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寒泓雅识 >
玉堂式素砚
来源:寒山寺信息中心


 

    歙砚,长方形,长24厘米,宽18厘米,厚4厘米。中浅剜为砚堂,也作长方形。石作深紫色,光滑滋润,有数条青白色条纹斜贯砚面。无题款。


    长方形砚台最早出现于议代,宋代开始成为砚式的主流,至明清才普遍流行:长方形砚台包括抄手砚在宋代定名为“四直”,南宋初期成书的《端溪砚谱》说道:“砚之形制,日平底风字  日四直、古样四直。日双锦四直,日合欢四直  。”“四直”之意,应指四边平直的式样。至于“古样”“双锦”“合欢”等修辞,当指砚面相对应的装饰,在歙砚中,宋时不见“四直”之名,我们认为即是北宋唐积《歙州砚谱》中所说的“端样”砚。“端样”在米芾所撰《砚史》中是这样描绘的:“今歙人多作形制,而土人尤重端样,以平直斗样为贵,得美石无瑕,必先作此样。”已言明“端样”平直似斗,因平直光素,砚材都选美石。无名氏撰的《歙砚说》也有同样的说法:“日有古端样,并世传晋右军将军王逸少端样,皆外方、内若峻坂。”即是讲,外形皆方,而内侧略带斜直。可以看出,宋代的端样,即是指“四直”砚。


    “四直”砚的出现与盛行,与陶质砚向石质砚转变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石砚既解决了陶质砚滞墨难涤的问题,又可利用石质及其纹理为砚台增美。相对来说,方直的砚台加工制作相对容易。因此,宋代的石质砚在砚形与砚面的装饰上要比唐代辟雍砚、风字砚简单得多。随着自然主义审美观的兴起和流行,人们更加重视对砚石天然纹理的欣赏,使“四直”砚与素砚在宋时颇受文人的青睐.据记载,苏东坡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山石自然平整者效之。高似孙《砚笺》罗列的砚样,其中就有仅取佳石表面磨光,墨池与墨堂都不开的“天砚”。

 

 

(责任编辑: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