慈善文化事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对深化寒山寺文化研究、弘扬佛法和彰显人性、传播慈善文化、推动苏州的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慈悲  慈善  寒山寺慈善文化


  慈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和追求。慈善,通常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自愿捐赠资产和劳动,为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帮残助医、支教助学等奉献爱心的活动。举办慈善事业的社会组织或个人,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关慈善内涵、目的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譬如,中国古代有商会慈善、家族义庄等,又如佛教慈善、基督教慈善等宗教慈善,再如现代社会公益慈善等等,都说明人类慈善有多种不同类型,或者说慈善是多元的。但是,不管哪种慈善,从本质上都是人类共有的爱心的展示,是人类性本善的反映,是人类同舟共济的载体。


  从哲学上来看,人类慈善有两层含义:一是有仁慈善良的心:二是将仁慈善良的心自觉付诸实践的行为。因此,慈善是知与行的统一,是仁慈善良的心与实践行为的统一。它呼唤起人类共同的感情,帮助弱者,救助伤残。这是人类伦理道德的高尚境界,是人类共有的文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慈和善的民族,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才算得上文明的民族。


  寒山寺是佛教圣地,历史文化名寺,文化底蕴深厚。在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上,我曾提出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十大方面,即禅宗文化、和合文化、历史文化、钟声文化、诗韵文化、慈善文化、艺术文化、开放文化、教育文化、环境文化等。慈善文化是寒山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寒山寺慈善文化内涵丰富,有佛教文化的根基,有和合文化的滋养,有慈善实践的传统,有改革开放以来与时俱进的创新。对寒山寺慈善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寒山寺文化与和合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弘扬佛法和彰显人性,有利于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有利于慈善文化的传播,对推动苏州慈善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寒山寺慈善文化的根基


  佛教文化是寒山寺文化的主体,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是寒山寺慈善化的根基。佛教传人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佛教在长期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八大宗派,即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每个宗派系统还有自己的若干宗派。但是,不管哪宗哪派,虽然宗派不同,修持方法迥异,但都有着慈悲济世,慈善人间的共同价值理念。


  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悲是佛教的根本理念。《观无量寿经》中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更明确讲“慈悲是佛道之本”,“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这就是说,慈悲是佛心的本性,是佛教的根本之道,是最大的佛法。这里,从佛心、从佛道、从佛法的不同角度,宣称“慈悲”这一概念为佛教的根本理念。


  何谓“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解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可见,所谓慈悲,“慈”包含慈心与慈行,“悲”包含悲心与悲行。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在佛的境界上而生起的慈悲叫无缘慈悲,这是一种无缘无故的、无差别的慈悲,也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慈悲的最高境界。慈悲就是言行一致的对众生“拔苦与乐”。


  佛教慈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布施。一般认为佛教的布施主要有三种:一为财施,二为法施,三为无畏施。所谓“财施”就是给人以物质上的帮助,或者以自己的体力、脑力施舍于人:所谓“法施”,就是对众生,通过说法,传递佛法智慧,救赎心灵,直到网成佛道:所谓“无畏施”,即给人增强无畏的信心,随时助人排忧解难,救人厄难,使人对茫茫人生之苦无所畏惧,而且在征途上不懈精进。布施的最高境界是舍身,如佛经所讲的舍身饲虎的故事。


  从自愿无偿的扶贫济困的慈善理念看,佛教所讲的慈悲和布施的精义同慈善理念是相一致的,我们不妨称之为“佛教慈善”。“佛教慈善”同一般讲的社会公益慈善相比较,虽然慈善内涵的表述和语言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质上则是一脉相通的,不管是佛教慈善还是社会公益慈善,都是生于人的爱心,处于对弱势群体的怜悯同情,激发起人的善良本性,以利他的精神发善心,施善言,行善事。慈善内涵深厚,是佛教慈悲理念的核心,是佛教文化的精华。从这里可以看出,寒山寺慈善文化的研究大有意义。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记载:一个乞丐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佛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帮助别人。”乞丐说:“我是一个穷光蛋,怎么帮助别人!”佛说:“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别人七样东西。第一,和颜悦色。用微笑和人相处;第二,对人说话有好的态度。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第三,对人诚心。说心里话,说真话;第四,对人有好的眼神。用善意的眼光去看人;第五,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别人;第六,乘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第七,将自己空下来的房子提供出来,借给别人休息。如果你有了这种习惯,好运会随之而来。”佛说的这七种布施,人人都可以做到。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不管是位居庙堂还是普通老百姓,慈善济世,帮助他人,都应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佛教这种理念,对推动我国现实社会的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都有极大的普适意义。


  二、寒山拾得形象的慈善文化意义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寒山寺是和合文化的圣地,寒山拾得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和形象代表。形象是人们对事或人的具体感受,是人们从感受中得出的对事或人的总印象、总评价。好形象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和无形的力量。形象对文化传播有特殊的意义。千百年来,寒山拾得的形象,通过传说、绘画、T艺品、诗作和偈语等多种形式的优化和传播,在我国民间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长期以来,寒山拾得被供奉在寒山寺,受到尊重和敬仰,在海内外引人瞩目,对弘扬佛法与和合文化传播,显现出神奇的力量和勃勃的生命力。


  和合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文化资源。下面仅就寒山拾得形象的几个方面,分析其慈善文化的意义。


  1.和合二仙传说的慈善文化价值


  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象征和好、美满、幸福之神。民间有着多种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传说。


  一种是流行于苏州地区的传说。寒山和拾得同住一个村子,两个人不是兄弟却亲胜兄弟。寒山比拾得年长,街坊做媒,把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姑娘许配给了寒山,到寒山结婚前才知道拾得很喜欢这个姑娘。于是,寒山从家里逃出来,到苏州阊门外枫桥削发为僧。拾得知道后,也从家里逃出来,到苏州找寒山。当两人见面时,拾得把一枝荷花献给寒山,赞美他的纯洁和高尚的心灵:而寒山心想拾得远道而来,一定饿了,则拿一盒斋饭出迎。两人相见,一荷(和)一盒(合)而欢喜若狂,相向而舞,后来拾得也出了家,两人在枫桥共建一寺,这就是“寒山寺”。民间称寒山为“和仙”,拾得为“合仙”,合称“和合二仙”。作为“和合二仙”,成了婚嫁喜庆之爱神。民间婚娶喜庆都要在中堂悬挂“和合二仙”图,称他们为喜神、爱神、福神。至今江南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1733年,雍正御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至此,寒山拾得作为民间的“和合二仙”,已为官方认定为“和合二圣”。


  另一种是流行于天台地区的传说。相传国清寺内举行法会,王太太与女儿赴会,因旅途劳累病倒在寺中,巧遇尚未出家的寒山、拾得也来参加法会,两人善良,采药、熬药照顾王老太。王老太甚为感激,临终留下遗言,要女儿跟寒山拾得其中一人结婚。在漂亮的姑娘面前,寒山拾得都为对方着想,相互推让。后寒山出走,拾得也告别姑娘,去寻找寒山。经过千辛万苦,拾得在苏州找到了寒山。两人相会,寒山手捧斋饭竹盒,拾得手执一枝荷花。两人在寺庙一起出家,后人称这寺庙为寒山寺,称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


  这两个传说地点不同,故事也差异甚大,但有三点基本相同。一是寒山拾得感情甚笃,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为人善良,心灵纯洁:二是两人相会时,都是拾得执荷(和),寒山捧斋盒(合),谐意“和合”之说;三是两人出家的地方,都在苏州寒山寺。从这里可以看出,“和合二仙”传说的文化精神,是人间的爱、人间的善,是人间的情,是人间的美,是和谐与合力。慈善文化就是讲仁爱,讲善良,讲互助互济。“和合二仙”的传说,从慈善文化的视野来看,实质上就是在民间传播慈善文化,进行慈善意识教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推动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


  2.罗聘的“寒山拾得”写意石刻像和“寒山拾得”木雕金身塑像的慈善文化价值


  这是寒山拾得最具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一般寺庙大雄宝殿佛祖像后壁是南海观音的浮雕像,而寒山寺大雄宝殿佛祖像后壁嵌的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寒山拾得”写意石刻像,高1. 25米,宽0.6米。寒山右手指地,谈笑白若,悠然自得,形态纯朴;拾得袒胸露脐,洗耳恭听,憨态可掬。石刻画像上,仿照“寒山体”,有题词:“寒山拾得二圣降乩诗日:呵呵呵!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好人烦恼终无济,大道还生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合,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喜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分愈严。呵呵呵!”这幅石刻像,是社会上流传最广,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寒山拾得画像。在大雄宝殿后面,有一栋建筑是全国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寒拾殿”。殿中供奉的寒山拾得木雕金身塑像,塑于清末民初。寒山右手执荷花,拾得双手捧净瓶,两人童子脸,刘海发,袒胸赤足,相视嬉笑,给人以欢乐吉祥之感。


  罗聘的“寒山拾得”写意石刻像和寒拾殿的“寒山拾得”木雕金身塑像,是两件艺术珍品,从慈善文化看,这是开展心灵慈善,进行心灵救助的精神财富。


  其一,妙趣笑生。


  看到寒山拾得“谈笑白若”,“憨态可掬”,“相视嬉喜”的神态,参瞻者就不自觉地会妙趣笑生,发出内心的笑声。笑是兴奋的表现,从心理上讲,所有的笑声是心理的松弛,是快感的迸发。通过笑释放压抑的心情,可以化解心里的烦恼和忧伤。联合国把每年的5月8日定为“世界微笑日”,说明人类需要笑声。笑是人类文明健康的资源。寒山拾得可亲可爱的笑态,是心理抚慰的良药。


  其二,无忧无虑。


    寒山拾得两人在一起,相亲相爱,自由自在,“童子脸,刘海发,袒胸赤足”,天真无邪,好像在说:“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好人烦恼终无济,大道还生欢喜间。”他们之间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形态纯朴”的样子,令参瞻者会受到感染,甚至忘掉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飘然进入和睦相处的思想境界。这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教化方式。


  其三,平静的心态。


  寒山拾得的笑态,无忧无虑的神态,都透视他们心态的平静。平静的心态,正是他们多姿百态的美好的精神面貌表现的基础。深水静流。只有当心平静下来,才能真正达到在笑声中化解忧伤,在相处中无恩无怨。参瞻者被寒山拾得的生动形象吸引时,在凝视中,在感悟中会平静地进入“和合二圣”的高尚心境,使自己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这应该说是更高层次的心理慈善救助。


  3.“寒拾问答”的慈善文化价值


  寒山拾得崇尚佛学的内在宽恕、忍让、无我、万物皆有佛性的思想。寒山问拾得日:“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就是著名的“寒拾问答”。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就是昔日寒山禅师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该怎样做呢?”拾得禅师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宽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着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再看他。”“寒拾问答”所凸显的寒山拾得的形象,蕴含着大慈悲、大智慧:一是不管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坚持“万物皆有佛性”的佛理,用忍耐的大智慧,容天下难容之事,感化对方,使其止恶扬善,这是佛教徒修持必由之路;二是相信善恶果报佛理。“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是任何事物运行过程的普遍规律。“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妇孺皆知。一个人如果不能去恶从善,必然白食其果。通过忍耐的大智慧,劝人为善,去恶扬善,普度众生,这是难得的“上善若水”的慈善文化价值。


  三、法施济世的慈善文化传统


  明姚广孝在《寒山寺重兴记》中说,寒山子“来此缚茆以居。暑喝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屣,或代共挽。修持多行甚勤。”这就是说,寒山子在这里搭茅屋而居住。炎热的夏天,施舍茶水,为劳累的旅客饮茶解渴。对于来往行船的船夫,施舍草鞋,或帮助摇船、拉纤。可见,寒山寺的鼻祖寒山从在这里“缚茆以居”开始,就慈善济世,行善助人。千百年来,寒山寺僧人承传相继,广结善缘,有良好的传统。作为佛教慈善,长期以来,寒山寺的慈善主要是法施济世,重点是对众生弘法诵经,用佛法的智慧,救赎心灵,践行佛道。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慈善。从历史上看,寒山寺法施济世,慈善人间,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其一,多次修建寒山寺道场。


  佛教是以正法道场的住世为存在象征,僧团是以道场为立足的根本之处。法施济世,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弘法道场。没有道场,就没有法施济世之场所。千百年来,寒山寺多灾多难,屡毁屡建。在寒山寺的恢复建设中,除少数时间由政府官员积德行善帮助修建外,在漫长的岁月里,多数时间由寒山寺众僧向社会化缘,由寺庙自己承担修建任务。最典型的是南宋长老法迁修建寒山寺的事迹。据宋·孙觌《枫桥寺记》,南宋建炎四年( 1130),金兵南侵,苏州西郊官寺民舍,一夕被烧殆尽。寒山寺虽幸免于火,却遭官军蹂践,寺僧逃匿,颓檐委地。绍兴四年( 1134),有长老法迁,亲率徒辈,扶倒补败,历时十二年,终使“栋宇一新,可支十世”。最感人的是,法迁长老,严以律已,“不以一毫私其身”。自己生活“敝衣粝食”,每天操心的是“铢积寸累,扶颠补败”。他和徒辈乞施于民间,所有捐赠,都用在寺院重建上。他的“积精营作,练学苦空”的精神得到苏州民众的敬仰和传颂。修复后的寒山寺,其规模气势,远胜往昔。这为法施济世,提供了崭新的道场。


  其二,保护法像、佛经和文物。


  如法的道场佛、法、僧三者缺一不可。法像、佛经和文物是寺院道场必备法物。如果没有这些法物,一座空空的寺院,就不可能成为弘法道场。寒山寺供奉的法像,珍藏的佛经,积淀的文物,独具特色,营造出寒山寺道场浓郁的弘法氛围。这为法施济世增添了有特色的内涵,提升了寒山寺道场的文化价值。在多变的历史中,寒山寺每遇厄难寺僧都想尽办法保护寺院法物书写出动人的篇章  最为感人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性空法师为保护寒山寺的珍贵文物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寒山寺一度成为造反派刑讯逼供之牢房甚至有被拷打致死者为了保护寒山寺珍贵文物性空法师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想方设法与造反派周旋一方面耐心地同造反派讲道理宣传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积极采取保护措施以免遭破坏他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地在存放有大量佛教经典的藏经柜上,整整齐齐贴满了领袖的画像,用这种方法保护了所有经籍。在岳飞、俞樾、唐寅、文征明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碑廊里,他用稀泥巴把碑石上的字糊起来,用白色粉笔研成粉末制成颜料,在白纸染黑的纸上书写了大量的“最高指示”、“老三篇”等贴在碑石上,使造反派和红卫兵,不敢随意破坏。他还在深夜悄悄把珍贵文物五百小罗汉,隐藏在藏经楼的密室内。这些小罗汉是用香樟木刻成的,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据说是清代一位雕刻名家的杰作。他千方百计保护下来的文物还有清代画家黄淡如画的十八罗汉画像、清代俞樾题写的“五峰古方丈”和“十六阿弥陀佛”横匾等。“文化大革命”中,性空法师保护的这批历史文物,已成为寒山寺的“传世之宝”。现在,这些“传世之宝”,以自己特有的珍贵价值,法施济世,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驻足膜拜,净化心灵。这是一大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其三,弘扬佛法,法施济世。
  从历史上看,寒山寺慈善文化,主要形式是法施济世。寺僧以精湛的佛学造诣,高扬佛法,以信仰和道心,吸引感化众生。祖师寒山子举止异于常僧,所作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形象化地阐释佛理。清雍正为《寒山子诗集》所作序称寒山子诗为“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五四”时期,胡适称寒山子是开创中国白话文的祖师之一。寒山子的诗由于直白而形象化,其弘法的力度和广度,为一般僧人所不及。希迁法师,慧眼大智,以“寒山”命名寒山寺,留下了独特的千年古刹。希迁法师禅风偏于静志,为人思辨机敏,精通佛理,慕名投奔的弟子特别多,著名的如惟严、慧朗、大川、大颠等。明初著名禅师道性庵,精心问道,精于禅学。曾任县令的钱塘人平显在《道性庵寒山寺》诗中,把寒山寺称作黄金之地,上方之路,并表示要拜道性庵为师,决心叩开禅学之门。继道性庵而起者,是住持寒山寺的慧公。他长于讲经,一些名人曾问他何时讲经,要亲自听他说法,以启智慧。他在士子中有很高威望。当代的性空法师,熟读《华严经》、《金刚经》、《般若理趣经》等佛教经典,有扎实的佛学根底,对佛理有精深研究。他擅长诗文和书画,经常以诗作和书画,法施济世。1979年,首次创办“祈祷和平”的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三十届,迎来了海内外众多客人。钟声诗韵已成为寒山寺弘扬佛法,广结善缘一大亮点。寒山寺历代高僧,以精湛的佛教学术造诣,法施济世,为寒山寺留下人文慈善、心灵慈善的丰富资源,这是寒山寺慈善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与时俱进的慈善文化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使寒山寺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寒山寺成为全国十大名寺之一,成为了国际著名寺院和著名旅游景点。寒山寺的并为四川震灾区重建一所希望小学全寺为汶川大地震赈灾先后共捐献数万元扶助孤老和残疾。


  1.救助灾害。


  每次遇到较大灾害,寒山寺都动员寺僧信众和职工开展募捐活动。仅以2008年为例:年初,我国南方地区遭到一场百年不遇的雪灾,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寒山寺向贵州省捐献10万元。“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寒山寺常住僧众一起举行“护国息灾祈祷法会”,撞响寒山寺的108吨“天下第一佛钟”,为灾区祈祷,增加,并且特别重视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捐献活动,助学活动正在有计划、健康地发展。


  2.救助病患。


    据近年来的统计,寒山寺向白血病患者、胃癌患者、脑溢血患者等多名重病患者,捐赠医药费3万余元。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寒山寺都组织义工自制粽子、月饼、腊八粥,分别送到苏州市社会福利院,精神福利院和儿童医院,看望慰问孤老、医患和儿童,送去人间温暖,使他们身心得到抚慰。


  3.成立寒山寺慈善中心。


  2004年4月28日寒山寺慈善中心正式成立。寒山寺慈善中心的成立,得到了佛教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苏州建设集团、苏州市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苏州市祥云实业集团、苏州二建集团和中国T商银行苏州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慈善中心的宗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奉行佛教“慈悲为怀,济世助人”的信念。慈善中心实行会员制,下设苏州、常熟、张家港、江阴、昆山等五个会员分部。已有会员近5000人,会员每年每人交会费100元,作为充实慈善经费。除会员经费,慈善中心接受海内外和各界人士捐款。寒山寺慈善中心的成立,使慈善经费筹集有了正式渠道,拓宽了慈善经费的筹集途径。在实践中又创办了助学广场、慈善超市等慈善项目,寒山寺的慈善得到了创新发展。


  4.创办助学广场,救助贫困学生。


  最好的慈善事业就是与教育的结合,以文化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的文化道德水平。寒山寺慈善中心成立后,2004年5月4日为连云港大树希望小学捐款30万元。为了使教育资助经常化,2004年8月20日,寒山寺慈善中心助学广场正式成立。助学广场成立后,每年为沧浪、平江、金阊区等700多名贫困学生发放文具、学习用品和奖学金。助学广场至今已为3000多名学生提供资助,还为苏北大丰特殊教育学校捐献20万元。助学广场对贫困生的资助逐年在发展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寒山寺在高扬佛法,坚持和丰富法施济世的同时,把慈善目光投向了社会公益慈善,寒山寺的慈善事业得到空前发展。近年来在社会公益慈善方面,寒山寺做了大量工作。


  5.创办慈善超市


  在2004年4月28日,寒山寺慈善中心成立的当天,慈善超市也正式挂牌成立。“寒山寺慈善超市”匾额就挂在寒山寺北侧的枫桥大街的一栋古典小楼上,特别引人注目。相应还成立了沧浪分部、泰州分部、新区分部等。现在,慈善超市每月帮助800户困难家庭。寒山寺慈善超市的成立是一项创举。其特点:一是救助对象由寒山寺慈善超市同政府一起选定困难户,救助对象准确:二是慈善超市直接为救助对象发放救助品,捐助者感到放心:三是救助对象到慈善超市按购物券直接选取最需要的日常用品,会直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2004年4月28日寒山寺慈善超市成立时,还是全国宗教界第一家慈善超市。秋爽方丈还应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介绍经验。此后,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都学习寒山寺举办慈善超市的经验,办起了许多慈善超市。寒山寺慈善超市已成为寒山寺慈善创新的品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及时直接的给予救助,需要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慈善服务途径。寒山寺慈善超市的运作在这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五、结语


  1.寒山寺慈善事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历史上看,由于社会多变,寒山寺多灾多难,受到多种条件的约束,寒山寺的慈善主要是法施济世,弘法感化,净化心灵,可称为人文慈善、心灵慈善: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寒山寺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寒山寺的慈善在坚持和丰富法施济世的同时,着重投入社会公益慈善,救助灾害,扶助弱势群体,创办寒山寺慈善中心、助学广场、慈善超市等,在慈善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创新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慈善事业的发展,值得认真去研究和总结。这是一笔丰富的慈善文化资源。


  2.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激发出中国人民巨大的慈善热情,汶川大地震的捐款捐物数量远远超过了预期目标。据《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收到国内外各类社会捐赠款物总计1070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界捐赠最多的一年。其中,国内个人捐款约458亿元,首次超过企业,成为中国慈善领域的一大亮点。这些捐款的大部分是对汶川大地震的捐款。汶川大地震所激发出来的慈善爱心,极大加快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速度,公民的慈善意识和慈善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慈善正成为社会的一种新风尚。但是,企业的慈善资源尚待开发。汶川大地震所激发出的公民慈善热情和企业尚存的慈善潜力,说明中国社会存在着十分巨大的慈善资源。我国正面临慈善事业大格局的转变,
适应这种转变,寒山寺的慈善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困难,做出新的慈善创新,把寒山寺的慈善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寒山寺方丈秋爽多次讲“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僧才,以共修净化人心,以慈善服务社会”,这是寒山寺整体T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他总结寒山寺的慈善T作经验,对慈善怎么做,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救急重于救贫”:二是“救智重于救愚”:三是“救勤重于救惰”。对寒山寺慈善事业发展,他提出了四个具体方面:“心灵慈善”、“老年慈善”、“环保慈善”、“礼仪慈善”。寒山寺方丈秋爽提出的一个方针、三个观点、四个方面,正是在新形势下,寒山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行慈善创新的新思路,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与实践的大课题。


  4.发展慈善事业,需要筹集慈善基金。广泛筹措慈善资金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基础和保证。寒山寺慈善中心成立以来,在慈善资金筹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慈善资金不足,已成为寒山寺慈善发展的瓶颈。因此,成立慈善资金会势在必行,这是扩大资金筹措的有效途径。寒山寺已申报“和合慈善基金”,如果申报成功,寒山寺慈善事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慈善是人类心灵的阳光。只有充满友好和爱心的社会,才称得上是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2008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出席中华慈善大会代表时说:“慈善事业是改善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爱心陪伴人生,让扶持与救助温暖每一个受助的人。让人类充满阳光,让人类充满爱心,让人类真诚相爱,让整个世界和谐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