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苏辙与诗僧道潜

达亮

  道潜(1043-1114),字参寥,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浮溪村人,云门宗大觉怀琏的弟子。北宋著名钱塘诗僧,能诗善文,陈师道称其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诗苑之英也”(《后山居士文集》卷六),此所谓“萧萧华发映衰容,惭愧高僧叹不逢。”与当时士大夫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曾巩、陈师道等人多有交往,诗酒唱和,赏玩从游,情深意笃,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道潜与苏辙亦有不凡交游佳话。

  道潜生平说法不一,故有文献推断:苏轼《跋太虚辩才庐山题名》记:“太虚今年三十六,参寥四十二,某四十九。”(《苏轼文集》卷七十四)由文记可知参寥小东坡7岁,东坡为1036年生,则道潜生年当在1043年。另《参寥子诗集》卷一《秋声)>:“古槐花落小中庭,夜半风来卷夜鸣。颍水先生如尚在,呼儿应问此何声?”苏辙晚号“颍滨遗老”,与道潜时有往来,政和二年(1112)卒。此处“颍水先生”有可能是指子由,则子由卒时参寥尚在,也就是说参寥至少在1112年时尚在世,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提及:“参寥政和中老矣,亦还俗而死,然不知其故。”据陆游“政和中老”的记载,兹推断为公元1114年前后。“政和中卒”的说法更为确切。

  “月中依松鹤,露下抱叶蝉。赋形已孤洁,发响仍清圆。潜师本江海,浪迹游市廛。髭长不能翦,衲坏聊复穿。瘦骨见图画,禅心离攀缘。出言可人意,一一皆自然。问师藏何深,不与世俗传。旧识髯学士,复从琏耆年。尘埃既脱落,文彩自精鲜。落落社中人,如我亦有旃。奈何一相见,抚卷坐长叹。归去勿复言,山林信多贤。”在苏辙看来,诗僧道潜就像月下松林中的一只鹤,一个孤洁的意象,脱落尘埃,所以道潜“文彩自精鲜”。“髯学士”指苏轼,“琏耆年”指怀琏禅师。元丰元年(1078)九月,道潜(参寥)自京师来,经南京赴徐州,与苏辙相晤,苏辙以此诗相赠。十二月,道潜(参寥)寄诗来,《参寥子诗集》卷三《寄苏子由著作》云“先生道德若为容,曾向南都幕下逢。拔俗高标惊万丈,凌云逸气谒干重。低梧暂宿张家凤,浊水难藏许氏龙。岁晚雪霜虽更苦,未应惟悴碧岩松。”盛赞苏辙“拔俗高标惊万丈”,一个…陈”字,把时人对苏辙逸气凌云的感叹敬仰写得传禅生动,气势飞扬。

  《与参寥大师书》:“别后三承惠书,仍以佳篇为赠,而未尝奉答。虽见爱,亦当见讶矣。然实以家私多故,衮衮至此,非敢慢也。太虚书中具之,幸见亮尔。承寓高邮精舍,彼有与往还,当甚为乐。即日道体胜常。所示诗卷,愈加精绝,但吟讽无己。拙诗犹未暇录,奉和一篇,殊无意思,取笑而已。因风尚无惜音问,千万顺时保爱。”元丰元年(1078)秦观(太虚)、道潜(参寥)先后拜访苏辙,相与订交。元丰三年(1080)苏辙由南京赴贬所筠州途中再遇秦观,有诗。秦观《与参寥大师简》亦述及此事。《与参寥大师书》应作于此年苏辙别秦观并得参寥诗、书之后。

  元丰六年(1083)年,秦观(太虚)作梅花诗,苏轼、苏辙次韵,道潜(参寥)亦次韵。苏轼、苏辙兄弟及秦观、道潜等曾在江苏泰州吟诗唱和,分别以《梅花》为题作诗,人称“四贤诗”。苏辙复次韵答道潜。“拾香不忍游尘污,嚼蕊更怜真味好。”与道潜同感。又云:“谁知真妄了不妨,令我至今思琏老。妙明精觉昔未识,但向闲窗看诗草。”赞叹道潜诗境界有开拓。

  元丰七年(1084)苏辙至南昌,游徐孺亭、滕王阁:道潜寄诗,次韵。《栾城集》卷十三有《徐孺亭》、《滕王阁》、《次韵道潜南康见寄》。《参寥子诗集》卷六《闻子由舟及南昌以寄之》云:“高安居士实人龙,五载南迁道愈丰。域外城池刚自守,人间膏火讵能攻。屡嗟江海星霜隔,行喜云林笑语同。五老峰前佳气象,待君一醉吐长虹。”苏辙所次之韵即此诗韵。“请君先入开先寺,待濯清溪看玉虹。”据苏辙诗,道潜时在南康。是年除夕夜,苏辙泊彭蠡湖,赋诗《除夜彭蠡湖遇风雪》(《栾城集》卷十三)。后参寥有和诗,详述苏辙登临庐山游览胜迹、会晤高人的经过。

  元丰八年(1085)苏辙再游庐山南麓,有诗。晤瑛禅师,晤道潜。《栾城集》卷二十五有诗《闲禅师碑》云:“师法名庆闲,福州古田卓氏子也。……余未尝识师。元丰七年,过庐山开先,见瑛禅师,言及师事。且曰:‘瑛少尝问道于闲师,愿为文刻石,传示久远。’余许之。”按:“七年”疑为“八年”之误。《再游庐山三首》其二:“忆自栖贤夜入城,道边兰若一僧迎。偶然不到终遗恨,特地宋游慰昔情。”元丰三年路过栖贤未入,此次得尝夙愿。诗末自注:“罗汉院有新罗汉,堂中法鼓特大。”知游罗汉院。栖贤寺、罗汉院皆见《舆地纪胜·南康军·景物下》,在庐山南麓。苏辙再游乃游南麓。《参寥子诗集》卷六《和子由彭蠡湖遇风雨》叙苏辙彭蠡湖遇风雨,离筠州“行李唯典籍”。此诗以下有《庐山道中怀子瞻》云“去年今日东坡路”,回忆去年此时从苏轼在黄州,益证明道潜此时在庐山。苏辙离庐山后,道潜仍留。《栾城集》卷十三有诗《除夜泊彭蠡湖遇大风雨》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冬。

  靖国元年(1101)四月,《栾城后集》卷三《次前韵示杨明二首》其一云:“晚岁有余乐,天教一向闲。嵩阳百口住,岭外七年还。卜宅先邻晏,携瓢欲饮颜。吴僧来不久,相约叩禅关。”“吴僧来不久”,此吴僧即道潜,知道潜之来略早于杨明。《参寥子诗集》卷十《次韵子由侍郎书事二首》其一:“七年依岭外,遇物即防闲。宿负初偿毕,他生岂复还。飘飘疑鹤骨,奕奕蔼童颜。自许乔松寿,玄机密锁关。”其二:“直材不易得,于国实长城。造父还能御,骅骝岂惮行。买田邻少室,为计老余生。眉士来何晚,江淮遣候迎。”十二月,道潜离颍昌,往登封,游崇山。有《捐仙亭》诗。苏辙有《寄题登封揖仙亭》诗。《参寥子诗集》卷十《次韵试可见访峻极遇雨》云及“暑”、“飞蚊”,为盛夏。则道潜到颍昌,当为春间事。试可名异,时知登封,见《攻娩集》卷七十二《跋参寥诗》。揖仙亨,在嵩山。道潜与异游从侣和,同登嵩岳之顶。今《参寥子诗集》俱载之。苏辙诗见《栾城后集》卷三,未有“秋风八月来徐徐”之句。(《苏辙年谱》卷二十一,第598页。)

  崇宁元年(1102)是岁,道潜(参寥)来吊。应其请作《天竺海月法师塔碑》。《栾城后集》卷二十四《天竺海月法师塔碑》叙兄弟自岭外得归,而兄卒于常州,以下云:“余杭参寥师吊子颍川,既而泣曰:‘辩才既以子瞻故,得铭于公。海月独未有铭。公以子瞻,其亦勿辞。’予亦泣许之。”《斜川集》卷二《送参寥师归钱塘》中云:“我昨南来自炎州,师亦方解钟仪囚。握手流涕古汴沟,生死骨肉我未瘳。众人见弃谁相休,累然独处空山幽。忽闻剥啄师唤我,洒扫茅堂三晨留。”

  黄谏在《参寥子诗集序》云:“嗟夫,若期人者,空门中岂易得哉?彼驰心高远、事虚无以资空谈者,乌足及此?噫!若期人者,诚岂易得哉?岂吾儒所可距哉?吾儒所可距者,以其务诞害理也。”(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参寥子诗集》)黄谏对道潜禅师作了极高的评价,同时期的张未在《春感》一诗中,对道潜作了简洁的概括:“吴僧参寥者,薄酒出尘埃。诗多山水情,野鹤唳秋曼。”在张未眼里,道潜犹如一只野鹤,萧然出尘,晴空排云上,清词丽句飘然又如孤鹤翔云,薄酒爽绝,无有其比。

  宋代士大大与禅僧结交,有的参禅悟道,有的以诗会友,苏辙和道潜禅师的交往以后者为主。“夫坡公悴杭,最善无如妙总禅师,唱和往来,风流绝代,要皆捉尘清新,超然物外,不以篇句相高。”(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参寥子诗集》,吴之屏<<参寥涛集序》)苏轼与道潜的交游“风流绝代”、“超然物外,不以篇句相高”,而作为弟弟的苏辙与道潜禅师的唱和交游亦复如是。

2010年第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10 @ 苏州寒山寺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10812号