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 >
俞朝卿:和合——寒山寺文化的真谛
来源:本站原创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和合思想、和合精神、和合文化三层涵义,论证阐明文化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统一、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吴地、苏州地域文化的统一、和合;是历史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和合;也是中国佛教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和合(适应)

 

关键词:和合  思想  精神  文化  真谛  统一

 

不久前,苏州寒山寺适时成立了“寒山寺文化研究院”。这是现任方丈解放思想,开门办寺院,与时俱进地沟通佛门与社会之密切联系。这对佛教与社会之双向了解,对佛教文化的承传与发展,对扩大寒山寺与苏州在海内外的影响,将是广阔而深远的。

乘着《寒山寺论坛》首届开论之际,特就寒山寺文化之内涵和真谛,作一初探,以就正于方家贤者。

笔者认为,从寒山寺由唐代初建至今的历史实际出发,结合其社会影响之深入民间,以至广远影响到海外,如日本、韩国、美国等。将上述这些情况综合起来,从文化学视角看,寒山寺文化的真谛和内涵似可说就是“和合”,或曰“和合思想”、“和合精神”,“和合文化”均可。其理由约如下述。

 

一、和合是一种思想

 

“和合思想”与寒山寺祖师寒山子(含拾得丰干。下同)终归佛门之本旨吻合。 “和合”这一词汇在汉语中先秦就已出现。据查《墨子·尚同》中有云“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⑴”。可见,和合一开始,就是用以反映家庭父子兄弟等相互关系的一个概念和词语。2000多年后的今天,其基本涵义一仍其旧。只是近义词大大丰富了。《辞海》收集以和为主的词组有10多个,如和顺、和睦等等。这说明随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汉语必然也是日益丰富发展的。

佛教据大慈大悲的根本理念,以和合为修行至菩萨境界的第一义,称“第一义和合”。因此,寺院僧团又称“和合僧”、“和合众”;对寺院僧众和佛徒,还要求“六和敬”,即:身、口、意、戒、见、利之“六和”,所谓:身和共住,口和无争,意和共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直至与世无争。但在佛教中国化日趋完成的唐代,对和合,在佛门禅宗,已不止停留于上述一般的涵义,而是有其特定指称。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三贤殿”中,“和”,指寒山子或简称寒山。“合”,指拾得。此寒山拾得为二贤:另一贤者为丰干,三者合称“三贤”故有“三贤殿”,均有塑像供奉。寒拾二贤,清代雍正11年封寒山子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合称“和、合”二圣⑵,而老百姓则通称“和合二仙”。吴地、苏州亦此称呼,并有画像行世(后详)。此为佛门又一层涵义。约是佛门犹嫌不足,又通过丰干这一老僧,说出寒山、拾得分别为文殊,普贤两大菩萨的化身⑵。这样,寒山拾得在佛门的身世地位就更高了。不仅是诗僧,寒拾二贤更是佛祖之左右协侍。看来,丰干虽为老僧,甚至在国清寺似乎还管着寒拾二贤在厨房烧火活儿。但从寒山批评“丰干饶舌”⑶,怕老僧披露其隐士天机,从此独去国清寺西70多里的寒石山,隐而不出。而丰干老和尚,则远去山西五台山了。这里所述,均据宋赞宁(919-1001)《宋高僧传》“唐·天台山丰干师传”大意。按赞宁为北宋著名高僧,曾在天台山为僧,生于五代,后入宋,几度任王府最高僧官此高僧传为奉敕所撰。《丰干师传》,均带神话色彩。或此时三贤之事,早在民间传开,故照录于传,而“传”之最后赞宁连提三个问题⑷,让后人研讨,自己则存而不断。作为高僧似可理介。

以上所说,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和合思想或和合精神,也不能仅限于佛教、佛学的理解。因为,佛教只是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体之一方面,一元素。还必须联系到儒家、道家对和合义理之进一步诠释。儒家孔子曰:“仁者爱人”。孟子进一步说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和为贵”等等。古代中国,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有人概括中华民族精神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⑸。这里“和合、中和“的思想精神,已熠熠发光。而上述佛教的“和合”理念与“六和敬”戒律等等,实际早已吸收、融和了儒、道两家的中土文化。

道家则有“和光同尘”的格言,意思是为人处世,要收敛自己的锋芒,不要锋芒毕露,更不必剑拔弩张,而日常生活则要同普通人一样,不动声色,即所谓“同尘”。道家还有“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等的思想。这些均与“和合”精神相融相即。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在它的历史发展中,一贯爱国爱教,慈爱和同,济世度人,重视现实,关注社会,利益人群。在它的教义、教理中,既吸收儒、佛有用的思想和原则,又有自己的独创。

儒、道两家对“和”与“和合”的不同诠释,自然由其世界观、人生观所决定。但它们在中国土地上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既相互争论又更多地相融相摄。上述中华民族精神的16字概括,实际上不仅包括了儒、道两家的共同点,同时也吸收了佛家的合理思想内容。所谓佛教的中国化,或中国佛教,实质上主要就是儒、道、佛三家相融相摄的历史过程,或者说,就是用佛家语言系统,来吸收、解读传达中土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寒山子作为历史人物,作为个案,其思想历程,正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点或特征。所谓文化化人,人又为一定文化之载体是也。

寒山子,虽其真名实姓,无考,但确有其人无疑。300多首诗作,不少是“夫子自道”。由寒诗略知,其一生思想历程,约为:官家儒子(学经)——慕道学仙——出家入佛(禅)。这均由相应的诗作或诗句可以证明。限于篇幅恕不――徵引。但对寒山子晚年出家入佛,自乐禅境,不妨略引其诗。诗云:“寒山道,无人到;若能行,称十号;有蝉鸣,无鸦噪;黄叶落,白云扫;石磊磊,山奥奥;我独居,名善导”⑹;仔细看,何相好!又诗云⑺:

“我居山,勿人识;白云中,常寂寂。

寒山子,长如是,独自居,不生死。”

由上引诗可见,这里虽未说及和合二字,作为佛子也不定说到和合二字,但其既入禅境,超脱种种尘世之累,以至超脱生死,“独自居,不生死。”陶醉于“无人到”“无鸦噪”。欣赏“石磊磊,山奥奥,白云飘,常寂寂”,这大概就是参禅悟道(佛)进入佛家所谓:“西方乐极乐世界”的意境吧!

这时,似乎寒山子只有自我意识、主体思想与自然天地,合而为一,真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所以,作为佛教信仰者寒山子之研究家的陈氏说:“上述这些三言诗,之奇,之美,之创造性,之玄奥……。在中国诗史上是千古绝唱,无人大胆作”⑻大概也因此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把寒山子作为通俗诗的另一个开山祖师。大概也正由于历代文人对诗和文学的研究,才衍生出寒山子的种种民间传说和佛、菩萨的化身。这里我们必须顺便指明一点,就是作为生命存在的个体,寒山子还得吃饭穿衣。尽管其质量可以不计。因此,仍有拾得与之“和合”(亲密)。把国清寺僧人剩下的饭菜留着,好让寒山子活着学佛修禅;精神上可以出世,生活上至少吃穿还得入世。据说寒山子是长寿者,活到150岁哩!拾得功劳也不小呀!由此可见,世间与出世间,也是统一和合的。有位高僧说的好,如果谁要“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

 

二、和合是一种精神,是吴文化之重要元素和组成部分

 

历史告诉我们,自六朝开始,吴地、苏州的社会文化性格,已从古代的“尚武崇勇”,逐步转型为“尚文、重教、长工艺(技)”。当然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以及诸多经济、政治、文化、地理、风情等多方复什因素促成的。它是长期历史的过程。其中南朝定都金陵,大批士族精英南来。因而佛教的迅速发展,正是这一文化性格转型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内容。“南朝四百八十寺”之楼台烟雨,不仅直接影响王公贵族,而且深入于民间。

说到作为中华地域文化之一的吴文化,自然必须再次联系到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其精神和特质就是上文引述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四句话。这是一个有根据、有见地的科学概括。显然这里涵蕴了儒、佛、道三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精髓。因此,如果认同吴文化之总体特征是“尚文、重教、长工艺(技)”,那末这里自然而必然地贯穿、渗透了中华文化的普遍精神,并有自身的特点。吴文化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或曰鱼米之乡是特殊的。但毕竟是中华大地之一方和中国人,故又是普遍的。不是吗,“尚文”,是吴地之人文精神。吴人多藏书,家家楼前飘管吹(白居易)⑼;重教,则是培养人,力求使人成才。这从北宋范仲淹办府学开始,直到今天更加发扬光大。这才有吴地、苏州之成为“状元之府,院士之乡”!从官到民,在这一问题上从来是“官民”和合的。这就是吴地、苏州的一种“以人为本,刚健有为”。或者可以说,这就是共性寓于个性中,而个性中又有共性吧!

有人还进一步把吴文化之“尚文、重教、长工(技)艺”之总体特征具体落实到人之个性,用五个字概述之,谓苏州人一般有雅、柔、细、活、巧之性格特征。这里雅、柔、细,概属于“和”的范畴,不是粗暴或粗野,而是待人接物,态度和蔼或和气。不是有句谚语说,“宁与苏州人相骂,不与xx人讲话”吗?这可说是,和合精神渗透于日常生活的见证吧!民风习俗之雅、柔、细,也许是“尚文、重教”历史积淀的结果吧。当然雅、柔、细不止表现于日常生活,往深处想,或许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征。那就会表现在苏州人活动的多方面哩!至于“长工(技)艺”也许是吴地、苏州人之善长或特长吧。曾有人称苏州为“工艺之都”,缂丝、双面绣是中外闻名,不必多说。吴地、苏州有人还能在头发上进行雕刻,成为一种特种工艺—发雕;还有吴门画派,等等,你说这些不都是“活”与“巧”的表现吗?新加坡与我国合办工业园区,据说经过好几个类似的城市之观察、比较,最后才择定苏州的。这决不是偶然的。因为新加坡国民中,华裔、华侨占人口70%,他们上下对中华文化之精髓,是把握得很好的。因此择定苏州,与我国合办工业园区。这是一个英明的战略决策。实践已证明一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这里先后总结出与“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并提的“园区经验——亲商理念”,正是吴文化底蕴深厚之当代表现。不久前进一步总结弘扬的苏州城市精神——“尚文、融和、致远、创新”,这八个大字正是吴文化继往开来的新篇章。也正是吴地、苏州和合思想、和合精神传统之继承和新发扬!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和合精神早已融入吴地苏州的民俗传统和礼仪节令中。有心人不难见到,在青年婚仪送喜幛的同时,总有“和、合二仙”的画轴。据有关专家查考,“苏州人举行婚礼,喜堂正面墙上一定要挂和合二仙的画像。二仙形象是两个胖乎乎男孩,蓬头笑面。一个手持荷花,一个捧着圆盒⑼”。其实不只是苏州人,江浙人士特别在农村婚仪中,普遍有此习俗。“荷花”“圆盒”既是意象,又是用谐音标示和合二仙。而画面上的和合二仙形象,正是寒山子、拾得的神格化和人格化。吴地喜庆婚俗中这一婚仪“导具”,还赋予祝福新婚夫妇恩爱幸福,百年和(好)合、早生贵子等多重含义。因此,“苏州人结婚拜堂,一定要拜天地、和合。拜天地以示庄重,拜和合,寓有夫妇情感笃厚、和谐好合之意⑽。这“和合二仙”的形象,不仅在婚庆中常见,而且早就进入了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内容。吴地、苏州,每逢春节到来,不仅贴门联门神,同时也张贴“和合二仙”的画像,以增强节庆氛围。

综上所述,似乎既可说吴地、苏州的文化性格,接纳、融和了佛教、寒山寺的慈悲吉祥与和合精神,又可说是寒山寺(佛教在苏州、吴地的一个窗口、亮点)的和合祖师崇拜,渗透普及于众生的日常生活中。看来,二者是相互生发而成的。吴地苏州的尚文、重教传统,对向往、敬仰诗僧寒山子(拾得丰干坞有诗作),以至顶礼膜拜,从现代心理学,社会学、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完全是自然而必然之事。何况,自唐代开始,就有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苏州诗太守的奇特文化政治现象。他们都是著名诗人,又是佛教居士。当然,张继的《枫桥夜泊》之诗韵钟声,及其永恒的广告效应,是包括寒山寺历代僧人在内的苏州众生,应该深深感谢的。因为寺有兴废,诗无兴废。因诗而知寒山子和寒山寺,是自然的。寒山寺之数度被火吞而能屡废历建,于今更为灿然辉煌!何故?人民心中有寒山子和寒山寺所使然。一句话,和合精神,既是吴地苏州之地域文化传统,又能适应当今时代需要。佛界说“和谐社会从心开始”⑿。看来他们确是可以发挥相当积极作用的……

 

三、和合是一种社会文化性格,优秀历史传统

 

上文已说及和合是一种思想和一种精神。特别在我国东南沿海、江浙一带,乃是比较强烈的一种民间思想和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它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吸引力等诸特征;作为一种精神,它具有普遍的持续性(延续性)、主动性、渗透性、导向性的特点。无论作为一种思想或一种精神,均为构成地域文化性格之重要元素和基础,也是地域人们的一种共同社会心理。因而必然进入社会遗传而世代承继。

和合作为一种文化性格和历史传统,特别是作为吴地、苏州的地域文化性格和民风习俗,不仅有其依附主体的思想精神层面,还必有其对应的物质客体的领域和层面。比如有关的社会设施、组织、相应活动等等,均是现实客观的社会存在,并非仅仅是主体(人)头脑中的思想和精神活动,即使如宗教的寺观院堂,它的建筑,以及有关文物设施和附属机构等等,虽然其总体属于物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但正如一位权威思想家所说,这是一定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毕竟具有客观实在性。就以我们的寒山寺来说,不仅有巍巍壮观的殿堂楼塔,还有新建的慈善超市、素菜馆等商业经济设施。这是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也有利寺院发展的创新举措。已经、并将继续得到僧俗各界的拍手欢迎!据了解,台湾佛光山、上海玉佛寺等,在佛教事业兴旺发达的同时,也举办了更多的经济企业,作为佛教创办更多社会文教福利慈善事业的物质支柱。

吴地苏州的稻、鱼、丝、茶,本是中外皆知的名牌特产;而园林、刺绣、昆曲、评弹等等,既是艺术,也是产业和活动。至于吴人的日常生活,比较漫条斯理,从容恬淡,说明“小桥、流水、人家”之遗风犹存!尤其在“老苏州”的古城区是如此。至于“洋苏州”的工业园区,与“新苏州”的高新区和太湖旅游度假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氛围,人们还是深深感受到的。因此,有人将现时的整体苏州,喻为一幅美丽的“双面绣”,一面绣着优秀历史传统,另一面绣着当代画像。一句话,古今是衔接和合的,吴地苏州人的生产、生活也是和合的。贯串这幅“双面绣”的灵魂和精髓,就是和合精神、和合文化!

因此我们要弘扬和合精神,从各方面丰富和发展和合文化,把文明苏州,作为一个城市品牌来建设和发展。这是人民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佛教事业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如果上述想法—和合思想、和合精神、和合文化得到认同,为了落实,我们具体设想和建议:

其一,开辟中外“黄金水道”,广泛开展中日、中韩等国际文化交流。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赵朴老生前本着和合精神,身体力行开辟了佛教的中、日、韩黄金纽带,建立了中日、中韩间的文化交流新渠道,竖起了两国间永恒的友谊丰碑。苏州依江靠海,怀抱太湖,与日本只是“一衣带水”之隔。不仅古有鉴真东渡,空海西来;而且至今日本建有寒山寺、拾得寺,苏州寒山寺有空海堂。特别是每年“元旦寒山寺听钟声”这一节日喜庆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已举办过27届。日本友人来我市、我寺,已达7万多人次。这些中日友谊的黄金闪光点,正好可开辟发展为文化交流新的“黄金水道”。韩国大真大学已在苏州大学开办分校,可见中、韩之间似乎也可照此办理。大家知道,现代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渗透、融合的。文化是经济的智力基础、精神资源、软件宝库。因而文化交流的“黄金水道”完全可能会丰富、发展成“物流水道”。中新之间既成功辟建了“苏州工业园区”。有识之士何不多建几个中日、中韩之间“和合”工业园区呢?合作、发展,建设和谐世界,正是我外交国策。其步骤该是由点、由线,才能扩展至全亚洲、全世界吧!

其二,和谐世界的营造和构建,必须长期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多方面的舆论准备。然后才能付诸点、线、面的具体实践。其中和合精神、包容宽和姿态,无疑是诸多社会准备中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和基础。中日之间,民间往来历史悠久,友谊可称天长地久。苏州改革开放以来(截止2004年)与日本国有关地区结为友好城市的,已有6个,与韩国也有3个。这给两国间历史的民间友谊,加进了新世纪和新时代的光彩内容。此外,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也都有结为友好城市的。这无疑是和合文化的新篇章、新延伸。真是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让和合之风吹五洲!据悉,苏州太仓港与日、韩间已开辟旅游直航线。完全可以期待,旅游的文化交流热线,不久会丰富发展成“物流热线”。这将为构建和谐东北亚、和谐亚洲准备条件,奠定某种基础。最后,让我们套用四川一个广告辞的语调,高呼:拜水大运河,问道寒山寺!

 

注释:

(1)转引自《辞源》p.0272“和合”条,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版。

(2)《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下)p.1501华藏佛教图书馆印缯。

(3)(4)《高僧传合集》,p.503-504“丰干师传”,上海古笈出版社1991版。

(5)参见《中国文化概论》p.325-394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1994年北师大出版社。

(6)善导唐佛教、净土宗实际创宗人。(613-618)大百科全书。《宗教》p.3391988.2.版,此处意似借喻为佛之别名。

(7)(8)《寒山子研究》p.77陈慧剑著1984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9)(10)《苏州传统礼仪节令》(上)p.57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11)《以戒为师》——在中国佛协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叶小文2006年12月22载《佛门资讯》第一期2007年5月15日第10版:“新和合”—即“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

(12)据《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秋爽法师专文,载2006《弘化》特刊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