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王者归来文选五题

王者归来

  心净无尘

  那一年开始飘雪的时候,我跟随采伐队进入了大山里。残酷的命运使得我不得不低下自以为高贵的头,为了生存,我必须靠自己的劳动换取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白天,在几十公分深的雪地里伐木,我在心里一直告诫自己:不能这样生活,不能这样生活一辈子,可是我发现,我越是想逃离这样的现实,我的内心就越浮躁。我厌恶贫穷,憎恨平庸,可我越是想解开命运打在我身上的结,我就越忙乱,最后被这个结栓的更紧。

  时间从飘落的雪花里悄悄溜走,我试图抓住它,可我抓的越紧,就越来越明白其实手里所掌握的越来越少。内心无穷的抑郁与伤心让我感觉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跑到没人留意的地方去放声大哭。一种极大的屈辱感在我的心里一道一道划出无奈的伤痕,无数次我开始怀疑生命的存在价值,甚至怀疑自己的人生。

  我的闷闷不乐引起了一个老工人的注意,那是一个很平常的林业工人,不善表达自己却很善良的老工人。一天,他问我为什么总是愁眉苦脸,我苦笑了一下,我心里根本没期望这样的人可以理解我。他显然没看出我眼中的鄙夷,很不知趣的,继续诉说他心里不舒服时候的解决方法,他告诉我,每当他内心十分压抑的时候,他就到山里去安静的听雪花飘落的声音。这下子,我对他的嘲笑一下子就显露出来,一个土的掉渣的人竟然和我谈雪花飘落的声音,我内心不免觉得好笑。真想问问他,知道雪花是什么形状吗?这次,他看出了我不屑的神情,十分知趣的走开了,临走的时候,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小伙子,等你心里清凉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了。我苦笑。

  很快,这段记忆随着我浮躁不安的光阴埋在了青春的岁月里。时间好象寄居在蜗牛的背上,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一点一点向前挪动,很慢很慢,慢得让我开始喜欢上了这里,喜欢上了当初我厌烦的大山。更确切的说,我是喜欢上了这里的孤独,这里的人除了干活之外几乎没什么交流。这样我就有很多的时间自己独处,孤独是我消化世界的最好方式,浮躁,压抑和不满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平和的心境,渐渐的我明白了,不管自己多么着急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反面的情绪是毫无益处的,只有用积极的心态去思考才是最好的办法。人就是这样很有意思,很多时候,一个问题让你无论如何就是想不明白,可一旦想通了,你整个人就象是得到新生一样,内心充实而极具活力。

  又是一个安静的夜晚,我再次来到当初曾经流泪的地方。当初的委屈对现在的我来说不过是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一个作为孩子所特有的撒娇一样的发泄。现在这一切都成为往事,我知道必须善待自己。忽然,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耳边不停的传来悦耳的“丝丝”声,在这静谧的夜晚,到底是什么可以发出如此美丽的声音呢?象涓涓的细流浸入我久旱的心田。我忙四下搜索,可除了雪花什么也没有。雪花?难道我听见的是雪花的声音。我愣在那里,脑子里一片空白,不,不是空白,应该说是一片清明,至纯至净,一丝尘埃也难以立足,一切的感觉似乎都已经丧失,只有清凉纯净的感觉充满内心。这一刻,一切浮华的烦恼都已离我远去。当我伸手去抓世界的时候,我什么也没得到,可当我展开紧握的手掌的时候,我得到了整个世界。

  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被世俗的烦恼围绕的时候,我就回到当年那个地方,静静的品味雪花飘落的瞬间,聆听雪花洒落人间的声音。

  至纯至净至真至美。

  心净无尘的心灵才能听见雪花飘落的声音。把你我的心打开,清理完毕,用最真实干净的心灵去接受这个世界吧。

  不可说

  唐代有一个高僧叫做赵州禅师,很有禅法。有一次,赵州禅院来了一个新僧人,禅师问新来的僧人“曾经来过这里么?”和尚回答道“曾经来过”。禅师说“吃茶去”。

  后来又来了一个僧人,禅师还是用同样的问题问他,那个和尚说“没来过”禅师又说“吃茶去”。

  寺庙的院主糊涂了,于是问禅师: “为什么来过也让他吃茶去,没来过还让他吃茶去,究竟有什么玄机呢?”禅师叫道“院主”,院主答应道“在”,禅师说“吃茶去”。

  这是佛门一大公案,修行的人讲究每日长时间的坐禅修定,需要饮茶生津止渴,提神益思,吃茶已经成为寺院家风。赵州禅师三次说“吃茶去”,这就是禅宗所谓“机锋”。意在消除人心妄想,讲究自在,随缘,放下,平常自然。

  那什么是机锋呢?机锋的意思就是简单明确,是刺物之利器,如刀锋,剑锋等等。机可解释为机缘的机。人有悟性高低之分,教学需要因人而异,随机而施。这样,机锋可以给有学人当胸一刺,虽然谚语晦涩,但往往包含禅机,给人以大觉悟。禅宗讲究本心就是一切,悟性就在当下,只要悟了,一了百了,仿佛是莫名其妙的机缘。对禅宗来说,却是悟道的表现,这就是禅宗不说破的奥妙。

  生活中也往往出现一点灵光乍现,瞬间可领悟很多事情。人生如迷宫,往往耗费你一生也难以找到出来的路,但也许就是一句话就可以解决束缚你心灵的锁链。

  但这件公案的佛门禅机远不止如此简单。

  “不可说”乃是大智慧,大洒脱,大先知的表现。这个世界里,绝大多数的时候,是世界在改变人,绝大多数的人也甘心被命运支配。而懂得不说破的人,往往可以通过一点而窥视三界前后未来,这是佛家所为的观世眼。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世界的变化,对事物的本质有着深刻的了解。对未来看得透彻,想得洒脱,活得智慧。当年有位高僧被女子诬陷为私生子的父亲时,不也是选择不说吗?他的沉默不是逃避,而是他可以看透事情的整个过程,所以选择做一个局中的局外人。而这种沉默不也是最锋利的武器吗。不分昼夜的良心的折磨终于让那女子再也无法忍受,她跪在禅师面前忏悔,说出了实情。而禅师也只是淡淡地看着她,毫无喜怒之心,因为这一切都早被他看破。

  如今,浮躁的世界,内心的宁静早已经不再属于我们。我们既然无法拥有至纯至净的心境,那我们不妨学做一个追求内心修养的人,不断向命运的山峰攀登,不停地拓展自己的视野。任凭风云萦绕我心,我自淡然处之。

  踏上虚空

  那年冬天我心里乱到了极点,我不想工作,不想交朋友,不想吃饭,甚至不想休息。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后来才琢磨明白,原来是感染上了空虚。那时候的我经常一个人在人流匆匆的街头那么呆呆的站着,那时真的感觉自己心都空了,里面什么也没有。

  之后,为了调节心态,我去了西藏,去看了我仰慕已久的圣山。踏在冰山雪原上,那种空灵飘逸的感觉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你甚至觉得你脚下踩的不再是一片神秘的大陆,而是一艘船。一艘久远的时间之船。只要愿意,你可以用脚尖点一下船头,时间就在你的脚下忽的一下慢了下来。慢慢的你再也感觉不到空虚了,确切的说是你已经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感受世界的方式,那就是这样的孤独,没有任何人在乎你的孤独。你对于自然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标点,在这篇生命进化的文章里,你随时都可以成为被遗忘的历史。于是你就开始选择孤独,没有任何人在乎你的孤独。你对于自然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标点,在这篇生命进化的文章里,你随时都可以成为被遗忘的历史。于是你就开始选择孤独,孤独是打发时间最好的方式,于是你就开始咀嚼你的世界。

  我开始留意身边一步一跪的虔诚信徒,一个好奇的念头蹦了出来,为什么我不尝试一下他们的举动呢?虽然知道这是不太恭敬的,但好奇心还是驱使我跪了下去。一次,两次,三次,开始,我还在默念数数,但渐渐地,我忘记了数数。确切说那个时候,我心里几乎什么想法都已经消失了,也不再有寒冷的感觉,因为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圣山。不知道为什么,内心虽然空无一物,但我却不再感觉到以前那种空虚的感觉。一种厚实的神圣感驱使我不顾一切的向目标前进。

  来到圣山之后,觉得整个人象得到解脱一样,深深的出了口气,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当我觉得无比空虚的时候,我的心里什么都不想,而当我向圣山前进的时候,我的心里也是什么都不想。同样的心灵的空白,为什么会有空虚和充实之分?同样的停止思考,为什么会有束缚和解脱的不同感受呢?我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些虔诚的人身上。他们是不是这样跪拜很久了?时间在他们身边仿佛是凝固的,因为他们今天的举动和十年前,二十年前,五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他们先祖的那种虔诚是一样的。也许肉体对于他们虔诚的精神只是一个暂时的载体。千百年来,他们用一代一代人的身体承载了一种执着的精神。他们在衰老,在走向死亡,而这种精神却在成长。千百年来这个民族都在重复这样的生命轨迹,他们内心为什么不会厌烦,为什么不会空虚,为什么会一直坚持下来。

  踩着从远古开始就留下来的无数疑问,我来到了布达拉宫。高贵而肃穆的古老建筑一瞬间就矗立在了我的面前。我顾不得为着伟大而感慨,就迫不及待地走进寺院里。我急切想知道自己参拜圣山时候的感觉到底是什么,还有那些虔诚的藏民,他们凭借什么才能如此执着。在翻译的带领下,我找到了一个老喇嘛,他的个子不太高,岁月在他的脸上雕刻下了刚毅和苍老。似乎从他的身上散发着有如圣山般的让人仰视的感觉,好象圣山那种苍远辽阔的气息。看着他,我内心仅有的浮躁消失了。

  我低下头虔诚的求教他,翻译把我的话转告给他。没想到那看上去略显僵硬的面容上竟然露出如此慈祥的笑容。在听翻译叙述的时候,还不时抬头用和蔼的目光打量着我这个异乡人。老人家听完之后,低头沉思片刻,接着就说了一句话,然后转身回到了里面。我看看翻译,他的脸上也是一片茫然。显然,他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把话翻译过来,那句话是:精神状态决定生命取向,而他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空虚,二是随缘,三是虚空。

  我望着老喇嘛远去的背影更加糊涂了,前两个说法我都理解,我也经历过。而这第三个是什么意思呢?浮华的尘世,喧嚣的街头,旋目的色彩,这一切一切红尘里的繁华与美丽不仅没有给我带来心灵的充实反而带来了说不尽的空虚。为了调节生存的压力,我也学会了空虚和随缘,但我不明白除了这些被动忍耐方式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生存方式吗?

  一路上呼吸着冰凉的空气,耳中充满了雪山特有的纯净的声音,好象你的灵魂被放在自然中洗涤一样。可是清净的空气不能让我忘记刚才的情景。而且越想越不明白。毕竟丝线打成的结不能用拳头去解,而要用手解开,可能我现有的知识是解不开这样的结的。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一个峡谷,这时候眼前的一幕让我们大吃一惊:山谷中间是几十米的裂缝,而且没有任何桥梁之类的建筑,怎么过去呢?我们象两个找不到家的孩子一样急得乱转。绕是绕不过去了,用眼睛一看就知道想迂回过去是不可能的,太远了。想打听一下吧,这“千山鸟飞绝”的地方哪里有个人影啊。抬头看看渐渐西沉的冬日,我们所有的希望也随着沉了下去。

  正当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更让我们吃惊的事情发生了。眼看着峡谷对面一个参拜者向这个方向挪动,难道他不知道这里有峡谷,还是心里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就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过来了?我和翻译相互看了一眼,大叫不好,赶紧向悬崖边跑去,并且边跑边大声呼喊。可我们的努力好象没什么效果,他根本就没听见,我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他向峡谷走来,十米,五米,三米。我闭上了眼睛,把头扭了过去,避开这马上就要发生的惨剧。

  正当我心里为那个陌生人祈祷的时候,我的伙伴碰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他象雕刻一样张大了嘴傻看着对面。我顺着他的目光看了过去,这一看,我差点晕到。我的视觉遭受了极大的挑战。那个参拜者竟然走在峡谷的虚空上面。我扑的一下坐到地上,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时还是见多识广的翻译先反应了过来。他拉着我的伙伴向那个陌生人跑了过去。我们一把抓住刚刚从虚空过来的他,他显然被吓了一大跳,愣在那里。

  我的同伴向他询问刚才的事情,他听完我们的话后,露出了爽朗的笑容。他一手拉着一个,把我们带到了悬崖边上,然后小心翼翼的走上了一座桥。真的是桥,晶莹剔透的冰桥。随后通过翻译我才明白过来,这里的人为了在雪地里方便进出,就在悬崖上修了不少冰桥,因为这不是主干道,所以知道的人很少。我们刚才离得比较远,再加上刺眼的阳光照射在透明的冰上面,看上去就好象是空的一样。藏民还告诉我们,这个冰桥是用木材做成的基本结构,然后用茅草和水混合而成。听到这里,我们两个人只有相视苦笑的份儿。

  送走了藏民,我们踏上了冰桥,我低下头往下一看,脑子里嗡的一下差点炸了,万丈的深渊混合着朵朵白云都在我们脚下了。难怪是虚空上的桥,虚空,桥,空虚……我一下子愣住了,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那个老喇嘛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所谓虚空既是指人心所无法企及的广泛空间,但也是指人内心可控制的精神状态。虚空,空虚,把你的空倒过来不就是无尽的虚空吗?当你身陷空虚的时候,生命对你来说就是痛苦。可你只要在心里架一座桥,你就能到达一种空虚的境界。在那里你将忘记一切苦恼,酸楚,迷乱。你的心里只有一个纯净的不能再纯净的目标,就是追寻生命的本质。我参拜圣山时的心境清明,还有那些执着的信徒千百年来看似枯燥的顶礼膜拜不正是打破人间的空虚,朝着生命本质的虚空前进的吗?原来虚空既是你的目标,也是你达到目标的桥,当你迷失在错乱的世界里,每天遭受欲望无尽的侵袭之后,只要还有一点纯净的灵魂,你就可以找到你命运里那座架在虚空的桥。

  原来生命是如此简单,换个角度,世界就是另一个样子。红尘中我们多少次追寻生的意义和生的归宿,原来一切都在我们自己心里,又何必向外界去寻找,你自己就是一座架在虚空里的桥。只是尘世的阳光太刺眼了,让你看不到你自己。低下头走进自己,你会找到你要寻找的那座桥。

  那些信徒比我们更有智慧,在我们眼里的苦难已经被他们变成了幸福。他们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早就知道逃离痛苦的方法,他们也早就知道解脱的方法。我冲着同来的编辑笑了笑做了个手势,然后转身再次走向那座桥,我想再体验一次生命中虚空的滋味。

  我一个跨步,踏上虚空。

  你只有一个

  在这个世界上,你只有一个。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到乡下的爷爷家去玩。对于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男孩子,那里简直就是天堂。我不用被人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也不会有人告诉我这不许做,那不许做。我可以在这里享受到无尽的自由,妈妈也不会埋怨因为我好动而弄脏了客厅里的沙发。

  我还记得9岁那年一个下午的情形。自从我第一次去爷爷家里,我就特别想得到允许,去爬农舍周围的石头墙,但我知道父母是不会同意的,这些石头墙年头太久了,有些石头松动得快塌掉了。但是,我太想爬那些石头墙了。最后,在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终于鼓足勇气,走进客厅,家里人吃完午饭都会聚集在那里。

  “我,我想去爬那些石头墙。”我犹豫了半天,终于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所有人都看着我: “我可以爬那些石头墙吗?”立刻,几乎所有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不,绝对不行,你会受伤的。”我对他们的回答不是太失望,因为我早就预料到是这样的结果。但是,正当我略带伤心的离开屋子的时候,爷爷用洪亮的嗓音对我说“等一下”,我听他说道“让孩子去吧,他得学会自己去做事情”。

  “快去吧”,他对我眨了眨眼睛说道, “回来后找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玩得非常高兴。过后我去看爷爷,向他说出了我的经历是多么开心。他的话让我永远也无法忘记,他咧开嘴笑着对我说: “你今天特别有意义,因为你表现了自己的个性。永远记住,在这个世界上,你只有一个,你喜欢怎样就怎样”。

  从那以后,许多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几乎每天我都告诉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一个。我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并非别人的约束去生活。毕竟,谁都可以指责你的生活,但不会有人替你去生活。以智慧之心,活在当下,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

  攀登顶峰

  “你在攀登顶峰的时候总能见到美丽的天空,但是在到达顶峰之前,你是看不到的。”

  每当太阳落山,阳光显露的时候,我和父亲常常去爬我们家附近的那座山。我们在爬山的过程中通常会有很多话谈。很多时候,从他的经历中我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他总这样督促我:“你要向这座山一样有目标,有宽广的胸怀。”

  这一切深刻影响了我的一生,要不是我们父子都喜欢爬山,我们也不会有这么多时间相聚。它使得我们深思,让我们可以尽情畅谈,培养我们的耐性,远离尘世的喧嚣和污染,最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用安静的心来生活。顶峰带来的震撼使得我懂得了人生许多道理。

  有一次,我们去攀登顶峰,那是极大的挑战。在头几个小时,我可以尽情享用新鲜的空气,鸟儿的呜叫和蝴蝶的飞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腿开始酸痛。当时,我曾想放弃,这时父亲告诉我: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山下布满了盛开的花朵和充满生机的田野。你在山顶可以看见最美丽的天空和大地,但在到达顶峰之前,你却看不到。你在山顶可以欣赏到众多的瀑布和数不清的山峰和峡谷的美景,但在半山腰你看不到。只有在山顶你才可以‘拥抱这一切,就象生活一样。

  当时我年龄很小,不能理解父亲的思想。如今,我已经长大,回想起父亲的话,我心中每天都充满了新的希望和信心。那天,父亲带我爬到了山顶,现在,他的话让我继续不断向生活的顶峰攀登。我相信有一天,我也会爬上生活的顶峰,就象登上那座山一样,举目四眺,感到整个天空就如水晶一样清澈透亮。

2005年第4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