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寒山寺的诗韵、钟声和塔影

阿 莲

  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古代亦称枫桥寺)位于苏州城西风景秀丽的枫桥古镇,京杭大运河的东岸。寺院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据传唐代高僧寒山曾卓锡于此,禅宗高僧石头希迁禅师于此建立丛林,遂以寒山命名,题寺额寒山寺。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寒山寺被人民政府加以保护,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修葺,宗教活动才得以正常举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之后,寺院便得到全面兴修,千年古刹终得以重辉,香火也日渐兴盛起来。

  寒山寺内外建筑秉承了江南园林的风格,从外观上看黄墙黛瓦,青石铺路,一派古色生香,而进入寺内,则更加精美别致,亭台楼阁,移步易景,小桥流水,

  曲径通幽,充满了诗画一般的意境。现存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天王殿、枫江楼、大雄宝殿、罗汉堂、钟楼、寒拾殿、碑廊、普明宝塔、藏经楼等。

  寒山寺作为闻名世界的名刹,

  自古以来就以诗韵、钟声、塔影这三大特色而著称,既显示出寒山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彰显了其丰富的佛教的内涵。本文现就寒山寺的诗韵、钟声、塔影这三大特色作简要介绍。

  一。诗韵

  寒山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前宋朝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诗,诗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据考,唐代诗人张继中举后,身逢“安史之乱”,在苏州为官不顺,在乘船途中路过寒山寺,夜泊于枫桥边。诗人心中十分愁闷,虽然时至夜半,仍然难以入眠,而这时在位于枫桥之侧的寒山古寺之内,悠然地响起了僧人敲响的一记记钟声。这抑扬顿挫的钟声和着树上未眠鸦鸟的一阵阵啼鸣之声,再看着月亮黯然落下的惨淡夜景,感受着满天霜的萧条,诗人的心中愈加感到悲凉,由是引发了满怀的愁绪和感伤,遂留下了这首名传后世的七言绝句。

  因为寒山寺的声名远播,文学史上的许多文人都曾在寒山寺留下足迹,并撰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在其《怀吴中冯秀才》一诗中云: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在这首诗中,诗人杜牧表达出在和友人冯秀才离别之后自己一直依依不舍的深情,更以在暮烟秋雨的凄凉景色下经过枫桥的景况作了鲜明的衬托。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中写了三干多首诗歌,他曾多次到寒山寺参访,也作有多首记述寒山寺的诗歌。其《宿枫桥》诗石: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这是诗人陆游在去四川巴东赴任之前,留宿苏州寒山寺时所写。在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有七年时光不曾到寒山寺了,但是心中还常常忆念起这座古刹。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虔诚的佛教信徒,陆游对寺院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每到一地做官,都会到寺院朝拜,并与寺僧往来,吟诗作对,探讨佛法,从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七年之后,诗人因缘际会又再次来到寒山寺,虽然有种重逢的喜悦,但是想到自己即将远赴荒凉的四川巴东去赴任,不免满腹惆怅,午夜难眠之时又听到了寺僧敲钟的声音。那雄浑悦耳的钟声,似在劝慰又似在安抚,令诗人的心情豁然好转,对自己远赴人迹罕至的四川不再抱怨。因此,发出了“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的感慨。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他曾撰文并书写《寒山寺化钟疏》碑,并在《化钟疏》结尾附诗:

  姑苏城外古禅房,拟铸铜钟告四方。

  试看脱胎成器后,一声敲下满天霜。

  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也曾多次到寒山寺游览,并为世人留下了两首关于寒山寺的诗。其一云: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

  诗的前两句属于写景:天已黑了,东塘正在落潮,诗人夜泊在苏州的枫桥岸边,孤孤单单地一个人听着外面的潇潇雨声。后两句则是抒情,由于诗人所处时代,当时的寒山寺早已在咸丰十年(1860年)的战火中破败不堪了,因而,诗人看着眼前的情景又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张继笔下的枫桥来了,而那寒山寺的钟声曾经留给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啊。作为清初诗人,王士祯发思古之幽情,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这样的情感里面,又蕴含了诗人多少的家国之思啊!清朝与唐朝,通过枫桥、钟声,又连在了一起,而此间,寄予了诗人几多的感慨!

  其第二首诗云: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在诗人的眼中,经过兵火战乱洗礼后的枫桥和寒山寺,已是今非昔比。枫桥的景物在诗人看来是充满萧条的,而那水边的客栈,也在这样的萧条下显示着几许的冷清和寂寥。诗人十年之前就有与兄同游江南的约定,但是自己却一直奔波于宦途,兄弟不能聚首,可以想见,如今重来江南旧地想着从前难践的旧约,独自一人倾听着半夜钟声,真是恍如梦境。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人在天涯的惆帐与无奈的心绪。

  除此之外,明代著名诗人高启在《泊枫桥》诗中的名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也是表达对寒山寺深情的名句。而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的康有为曾于1920年在寒山寺题诗曰:

  “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据传唐代张继诗歌中的那口唐钟被倭寇掳掠而去,康有为的这首诗歌就是为声讨追回那口铜钟而作。

  可以说,寒山寺得以盛名远扬,这些诗歌功不可没。也正是由于这些诗歌的流传,才使千年古刹寒山寺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内涵。

  而近年来,寒山寺也特别重视对寒山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掘,不仅收录、刻制了历代文人墨客关于寒山寺的涛碑,还请姑苏能工巧匠精心镌刻了由晚清国学大师俞樾书写,唐代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诗。碑为青石所刻,重达390吨,高16.9米,宽6.5米,厚1.3米,其背面碑文所刻为乾隆二十九年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现在该诗碑安放于寒山寺钟苑内,被誉为“华夏第一诗碑”。

  二、钟声

  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具有警醒睡眠,消除烦恼的作用。又寺院呜钟以一百零八下为准,象征破除百八烦恼,所以称为百八钟。寒山寺的钟声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而受到世人更为广泛的关注。

  寒山寺自1979年宗教政策恢复之后,为了促进中日之间的友谊,在1979年元旦举办了第一届听钟声活动,当时共有日本友人约一百人前宋听钟声。以此次听钟声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了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此后日本宋寒山寺朝拜的游客日益增多,前来参加听钟声活动的日本友人也逐年递增。由于听钟声祈福活动的举办,每年前来参加听钟声活动的国际友人也逐渐扩大到其他国家,听钟声的人数逐年刷新。今年元旦的听钟声活动,前来参加的有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的信众六干多人。寒山寺听钟声活动还在网上传播,共有近六十万人次在网络上进行钟声传递。

  2010年的除夕听钟声活动是历届中最兴盛的,当12月31日夜十时之许,寒山寺内外就已经人山人海了,寺院内外更是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照耀得如同白昼。寺僧威仪齐整地伫立在山门两旁迎候,中外嘉宾鱼贯而行进入山门,静静肃立于钟楼周围。此时,在大雄宝殿中,僧人正在举行隆重的听钟声祈福法会,祝愿来宾来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祝愿世界和平。

  约十一时半,寺院住持法师身着深黄色海青,肩披大红袈裟,胸挂佛珠,仪态端庄地步入现场,在寒拾殿前的主席台上为大家发表热情洋溢的新年祝词。之后,徐步登上钟楼。十一时四十二分,百八钟声的第一响准时敲响。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钟声在长空中回荡,喧嚣的人群安静了下来,每个人都在屏息静气地倾听,那钟声不仅仅响在耳畔,还震撼着心灵,涤荡着魂魄……

  当最后一记钟声敲响,它庄严地宣告新的、充满希望和喜悦的一年已经来临,寺院内外顿时爆发出一片欢呼声、祝贺声、锣鼓声、礼炮声。五彩斑斓的礼花照亮了夜空,顷刻之间盘龙起舞,彩狮欢腾,寺内寺外群情沸腾。此时此刻,不分国籍,不分老幼,素不相识者均互致祝福,汇成了欢乐相聚、情谊融融的海洋。

  对于除夕听钟声活动,寒山寺前任方丈性空法师曾作诗赞叹曰:

  “除夕钟声福慧开,扶桑紫气自东宋。寒山古寺嘉宾满,祥瑞云光满梵台。”前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游览寒山寺亦曾题写楹联一副,赞叹寒山寺百八钟声:

  “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也深刻地道出了钟声的意义和内涵。

  说到寒山寺的钟声,必然就要谈及寒山寺的钟。

  唐代张继诗中提到的那口铜钟,据说是“炼冶超精,云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棱。”据说此钟“遇倭变,销为炮”;一说流传至日本,致使后来又有了日僧寻钟、铸钟、送钟之事。相传日本明治年间,有日僧山添润,两度访华,挂单寒山寺,与寺僧相处十分融洽,后来听说占钟失落的情况,发愿要找回此钟,归还原主,并自更名为山田寒山。归国后遍访日本列岛,宵然无踪。于是发心募化重铸,又请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作铭文。大正三年(1914)六月底,新梵钟从神尸港经上海港送到苏州寒山寺。这口钟现在仍悬挂在寒山寺的大雄宝殿。

  1986年,美籍华人南阳叶晨辉来寒山寺观光之后,发大心施资造巨型铜钟一口,重五吨,用料考究,材料由施主从美国运来,委托南京青铜研究所设计,国营芜湖造船厂铸成。此钟造型凝重,音质浑厚,现悬挂于钟房。寒山寺钟房现存有大小铜钟百余口,样式不一,各具特色,其中有很多都是重要的佛教文物。

  现在,寒山寺每年听钟声活动中所用的那口钟,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为保存古迹仿旧钟所铸,铁质,高度和口径长均为1.2米,重两吨。此钟造型古朴,因传用料含有乌金成分,故钟声宏亮,声闻数里,经久不息。现悬挂于大雄宝殿东南侧的钟楼内。而二层六角阁楼式钟楼亦为寒山寺一景,为陈巡抚铸钟同时所建,砖木结构,造型精巧典雅,而每位来寒山寺的游客,都有机缘上楼敲钟祈福。

  为了继承和弘扬寒山寺古钟文化,常住僧众发愿铸造108吨仿唐大铜钟。经过多方募化,众缘和合,这口108吨仿唐铜钟于2007年8月14日在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浇铸成功,并于2008年12月30日,与华夏第一诗碑一起圆满建成。这口仿唐铜钟用料考究,音质浑厚,造型古朴典雅,余音悠长。该钟高8.5米,钟口直径达5.188米,钟面铭文为一卷7万余字的《妙法莲华经》,钟底为九部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是一件反映当代中华文化的艺术珍品。这口新铸造的大铜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铜钟,号称“华夏第一法华钟”,目前这口大钟与诗碑一起安放于寒山寺钟苑内,均已入选吉尼斯世界记录。

  三、塔影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有寺之初,一直有塔,后来因为战火被毁。据史书记载:

  “枫桥之侧,侠桥为市,桥南有寒山寺,唐以前古刹也。寒山寺旧为妙利普明塔院,招提名义,檀度因缘,皆以塔著,其来久矣。宋太平兴国初,孙承佑重建,浮图七层,人天鬼神所共瞻仰,平江图上犹有记载,元末又毁。”从这段引文可知,宋代孙承佑建造的七层佛塔,在当时是姑苏一景,可惜在元代又被毁。

  佛塔,原指佛陀灭度后,佛弟子们为了表达对佛陀的思念与敬仰,而将佛陀的舍利等物安置于塔中。因而在佛教的典籍中,记载有造塔、修塔、扫塔、礼塔等行为是具有极大的功德的。再之后,后人在佛菩萨与圣者行迹之处起塔,作为礼拜供养的建筑,这就使得佛塔逐渐成为了极具特色的宗教建筑之一。

  我国在1978年宗教政策恢复之后,政通人和,佛教迎宋了新的发展机遇。寒山寺前任方丈性空法师一直为寒山寺六百余年不见塔影引以为憾,遂发愿重建普明仿唐宝塔,于1995年10月落成。

  寒山寺普明宝塔堪称中国第一座仿唐楼阁式佛塔,宝塔基座呈正方形,五层,全塔由台基、塔身、塔刹三大部分组成,高42.02米。台座采用苏州金山花岗石100余方,四周雕刻有唐式花纹图案。塔身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壁筒体结构,简体壁厚仅14厘米。塔刹高9.6米,全铜浇铸,重约12吨,整个塔刹由覆钵、仰莲、相轮、宝座、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塔刹的华盖部分浇铸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塔刹还配有108个风铎,随风叮当作响。整个塔刹外贴金箔,阳光下金光灿烂,庄重华贵。

  宝塔的四面分别建有外延的平台,拾阶而上,登上宝塔,即可远眺苏州枫桥古镇和苏州新区的美景,古关、古桥、古寺和古运河尽收眼底,而苏州新区雨后春笋般的高楼林立和车流人海,让人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在从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入选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华夏第一诗碑”“华夏第一法华钟”和妙利普明宝塔连成一线,相互呼应,宏伟壮观。

  当然,寒山寺独具“诗韵、钟声、塔影”三大特色景观之外,还独有“寒拾殿”及寒山、拾得这两位“和合二仙”,向世人彰显了“和合”精神,并以这种“和合”文化做出了许多新的“文章”,不仅举办了多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还邀请专家、学者撰写论文,出版各种文集。此外,寒山寺还率先办起了“慈善超市”,以佛教的济世度人精神,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该超市实体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集佛教活动场所和僧众之力,并接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捐款,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扶贫济困、造福社会。真正体现出了佛教的“出世做人,入世做事”的慈悲情怀。

2010年第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