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

江苏昌莲

  苏州的淡淡烟雨,寄托着一种思乡情趣,耐人寻味。苏州的园林古刹,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总是有种“不可言宣,只可会意”的诗情画意。其个中之真旨,久参不破,犹若棘手之禅宗公案一般,妙哉,妙哉!其无上之功用,足可令亲临其境者,窥谷忘返,望峰栖心。而地处京杭大运河畔之千年古刹姑苏城外寒山寺,亦不例外,以其钟声、诗韵、塔影、碑刻、书院而名闻四海。

  余自从寄幻身于空门后, 1999年春宋另;州灵岩山寺报考佛学院,读书四年。而后奉命挂搭于寒山寺,并进寒山书院从事教学工作,至今亦有四个春秋了。无心住在此寺中,穿衣吃饭两件事,青灯古佛一卷经; 鸟啼花落,钟鸣鼓响:随四时之运转,寒暑之易节,悠闲度日,自有无限之乐趣与妙意。这里的一花一草、—楼一阁、—殿一堂,乃至清风明月、江枫渔火、画桥流水,皆为我人妙明心中所现之物耳!细心玩味, 自可意会,全丑即美,全恶即善,全假即真也。为表聊心,故今作文以记之。

  一、古寒山寺名之由来

  据《吴郡图经续记》、 《吴郡志》等典籍的记载,寒山寺创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至今也有1500余年的历史了,可谓是千年之古刹名蓝也。

  寒山寺的前身是“妙利普明塔院”,招提名义,檀度因缘,皆以塔着。开山有塔,其来久矣!顾名思义,此寺最初只是供养妙利普明菩萨舍利的一个塔院而已,其规模不甚恢弘。但地处枫桥繁华区,居邻运河之要塞,为南北客必经之道,在当时之影响颇为巨大。故自唐人张继题诗以来,四方游士凡至吴,无不知有寒山寺者。寓贤羁客,临流抒啸,无非霜天钟籁。

  有史料可考,寒山寺亦称“枫桥寺”,最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嘉佑中改赐名“普明禅院”。范大成在《吴郡志》中载:“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扑‘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仍称枫桥寺(孙觑《枫桥寺记》)。

  元代始复寒山寺之名,元顾仲瑛、汤仲友等诗均题名为寒山寺。其后明、清、民国至今, 一直均沿用寒山寺之名。

  之所以古寺由最初之“妙利普明塔院”而改名为寒山寺, 一是为了拓建伽蓝;二是为了纪念、追踪寒、拾之遗风。据明·姚广孝之《寒山寺重兴记》载: “唐元和(今注: 当为贞观)中, 有寒小于者,不测人也。冠桦皮冠,着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白若,来此缚茆以居。暑渴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屩,或代共挽。修持多行甚勤。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

  如上之文,其意在于说明古寺得名之所以然,细想起来实有其深远意义与历史价值。关于普明菩萨之久远劫前本事,广载于如来诸经论中。如《大宝积经》说,菩萨乃多宝世界,宝积佛前之弟子。 《首楞严三昧经》说,文殊菩萨未来世成佛,其名为普明。又《华严经》说,菩萨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代表,作华严法会之参席众。 《法华经》说,释迦文佛受记声闻弟子懦陈如未来世成佛,其名为普明。”又“八十八佛名”中,亦有普明佛之名号。虽则诸经论所言不尽全同,然其旨味亦甚吻合,莫非是为了说明普明菩萨远本之难思难议。称“普明菩萨”,意谓菩萨乃倒驾慈航之佛位菩萨,为辅弼王法弘化而示居因位;言“普明佛”,则知菩萨久远劫前早成正觉也。总之, “妙利普明”的意思,就是说此菩萨能以光明普遍照破世间一切痴暗,使大地一切众生同沾妙利。

  关于“寒山子”高僧之示显人间近迹,虽则生卒之年不可考,但史书中确有其人其事之记载,况且还有《寒山子诗集》的流传世间。明·姚广孝之《寒山寺重兴记》中亦言: “(寒山)方丈则设寒、拾、丰干之像,不敢忘其所自也。”不过此三老不被世人所识,但其行持超特。据说寒山子长年穴居天台寒岩中,不与世人争;丰干在国清舂米供众,骑虎游松门;拾得在国清为众烧火造饭,心甘情愿。其三老之事迹,俱载于《高僧传》、 《祖堂集》中。

  世人怀疑寒山子是否曾到过苏州寒山寺?则有诗可作证。如: “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来访亲友,太半入黄泉。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这首五言律诗足以说明寒山子晚年曾取道古运河来苏省亲的事实,不必疑尔!

  菩萨遁迹,游化人间,处处示灭,处处示生,身无定相,居无定所,高深莫测。天台人见大师合缝岩中,苏州人见大师缚峁枫桥。

  开山有塔,以显本地风光之久远,原以宝塔乃如来法身之象征与代表,以示佛法高深广博之不可思议也。希迁禅师拓建伽蓝,额名曰“寒山寺”,实乃遵循一大时节因缘,以纪念寒、拾、丰干三老示显人间的悲心与用意,进而光大发扬其随意自在的解脱精神。从而使名胜道场与高僧事迹相呼应,为古刹添光,为高僧谱写了光辉一页。可见,希迁禅师之良苦用心也。

  “妙利普明菩萨”显远本, “寒山子”明近迹;塔表如来法身常住世间,寺表僧宝和合同修共住:开山建塔,以重法故;拓建伽蓝,因人名寺,以人显寺,以寺显人,可谓“道在人弘,非道能弘”,开一大时节因缘故。以“为本开迹”、 “由迹显本”故,由塔而寺:更为令行人能尊重如来法宝,以“寒山子”之精神秉法而行,以得证如来法身故,额名曰“寒山寺”。如是,则古寒山寺之得名由来,则有深远意义也。

  二、几多烟雨几多愁

  佛说,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因缘的聚散,感召了人之生老病死,界之成住坏空。寒山寺作为娑婆世界之一隅净土,亦复如是。在古老而漫长的15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烟雨稠缪,迭经世变,屡废屡兴。古寺之兴废,引发了后人的感慨与深思,几多烟雨几多愁,佛子之心可鉴也。君不见杜牧有诗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古寒山寺, 自南朝梁·天监年间创建以来,至唐·贞观年间因有号“寒山子”的天台高僧取道古运河省亲,在枫桥渔火湾“缚茆以居”,以自己超特之道德与行持感化世人,奉行佛法,由是光大古寺门庭,重树妙利宗风。唐·玄宗时,有宗门特眼知识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名曰 ‘寒山寺’”,由院而寺,规模成具,接机安众,列天下丛林之一。

  “安史之乱”期间,诗人张继举棹返里,途经吴地,古寺钟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之感慨与警觉,作《枫桥夜泊》诗以抒志。因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故, “天下传诵,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从是以后,寒山古寺名声大振,四海皆知,远至东瀛。

  至1949年解放时,千年古刹,已成一片萧条景象。文革期间,古寺一度成为造反派之刑讯逼供牢房,寺院一切被查抄。

  直至改革开放,宗教政策落实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开始修缮恢复圣祖道场。在性空长老的苦心营造下,殿堂初具,宝塔耸天。由是,寒山古寺又焕发出了时代新气息,勃勃生机,盎盎春意。

  可见,寒山古寺在1500余年中,伴随着因缘的生灭时兴时废,几多烟雨几多愁。寺之兴废皆任因缘,但道场之启建完全归功于有心人士的鼎力维持与苦心经营。虽说一切付出皆为“空花佛事、水月道场”,不必执着在意,但每次重兴中之“众志成城,风雨同舟”之精神与“坚定不移、永不退曲”之毅力,却不随因缘之生灭而有所改变,并天地永在,与日月同辉。

  三、古迹

  枫桥古迹有五:所谓的古河、古桥、古镇、古寺、古关。古河,即古运河,为隋炀帝所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古桥,即唐代所建之两座单孔石拱桥,江村桥、江枫桥是也。古镇,即枫桥古镇,俗云: “先有枫桥镇,后有苏州城。”古寺,即寒山寺,创建于南梁·天监年间,可谓千年之古刹也。古关,即铁岭关,亦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巡按御史尚维持、知府温景葵、知县安谦等人筹建。这便是枫桥之五古。

  寒山寺地处枫桥古镇,门临古运河,背靠苏州市城西之阊门十里。其寺内之古迹亦有五:所谓的古塔、古佛、古钟、古诗、古碑。古塔,即古寺开山之塔妙利普明塔,始建于南梁·天监年间。古佛,即铜铸、窑变二像,叶昌炽之《寒山寺志》载: “寺中旧有铜铸、窑变二躯,相传已久。”寺有铜铸、窑变之二:躯古佛像是实,但年代不确,下落不明。古钟,即唐钟,此钟虽不明下落,但寺在唐时警钟长鸣是实。古诗,即《枫桥夜泊》诗,为唐人张继所作。古碑,即历代所余留之断石残碑,寒山寺已越千年,迭遭毁坏,碑刻散失,为数不少。其见诸史志者,有宋·王硅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宋·孙觌撰书《枫桥寺记》;明·姚/—孝撰写《寒山寺重兴记》:明·文征明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明·唐寅撰书《姑苏寒山寺化钟疏》等,所有这些碑刻,虽因年久剥蚀严重而难辨认,且弥足珍贵。此则为寒山古寺之五古。

  枫桥五占,则因河而桥、而镇、而寺、而关,河实乃人工:所开凿,可谓人定胜天也。寒山寺五古, 则因塔而佛、而钟、而诗、而碑,塔亦乃檀信施资所建,町谓事在人为也。不论是枫桥五古、还是寒山:五占,皆乃人:上所成,并非天生与自然。可见,人乃万灵之真宰,有补天地参赞化育不周之功能与力用,故以躯躯七尺之身,堪与天地并称“三才…’也。

  枫桥五古、寒山五古,是古寺千百余年来的历史见证,足以使占寺声传四海,名播寰宇,远至东瀛。故有四方人:上远道慕名而来,以寻千古所留之胜迹,慎思追念先祖开山之维艰,亦使自己返朴归真,以求心灵的解脱与自在。

  四、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源远流长,贯见于唐人诗句中,特别是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久负盛名。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从而使寒山的钟声从唐朝回到了现在,唤醒了世人的灵智与觉慧。

  据说“唐钟炼冶精超,云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棱”。诗人张继因逢“安史之乱”返棹归里,其途次之失意、落魄情愫实则难免,不料就在月落乌啼之际,江枫渔火之畔,因闻古寺夜半钟声之悠扬,而将人生之归宿处寄托于霜天钟籁之中, 由是化解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愁眠。

  原以“木铎徇于道路,周官所以警其顽愚:铜钟司其晨昏,释氏所以觉夫灵性。解魔王之战斗,上振天宫;缓众生之悲酸,下闻地狱。”故自古以来,各大寺院于晨昏皆扣钟以警九界之昏迷。苏州之地,在唐时皆以“夜半钟声”而著称。古寺夜半之钟声,有警悟、提示、扣击物令、驱除烦恼、增长智慧等多种意义。如偈云: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又诗云: “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冥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切众生成正觉。”

  钟声是占寺的灵魂,她有勃勃生机、盎盎春意。1979年以来,寒山寺每年元旦除夕夜举行“听钟声活动”,四海高朋满座,九州嘉宾如流,更使古寺钟声起到促进、激发人们上进、友好团结的功用,实为’一大盛举。

  :要知古寺之悠悠钟声,的确能消除众生烦恼,增长菩提智慧,悉使一切人离苦得乐也。但欲得闻钟真实利益,则贵在行人能摄耳谛听也。故愿凡来寒山古寺者,希能专心致志于悠扬婉转之钟声里,自获无量妙利也。

  五、诗韵

  诗里钟声到客船,前朝称古寺:桥边渔火对愁眠,千载记名蓝。寺因诗着,诗因寺赋。明·姚广孝之《寒lU寺重兴寺记》载:“寺当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唐诗人张懿孙赋《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天下传涌。于是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有明文为证,寒山古寺之钟声确实与张氏有缘。钟声与诗韵的天然巧合,足以赢得天下人的青睐,亦使千年古寺更创辉煌。故自张氏首唱以来,题咏寒山寺者,作者如林,不胜枚举。

  月落乌啼,暗喻了诗人的落魄失意,犹若满天飞霜;古寺钟声,唤醒了诗人的本觉灵悟,寻求人生归宿。茶饭之余,闲话张继之《枫桥夜泊》。

  这首诗自始至终,似乎是一直在淘汰内在的“小我”形象,融通外界的“大我”位格。从语法上看,不具主语资格的“我”落在了宾格的位置,原是以宾显主,寄物表志。从视觉角度出发,则内在的“小我”彻底完全地融入到了外界的“大我”中,本为摄主入宾,全他即自。意谓在人生茫茫大海中,惟有达到物我双亡的境界,方能脱离相对的二元意识,以至随意自在。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中, “月落”,即是指中夜之月落映于古运河水中,并非是初晓时分之阶前落月也, 贵在夜阑人静之时。 “乌啼”之“乌”,并非但指乌鸦、乌鹊二鸟之乱叫,其实水上之“水老乌”更符诗意;原以水老乌,即乌鬼,又名鸬鹚。北方语区俗称水老鸦,吴语区俗称水老乌,粤语区俗称墨乌。杜甫之《戏作俳谐体遗闷》中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句。 “霜满天”,意谓时值深秋。 “江、枫”,确指跨古运河之对峙双桥,即江村桥与枫桥也。

  上联以白描之手法,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环境,以月落乌啼、飞霜满天、古桥渔火之深秋悲凉空旷之环境烘托出了诗人的自我流离颠沛之愁、官场失落之愁、战乱不安之愁,简直是愁得诗人无法入眠。

  上联又以比兴之手法,巧妙地结合外界自然景物之明暗动静、天地上下、古往今来、泊舟游子之映衬,表达了诗人由己思人的慈悲心肠与拔济精神,可以想象诗人势必会由自己之愁苦而联想到无边众生之无尽愁苦也。愁之又愁,可谓是入愁谛三昧也。

  上联仅仅14字,破释题中之夜泊枫桥处所,更突出点明了“泊”字之深意。

  下联则采用倒装句式,先以“姑苏城外寒山寺”7字,既整齐而又和谐有致地交代了钟声的发祥地,先本后迹,由远而近。使文化名城与佛教古寺融为一体,成为历史的象征、文字的记载、禅意的表达、人们的向往、精神的寄托。进而以“夜半钟声”为诗中意境之点睛语,并交代题中之“枫桥夜泊”的原由。可见,钟声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从而将人生之究竟归宿处寄托于悠扬钟声里,则通身烦恼随钟声之悠扬而纷纷脱落。

  总之,诗之巧妙构思,犹若天成。对仗比兴,工整雅和。平仄压韵,错落有致。不但吟诵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如掷地金声,自能逸民适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启智慧;而且其诗意超伦绝比,吟出了寒山古寺之禅趣与韵味,为苏州大好山水更添秀色。从而亦使寒山古寺独享诗韵之盛名,更使《枫桥夜泊》成为千古之绝唱。

  六、塔影

  墟里青烟白,夕晖塔影斜。古寺开山有宝塔,千载风雨话兴衰。现有之史料,已无从考证寒山寺之“妙利普明塔院”最初所建之形制与层高。惟知大约在唐末普明宝塔被毁。直到北宋兴国初平江节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屠七级。可在南宋建炎四年寺破塔残。南宋绍兴四年起,寒山寺法迁长老重修宝塔。元末寒山寺再遭劫难,寺塔俱毁。从是以来,古寺日渐萧条,仅仅维持香火而已,宝塔未能重修,淹没于长烟荒草之中。

  直到改革开放后,性空长老荣任方丈,于1991年2月23日成立“寒山寺重建宝塔委员会”起,至1995年12月11日上午竣工。历时四年之久,终使巍巍五层仿唐古塔从地而涌出,实为一大盛举,古寺又添一色。

  而如今所建之普明宝塔,乃为仿唐木构之楼阁式佛塔,四方五重,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2米。

  此塔外形之轮廓,与日本之大德寺,药师寺等处的五重方塔完全相似,唐风于此大显。宝塔高高,屹立于法堂前,犹如高僧说法之拄杖,象征如来正法永住世间。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塔顶之刹映射出万道红光,遍地生金;又四边芳草花卉围绕,碧池石碑,长廊回环。徐徐轻风飘来,则檐角之108风铎叮当作响,把游人之思绪引入遥远故乡,悠然自得。

  又宝塔取景,与周围之建筑物及自然景致搭配得十分恰当,古河石桥,天山草木,白云村墅,交相辉映, 自合妙趣,富有禅意。

  不论是处在何山大桥上远眺宝塔,还是伫立法堂前仰望宝塔,远近高低,错落有致, 自有不同之乐趣,高处何如低处好。仁者见山,智者乐水。

  我愿来人,能登塔俯瞰大地之渺小,白云之缥缈,将身心陶醉于大自然之中,物我双泯,以体验“物我同源”之感悟。更愿来人能右绕于塔,思维正道,御大白牛车直趋如来涅架大城。

  七、书院

  寒山书院,是在2003年秋季正式挂牌开学的,是经由江苏省宗教局、省佛教协会的批准,在苏州市宗教局及市佛协的领导下,由寒山寺自办的一所教内汉语系男众佛学院校。

  学制二年,主要开设佛学与文化二科,为使佛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相融合,以起到互相资补的作用。毕竟佛学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的,若离开世间法而觅出世之佛法,亦无有是处。所以,这样开设课程,无非为使学僧以社会科学文化知识而更好地阐述、宣扬佛法,以利人天。

  在佛学方面的课程有:佛学概论、印中佛教史、丛林知识、二课合解、佛典选读、宗派研究、戒律、现代佛教专题研究等。

  社会文化课程有:法律法规、古代汉语、阅读与写作、中国通史、中国书画、英语、计算机等。

  书院虽然刚起步,在师资、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尚未十分完善,但书院是培养佛教栋梁之材的摇篮,是寺院的精神与灵魂的所在处,不可轻忽。在书院里,可以看到佛教的新曙光,但愿越办越好,蒸蒸日上,更祝书院诸学子成贤作大师。

  八、慈善中心与佛教图书馆

  佛教的宗旨贵在“慈悲”二字,故我佛如来本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大畅如来出世之慈悲济世的本怀,横说竖说,在诸多经论里发挥“三皈”、 “五戒”、 “十善”、 “四摄”、 “六度”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功用。以冀人人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乃至成等正觉。

  2004年4月28日,在秋爽法师的积极筹措下,经苏州宗教局批准, 由苏州民政局登记,成立了“寒山寺慈善超市”。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之道,广集十方财物以接济贫困人群。

  寒山寺慈善超市是“苏州市寒山寺慈善中心”本部的下设机构。首批获得捐助的对象为苏州市金阊区的200人。这些特困人员凭着“物资申购券”,每人每月都可在寒山寺慈善超市领取60元的生活必需品。对行动不便的困难人员,慈善超市还服务上门。

  慈善中心成立后,迅速发展壮大。2004年5月14日,由寒山寺参与捐助了30万元的苏北连云港大树希望小学新教室正式启用:2004年7月28日,寒山寺慈善中心泰州市分部揭牌开业;2004年8月20日,寒山寺慈善中心助学广场揭牌启用,为沧浪、金阊、平江。三区300名学生免费提供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2004年9月24日,寒山寺慈善中心沧浪分部揭牌启用,扩大了在城区贫困家庭的捐助范围。

  现在得到慈善中心帮助的特困家庭每月有800多户,全年计9200人次,切实为社会扶病帮困、捐资办学、救难解厄尽了绵薄之力。

  慈善中心对资金的募捐筹集,渠道多样、方法灵活。有通过媒体、寺院网站和《寒山寺》杂志宣传、募捐;有举办联谊、禅意书画义卖活动募捐;有在寺院内设化缘点和设置功德箱化缘募捐:有包爱心粽广义卖募捐等。还充分发挥总部和分部义工的积极性,多方筹集善款。同时,对慈善资金的管理也做到了制度规范严格,财务收支透明,确保了所得捐款悉数用社社会慈善事业。

  寒山寺慈善中心现没有…‘个总部和三个分部(沧浪、泰州和慈航分部)。到目前为止,中心会员已达1500人次左右。

  秋爽法师表示,慈善中心将继续坚持以“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为指导思想,更好地开展扶贫、助学等各项慈善工:作。根据三年来的工作实践和思考,寒山寺慈善中心理事会将进…—步调整和完善救助对象与标准,慈善中心也将把关心救助的目光及时投向本中心需要帮助和关怀的会员和义工居士:,并且成立临终关怀小组,义工居士往生时将由寒山寺法师带领中心助念团参加助念送往生。

  为使行人能得闻佛法,沐浴佛恩,种善根于当时,成佛于将来。寺院从2001年开始着手创办“寒山寺佛教图书馆”,至今已基本初具规模,地址在普明塔院之法堂中。其图书主要是以佛教内典为主, 以国学、文学、志艺等社会图书而辅。为了借阅的方便,全为电脑数据化管理,实行连网服务,可以在网上查阅。并且对外开放,以供游人的临时浏览与僧人等的借阅。

  特别要提的是,2007年7月20日上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在寒山寺丈室楼成立,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师和苏州科技学院姚炎祥教授为“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揭牌。“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是寒山寺的—厂属机构,接受寒山寺方丈的直接领导,办公和研究项目经费等由寒山寺承担。据姚炎祥院长介绍, “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的筹备和组建得到了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师的全力支持,目前, 有关“寒山诗研究”、 “寒山—广传记”、 “寒山寺大钟、大碑”和“历届听钟声活动”等课题的研究已经落实到专人着手运作。

  寒山寺慈善中心的成立,是寒山寺慈善事业的象征与代表,是将“慈悲济世”精神彻底地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中去,这是事,是标;而“佛教图书馆”的开放、 “文化研究院”的成立,是寺院的灵魂与精神之所在,因为佛教内典能开启人们的智慧,净化人们的心灵,这是理,是本。事与理的相合,标与本的兼治,才能使人人向善,佛法炽盛。

  九、古寺风貌与寒山胜景

  寒山寺,乃天监遗迹,江南古刹。以山门照壁、天王殿、大雄殿、寒拾殿、普明塔等高大建筑为中心轴,逐渐向两边拓建延伸的,两边建旁殿为陪衬,并以长廊回环相连。从感观上说,保持了传统丛林特有的对峙建筑古风,雄伟壮观;从美观上说,包含着江南水乡的园林建筑格调,富有地方风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殿前院,有观音殿与罗汉堂相对坐落两旁。寒拾殿中院,有大钟楼与闻钟亭相配。此前、后院,有长廊连接,迂回曲折,彼此相通。

  此中建筑,皆为明、清风格,甚有园林韵致。但又显示了古丛林之风范,山门、大殿、藏经楼(即寒拾殿上阁)保持在——中轴线上。其整体建筑之山向坐东朝西,门临古运河,为坤Uj艮向。这种面河背市之地理位置,十分扼要,为古今南北客必经之地,可以想见当时此地之繁华景象。

  普明塔院的建筑,则更是另外——番景象,全是仿唐之古建筑,其山向改为坐北朝南,为巽IU乾向。法堂正坐落于八卦乾字口,宝塔则屹立于前,塔院门前则配建双层高拱楼,遥遥对峙,犹如两坐小城堡。红日高堂,宝塔巍巍,拱楼耸峙,碧池绿树,断石残砷,回廊拥抱, 白云蓝天,风吹铎响,人来鸟往。其意境与归趣, 自有不町思议之妙哉!

  最东边之方丈楼,门朝东开,面临苏州古城,为双层高大建筑。处处假山石峰,妙趣天然。遍地铁钟,供人欣赏。实为古寺之一隅幽静处,令人坐而忘返。

  之所以将占寺之建筑分三段来说,其原因是各有别致,特别山向坐落不同。此三处之不同风貌,便为寒山古寺之建筑风貌。

  关于寒山之胜景,处处皆是,信手拈来,俱可成诗入画。余住寒山四年来,便将古寺之胜景归纳为: “古河夕阳”、 “枫桥夜泊”、 “山门照壁”、 “枫江幽楼”、“霜钟雅阁、 “曲径通幽”、 “宝殿庄严”、 “千占诗韵”、 “夜斗钟声”、 “石鼋佛碑”、 “方丈书斋”、 “听钟顽石”、“钟房碑亭”、 “群贤碑林”、 “空堂塔影”、 “碧池月色”、 “观音峰石”等。

  十、寺院精神

  余来寒山寺四年,通过细心的观察,觉得有四点佛教之精神值得提倡与发扬。如演林长老的上殿精神、性空老和尚的抄经精神、秋爽大和尚写字精神、昌意法师的密行精神等。

  记得刚来寒山之时,演林长老已是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但他依旧每天坚持早晚上殿、过堂,时时不辍。在如是四年里,天天如此,除非身体不佳之时才不参加。不幸的是,他老人家已于春节前夕西逝了,但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依旧留在常住每个人的心中。

  性空老和尚身体欠佳,但他每天早、晚坚持拄杖散步、礼佛、扣钟。其余时间,则在房间抄写经典, —·笔——画,虔诚书写。抄完《金刚经》、 《药师经》后,又抄《妙法莲华经》,继而又抄《楞严经》。数寸‘年如一日,终口不废。书写、流通如来之经卷,其功德岂可思议哉!

  现任方丈秋爽大和尚,在接待余闲之时,亦是泼墨挥毫刁;辍,以自己精湛之书法写字送人结缘。方丈书斋中,横七竖八,满目尽是和尚亲笔所书之墨宝字画。所书尽是佛言祖语,故和尚所书之字画亦是佛法。这种权巧方便之弘法举措亦属罕见,这种终日挥毫之精神与毅力亦值得提倡与发扬。

  默默无闻,不求名闻利养的昌意法师,他与我是同坛戒兄弟。师自出家以来,严持过午不食戒,深研佛典。不喜与世人往来,独自深居。自从甘肃移锡至苏州寒山寺后,五年来从未回家探望父母过,一心念佛、读经、闭门潜修。每月之衣单钱,不是布施结缘做功德,就是敬请如来法宝。与世无争,随意自在。他的这种秘密潜修之行径,实在是令人景仰不已也。

  天下名蓝皆有其各自的特色,我本人觉得寒山寺的特色无非是:钟声、诗韵、塔影、碑刻、书院五类布局。古寺以她独有之特色赢得了世人的瞩目,这已达成千百年来人们的共识。今写此文,仅作余挂塔寺院之纪念与感恩。 (作者系苏州寒山寺法师)

2007年第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